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和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 格式:wps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斯宾塞和孔德理论的异同孔德和斯宾塞都是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
孔德是公认的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享有社会学之父的美称;斯宾塞是英国社会学的奠基者,被称为是19世纪英国学术界的“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他们都将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的各个部分执行特殊的功能。
孔德持有强烈的整体倾向,并批判了当时主要从个体主义角度从事研究的心理学和经济学。
他借用生物学的概念,把社会比作一个有机体,认为社会各部分相互联系,必须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斯宾塞将孔德的思想更加系统化,并明确指出,社会可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因为它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主要表现在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整合趋势等几个方面。
孔德和斯宾塞都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社会可以看做个人一样不断生长的,,逐步进化的。
原始社会对应人类的童年;现代社会对应人类成年。
孔德认为社会是有一个阶段向另外一个阶段转变的,社会在曲折中发展。
斯宾塞倾向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认为宇宙万物,从自然到社会无不受进化规律支配。
孔德和斯宾塞都强调情感的重要性,都将情感看做是行动的动力,道德的基础。
他们都是乐观的,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孔德希望重建政治开明、道德进步、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新的社会秩序。
斯宾塞严重的社会是不断成长变化的,经过优胜劣汰之后会变得很美好很强大。
他们还都有市政的科学统一观,认为社会现象最复杂,社会学必须建立在其他学科的完善的基础之上,尤其是生物学的基础之上。
孔德将社会学看做是一门市政的科学,将之与神学和形而上相区别,,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探索人的理性极其心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如何晚上起来的科学。
孔德提出必须运用四种科学的基本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斯宾塞企图吧一切知识纳入他的进化论之中,他认为社会学这门最复杂的科学必须建立在其他各门相对简单的具体科学基础之上,尤其是它与生命科学的关系格外密切、十分接近。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
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
功能主义又叫“结构功能主义”第一节理论来源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1.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对比。
2.孔德:家庭—细胞,阶级(喀斯特)—专门组织,城市和社区—实际器官3.斯宾塞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特征,初步提出了功能先决条件的思想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5.涂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6.涂所倡导的整体主义方法论观点,对社会秩序、整合和稳定的重视,以及对结构分析的强调,都对现代功能主义又直接影响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7.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或说任何文化都构成了一个功能统一体或系统8. 拉德还突出强调了社会结构概念,指制度化的角色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的配置9. 拉德克利夫-布朗还指出了以前的功能分析所存在的“目的论”倾向,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10.马林诺夫斯基勾勒出了现代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的基本轮廓,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11.马林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12.总之,功能主义者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以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第二节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一、社会行动理论1.帕森斯早期受韦伯的影响较大,特别重视社会行动概念,他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唯意志的行动论”,此书被看作是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对社会学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是客观存在的,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依赖于被行动者内化了的规范或规则,后者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2.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5.帕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来自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三种方法论传统的批判与综合6.帕倡导的是一种主观性和选择性的社会行动概念。
孔德一、社会静力学(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以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社会静力学在逻辑上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
人性具有三重性质:情感、活动和智力。
人类行为受情感支配与决定。
情感可以区分为利己主义的东西和利他主义或无私的精神。
情感决定着社会的起源与性质。
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
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将维持社会的共存与秩序。
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1、语言2、所有制3、社会组织(劳动分工)4、宗教社会分化可以增强社会联系并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工业社会同传统社会明显区别的标志之一。
