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灾害教案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4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自然灾害的分类、成因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掌握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2.难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数据等实践操作,掌握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准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案例材料:收集有关自然灾害的案例资料,制作成PPT或视频。
3.讨论题目: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作业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或视频展示自然灾害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以及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4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4自然灾害》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以及影响。
教材通过大量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本章节内容丰富,案例真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可能局限于媒体报道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以及防范措施等方面知识较为匮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自然灾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其成因。
2.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提高防范意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实践操作法:教授学生一些自然灾害自救和互救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自然灾害的案例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练习题。
3.准备自然灾害自救和互救的方法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自然灾害的场景,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这些灾害有什么了解?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成因。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在灾害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和互救?”每组选代表进行回答,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灾害教案【精选5篇】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灾害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灾害教案【篇1】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习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
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一、学情分析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2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从上个学期期末检测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在全县排在中等水平,由此可见,两个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较浓,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
三、教材分析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定义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知道防灾减灾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措施。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加深对各种自然灾害及造成损失的了解。
2、通过资料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2、关注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与趋势,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自然灾害的主要分类;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道防灾减灾的一些基本方法。
【难点】分析我国不同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安全防护技能。
三、教学方法读图法、数据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五、教学用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相关自然灾害资料。
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全国共有29个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
2010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西南五省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北京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且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二)新课讲授板书:(一)常见的自然灾害1.思考——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有什么特征?我国都有哪些自然灾害?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在书上查找答案。
第四节自然灾害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常见自然灾害的种类,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主要灾害的分布及成因,防灾减灾知识,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和破坏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教材编写紧扣课标的要求,重点突出三个方面。
第一,在认知程度上把握“了解”,不涉及较深的原因分析。
第二,在认知内容上立足“中国”,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讲述自然灾害的一般知识。
第三,在认知方法上从“身边”入手,以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相结合。
学生在生活中和网络上已经对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着促进作用,加上七年级一年基础地理知识的积累,对该部分的理解会更加容易。
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其平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在全年级来看是可观的,所以在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上不用占用太多时间进行解释,反而在本节课的影响部分要多加引导和调整,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与重难点内容。
教学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一、导入新课播放自然灾害的新闻片段。
这些新闻片段报道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什么是自然灾害?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然灾害。
二、探究新知(一)常见的自然灾害1.教师提问:我们遇到过一些灾害,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灾害,究竟什么是自然灾害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4~55图文资料,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自然灾害?(2)自然灾害分为哪两类?各包括什么自然灾害?具体有什么含义?提示:(1)自然环境中发生的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分类如表所示:2.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下列问题,理解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区别。
(1)讨论教材P55~56“活动”第1题中列举的现象或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并说明原因。
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灾害》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灾害》教案人教版《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及成因,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初步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的形成原因。
