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NMR)
- 格式:ppt
- 大小:706.00 KB
- 文档页数:51
核磁作为化合物定性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主要分为核磁氢谱(1H-NMR)和核磁碳谱(13C-NMR)两种,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核磁氢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1H-NMR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使得具有自旋原子核(氢原子)发生能级跃迁,即发生核共振,产生的磁频率信号经过转换放大在谱图上以峰的形式体现。
(原理见图1)从原理上看,接收到的信号是磁频率信号,为方便转换,以基准物质为原点,不同官能团的原子核相对于基准物质的距离,即为化学位移(δ)。
一般使用的基准是四甲基硅烷(TMS),规定其化学位移为零。
而核磁定性的基本方式就是利用分子中含氢基团的化学位移和谱峰裂分情况,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判断。
图1 NMR原理图提到核磁,除了对分子结构进行定性外,我们经常听到的“定量核磁”又是指什么呢?实际上定量核磁(Q-NMR)就是在1H-NMR的基础上,引入“量”的概念,主要利用核磁信号强度与原子数成线性正比的关系,从而用于纯度化合物的含量测定上。
和传统的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相比,主要通过定量核磁内标对样品中主成分的含量进行定量,从而可以减少相对响应因子、水分、不挥发性杂质及挥发性杂质对纯度定值准确性的干扰。
目前中国药典、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以及日本药局方均将定量核磁共振(QNMR)作为法定标准收载于附录中。
那么定量核磁又是怎样实现定量目的?定量核磁主要采用内标法,将精密称量的样品和内标混合配制成溶液,通过比较样品特征峰的响应值与内标峰的响应值计算样品的含量。
计算公式如下:式中:Px:定量核磁法测定样品质量分数(%)Pstd:内标物的质量分数(%)Ix:样品在1H-NMR的响应值Istd:内标物质在1H-NMR的响应值Nx:样品的原子核数Nstd:内标物的原子核数(二甲基砜的Nstd=6)Mx:样品摩尔质量Mstd:内标物的摩尔质量m:样品的称量质量mstd:内标物的称量质量想要利用定量核磁法得到准确的结果,除了要对核磁方法进行确认外,内标的选择会对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图谱的步骤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技术发展较早,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是核磁共振氢谱的研究和应用。
70年代以后,随着傅里叶变换波谱仪的诞生,13C—NMR的研究迅速开展。
由于1H—NMR的灵敏度高,而且积累的研究资料丰富,因此在结构解析方面1H—NMR的重要性仍强于13C—NMR。
解析图谱的步骤1.先观察图谱是否符合要求;①四甲基硅烷的信号是否正常;②杂音大不大;③基线是否平;④积分曲线中没有吸收信号的地方是否平整。
如果有问题,解析时要引起注意,最好重新测试图谱。
2.区分杂质峰、溶剂峰、旋转边峰(spinning side bands)、13C卫星峰(13C satellite peaks)(1)杂质峰:杂质含量相对样品比例很小,因此杂质峰的峰面积很小,且杂质峰与样品峰之间没有简单整数比的关系,容易区别。
(2)溶剂峰:氘代试剂不可能达到100%的同位素纯度(大部分试剂的氘代率为99-99.8%),因此谱图中往往呈现相应的溶剂峰,如CDCL3中的溶剂峰的δ值约为7.27 ppm处。
(3)旋转边峰:在测试样品时,样品管在1H-NMR仪中快速旋转,当仪器调节未达到良好工作状态时,会出现旋转边带,即以强谱线为中心,呈现出一对对称的弱峰,称为旋转边峰。
(4)13C卫星峰:13C具有磁距,可以与1H偶合产生裂分,称之为13C卫星峰,但由13C的天然丰度只为1.1%,只有氢的强峰才能观察到,一般不会对氢的谱图造成干扰。
3.根据积分曲线,观察各信号的相对高度,计算样品化合物分子式中的氢原子数目。
可利用可靠的甲基信号或孤立的次甲基信号为标准计算各信号峰的质子数目。
4.先解析图中CH3O、CH3N、、CH3C=O、CH3C=C、CH3-C等孤立的甲基质子信号,然后再解析偶合的甲基质子信号。
5.解析羧基、醛基、分子内氢键等低磁场的质子信号。
6.解析芳香核上的质子信号。
7.比较滴加重水前后测定的图谱,观察有无信号峰消失的现象,了解分子结构中所连活泼氢官能团。
核磁共振(NMR)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分析方法,它在有机化学和药物研究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确定同分异构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应用。
1. 概述核磁共振是一种实验技术,通过核磁共振现象来研究原子核周围的环境。
而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是两种常见的NMR技术,它们通过观察分子内氢原子和碳原子的核磁共振信号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构型。
2. 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它们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了化合物的性质也不同。
3. 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在确定同分异构体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可以通过观察氢原子和碳原子的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和积分峰面积来确定分子中原子的环境和相对数量。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和构型。