社会分化的正功能:充分的社会分工和高度的生产专业化,是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有充分分工的个人在生产劳动中更清楚地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并导致人们之间难以分离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使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社会分化的负功能:劳动分化助长了个人主义,当人们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地位并为此而激烈竞争时,社会团结就要受到危害。
宗教是行动的指导宗教信仰向人们提供了共同遵守的原则,它使得个人能够严格地服从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目标,并且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所以宗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强人粘合剂。
宗教具有增加社会团结的功能。
四、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论)社会的变迁,其根本原因是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才智方面。
其中,才智是主要的。
工业社会的特征:(见材料)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就是发展财富,谋求最终利益。
未来的社会(实证社会)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社会将由牧师、银行家、企业家共同管理。
社会发展的动力:1、才智2、死亡3、人口4、种族5、气候6、道德价值7、政治活动斯宾塞一、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是一直贯穿斯宾塞社会学的两条主线,也是他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的观点。
第三章斯宾塞进化论社会学本章学习要点●“进化”的含义●社会有机论的基本内容●社会有机体和一般生物有机体的异同●社会进化论的主要思想●个人主义社会观的核心内容●斯宾塞和孔德社会学观点比较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有机论;社会进化论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内容: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也是一位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和传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英国社会学的奠基者,曾被誉为19世纪英国学术界的“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和孔德一样,斯宾塞主张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他最著名的社会学理论是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并以社会达尔文主义闻名于世,在社会领域宣扬“适者生存”的原则。
本章在简介斯宾塞的生平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他的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第一节生平及著作斯宾塞1820年4月27日出生于英格兰中部的德比,是家里9个孩子中的老大,也是其中唯一活过幼儿期的孩子。
斯宾塞的父亲是个信奉新教的教师,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
斯宾塞的母亲是一个温和而又虔诚的美以美会教徒,她与脾气暴躁的丈夫的婚姻生活似乎并不太美满,这恐怕也是成人后的斯宾塞对婚姻怀有戒备心理的一个原因。
斯宾塞从小体弱多病,没上过什么正规学校,主要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
13岁时,他离家到做牧师的叔父那里继续求学,叔父向年轻的斯宾塞传授自然科学知识、激进主义的哲学原理和与英国国教相背离的新教思想。
斯宾塞自感不适合接受大学的正规教育,因此没有像父亲那样进入剑桥大学深造,而是另谋发展。
1837年他被录用为修筑伦敦至伯明翰铁路的工程师,但1841年铁路完工后他被解雇了。
以后几年,斯宾塞试图挤进激进派报刊和激进派政治组织。
他给激进派报刊写过不少文章,内容起先是关于工程方面的,但后来主要涉及社会和政治方面的问题。
到了1848年,他终于时来运转,担任了英国最有名望的金融经济周刊《经济学家》的编辑,有了一份收入较高的固定工作。
孔德与斯宾塞启蒙思想时期及之后,有一些思想家,通过他们才华横溢地思想,将科学的进程与人文主义式的关怀成功地编织到了一起。
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即是法国的思想家孔多塞(Condorcet)。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这两位堪称社会学鼻祖的思想家,都受惠于孔多塞。
孔德(1798-1857)PPT1:这段时间发生了七次大大小小的革命。
热情奔放的法兰西人民不断地革命、再革命,镇压或者被镇压。
在这段历程中,人心失序的问题开始成为大问题。
一些有关现代性的主题开始隐隐浮现出来:身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沉重的肉身开始成为我的问题,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何谓美,何谓道德,我们的未来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应该怎么办,无数的问题萦绕着热情奔放的法国人。
其中很多人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想要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
正如何勇所唱的,“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PPT: 无法找到意义的来源孔德在此接受了系统的自然科学和工科的训练。
对于随意潇洒,不拘小节的圣西门来说,孔德恰好是他的补充:可以将他随意挥洒的思想,整理成系统的表达。
这对圣西门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圣西门自己当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而圣西门的思想也对孔德的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1824年,两人因为著作权的原因决裂。
之后,虽然随后他的第一次婚姻也以破裂而告终。
他在随后的生涯中的际遇大致可以用孤独和窘困来形容。
所谓孤独,是说他后来虽然慢慢开始有了门徒和信徒,但是他很难找到可以称为他的伙伴的人。
所谓困窘,是说他一直在努力地试图进入正式的学术圈,并不断地开办讲座,给杂志投稿,等等,但是一直都不如意。
简单地说,我们社会学的祖师爷谈恋爱了。
他的上一段感情及婚姻并不理想。
他的前妻是一位性工作者。
青楼风尘女爱上俗世穷秀才的故事并不罕见,但是同样的,这样的感情也都往往以悲剧结尾。
好在孔德终于在其四十多岁时遇到了自己的真爱。
由于这一场标准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的缘故,孔德开始相信美好,相信感情要高于理性。
试论孔德和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相同点【摘要】孔德和斯宾塞是两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家,他们的理论在社会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比较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发现了它们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他们都关注社会秩序的维护,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他们都强调社会进化的概念,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进化的。
