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概论——染色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6.16 MB
- 文档页数:68
染整工艺知识点总结染整工艺是一种将纺织品经过染色和整理等处理,使其达到预期颜色和效果的技术。
染整工艺是纺织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外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染整工艺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纺织品染色纺织品染色是指把未经染色的纱线、面料或成衣等纺织品浸泡在染料溶液中,使其吸收染料,使得纺织品的颜色得到改变的过程。
染色方法包括浸染、印花、染织等。
(1)浸染浸染是指将纺织品浸泡在染料中,使其充分吸收染料。
浸染有直接染色和间接染色两种方式。
直接染色是指染料直接与纺织品接触,在加热或长时间浸泡后使染料牢固地固定在纺织品上。
而间接染色则是纺织品先以化学方法处理,使之成为适于吸取染料的状态,再浸染染料。
(2)印花印花是指将图案的印版或模板印到纺织品上,再将染料涂抹或浸渍到图案上,使得只有图案部分的颜色改变。
印花可以使用木刻、屏版、圆网版、镂空版等方法进行。
(3)染织染织是将已上色的纱线经织造再染色的工艺。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染色的均匀度和一致性。
2. 染料染料是染色的主要原料,它们通过与纺织品发生化学反应,使纺织品着色。
染料的种类繁多,按化学结构可分为酚酞染料、甲酚染料、偶氮染料、还原性染料等几大类。
根据染色方式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还原性染料、分散性染料、活性染料等。
(1)直接染料直接染料是指染料分子中含有与纺织品相亲的基团,它们可以直接地被纺织品上的纤维结构所吸附。
这类染料对纺织品的亲和力较强,染色效果好,但容易出现均匀度不够的问题。
(2)分散性染料分散性染料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和分散性,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可以广泛应用于涤纶、酚醛和酚酞等合成纤维的染色。
(3)酸性染料酸性染料主要用于动植物蛋白纤维的染色,具有在酸性条件下良好的亲和性能,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得到良好的染色效果。
3. 染整工艺流程染整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染色、整理三个阶段。
(1)预处理预处理是指将原始纺织品进行清洁、退浆、脱脂、漂白、煮练等处理,以准备后续的染色工艺。
染整——退浆、漂白、丝光、一般整理的基本工序染整工程是借助于各种机械设备,通过化学、物理化学或机械的方法,对织物进行处理的染整加工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前处理、染色、印花和整理。
染整质量的优劣对纺织品的使用价值有重要的影响。
前处理亦称练漂,其主要目的在于去除纺织材料上的杂质,使后续的染色、印花、整理加工得以顺利进行,获得预期的加工效果;染色是通过染料和纤维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结合而使纺织材料具有一定的颜色;印花是用色浆在纺织物上获得彩色花纹图案;整理是通过物理作用或使用化学药剂改进织物的光泽、形态等外观,提高织物的服用性能或使织物具有拒水、拒油等特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退浆、漂白、丝光以及一般整理四个工序。
一、退浆退浆是织物练漂前的重要过程,它不仅可去除织物上的浆料,而且可除去棉纤维上的部份杂质。
退浆应根据织物上浆料组成成分和产品特点选择,以提高退浆效果。
织物经退浆后,一般要求退浆率在80%以上,或织物上残浆量少于1%。
常用退浆方法的品种适应性及优缺点1、酶退浆淀粉酶是一种酶制剂,对淀粉的水解有高效催化作用,因此酶退浆主要用于以淀粉上浆及以淀粉为主与其它浆料混合上浆的各类织物,特别适用于以淀粉为主上浆的粘纤、富纤布以及用于染色苯胺黑棉布的退浆。
工艺程序:预水洗、浸渍酶退浆液、保温堆置、水洗后处理。