4.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化学位移可以告诉我们不同氢原子的化学环境,耦合常数可以揭示氢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峰面积则可以给出氢原子的数量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确定同分异构体中不同原子的位置和数量。
5. 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与氢谱类似,碳谱也可以通过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和峰面积来确定同分异构体中碳原子的环境和数量。
碳谱对于确定分子中碳原子的排列和连接方式非常重要,尤其在复杂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中。
6.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在确定同分异构体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为化学家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他们确定未知化合物的结构和构型,并且对于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和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对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在确定同分异构体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通过分析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和峰面积等信息,我们可以确定同分异构体分子的结构和构型。
这两种技术为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阅读,我相信您对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在确定同分异构体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核磁共振(NMR)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谱学技术,常用于分析有机物和生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在核磁共振谱中,化学位移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与化合物中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环境有关。
化学位移在碳谱和氢谱中都是十分常见的,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化学位移在核磁共振碳谱和氢谱中产生的原因。
1. 基本概念在核磁共振谱中,化学位移是指核磁共振信号的频率与参考物质(通常是三氯化甲烷或二甲基硅烷)信号频率之差。
化学位移通常用ppm (parts per million)表示,它是一个相对值,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化合物中原子核的化学环境差异。
2. 碳谱中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碳谱中的化学位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化学环境、电子效应和磁场效应。
- 化学环境:不同化学环境下的碳原子核受到不同的化学位移影响。
芳香环上的碳原子与脂肪链上的碳原子所受的化学环境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位移也会有所差异。
- 电子效应:分子中的电子密度分布会影响到周围原子核的化学位移。
含有电子丰富基团的碳原子通常会表现出较低的化学位移,而含有电子贫瘠基团的碳原子则会表现出较高的化学位移。
- 磁场效应:外加磁场对原子核周围的电子运动轨迹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原子核的化学位移。
这种效应在核磁共振谱分析中是不可忽视的。
3. 氢谱中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类似于碳谱,氢谱中的化学位移也受到化学环境、电子效应和磁场效应的影响。
- 化学环境:不同化学环境下的氢原子核受到不同的化学位移影响。
α-位置上的氢原子与β-位置上的氢原子所受的化学环境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位移也会有所差异。
- 电子效应:分子中的电子密度分布会影响到周围原子核的化学位移。
对甲苯中的甲基氢和对位氢受到的电子效应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位移也会有所差异。
- 磁场效应:外加磁场对原子核周围的电子运动轨迹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原子核的化学位移。
这种效应在氢谱分析中同样需要考虑。
4. 结语化学位移在核磁共振碳谱和氢谱中的产生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简述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的关系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是两种常见的谱学技术,它们分别以氢和碳原子的核磁共振现象为基础,可用于分析物质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这两种谱学技术在有机化学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的原理是:当原子核处于磁场中时,其核自旋会产生一个磁矩,它可以被外加的旋转磁场所感应,由此产生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氢谱是以氢原子的磁共振现象为基础的谱学技术,它可以用于分析含有氢原子的化合物。
碳谱则以碳原子的核磁共振现象为基础,它可以用于分析含有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
在有机化学中,氢原子和碳原子通常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元素。