他们也都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认为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通过对孔德和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为实践中的社会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孔德,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相同点,社会秩序,社会进化,社会发展,社会变迁1. 引言1.1 背景介绍孔德(Auguste Comte)和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被称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们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德是法国社会学家,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提出了“实证主义”和“社会学”这两个重要概念,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理解社会现象。
斯宾塞是英国社会学家,被誉为“社会生物学”的创始人,主张将社会看作一个有机体,强调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进化的过程。
他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进化和适应环境的系统。
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在19世纪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文将探讨孔德和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中的相同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 正文2.1 孔德和斯宾塞社会学理论概述孔德和斯宾塞是19世纪的两位著名社会学家,他们的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在各自的研究中,都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
孔德在其著作《社会学原理》中提出了“社会功能”理论。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成员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孔德认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和合作,只有当社会各个方面的功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和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发展繁荣。
孔德与斯宾塞19世纪的欧洲,是德国唯心论和浪漫主义运动发展的时代,英国和法国都相对暗淡,法国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英国是斯宾塞。
孔德孔德1798-1857,有三个主要观点,实证主义,知识三阶段,人道宗教。
实证主义,就是说,一切都要以可感知的事实为出发点,并且只描述可感知的事实及其规律。
实证主义和实证方法有点不同,实证方法是科学上获得理论使用的方法,而实证主义则是要求直接表达感觉经验,或间接与感觉经验有相同意义的命题。
实证主义比较容易受质疑的一点是,这个论断本身,就无法直接或间接与感觉经验有关。
不过孔德提倡实证主义也是有渊源的,18世纪启蒙运动中,提倡科学化哲学的达朗贝尔有个学生是圣西门,而孔德是圣西门的学生。
孔德的知识三阶段论是说,人类知识有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段。
神学阶段就是用神话或超自然神明的行动,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然后这个阶段被哲学取代,这个阶段,形而上学用抽象的元素或普遍的本质来解释自然现象,最后到达科学阶段,由实证科学,产生统一普遍的规律,以此来解释自然界。
人道宗教是孔德另一个重要想法,他想创造一种新的宗教,人道宗教。
要用历史上对人类的具体生活有贡献的人,来取代宗教里的圣徒。
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社会道德等各方面。
想参考天主教架构,利用人性中微弱的利他性,设计一整套新的制度。
斯宾塞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19世纪最知名的哲学家,著作包括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大概是想取代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不过他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他的秘书说他从来不曾读完一本科学著作。
斯宾塞思想的特色是提出一个庞大的原则,他学问上吸收有限,但构建很多,他自己也承认要用杂来形容,所以他代表作取名为《综合哲学》。
他的思想有两个重点。
第一是,他认为在宗教与科学上,根本的观念是不可知、不确定的。
要调和这两者并不难,就是在谈宗教的时候不要肯定绝对者,而在谈科学的时候也不必否认上帝。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1、马克斯·韦伯将合理性进行类型的划分:实质合理性、形式合理性2、社会学中国化的思想是从20世纪30年代提出并逐步明确的。
3、马克斯·韦伯把权威分成理想的类型,即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4、1897年严复将斯宾塞的著作翻译成《群学肄言》,这本著作是《社会学研究》5、被誉为“社会学亚圣”的社会学家是:斯宾塞6、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有:普遍性、规范性、交叉性7、斯宾塞认为,在主要功能和结构等方面,可将社会划分为性质不同的类型:尚武社会、工业社会8、西方社会学分为三种主要思潮是:自然主义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批判的社会学9.“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从现有资料看是从章太炎1902年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大的《社会学》一书开始的。
10.社会流动的类型有: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11、涂尔干将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12、力图建立一门社会生活几何学的社会学家是:齐美尔13、德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有:韦伯、齐美尔、滕尼斯14、孔德社会学理论的两大主题是:社会秩序、社会进步15、坚持历史进步观与文化悲观主义的社会学家是:齐美尔二、材料分析题材料1:韦伯认为,社会科学也应当如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对所研究的现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
他指出,“理想类型”便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殊认识工具。
在韦伯看来,“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
他在这里所说的理想类型极近似于自然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理想模型。
