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案3(附板书)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
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板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整体感知1字词:要塞(sài)阻塞()塞子()荻港()获得()溃退()歼灭()阡陌()纤维()锐不可当():不含:业已:2新闻播音(现场)。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3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附板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背景、渡江战役战略意义、战役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背景,理解渡江战役战略意义。
2. 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分析其胜利原因。
3.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渡江战役战略意义及其在解放战争中地位。
2. 教学重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及胜利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解放战争时期纪录片片段,让学生解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介绍渡江战役背景、过程和胜利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战役中关键事件和人物。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渡江战役胜利原因,并进行小组讨论。
4. 知识点讲解(10分钟)5. 课堂互动(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和感悟。
强调本节课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内容:历史背景渡江战役过程胜利原因战役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
分析渡江战役胜利原因。
2. 答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过程: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发起渡江战役。
在毛泽东英明指挥下,百万大军成功横渡长江,为解放南京奠定基础。
渡江战役胜利原因:战略部署得当、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学生解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背景,掌握渡江战役过程和胜利原因。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024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史》教材第七章第一节《解放战争》,详细内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该事件的讲述,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时期我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事迹,以及国共两党在长江流域的军事对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基本史实,了解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斗争的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
3.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江战役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教学重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事件,以及该事件在我国解放战争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解放战争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讲解新课:(1)讲述长江战役的背景,分析国共两党在长江流域的军事对峙。
(2)详细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过程,强调其英勇事迹。
(3)阐述长江战役在我国解放战争史上的意义。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选取一道关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例题,进行讲解。
(1)简述长江战役的背景。
(2)描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过程。
(3)谈谈长江战役在我国解放战争史上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主要内容:(1)长江战役背景(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过程(3)长江战役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长江战役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谈谈你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认识。
2. 答案:(1)长江战役背景:国共两党在长江流域的军事对峙,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过程: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横渡长江,成功突破国民党军的防线。
意义:长江战役的胜利,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国解放战争进入胜利阶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执教者龙泉中学张林丽一、教材分析这则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天堑的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命运。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丰富语汇,了解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和思想性。
2、培养通过标题把握新闻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
3、把握新闻的结构,品味新闻语言真实准确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依据文体知识,圈点勾画文章的主要信息,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青春奏响国家兴盛民族强大的主旋律。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把握阅读新闻的基本方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
资料展播,背景提示;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做回军事家,做好战况汇报;做回战地记者,学写战地消息;做回播音员,学会新闻播报。
六、教学过程:一、以诗歌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在我们学习之前,首先来欣赏黑板上的这首诗歌,他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解放前夕,听到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老巢南京时,挥毫写下的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歌用充满了激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辉煌画面。
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句传递出了当年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那就是,1949年4月20日~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冒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彻底地击溃了敌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拼读“溃退、督战、要塞、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塞、当”等多音字。
2.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需要适当的补充背景材料;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新闻这一题材比较陌生,学生具有好奇心,因势利导,在分析记叙文的基础上导入新闻这一题材,学习新闻结构,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学习,认知水平有所提升,对知识的把握有一定的深度,对知识的运用也较熟悉。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主要内容及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品析新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导入教师:在互联网+的年代,能够及时获取与整理比别人更多的信息,已经成为一个人强能力的标志。
那么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学生:网络,app,手机,电视,广播,电台,收音机,报纸……教师:是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了我们很多方式,但是,如果将时间向前推移半个多世纪,解放战争时期,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呢报纸。
是的!播放1944年4月各地报纸和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师:1949年4月,当时很多地方的日报上都以大字号刊登了相同的一件事。
点击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写了一首关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词,有一句“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军的攻势下,防线崩溃,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历史背景。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伟大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经过、意义。
2. 教学难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战术运用、战略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部署。
2. 运用多媒体展示史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经过。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的困境2.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部署3.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经过4.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意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的困境。
2. 讲授新课:讲解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部署,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背景。
3. 案例分析:通过多媒体展示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经过。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意义。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困境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战略部署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经过的熟悉程度。
4. 评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意义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了解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历史实物和资料。
2. 邀请革命后代或历史学者进行讲座,分享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的亲身经历或研究成果。
3.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家族或家乡与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战役相关的故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选13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篇1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
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的朗读。
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
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设计3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
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设计3篇一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学生讲述有关解放南阳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范读课文,出示下列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在文中圈点标记出新闻的六要素。
b.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a.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_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_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大意正确即可)b.导语为“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其余部分为主体。
三、重点研讨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a.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b.*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各层大意。
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第一层为第一句话,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史》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解放战争》,详细内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该事件的讲述,使学生了解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为新中国成立付出的努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 掌握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重点:掌握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图片,引入本节课主题。
2. 讲解: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4. 例题讲解:分析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战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7.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主要内容:a. 背景介绍b. 渡江战役过程c. 历史意义d. 军事战略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b. 分析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2. 答案:a.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国共内战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