3.认识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分析具体事例,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2.教学难点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成因分析三、教学策略根据标要求,结合初二学生已有的分析能力和具备的基础知识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运用设置情境、读图分析、学生分小组讨论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找到并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尝试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认识到地理知识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制作多媒体。
2.学生准备在上查找和自然灾害相关的图片和新闻。
五、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导入】图片北京平谷产桃地遭受冰雹的袭击,遭受重大损失。
同学们如果感兴趣,可以上网查看相关视频。
展示一组自然灾害的图片【提问】根据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图片,说说你们看后的感受【概括总结】这些图片表现的都是自然灾害,给我们带了巨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我们通过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帮助观察图片、讨论、回答引用身边近期发生的事例,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灾害发生在身边环节一自然灾害的内涵【看图】思考自然灾害的概念,找出四幅图片的共性,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结果,最终总结出自然灾害的概念【教师引导】从图中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例如旱灾图降水较常年偏少──造成用水紧张──农田由于缺水而出现干涸结果由于缺水导致减产或绝收其他的几幅图可以依此分析【教师总结】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出现异常的变化,并且造成了资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巩固练习】──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1.2018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造成196人死亡2.2018年8月2日,江苏昆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造成75人死亡3.2018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81人,失踪284人4.太平洋海底发生地震【提问】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判断上面的4个事,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说明理由【归纳总结】1和3是属于自然灾害,它们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动而产生的,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2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不属于自然灾害4要看它产生的后果决定,如果地震引起了海啸,沿岸地区有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现象,则为自然灾害,如没有则不是利用图片讨论自然灾害的概念看书再次确认自然灾害的概念思考问题并回答通过看图和老师的引导,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实例展示,进一步明确自然灾害的内涵,使概念清晰化环节二自然灾害的分类【提问】同学们经常从电视、中看到各种自然灾害的报道,你能说出哪些自然灾害?【归纳总结】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冰、赤潮等生物灾害虫害、草害、鼠害等,天灾害流星体或小行星撞击地球阅读教材提供的各类自然灾害的图片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是最频繁而且危害最严重的灾害。
2.4自然灾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5.了解一些避灾常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观看视频,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课前准备我国自然灾害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国大型自然灾害的课件:2008年年初的雪灾,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
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
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二、新课教学(一)常见的自然灾害1.展示图片,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
学生观察讨论,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1)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狂风有很大的摧毁力,使海轮、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受损失;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风暴潮更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但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2)干旱,长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3)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4)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过程。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第1课时常见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第1课时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介绍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一次拓展,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思考。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普遍性,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具体的自然灾害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灾害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自然灾害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防灾减灾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自然灾害的案例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呈现各种自然灾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总结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防范自然灾害?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出防灾减灾的措施。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自然灾害为什么难以预测?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下面就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共含17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自然灾害》的教学设计《自然灾害》的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知道自己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了解我国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
2.学会用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学会归纳整理资料。
活动准备:1.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并进行分类。
2.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带来的损失,并写好调查笔记。
活动过程:一、课前初探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
为学习《可怕的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中探究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我国自然灾害的课件:从年初的雪灾,到四川汶川地震。
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由于这两次灾害发生的时间离同学们较近,所以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
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板书课题)(2)展示图片,认识灾害师:课前大家搜集了表现各类自然灾害的图片,并做成了剪报或者手抄报,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灾害图片展”。
学生展示图片,作简单的介绍(可以结合具体的背景事件)。
(3)设计图标,了解灾害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可怕的自然灾害,不同的灾害有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仿照教科书第71页的图例给这些灾害画画像吧!教师示范图例。
