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节 自然灾害
- 格式:ppt
- 大小:6.78 MB
- 文档页数:18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学案四、当堂反馈1.下列自然灾害,属于湖南省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台风、沙尘暴B.山体滑坡、地震C.山体滑坡、洪涝D.泥石流、火山因是2.山区常见自然灾害有()A.崩塌、滑坡、泥石流B.泥石流、洪涝、寒潮C.干旱、洪涝、崩塌D.台风、滑坡、崩塌3.对我国土地资源描述正确的是3.(2019•广东三模)影响台湾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和台风B.干旱和沙尘暴C.低温和寒潮D.火山活动4.黄土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灾害 B.水土流失 C.旱涝灾害 D.沙尘天气5.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A.滑坡 B.洪涝 C.风灾 D.泥石流6.长江流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滑坡和泥石流B.水土流失C.风沙危害D.洪涝灾害7.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的原因是()A.地理位置的特殊B.生态系统比较稳定C.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D.全球气温升高8.由地气候原因造成的自然灾害有()A.台风 B.泥石流C.滑坡 D.地震9.对北京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 B.台风 C.沙尘暴D.酸雨10.季风气候造成的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旱涝灾害 B.台风灾害 C.地震灾害 D.海啸灾害11.下列自然灾害,在湖南省不常发生的是()A.旱涝灾害 B.山体滑坡 C.地震 D.农作物病害12.如图所示的情况容易发生某种自然灾害,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哪个选项所代表的地方是安全的?()A.① B.②C.③D.以上都不安全五、拓展延伸,能力提高人们常说“祸不单行”。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自我评价专栏(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书写:综合:。
章节测试题1.【答题】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对应点不正确的是()A.东北平原--旱灾多发B.台湾省--地震多发C.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D.黄淮海平原--低温冷害严重。
【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解答】东北平原—寒潮多发;台湾省--地震多发;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黄淮海平原--旱灾严重。
2.【答题】暑期快到了,你认为天津在7、8月份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A. B.C. D.【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
【解答】天津位于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容易发生水灾。
B、C项,地震、火山与板块运动有关,与季节无关。
D项,沙尘暴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3.【答题】如图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春季和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重,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图中的A地极有可能发生的灾害是()A.春旱和夏涝B.台风C.泥石流D.滑坡【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
【解答】对比两幅图中的A地,这里是华北平原,左图体现了春旱严重,右图体现了夏季风的不稳定,降水较多,多洪涝灾害。
而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等沿海省区。
泥石流和滑坡多发生于生态环境较弱的山地、丘陵地带。
4.【答题】下图漫画所反映的天气现象出现的时间和地区是()A.六月下旬到七月中旬,南部沿海地区B.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C.七月上旬到八月上旬,华北、东北地区D.五月下旬到七月上旬,长江中上游地区【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解答】读图可知,该漫画反映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发生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下旬。
5.【答题】春秋季节,东北地区常遭受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A.台风B.洪涝C.寒潮D.干旱【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分布。
【解答】东北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导入视频】:课前播放自作视频打铃,上课师:从刚才的视频中大家看到了什么?生:灾害、自然灾害。
师:看到了哪些灾害?生:各抒己见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学习的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
请大家迅速的翻到课本56页,我们先来确认一下本节课的框题。
师生共同确认框题。
【学习目标】:师:让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请一位同学大声的为大家读一下。
生:大声朗读师:好,声音非常洪亮,希望这节课同学们的回答问题都很精彩。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学习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自主学习】:请大家自学课本56-62页,根据学案,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来,稍后展示。
(5分钟)【交流展示】:师: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自学之后的成果吧生:自然灾害的含义师:从自安然灾害的含义中,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要成为自然灾害需要怎样的条件呢?”生:自然环境的异变、有危害师:同学们的提炼能力太强了。
我们判断一个场景算不算自然灾害第一看的是是否为自然环境的异变,第二是有没有造成危害。
老师这里有这样的一些生活场景,希望请同学们帮忙辨别一下。
生:一一辨别,并且陈述理由师:同学们的活学活用的能力太强了,老师不得不为大家树个大母指。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出现过的生活场景,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呢?生: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师:这里老是想咨询一下大家:当我们读图时正确步骤是什么呢?生:第一步,读图名。
第二步,读图例。
第三步,读图像。
师:现在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尝试读图分析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确认一下,屏幕上展示的两幅图分别是什么?生:一幅气象灾害分布图;一幅地质灾害分布图师:非常好,看得很准确。