过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在长江南北两岸同时发起进攻,4月23日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b. 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实行运动战、阵地战相结合的战术,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的主动性、灵活性和顽强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2)能够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3)能够掌握新闻报道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流程;(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对新闻报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正确的新闻观念和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新闻报道的写作流程和技巧3. 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4. 新闻报道的阅读和理解方法5. 新闻报道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新闻报道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2. 教学难点: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新闻报道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新闻报道的写作流程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新闻报道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新闻报道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讲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新闻报道的写作流程和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4.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新闻报道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新闻报道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单介绍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教学活动:1. 播放与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这次行动的重要性是什么?3. 学生分享他们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了解和兴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对文章背景和主题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理解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背景和目的。
2. 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段,了解人民解放军的准备情况和战略。
1. 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回答相关问题: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横渡长江?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什么?2. 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相关问题: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准备横渡长江的?他们采取了哪些战略?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
2. 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三章:词汇学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学习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
2. 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教学内容:1. 教授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并提供例句和解释。
2. 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些新词汇。
教学活动:1. 教师解释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并提供例句。
2. 学生跟读并尝试使用这些新词汇。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词汇学习程度。
2. 学生在使用新词汇时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第四章:讨论与思考1. 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讨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次行动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2024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彩教案附板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史》教材第七章第四节“解放战争”,详细内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这场战役的剖析,让学生了解我国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以及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过程及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现代史》学习手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天险图片,引入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如何克服困难,实现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壮丽场景。
2. 新课内容展示:详细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3. 例题讲解:分析长江战役的关键战役,阐述战役胜利的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长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内容:a. 历史背景:解放战争时期b. 横渡长江:时间、地点、过程c. 历史意义:推翻国民党统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
b. 请详细描述人民解放军如何克服长江天险,实现横渡。
c. 请阐述长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2. 答案:a. 历史背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进行战略决战。
b. 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采取多种方式,如偷渡、强渡等,克服长江天险,实现百万大军横渡。
c. 历史意义:长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覆灭,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长江战役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掌握程度较高,但对战役细节了解不足,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教案附板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
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事件背景、渡江战役经过、战役重要意义以及相关历史人物。
二、教学目标1. 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和经过;2. 掌握渡江战役重要意义及影响;3. 认识到革命先辈为新中国付出努力和牺牲;4.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渡江战役经过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事件背景、相关历史人物解以及爱国情怀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渡江战役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讲解背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解放全中国,决定发起渡江战役背景。
3. 详细讲解利用PPT展示渡江战役经过,详细讲解战役中重要事件和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渡江战役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渡江战役意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渡江战役重要意义。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主要内容:(1)事件背景(2)渡江战役经过(3)重要意义(4)历史人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渡江战役背景及经过。
(2)分析渡江战役胜利主要原因。
(3)谈谈你对渡江战役意义认识。
2. 答案:(1)背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解放全中国,决定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经过激战,成功突破敌军防线,解放南京。
(2)主要原因:我军英勇善战,指挥得当;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敌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足。
(3)意义:渡江战役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使学生解事件背景、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
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设想;1、课前准备:制作学习卡,解决生字、词及疑难句子,初步把握内容。
收集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教具: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
(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
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研究归纳。
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过渡;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在内容上有总分关系。
那么,主体部分是怎样对导语部分展开叙述,表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的?1、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2、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自主探究。
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
(言之有理即可)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史》教材第四章《解放战争》第三节《战略决战》,详细内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 掌握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重点掌握渡江战役的经过及其对战争胜利的贡献。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渡江战役的经过和战术运用,以及渡江胜利对战争的影响。
重点:渡江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PPT、视频资料。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地图,简要介绍长江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引出渡江战役的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渡江战役的经过,分析战术运用,阐述渡江胜利对战争的影响。
a. 背景介绍:国共双方在长江两岸的对峙,战略决战的态势。
b. 过程描述:解放军的战前准备,渡江战役的发起,突破敌军防线。
c. 战术分析:解放军的兵力部署,战术配合,克服困难。
d. 意义阐述:渡江胜利对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推动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渡江战役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氛围。
4. 例题讲解:解答关于渡江战役的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渡江战役的关键地点,分析战役经过。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内容:a. 渡江战役背景b. 渡江战役经过c. 渡江战役战术分析d. 渡江胜利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从战略、战术、兵力部署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解放战争其他战略决战阶段的战役,了解战争全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重点掌握渡江战役的经过及其对战争胜利的贡献”。
课题:消息二篇主备人: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
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词。
荻dí港获huò得锐不可当dāng 当dàng真要塞sài阻塞sè
堵塞sè歼jiān灭阡qiān陌纤xiān维溃kuì退匮kuì乏馈kuì赠
2.学生介绍收集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目标展示】
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导入新课】
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师讲解: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
(板书课题。
)
【新知研习】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分析主体部分的层次。
本文按消息的结构特点来写,标题、导语、主体,层次清楚,堪称典范。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这一部分是导语。
第二部分(从"20日夜起"到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
这是主体部分,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数说明我军兵分三路渡江的情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渡江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提问: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
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
“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电头起什么作用?
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师生评价。
)
本文除按时间顺序外,也按事件本身的特点安排结构顺序。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却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后写。
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况且新华社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因此先写中路军,后写西路军。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分两方面,为何一略一详?分析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⑴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挡。
不言而喻。
⑵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归纳总结】
详略得当,写法有同有异,是这篇新闻的主要特点。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较详,除具有中路军所记的内容外,还记叙了我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进军方向以及敌军溃退的情节,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
东路军写得更详细,叙述战况基本上与西路军相同,同时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拓展实践】
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
如叙述东路军的战果,对抵抗之敌,用"歼灭及击溃",对地区和要塞分别说"占领"和"控制";对长江是"封锁",对铁路线则用"切断"。
完成练习三(1)。
【预习指导】
预习《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
四、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