酶退浆优缺点:去除淀粉浆料效果较佳、时间短、天然杂质去除较少2、酸退浆在适当条件下,稀硫酸能使淀粉等浆料发生一定程度的水解,转化为水溶性较高的产物,易从布上洗下达到退浆效果。
主要用于上浆率较大,退浆要求较高的淀粉上浆及以淀粉为主与其它浆料混合上浆的棉布、粘纤、富纤布等织物退浆。
工艺程序:碱或酶退浆、浸渍稀硫酸溶液、保温堆置、充分水洗。
酶退浆优缺点:去除淀粉浆料较净、酸退浆时,如工艺条件控制不当,会造成织物损伤。
3、碱退浆碱退浆用于以化学浆料(如PVA等)上浆以及化学浆料为主与其它浆料混用上浆的各类织物,用于以淀粉或淀粉为主、上浆率较低的织物。
染整知识之染色基本理论染料的上染过程:所谓上染就是指染料舍染液(或其它介质)而向纤维转移并将纤维染透的过程。
上染过程和通常所指的染色过程不尽相同。
上染过程的几个阶段:1.染料从染液向纤维界面转移扩散边界层:主要靠染料自身扩散转移到纤维表面的液层,称为扩散边界层加强染液的循环和提高染液的流速,尽量减小扩散边界层厚度是加快染色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样不仅可加快染料到达纤维表面的速度,还可以提高匀染效果2.染料在扩散边界层中靠近纤维到一定距离后,染料分子迅速被纤维表面所吸附,染料分子和纤维表面分子间发生氢键、范德华或库仑引力结合。
3.染料吸附到纤维表面后,在纤维内外形成一个染料浓度差,因而向纤维内部扩散并固着在纤维内部。
上染过程示意影响上染过程的因素染料运动状态:染液流动扩散吸附扩散重要影响因素:1.染料分子结构 1~6同左 1~4同左2.染料溶解状态 7.纤维表面特征 5. 纤维微结构3.染液中其它组成及电荷 6.纤维化学结构4.温度5.浴比、染液流动6.p H值染色平衡染色平衡:当染色达到一定程度时,染料的吸附与解吸速率相等,染液和纤维上的染料浓度不在发生变化,即达到上染平衡状态。
上染过程是大量染料分子运动的结果,是宏观结果,常以染料在染液中和纤维中的浓度变化来衡量,而不是代表个别染料分子的行为。
上染百分率:吸附在纤维上的染料数量占投入染料总量的百分率。
平衡上染百分率:染色达到平衡时,吸附在纤维上的染料数量占投入染料总量的百分率。
上染速率:纤维上的染料浓度对上染时间的变化率。
上染速率曲线:上染率对时间的变化曲线(或者纤维上染料浓度对时间的化曲线)称为上染速率曲线。
吸附等温线:恒定温度下,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与染液中的染料浓度的关系曲线。
平衡吸附量: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
染色饱和值:纤维上的染料浓度不再随染液中的染料浓度增加而增加,此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成为染色饱和值。
染整知识之染色-染色的方法染色方法根据把染料施加于染物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中的方式不同,染色方法可分为浸染(或称竭染)和轧染两种。
染整概论前⾔染整(dyeing and finishing):对纺织材料(纤维、纱线和织物)进⾏以化学处理为主的⼯艺过程,通常也称为印染。
染整同纺纱、机织或针织⽣产⼀起,形成纺织物⽣产的全过程。
染整包括前处理、染⾊、印花和整理。
纺织品的染整加⼯是借助各种机械设备,通过化学的或物理化学的⽅法,对纺织品进⾏处理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前处理、染⾊、印花和整理。
通过染整加⼯,可以改善纺织品的外观和服⽤性能,或赋予纺织品特殊功能,提⾼纺织品的附加值,满⾜对纺织品性能的不同要求。
前处理(预处理亦称练漂):采⽤化学⽅法去除织物上的各种杂质,改善织物的服⽤性能,并为染⾊、印花和整理等后续加⼯提供合格的半制品。
使后续的染⾊、印花、整理加⼯得以顺利进⾏,获得预期的加⼯效果;染⾊:染料与纤维发⽣物理的或化学的结合,使纺织品获得鲜艳、均匀和坚牢的⾊泽;印花:⽤染料或颜料在纺织品上获得各⾊花纹图案;整理:根据纤维的特性,通过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改进纺织品的外观和形态稳定性,提⾼纺织品的服⽤性能或赋予纺织品阻燃、拒⽔拒油、抗静电等特殊功能。
第⼀章绪论⼀、中国古代印染⼯艺的发展我国古代劳动⼈民很早就利⽤矿物、植物对纺织品进⾏染⾊,并在长期的⽣产实践中,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染⾊等⼯艺技术,⽣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