因为它们是有机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
因此,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被广泛应用于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在某些情况下,仅使用其中一种谱学技术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此时就需要同时使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的信号有很多,这些信号与化合物的结构和电子云分布有密切关系。
因此,在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例如,有机化合物中,每个不同的氢或碳原子都具有不同的环境,因此它们的化学位移也各不相同。
通常,化学位移是表示核磁共振信号位置的重要参数。
化学位移的大小和结构有关,因此,当分析化合物时,需要考虑到其结构的类型及其化学环境。
此外,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也可以搭配使用,实现特定结构的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例如,在有机化学中,如果其中包含一些环结构,那么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的结合使用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有机化合物中的环结构通常由碳原子及其周围的氢原子组成。
在分析环结构中的碳原子时,可以使用碳谱,通过观察其对应的氢谱来进一步分析相邻的氢原子的化学位移。
这种结合使用可以在研究复杂化合物和有机反应机理时非常有用。
总之,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是化学领域中常用的分析工具。
它们的结合使用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结构分析信息,同时也可以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
核磁共振碳谱的基本特点
核磁共振碳谱(C-NMR)是一种用于结构确定和鉴定化合物的重要实验技术,在核磁共振技术的基础上对氢原子和碳原子进行研究,它
可以直接获取到特定碳的位置、环的类型以及碳的价态,同时提供了
测定无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碳同位素比例的能力。
下面是核磁共振碳
谱的一些基本特点:
1. 元素具有定性:核磁共振碳谱仅在氢原子和碳原子之间进行研究,
它可以直接获取到特定碳的位置、环的类型以及碳的价态。
2. 分辨能力强:核磁共振碳谱能准确识别不同的碳原子,可以辨别出
晶体中的结构,甚至可以分辨出碳原子之间的位置变动。
3. 分析能力强:使用核磁共振碳谱可以更详细地分析各种实验波谱,
由此得出精确的结果,从而得出准确的化学结构式。
4. 解析度高:核磁共振碳谱拥有很高的解析度,它可以分析出极小样
品量的化合物,并且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
5. 快速有效:核磁共振碳谱是一种很快捷的技术,它可以在很短的时
间内进行分析,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检测要求。
6. 无污染:与X射线衍射技术或其他一些实验技术不同,核磁共振碳
谱不会产生放射性污染,是一种更加环保的实验技术。
总而言之,核磁共振碳谱具有定性能力强、分辨能力高、分析能力强、解析度高、快速有效以及无污染等几大基本特点,是研究各种有机化
合物结构的基础技术之一。
因此,核磁共振碳谱已成为当今有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在有机分子结构和聚合物制备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NMR194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F. Block 和哈佛大学的 E. M. Purcell 同时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并因此荣获了1952年的 Nobel 物理奖。
核磁共振谱可为化合物鉴定提供下列信息:1.磁核的类型:由化学位移来判别,如在1HNMR 中,可判别甲基氢、芳氢、烯氢、醛氢等。
2.磁核的化学环境:由偶合常数和自旋-自旋裂分来判别,如在 1H-NMR 中可判定甲基是与-CH 2-相连,还是与苯环相连。
3.各类磁核的相对数量:氢谱中,通过积分面积或积分曲线来判断。
4 .核自旋弛豫时间:13CNMR 可提供 T 1,并用于结构归属指定,构象的测定,以及窥测体 系的运动情况。
5 .核间相对距离:通过核的 Overhause 效应可测得。
3.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3.1.1原子核的磁矩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自旋将产生磁矩,但并非所有同位素的原子核有自旋,只有有自旋才有磁矩。
具有自旋运动的原子核具有一定自旋量子数(I ),I=1/2 *n ,那1,2,3···1. 核电荷数和和质量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没自旋。
2. 核电荷数为奇数或偶数,核质量数为奇数,有自旋现象。
3. 核电荷数为奇数,核质量数为偶数,I 为整数的原子核有自旋现象。
对于自旋不为零的核来说,当其自旋时由于形成环电流,故而产生一个小磁场,这个小磁场可用核磁矩 μ 表示。
μ 是矢量,其大小由下式确定:πγγμ2)1(hI I p +==式中 γ ---核的磁旋比 p---自旋角动量不同的核有不同的 γ 值,是确定同位素核的特征常数。
3.1.2自旋核在磁场中的取向和能级对于I 不为零的核来说,如果不受外来磁场的干扰,其自旋轴的取向将是任意的。
当它们处于外加静磁场(磁场强度为H0)中时,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它们的自旋轴的取向不再是任意的,而只有(2I+1)种,这叫核自旋的空间量子化。
每一种取向可用一个磁量子数m 表示,则m=I,I-1,I-2,…-I+1,-I。