第二步读图例,请同学们根据图例,指出图中所展示的各是什么?生:(学生上台指图)师:从大家的指图来看,大家对图例已经非常熟悉了。
那我们就进行第三步读图吧。
请大家仔细看图不同的自然灾害在分布上相同吗?生:不同师:为什么不同的自然灾害会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呢?(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师:这里,老师先举两个例子就当是抛砖引玉了。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或表层运动引起的地质现象而造成的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等。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的地理知识点,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防范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类型1.山体滑坡:指在山坡上由于地质结构、水文条件、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坡面大规模的塌滑现象。
这种灾害常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带和河岸的陡坡上,具有瞬发性、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
2.泥石流:指在山区或河谷地带因地形、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水土流固的复合流体,具有很强的侵蚀破坏能力。
这种灾害常以大暴雨、台风等为诱因,对山地、河谷、水库、隧道、铁路等设施造成极大的威胁。
3.地震:指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一种动态的、非常规律的、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火山爆发:指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和涌动,造成地壳破裂,熔岩、火山灰等喷散和喷出地表并形成一系列的火山现象。
火山爆发会影响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给人们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1.地质因素:地质构造的不平衡、矿床开采、地下水位的改变、异斑岩、侵蚀作用等都是地质因素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2.气候和水文因素:气候和水文因素主要包括暴雨、暴雪、干旱、热浪、雷电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可能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3.人类因素:人类活动对于地质环境的改变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采矿、探矿、爆炸、挖掘、开发、建筑、垃圾填埋等人类活动对地下和地面环境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1.预防:地质灾害的预防最好的方法是避免上述原因的出现。
例如:固定土地、改善植被、加强维护、控制发展建设、加强地下水管理等等。
2.治理:一旦地质灾害已经发生,我们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地理课标解读知识点第一部分自然灾害的防治考点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气象灾害:台风(热带气旋)、寒潮、旱灾、暴雨、沙尘暴、冻雨、低温冷害等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啸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生物灾害:虫灾、鼠灾、病害等考点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考点3:简述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考点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如寒潮、沙尘暴、地震等),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考点5: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考点6: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考点2-6课标解读知识点【气象灾害】(1)、台风:成因:两个条件---热带海洋(广阔的高温洋面----位置),热带气旋(低气压—天气系统)强烈发展时间:夏秋季主要分布:热带、副热带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东亚、东南亚沿海,南亚孟加拉湾沿岸,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沿岸我国:沿海,尤其是东南沿海路径:向西、向北影响:有利-----带来降水,缓解旱情;危害---特大暴雨、狂风,引发风暴潮、洪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①财产损失:毁坏农田、建筑、交通设施等;②造成人员伤亡(2)、寒潮成因:强冷空气南下。
天气系统---冷高压,冷锋时间:冬半年(秋末---次年初春),春秋影响大主要分布:中高纬,我国:大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谷地外),东北、华北、西北严重路径:由西北向东南(西北冬季风引起)影响:有利---减少病虫害;危害---引发冻害、雪灾、风灾等,影响农、林、牧、渔业生产和交通,危害人体健康(3)、干旱成因:气候条件: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气温偏高。
(季风区要说明降水变率大);地形条件:坡度较陡的地形,不易存水;(如喀斯特地形区)植被条件:植被覆盖差,土壤保水性差。
人类活动:人口、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时间:华北—春旱(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烈;人口、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长江流域---伏旱(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主要分布:干旱、半干旱区及降水不稳定区(如季风气候区)(4)、沙尘暴成因:气候条件----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土地条件----多沙质堆积物(沙漠广布);植被条件----植被覆盖差;水文条件----地表水缺乏,土地干燥时间:冬、春季主要分布:气候干旱的热带沙漠、温度大陆性气候区及我国温度季风区。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下列地区中,受寒潮影响最小的是()A.吐鲁番盆地B.海南岛C.四川盆地D.长江中下游平原【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寒潮的分布。
【解答】寒潮一般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自北向南影响我国,海南岛位于我国的最南端,且途中有山脉的阻挡,所以受影响最小。
2.【答题】寒潮所带来的强冷空气主要来自于()A.青藏高原B.新疆C.蒙古、西伯利亚地区D.北冰洋【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冬季风的来源。
【解答】我国位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地球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由于海陆性质的巨大差异,冬季亚洲大陆北部的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成为冷空气的聚集地,气压高,冷空气自高压中心区向四周辐散,成为我国冬季风的发源地。