中国古代印染⼯艺的发展过程,⼤致可分三个转变:古代染⾊的染料,从天然矿物到植物染料的转变(缘于获取难易程度和染⾊牢度);从染原⾊到套⾊的转变;从在织物上画花、缀花、绣花、提花到⼿⼯印花的转变(缬与凸版印花技术为代表)。
⾄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我国⼀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印染技术。
中国古代经典印花技术——“三缬”夹缬:夹缬是⼀种镂空型双⾯防染印花技术。
它是⽤⽊板镂刻成两块相同纹样的镂空花版, 然后将⿇、丝织物等对折,夹在两块花版中间,⽤绳捆紧,将染料注⼊花版空隙。
⼲后,拆开花版,织物上便印出对称的彩⾊图案。
染整工艺复习题1染色概念染色牢度上染百分率平衡上染百分率半染时间泳移轧余率答:染色:就是用染料按一定的方法将纤维纺织物染上颜色的加工过程。
染色牢度:染色物在染色后的使用或加工过程中,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能够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
上染百分率=(上染到纤维上的染料量/投入到染浴中的染料总量)×100%平衡上染百分率:染色达到平衡时的上染百分率。
半染时间: 达到平衡上染百分率一半所用的时间(t1/2)。
泳移:织物在浸轧染液后焙烘过程中,染料随水份的移动而移动的现象轧余率(轧液率、带液率):(浸轧后织物重-干布重)/干布重×100%2染色方法及特点答:染色方法有浸染和轧染。
浸染特点:适用于不能经受张力或压轧的染色物(散纤维、纱线、真丝织物等)的染色,浸染一般是间歇式生产,生产效率较低。
设备简单,操作也比较容易。
轧染特点:轧染一般是连续式染色加工,生产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织物的染色,但被染物所受张力较大,通常用于机织物的染色,丝束和纱线有时也用轧染染色。
3直接性:染料对纤维上染的能力,用上染百分率来表示。
4吸附等温线定义:恒定染色温度下,将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对染液中染料浓度作图。
表示染料在纤维与染浴中浓度的关系。
(纤维上的染料浓度和染液中的染料浓度的关系线。
)5常见吸附等温线的类型及意义答:能斯特分配型(Nersnt):纤维上染料浓度与溶液中染料浓度正比关系,随着染液浓度的增高而增高,直到饱和为止。
[D]f/ [D]s =K,非离子型染料以范德华力、氢键等被纤维固着时,基本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
(如分散染料上染纤维)朗格谬尔型B(Langmuir):定位吸附有染座,有明确的饱和值。
即染座占满了,吸附不再随浓度增加。
[D]f=K[D]S[S]f /(1+K[D]S),离子型染料主要以静电引力上染纤维,以离子键在纤维中固着时,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
(强酸性浴酸性染料染羊毛,阳离子染料染腈纶)弗莱因德利胥型C(Freundlich):多分子层吸附,纤维上染料浓度随染液中染料浓度的增加不断增加。
布料染整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染料的选择1. 染料的分类染料通常可以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大类。
天然染料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如蓝莓、藏红花、蓝靛等;合成染料则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染料,具有丰富的色彩、稳定性和耐久性。
2. 染料的特性在选择染料时需要考虑其颜色、耐光性、耐洗性、耐揉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染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最终染色效果和纺织品的质量。
3. 染料的应用根据纺织品的材质和用途,选择合适的染料进行染色。
对于不同种类的织物,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染料和染色工艺,以确保染色效果和品质要求。
二、染色工艺1. 染色工艺流程染色工艺一般包括预处理、染色、后处理等环节。