教师画一幅太阳照射着大地,大地都干裂了的图,并告诉学生这表示“干旱”。
教师给图编一首顺口溜:太阳高高挂,滴雨也不下,大地快冒火,渴坏了庄稼。
学生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展示(可以先说说顺口溜或谜语,让其余同学猜一猜)。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1)小小主播,讲述灾害教师:课前很多同学不仅搜集了自然灾害的图片,还了解了许多发生过的自然灾害,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由小主播们播报新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自然灾害》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自然灾害》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相对较浅,对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学会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预防措施。
2.难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课堂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自然灾害的案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成因,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四川汶川地震、浙江台风等,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灾害防范能力。
自然灾害-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地震和台风的成因及其影响;3.了解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防范措施。
教学重点1.掌握地震和台风的成因、影响和防御措施;2.了解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防范措施。
教学难点1.理解地震和台风的发生机制;2.掌握获取自然灾害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课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知识点•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内容要点1.什么是自然灾害?2.自然灾害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2.讲解自然灾害的概念。
3.介绍自然灾害的分类。
4.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地震知识点•地震的概念;•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影响;•地震的防御措施。
内容要点1.地震的定义。
2.地震的成因。
3.地震的影响。
4.地震的防御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课外实践。
教学步骤1.讲解地震的概念和成因。
2.分析地震的影响,包括经济影响和人员伤亡。
3.介绍地震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建筑物设计和紧急预案。
4.课外实践:学生可以申请到相关机构进行参观,观察地震预报和防御措施的实施情况。
5.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三课台风知识点•台风的定义;•台风的成因;•台风的影响;•台风的防御措施。
内容要点1.台风的定义。
2.台风的成因。
3.台风的影响。
4.台风的防御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课外实践。
教学步骤1.讲解台风的概念和成因。
2.分析台风的影响,包括经济影响和人员伤亡。
3.介绍台风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气象监测和紧急预案。
4.课外实践:学生可以申请到相关机构进行参观,观察气象监测和防御措施的实施情况。
5.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四课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知识点•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内容要点1.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发生原因。
2.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步骤1.讲解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发生原因,包括洪水、旱灾、台风、地震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一章,主要介绍了地震、火山、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以及防范措施。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案例和数据,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灾害的成因、防范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和防范措施,提高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和防范措施。
2.难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灾害的成因、影响和防范措施。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完成灾害防范手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和防范措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自然灾害的案例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顺利完成。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和防范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灾害的严重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灾害案例,总结灾害的成因、影响和防范措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第一篇: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自然灾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危害。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5、了解防灾减灾的环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加深对各种自然灾害及造成损失的了解。
2、通过资料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2、关注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与趋势,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 •• 教学难点: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过程: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树立防灾减灾保护环境意识(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吗?由于当时强烈的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同学们还知道那些灾害,同学们知道这些灾害中,有一些是属于自然灾害的,那什么是自然灾害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自然灾害。
同学们先预习书本p54第四节的内容,找出自然灾害的概念和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二)、新课讲解【师】同学们找到自然灾害的概念了吧,让我们来齐读自然灾害的概念。
【生】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师】大家注意,自然灾害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自然异变和损害。
我们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时要把握两点,成因是否为自然因素,是否对人类造成了损害。
我们来看下p50的活动题,下列现象或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呢?【承转】自然灾害一般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几种类型。
第1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和常见类型。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危害以及分布。
3.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灾害,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点:1. 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和常见类型。
2.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危害以及分布。
教学难点:1.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危害以及分布的分析。
2. 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关于自然灾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有哪些类型?二、讲授新课1. 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害和破坏的现象。
2. 自然灾害的分类:根据成因和影响范围,自然灾害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
