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R核磁共振谱.1
- 格式:ppt
- 大小:881.00 KB
- 文档页数:40
药物碳核磁共振谱
药物碳核磁共振谱(CNM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可以用于分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和药物成分。
这种技术基于化学物质中的碳原子自旋造成的信号,可以对分子的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
CNMR技术可以用于分析许多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包括药物成分、天然产物、有机化合物等。
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将化合物置于高磁场下进行扫描,然后通过观察化合物中不同的碳原子产生的信号,可以确定分子中的各个碳原子的位置和数量。
通过CNMR技术,可以确定化学物质的结构、分子量以及碳-碳键的数量和类型等重要信息。
此外,CNMR技术还可以用于分析药物的稳定性和纯度,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和制备过程中。
尤其是在新药合成和开发中,CNMR技术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研发人员可以利用CNMR技术来识别药物和代谢产物中的碳原子,从而确定药物结构,验证合成路径和优化药物设计,同时CNMR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药物中的不纯物和杂质,从而提高新药质量。
总之,CNMR技术在药物研发和制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CNMR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它将在药物研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药物制备和研发提供更加精确和准确的分析工具和支持。
核磁共振碳谱
核磁共振碳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arbon 谱,简称13C-NMR 谱)是一种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光谱技术。
它通过测量碳原子的核磁共振吸收信号,来推断化合物的碳骨架和取代基的信息。
13C 核磁共振碳谱在有机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和优点如下:
1. 独特性:13C 核磁共振碳谱中,碳原子之间的耦合裂分现象不明显,因为 13C 同位素的天然丰度较低(约为 1%),导致相邻碳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
2. 简单性:在测定碳谱时,通常采用对氢去耦的方法,消除了相连氢原子引起的谱峰裂分。
这使得碳谱呈现出一条条的谱线,便于观察和分析。
3. 灵敏度:尽管 13C 核的灵敏度较低,约为氢核的 1/6000,但随着质子去耦技术和傅里叶变换技术的发展,现在已能够有效地测定 13C 核磁共振碳谱。
4. 防干扰:对氢去耦操作可以避免氧原子对碳谱线的裂分产生的重叠,提高碳谱的灵敏度。
5. 应用广泛:13C 核磁共振碳谱可以用于分析碳链结构、取代基位置、立体构型等信息,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提供重要依据。
核磁共振碳谱是一种具有独特优点和广泛应用价值的光谱技术,为有机化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分析 13C 核磁共振碳谱,
研究人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众所周知,一般NMR类型分为:H谱核磁,C谱核磁,P谱核磁,F谱核磁,DEPT谱核磁等。
而C谱核磁通常说的碳谱就是13C 核磁共振谱,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它的检测过程中有哪些检测要求和标准。
由于13C与1H的自旋量子数相同,所以13C的核磁共振原理与1H相同。
将数目相等的碳原子和氢原子放在外磁场强度、温度都相同的同一核磁共振仪中测定,碳的核磁共振信号只有氢的六千分之一,这说明不同原子核在同一磁场中被检出的灵敏度差别很大。
13C 的天然丰度只有12C的1.108%。
由于被检灵敏度小,丰度又低,因此检测13C比检测1H在技术上有更多的困难。
NMR主要应用于有机物分子结构解析,有机物定性定量,有机物结构验证,杂质分析。
包括:无机单晶结构解析、样品的元素组成及含量检测;未知物定性表征,对已知物质进行验证和判别;分子结构组成分析、特征物质和特征基团定量分析、样品基本结构判断;无机物的定性分析、晶相分析、晶型判断、键长键角等晶胞参数的测量。
NMR在有机分子结构测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选择符合检测条件的核磁管是确保核磁共振谱图准确的前提条件之一。
1. 同心度与凸度同心度(concentricity):核磁共振管壁厚度的最大变化,即指内壁和外壁的圆心不能完全重合度。
凸度(camber):将核磁管两端固定旋转,管体中部外表面偏离中心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称为凸度。
总之,同心度与凸度越小的核磁管,越有利于核磁匀场,核磁图谱准确性更有保障。
2. 管体材质不同的检测条件需要使用不同材质核磁管,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管体表面光洁度核磁管体光洁度不够或者有划痕,将会严重影响核磁匀场,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4. 核磁管适用频率核磁共振谱仪的磁场强度越高,仪器检测灵敏度越高,对于核磁管质量的要求也越高。
根据谱仪型号选择对应频率的核磁管及同心度、凸度小的高品质核磁管,可以保证实验准确性,并延长核磁共振谱仪使用寿命。
第三节核磁共振碳谱(13C-NMR)13C核与1H核一样也是磁性核,具有磁共振现象,遵循相同的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通过磁共振技术测得的有机化合物13C核共振信号谱图称为碳谱。
碳谱与氢谱一样是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的重要手段,但碳谱更具优越性。
有机化合物的不同环境碳信号谱宽为220ppm 左右,比氢谱约大20倍。
这意味着碳谱比氢谱更能表现出分子结构的微小差异。
例如胆固醇,通过氢谱除了能确定结构中有四个角甲基和连氧碳上的H-3质子以及双键上的H-6质子外,其余多个质子环境比较近似,化学位移十分相近,相互重叠在0.5~1.5ppm之间,形成复杂的叠加信号,难以解析。
而在全氢去偶碳谱中,则给出与结构中碳原子逐一对应的27个碳信号,从而提供了结构的重要骨架信息。
由于环状和链状化合物的骨架结构是有机化学研究的核心,因此碳骨架信息对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至关重要。
3.1化学位移标量和范围和氢谱一样,碳谱的化学位移为频率轴换成的无单位标量,以δ(ppm)为单位。
13C 核化学位移的测量也同1H核一样要采用标准化合物,通常是四甲基硅烷。
3.1.1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13C核化学位移与其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有关,影响的大小用屏蔽系数σ表示,它包括i数种因素的加和:σi= σd+ σp+σa+σmσd是13C核外围的电子在外磁场感应下产生电流,形成一个方向与外磁场对抗的局部磁场,从而产生屏蔽。
核外电荷密度越大,该抗磁项的贡献越大,即13C 核的共振峰移向高场。
σp为各向异性即非球形的局部电子流产生的去屏蔽,与电子云密度、激发能量和键级等有关。
σa是邻近基团对13C 核产生的各向异性的屏蔽或去屏蔽效应。
σm是介质的屏蔽效应。
总之,除测试溶剂外,13C核化学位移主要与核外电子云密度有关。
具体来说,有机化合物中各类13C核的化学位移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1)杂化方式:sp3杂化的13C核信号出现在较高场,δC在0~100之间,sp2杂化13C 核信号出现在较低场,δC在100~200之间,sp杂化13C核信号的化学位移介于sp2和sp杂化13C信号之间,在δC70~13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