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97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引言:精神分析理论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多种精神分析理论流派。
其中,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是两个重要的分支。
本文将对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二者的异同之处。
一、口述治疗与自由联想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建,其核心方法是口述治疗。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分析师通过与患者面对面的对话,倾听患者的述说,通过分析、解释和解决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问题。
而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自由联想,认为患者可以自由地表达其内心的冲突和欲望,借助梦境和自由联想的方式,揭示潜意识中的内容。
两者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理解和解决患者内心的困扰。
二、本我、自我与超我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则是对外界现实的认知和适应;超我则是道德和规范的内化。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治疗注重于解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新精神分析理论则对这些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
它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新精神分析中,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变化。
三、潜意识与无意识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重要性。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中储存着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通过分析和解释潜意识中的内容,可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而新精神分析理论更加注重无意识的角色。
它认为,无意识是一个更广阔和复杂的概念,包含了个体和集体的信息。
无意识中储存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痕迹,对个体的发展和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性欲与自我实现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欲被认为是个体最重要的冲动之一。
弗洛伊德强调了性的力量和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需要通过满足性的欲望来达到内心平衡。
与之不同的是,新精神分析理论更加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吴大禹精神分析也译作心理分析,是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它与其他心理学派的不同之处是:它是在神经病治疗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他学派是在大学的学术机关的这一象牙塔中产生的。
精神分析对传统心理学的意识、感知觉、注意等课题不感兴趣,它注重的是神经病的分析和治疗,从而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解释。
它有两种意义:一是指神经病的治疗技术,二是指潜意识的心理学说,特别是后一方面对传统心理学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弗洛伊德是这一学派的创立者,也代表着这一学派的正统,它与成立于美国的新精神分析有所不同,因而把弗的精神分析叫做古典的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以后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及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一、弗洛伊德的生平二、精神分析的历史背景(一)弗洛伊德的历史作用弗洛伊德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家.有人把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并列称为改变20世纪的三大伟人。
之所以给弗洛伊德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他发现了人的潜意识,并建构了精神分析学说。
(二)弗洛伊德的生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 1856-1939)奥地利医生,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1、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摩拉维亚洲(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
弗洛伊德三岁时全家迁居维也纳。
在那里生活了将近80年。
2、17岁那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可是他足足花了近8年的时间,才学完4年的医学和科学研究课程,主要是他有许多医学之外的兴趣和爱好。
布鲁克布伦塔诺3、是第一个发现可卡因止痛效能的人。
4、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因重整旗鼓问题而开始私人营业。
1882年弗洛伊德与马莎﹒伯莱斯订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她们才最后完婚。
生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内容_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精神分析是二十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独特创见。
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古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指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他的早期的理论是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是无意识系统;另一是前意识系统(它包括意识)。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这个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
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无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无意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意识和前意识。
后期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二部人格说中的无意识概念接近,但不完全等同。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
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以性心理为主线。
以性心理发展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他所用的研究方法有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他的研究资料来源于对病态人格的心理分析。
新精神分析是在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有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尼、弗洛姆等人。
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自我。
研究对象从非常态转向正常人。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该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菜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
新精神分析在作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下,仍保留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潜意识动机作用,压抑和抵抗,精神决定论,移情作用,以及自由联想法等。
新精神分析学家在各自理论中提出的如基本焦虑,原始恐惧,逃出自由等概念,尽管名称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在起主要作用,不过表现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