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NMR194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F. Block 和哈佛大学的 E. M. Purcell 同时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并因此荣获了1952年的 Nobel 物理奖。
核磁共振谱可为化合物鉴定提供下列信息:1.磁核的类型:由化学位移来判别,如在1HNMR 中,可判别甲基氢、芳氢、烯氢、醛氢等。
2.磁核的化学环境:由偶合常数和自旋-自旋裂分来判别,如在 1H-NMR 中可判定甲基是与-CH 2-相连,还是与苯环相连。
3.各类磁核的相对数量:氢谱中,通过积分面积或积分曲线来判断。
4 .核自旋弛豫时间:13CNMR 可提供 T 1,并用于结构归属指定,构象的测定,以及窥测体 系的运动情况。
5 .核间相对距离:通过核的 Overhause 效应可测得。
3.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3.1.1原子核的磁矩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自旋将产生磁矩,但并非所有同位素的原子核有自旋,只有有自旋才有磁矩。
具有自旋运动的原子核具有一定自旋量子数(I ),I=1/2 *n ,那1,2,3···1. 核电荷数和和质量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没自旋。
2. 核电荷数为奇数或偶数,核质量数为奇数,有自旋现象。
3. 核电荷数为奇数,核质量数为偶数,I 为整数的原子核有自旋现象。
对于自旋不为零的核来说,当其自旋时由于形成环电流,故而产生一个小磁场,这个小磁场可用核磁矩 μ 表示。
μ 是矢量,其大小由下式确定:πγγμ2)1(hI I p +==式中 γ ---核的磁旋比 p---自旋角动量不同的核有不同的 γ 值,是确定同位素核的特征常数。
3.1.2自旋核在磁场中的取向和能级对于I 不为零的核来说,如果不受外来磁场的干扰,其自旋轴的取向将是任意的。
当它们处于外加静磁场(磁场强度为H0)中时,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它们的自旋轴的取向不再是任意的,而只有(2I+1)种,这叫核自旋的空间量子化。
每一种取向可用一个磁量子数m 表示,则m=I,I-1,I-2,…-I+1,-I。
氢谱和碳谱
氢谱和碳谱是核磁共振(NMR)谱的两种类型,它们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被广泛应用,用于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氢谱主要检测的是化合物中氢原子的核磁共振信号。
在氢谱中,不同的氢原子因其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化学位移,从而在谱图上呈现出不同的峰。
通过分析这些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确定化合物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量,进而推断出化合物的结构。
碳谱则主要检测的是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核磁共振信号。
与氢谱类似,碳原子也会因其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化学位移。
通过分析碳谱中的峰,可以确定化合物中碳原子的种类和连接方式,从而得到更为详细的分子结构信息。
氢谱和碳谱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氢谱的灵敏度高,因为氢核的天然丰度很高,而且旋磁比也大,这使得氢谱的信号相对较强。
但是,氢谱的分辨率较低,对于结构复杂的化合物,可能会出现峰的重叠,使得解析变得困难。
碳谱的分辨率较高,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结构信息,但是碳谱的灵敏度较低,因为碳核的天然丰度很低。
在实际应用中,氢谱和碳谱通常会结合使用,以得到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结构信息。
通过比较氢谱和碳谱的数据,可以验证结构推断的正确性,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错误或遗漏。
氢谱和碳谱是两种重要的核磁共振技术,它们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确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技术发展较早,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是核磁共振氢谱的研究和应用。
70年代以后,随着傅里叶变换波谱仪的诞生,13C—NMR的研究迅速开展。
由于1H—NMR的灵敏度高,而且积累的研究资料丰富,因此在结构解析方面1H—NMR的重要性仍强于13C—NMR。
解析图谱的步骤1.先观察图谱是否符合要求;①四甲基硅烷的信号是否正常;②杂音大不大;③基线是否平;④积分曲线中没有吸收信号的地方是否平整。
如果有问题,解析时要引起注意,最好重新测试图谱。
2.区分杂质峰、溶剂峰、旋转边峰(spinning side bands)、13C卫星峰(13C satellite peaks) (1)杂质峰:杂质含量相对样品比例很小,因此杂质峰的峰面积很小,且杂质峰与样品峰之间没有简单整数比的关系,容易区别。
(2)溶剂峰:氘代试剂不可能达到100%的同位素纯度(大部分试剂的氘代率为99-99.8%),因此谱图中往往呈现相应的溶剂峰,如CDCL3中的溶剂峰的δ值约为7.27 ppm处。
(3)旋转边峰:在测试样品时,样品管在1H-NMR仪中快速旋转,当仪器调节未达到良好工作状态时,会出现旋转边带,即以强谱线为中心,呈现出一对对称的弱峰,称为旋转边峰。
(4)13C卫星峰:13C具有磁距,可以与1H偶合产生裂分,称之为13C卫星峰,但由13C 的天然丰度只为1.1%,只有氢的强峰才能观察到,一般不会对氢的谱图造成干扰。
3.根据积分曲线,观察各信号的相对高度,计算样品化合物分子式中的氢原子数目。
可利用可靠的甲基信号或孤立的次甲基信号为标准计算各信号峰的质子数目。
4.先解析图中CH3O、CH3N、、CH3C=O、CH3C=C、CH3-C等孤立的甲基质子信号,然后再解析偶合的甲基质子信号。
5.解析羧基、醛基、分子内氢键等低磁场的质子信号。
6.解析芳香核上的质子信号。
7.比较滴加重水前后测定的图谱,观察有无信号峰消失的现象,了解分子结构中所连活泼氢官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