选C。
3.【答题】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避震减灾的方法,你认为最不安全的做法是()A.在家中(楼房),选择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
B.在野外,躲在山脚、陡崖下,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山下方向跑。
C.躲避时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
D.在教室,应躲在坚固课桌下,抓紧桌角。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一些常见的避震减灾的方法。
【解答】在野外,躲在山脚、陡崖下,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山上方向跑。
或者往平行的山脉跑去,故B错误。
4.【答题】下列自然灾害与地震关联性较强的是()①台风;②滑坡;③干旱;④寒潮;⑤泥石流;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④【答案】B【分析】本题是对我国的自然灾害的知识考查。
【解答】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地震关联性较强主要是滑坡和泥石流,特别是山区。
5.【答题】如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发生频次统计资料,其中在西北地区发生频次较高的是()A.洪涝B.干旱C.台风D.寒潮【答案】D【分析】本题重点考查了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解答】由图可知,东南地区发生频次高的是洪涝和干旱,北部地区发生频次高的也是洪涝和干旱,西北地区频次高的是寒潮,D对,ABC错。
自然灾害-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钟作慈主编)教案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的威胁和损失。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采取一系列预防和应急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介绍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关于自然灾害的教案安排和相关知识点的概述。
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种类;2.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3.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方法;4.学习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救援方法;教学内容自然灾害的概述1.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突发灾害性事件。
2.自然灾害的种类–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暴雨、洪水、干旱、风暴潮等。
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成因1.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损失、社会破坏、人员伤亡等。
2.自然灾害的成因–地球内部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1.自然灾害预测的方法–地震预测、气象预报等。
2.自然灾害预警的方法–短信预警、广播预警、电视预警等。
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救援1.自然灾害的防范–预测和预警、建筑物防护、调整生产活动等。
2.自然灾害的救援–抢救伤员、转移群众、补给物资等。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书、归纳、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自然灾害的种类、影响、成因、预测与预警、防范与救援方法的概述。
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基础概念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防范和救援的方法。
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是什么?我们学过哪些自然灾害?它们都会带来哪些影响?2.讲解–通过幻灯片和课本内容,讲述自然灾害的概念、种类、成因、影响,并展示具体案例和数据。
3.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组成小组,就如何预防和救援自然灾害展开讨论,要求其充满创意、独立性和实效性。
4.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梳理,并强调学生的思考和学习重点。
课堂拓展1.观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电影和纪录片,进行归纳分析和讨论。
自然灾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多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分析。
3.了解一些救灾、避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学会自我避灾。
【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所学知识,会分析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我们先来看两组图,回顾一下那些曾经发生在我们国家的自然灾害。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被称为“汶川大地震”。
阅读课本读一读:玉树4·14大地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自然灾害相关知识。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得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要有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因此,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时需要把握两点:1.成因是否为自然因素。
2.是否对人类造成损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分类1.地震和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结合图片说明)2.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
(结合图片说明)(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活动一:展示图3-31“中国地震带的分布”图,师生讨论以下问题。
1.我国的地震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地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和东南地区。
西南地区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即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东南地区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即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