3. 常见自然灾害:a.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b.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c. 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
d. 生物灾害:病虫害、疫情等。
4.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危害以及分布:a. 气象灾害:由于大气运动和地球物理现象引起的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b. 地质灾害:由于地球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c. 海洋灾害:由于海洋运动和海洋环境变化引起的灾害,如海啸、风暴潮等。
d. 生物灾害:由于生物因素引起的灾害,如病虫害、疫情等。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和常见类型。
2. 强调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危害以及分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自然灾害有哪些类型?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危害以及分布有哪些?二、课堂活动1. 教师出示关于自然灾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防灾减灾?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出示自然灾害的案例,如汶川地震、云南旱灾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自然灾害类型、形成原因、特点、危害以及分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4《自然灾害》教案《自然灾害》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常见的自然灾害,能会判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2.自然灾害等大致分布。
3.了解避灾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学会自我避灾。
【重点与难点】1.自然灾害的分布大势。
2.掌握常见的、实用的救灾措施。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资料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资料:2012年5月10日,甘肃省岷县发生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害造成47人死亡、12人失踪、132人受伤入院治疗,35.8万人受灾。
你知道我国经常发生的灾害有哪些吗?它们都会造成什么危害?如何去预防和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二、新课学习(一)常见的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拓展延伸:如何判断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的客体。
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灾害才称得上自然灾害,而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不属于自然灾害。
2.常见的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洪涝、台风、干旱、寒潮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3.气象灾害(1)干旱:长时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形成干旱。
分布:我国干旱灾害最严重的是华北地区思考:为什么我国干旱灾害最严重的是华北地区?(华北地区降水量较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
)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分布: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地区思考:为什么洪涝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降雨量大;河流汛期长;多台风;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温馨提示:干旱和洪涝是影响我国的最主要的气象灾害。
它们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巨大。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比如地震、洪水、台风等是啥样的。
- 能在地图上指出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嘿,知道哪儿容易发生啥灾害。
- 培养学生分析自然灾害成因的能力,为啥会有这个灾害呢。
- 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遇到灾害咱可不能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
学生得清楚不同灾害有啥不一样,都在哪些地方容易出现。
- 难点: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
这可有点难,得好好琢磨为啥会发生这些灾害。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一些实际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像地震后的场景啦,洪水淹没的地方啦,让学生直观感受灾害的威力。
- 小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遇到某种自然灾害该咋办,大家一起出出主意。
- 多媒体展示法:用图片、视频展示自然灾害,更生动形象,让学生印象深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坐好啦。
老师笑眯眯地说:“同学们,今天咱们先来看一段超震撼的视频哈。
”接着,老师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的视频。
视频里有地震的时候房子摇摇晃晃,东西都掉地上了;有洪水像猛兽一样冲过来,把好多东西都冲走了;还有台风呼呼地吹,大树都被吹倒了。
同学们看得眼睛都不眨一下,可惊讶了。
老师等视频放完了,就问同学们:“哇,大家看了这个视频,有啥感觉呀?”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太吓人了!”有的说:“自然灾害好厉害啊!”老师点点头说:“对呀,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自然灾害。
”2. 知识讲解(1)地震老师拿出一张世界地图,指着上面的一些地方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震可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灾害呢。
比如说,有些地方就经常发生地震。
那你们知道地震是咋回事不?”有同学说:“是不是地底下的东西在动啊?”老师笑着说:“对啦!地震就是地底下的板块在运动的时候,互相碰撞或者挤压,就会产生地震。
那地震有啥特点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会晃来晃去。
第四节自然灾害
授课时间:总计:18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教学重点:)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复备栏
一、课堂导入:
我们先来看两组图,回顾一下那些曾经发生在我们国家的自然灾害。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二、新授
到底什么是自然灾害?我们来看一些案例来判断一下。
看图分析:先看如下两幅图,第一个是撒哈拉沙漠,你能描述一下图片吗?
图片反应了什么?第二个是贵州的农田,同样的,请你描述一下图片,回答图片
反应了什么情况?再请同学描述一下后面的两张图片的情况。
那么,到底什么是
自然灾害呢?
总结概括:注意,在没有对人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自然异变不能称之为灾害。
所以灾害只是对人类产生危害的自然异变。
承转过渡:了解了什么是自然灾害,接下来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有哪些自然灾害了。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54页,自学常见自然灾害部分,回答以上问
题。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各种灾害的成因分别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这些灾害与我国的气候和地形有何联系?
不同灾害之间是否有联系?请举例说明。
看图分析:我们先关注气象灾害。
首先是旱灾。
我国是个旱灾频发的国家,看这幅我国灾害频次的地图,谁能读出来,哪些地方的灾害发生频率更高?
我国的旱灾分布范围很广,其中一部分地区旱灾频发,如果想得到我国旱灾频发的地带,该怎么做?
好,下面的这幅图老师来找同学读图,找出霜冻灾害严重的地区。
同样我们能得到霜冻灾害严重地区的一幅图。
再找一位同学读台风灾害图。
注意观察一下台风灾害的发生地主要集中在哪里?
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总结概括: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
由于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种类多,分布广,因此,大家想一想,那么大的范围,那么多的灾害,那么灾害的发生会怎么样?会十分频繁。
我们下面就来看一看2013年上半年我国发生的比较严重的灾害。
三、巩固操练
小组讨论:刚刚大家讨论过了,现在请大家来说一说你对灾害的应对措施。
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防灾减灾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不过从总体来说,需要以下的防灾步骤,防灾、备灾、救灾。
这也正是我国目前
总结概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灾害的分类,知道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特点,也思考了如何面对灾害,采取措施。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关心自然,关注自然灾害,积极学习灾害自救措施等,让我们能够在面对灾害时勇敢面对,并且能够帮助别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