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8.06 KB
- 文档页数:4
讨论与分析: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
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
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讨论与分析: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
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
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及发展战略的差异性我国将全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发展地带,分别是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和西部经济地带。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
三大经济地带根据地理位置的空间连续性,区域特征相对一致性;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自然条件环境的相对一致性以及发展潜力与战略生物一致性而划分。
三大经济地带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划分依据:东部经济地带是我国经济实力雄厚、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
东部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皆居三大地带之首。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5.6%。
这里内外交通都比较发达。
沿海有众多的良港,历史上就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联系。
广东、福建等省还是侨乡集中的地方。
这一地带是我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发达、居民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这里信息灵通,各项事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也比较高。
中部经济地带地带处于全国的腹地,位置重要,经济发展水平虽低于东部,但已有较好的工农业基地。
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7.3%。
这里科技力量比较强,居民文化水平也比较高,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部是全国煤炭、水电、原材料工业和农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东靠西移”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
西部经济地带地域广阔,人口和经济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西部地带大体上以东经100度为界,以东为近西部,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中部地带;以西为远西部,那里则地广人稀,大部地区属于高山、荒漠和干旱草原,经济比较落后。
据1985年统计,西部地带的工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7.1%。
范围:东部经济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第一单元我国的区域差异
1.4 三个经济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 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
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 板书 ] 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 15 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
(留 15 分钟给学生)
(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
( 15 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
[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地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带
东濒临海洋,是中主要农业基地、工业部国开放的门户,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基础设施最好,利,城市化、科技文
城市化、科技水化水平高;国际化能源、原材料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足,环境污染严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重,江河下游洪涝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
多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
平最高品向高精尖发展
中位于中国腹地,能源、矿产丰富,农部担负承东启西林牧产品重要产区,的作用有色金属重工业发
达,对俄罗斯和蒙古
的边贸有优势山西煤炭外运不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东北森林过度砍伐;
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
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
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西位于西部边远有 70%的国境线,利工业基础薄弱,科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部地区、少数民族于沿边贸易;能源、技文化欠发达,交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聚居区矿产、旅游资源前景通落后,西北土地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
可观;西南水利资源荒漠化严重,西南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
充足交通困难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协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调
[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
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
支援西部。
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
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
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 叙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 板书 ]二、西部大开发
[ 叙述 ]请同学们看图 1.17看西部大开发的西部与我们所讲三个经济带的西部是否一样?从
图中可见这里的西部是大西部。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区域差异
加大,尤其是东西差异更为突出。
为了使区域间协调发展,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我
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它的意义是 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如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
业)。
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对西部的政策支持;能吸引国内外资金)。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修建运输通道如青藏铁路的修建,启动退耕还林还草
工程)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等
重要意义。
[ 板书 ] 1 、范围:蒙、陕、渝、宁、黔、桂、川、滇、藏、新、陇、青等十二个省市区。
2、意义: 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
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出地区的优势条件
5)其他意义
[作业布置 ]:
从传播媒体上搜集有关本地与东部、中部或与西部地区合作发展的实例,并加以简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