材料2:韦伯认为,不同时期的政治组织或同一时期的不同政治组织,以不同的根据获得了不同类型的政治权威,而不同类型的政治权威实质是不同类型的社会控制形式,韦伯据此概括出三种权威类型。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试结合“材料1”论述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的思想。
“理想类型”是韦伯在进行社会学研究时主观构建的一种分析工具,它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的经验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生活的“理想”而提出来的,而是一种关于被研究对象的特定方面的纯逻辑类型。
西方社会学家观点摘要(社会学考博必备)社会学的流派实在太多了,不同的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创设自己的社会学理论,靠死记硬背实在无法记清楚他们的思想体系,唯有在读完一个社会学家的观点后,用自己的话演绎出来,才能吸收。
今天,看了实证社会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观点,归纳如下: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和批判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三大传统,其中实证社会学在其古典理论中经历了由孔德提出-斯宾塞明确-涂尔干系统化的渐进过程。
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生于1798年,处于法国急剧社会变迁的时期,一生经历了7次政权交替,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但未能创设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社会冲突不断。
为摆脱社会危机,重建社会秩序,孔德欲创建一门新的知识与信仰体系——社会学,将科学的实证方法运用到社会研究上,孔德是提出“社会学”的第一人。
孔德的理论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点:一、实证方法,孔德反阐述实证方法,就是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为模本,直面经验事实,通过观察、实验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方法,孔德坚持实证方法要坚持“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的研究原则,实质是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排斥主观的价值评价。
孔德强调实证方法的“相对性”,认为那是社会学的唯一特性,是相对于神学和传统哲学的绝对主义来说的,神学和传统总是追究终极本质,它们给出的概念和结论是对世界的根本理解,把自己对世界的玄想和思辨看成是对全部事物的一般概括,认为揭示出来的理论是普遍性规律。
而社会学不去追问现象之下的终极本质和普遍规律,而是直接面对经验现象本身,经验事实是感性的、具体的,并处于特定条件的运动变化中,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此社会学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知识都不具有绝对性,而是相对性知识。
二、社会静力学。
研究社会秩序,首先孔德认为社会分化有好处和坏处之分,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加强了人的相互依赖,形成稳定社会秩序,但同时助长了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和争取个人地位而产生激烈竞争,引发社会动荡甚至革命,损害社会团结,因此要加强政府控制社会和整合社会的职权,主张用社会秩序来规范分化了的社会。
孔德斯和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孔德与斯宾塞分别被人们称为社会学的至圣和亚圣。
他们的社会学思想有诸多相似,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又有不同之处。
以下就两人社会学思想的异同点做简单的整理概括。
(一)相同点:
1.实证的科学统一观。
两者的理论都是建立在社会学初建时期的实证主义范畴内,都主张社会学的假设具有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假设,社会学应该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研究上,而不是建立在过去的神学或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辩形式上。
认为社会现象最复杂,社会学必须建立在其他学科的完善基础之上,尤其是生物学基础之上;
2.有机观。
两者都深受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生物学成就的影响,都认为人类社会如同生物体一样是有机联系的。
他们都将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个体,社会各个部分执行特殊的功能;
3.进化观。
将社会看作像个人一样是不断生长的,逐步进化的。
原始社会对应人类童年,现代社会对应人类成年;
4.强调情感的重要性。
将情感看作行动的动力,道德的基础;
5.乐观主义。
两者的理论的最终目的都相信人类必然会朝社会进步的方向前进,注重社会的发展维度,而忽视社会的滞后维度;
6.两者的理论都偏重社会的二元对立分析范式,即研究社会的秩序与变迁,将社会视为两者的有机统一体;
7.两者都在对社会进行实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社会的构成要素的功能分析,对后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产生起了重大的影响(如:孔德对家庭、所有制等的分析,斯宾塞对社会机体的产生、分化等的分析);
(二)不同点:
1. 孔德重主观(人类精神发展史),斯宾塞重客观(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2.孔德提倡集体主义(社会优先于个人,社会唯实论),斯宾塞宣扬个人主义(个人优先于社会,社会唯名论);
3.孔德认同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斯宾塞认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4. 在对待国家态度上。
孔德支持国家干预,斯宾塞强调自由放任;
5. 在社会学研究上。
孔德认为社会学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有效的预测,斯宾塞认为社会学不是精确的科学,不可能作精确的预测;
6. 在社会进化模式上。
孔德主张单线社会发展观,认为社会服从不变的规律,将社会性变迁限制在较窄的领域;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的具体类型是不同的,社会性变迁的范围很大,复杂多样,进化不是直线的,倒退也可能发生,社会进化的方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
7.在方法的运用上。
孔德主张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的方法,而斯宾塞却偏好于类比的方法,注重生物学的有机进化与社会的功能类比;
8.在社会学的旨趣上。
孔德的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1)建立一门对人类社会的秩序与进步进行研究的学科(2)综合对社会学发展有用的知识形成体系。
而斯宾塞的旨趣却在社会的有机体的进化上;
9.关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分歧上。
孔德将人类社会的进步偏向于人类在运用知识的心智发展历程上,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将是一种心智的进步;而斯宾塞却将人类社会的进步偏重于组成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的变化过程的描述,即注重社会的功能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