预处理主要是对纺织品进行脱脂、漂白、碱煮等处理,以去除杂质和提高染色性能;染色是将纺织品置于染液中进行着色;后处理则是对染色后的纺织品进行定型、洗涤、整理等处理,以固定颜色和改善质感。
2. 染色工艺参数在染色过程中,需要控制染料浓度、温度、时间、PH值等参数,以确保染料充分吸附和颜色均匀。
合理的工艺参数可以提高染色效率和品质,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特殊染色技术除了常规的浸染、印染、皱褶染等技术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染色技术,如激光印染、数字印花、离子交换染色等。
这些技术可以实现个性化、多彩化的染色效果,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
三、染整设备1. 染色机械常见的染色机械有缸式染色机、箱式染色机、离心式染色机等。
不同类型的染色机械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纺织品和染色工艺,可以提高染色效率和一致性。
2. 染整设备自动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染整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可以实现染色参数的实时监控和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能源。
3. 染整设备节能减排现代染整设备注重节能减排,采用节能染色机械、循环利用染液、减少废水排放等技术,以符合环保要求并降低生产成本。
四、环保技术1. 染整废水处理染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染料、助剂和纤维的残留物等有害物质,需要采用生物处理、吸附分离、膜分离等技术进行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
染整概论复习题染整概论复习题染整概论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涉及纺织品的染色和整理技术。
下面是一些染整概论的复习题,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1. 什么是染色剂?它在染色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染色剂是一种能够与纤维物质结合并赋予其颜色的化学物质。
在染色过程中,染色剂通过与纤维物质的物理或化学作用,将颜料沉积在纤维表面或内部,从而实现染色效果。
2. 请简要介绍一下染色的分类。
染色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染色和间接染色。
直接染色是指染料直接与纤维结合,形成染色效果;间接染色则是将染料先与辅助剂结合,再与纤维发生反应,形成染色效果。
3. 什么是染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色相是指染色物体所呈现的颜色种类,如红色、蓝色等;明度是指染色物体的明亮程度,即颜色的浓淡程度;饱和度是指染色物体的颜色纯度,即颜色的鲜艳程度。
4. 请简述一下染色剂的选择原则。
染色剂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纤维特性、染色剂的亲和力、染色剂的耐光性和耐洗性等。
不同纤维需要选择适合的染色剂,染色剂的亲和力决定了染色效果的好坏,而耐光性和耐洗性则影响染色后纤维的色牢度。
5. 请简要介绍一下染色过程中的前处理和后处理。
前处理是指在染色过程中对纤维进行预处理,以改善染色效果。
常见的前处理方法包括漂白、清洗和预处理剂的使用。
后处理则是染色后对纤维进行处理,如漂洗、定型和整理等,以保证染色效果的稳定性和纤维的性能。
6. 请简述一下纺织品的整理过程。
纺织品整理是指对染色后的纺织品进行加工处理,以改善纺织品的外观、手感和性能。
整理过程包括定型、熨烫、压光、防皱、防缩、防水等。
通过整理,可以使纺织品更具商业价值和使用价值。
7. 请简要介绍一下纺织品的防水加工。
纺织品的防水加工是通过在纺织品表面形成一层防水膜,阻止水分渗透。
常见的防水加工方法包括涂层法、浸渍法和喷涂法等。
通过防水加工,可以使纺织品具有防水、防潮、耐污染等特性。
8. 请简述一下纺织品的防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