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5.51 MB
- 文档页数:51
第一章血液系统总论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它们的生理、病理、基础、临床等各个方面。
血液病是指原发于或主要发生于造血系统并以血液学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异常发生的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学习造血器官的起源和发育,造血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各种造血细胞的产生和调控,各种血液细胞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初步的血液系统诊断和治疗知识。
此外,输血也是血液系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血液学发展简史和未来趋势中国对血液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尽管中国医学在血液病的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过惊人的成就,但由于过于宏观,无法深入到微观,无法深入到细胞,分子中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西方医学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对血液及血液病的认识取得了飞跃。
而这种进步,主要来自于实验血液学,来自于技术和理论的创新。
一方面,由于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的引入,对细胞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发展到了超微水平和动态研究的新阶段;另一方面,血液学和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包括血细胞动力学、血液遗传学、血液流变学、免疫血液学、放射血液学等等。
可以说,没有实验血液学,就没有血液病学。
这是因为血液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难以通过症状和体征将血液病和非血液病区分开来,也不能将患有相同症状的血液疾病,细分为不同的类型或亚型。
临床血液学和基础血液学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阐明了不少血液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了许多新的诊断技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血液是维持生命的要素。
但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内只能从象形推理的角度,对血液以及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提出一些朴素而带有神秘色彩的解释,如Polybos(公元前350-300年)的四液(火、水、土、血)说,Galenos(公元129-199年)的液体病理学说及四体液(粘液、血液、胆汁、黑胆汁)疾病等。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造血干细胞的定义、特征。
(二)熟悉:血液系统的组成、血液系统疾病的定义及分类。
(三)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血液学新进展。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造血干细胞的发育、分化及生物学特征。
(二)一般介绍:血液系统的组成,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血液学研究的新进展。
(三)内容1.概述。
2.造血系统及血细胞起源、分化、成熟、释放等。
3.血液病的分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性疾病及其它。
4.血液病的诊断方法(1)病史:现病史,营养史,既往史,特殊药物史,毒物接触史,职业史和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苍白、黄疸、出血、骨骼压痛、肝、脾与淋巴结大小等。
(3)实验室检查:血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细胞计数和有关出血凝血机制检查,血清胆红素,血红蛋白电泳,骨髓检查,淋巴结和骨髓活检,同位素标记检查红细胞寿命与白细胞动力学变化等。
5.治疗原则(1)贫血:病因治疗,病理生理治疗,对症治疗。
(2)白血病与淋巴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及支持治疗等。
(3)出血性疾病:病因治疗,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输注,肾上腺皮质激素,脾切除等。
6.血液学进展(1)干细胞培养对血细胞起源及再障病因学研究的进展;(2)放射性同位素及细胞培养技术对血细胞动力学的研究;(3)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及细胞动力学理论对白血病治疗改进;(4)血液免疫学、生物化学、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等新技术对血细胞的辨识及血液病诊断和治疗的促进;(5)组织配型技术及骨髓移植对再障及白血病治疗的效果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结合血细胞发育特点掌握造血系统和血液疾病的组成分类、诊治原则。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挂图示血细胞发育图、骨髓组成特点、正常血象及骨髓象。
六、思考题1、造血干细胞的定义及生物学特征。
2、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第二章贫血概述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贫血的定义、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二)熟悉:贫血的分类、贫血的诊断步骤(三)了解:贫血的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贫血的定义、临床表现,贫血细胞学和病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