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鉴赏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6
中西艺术比较探析摘要: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西方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
关键词:绘画音乐建筑雕塑园林异同现状1.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差异及根源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
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
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
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
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
中西方绘画之差异分析。
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整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创作方法上西方绘画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中国绘画重写意、以线造型、追求打破时空界限的散点透视。
此外,中国画讲究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差异分析。
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
------------------------------------------------------------精品文档--------------------------------------------------------中外美术鉴赏结课论文中外美术鉴赏主要是一门对中外美术作品分析、欣赏与品鉴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上的优秀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不仅拓宽知识面,同时获得美的欣赏,陶冶情操,涵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
以下是的中外美术鉴赏结课论文,欢迎阅读。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大二的尾巴抓住了艺术的犄角,还记得第一次去上《中外美术鉴赏》课程的时候,第一个女老师给我们放映了几百年来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中的人物画像,还记得其中的人物画像中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女性,同时也说明了外方女性人权的发展见证了外方美术史的发展,还有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些满是创意的小视频小发明,其中趣味索然,给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传播了艺术的趣味性,世人离不开艺术,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创造美好生活。
外方作品独赏识《日出印象》,1872年克洛德.莫奈的这幅名为《日出印象》的油画首次展出,这幅画描绘了法国勒阿佛尔港口黎明时分的情景,港口作业区的大致轮廓--起重机、吐着烟的烟囱、建筑--透过浓密的晨雾和满画面的匪夷所思的破碎笔触,观者所能辨出的就是这些。
这幅画儿当时在大多数人眼中简直是一团糟。
批评家们更是大为恼怒,他们将这幅画的作者莫奈以及与之画风相近的画家的称为“印象主义”。
指责莫乃画风太幼稚,其画作不过是小儿涂鸦而几年后艺术评论来与勒阿佛尔港日出时的情景何尝有半点相似。
已,了个180度转变,好象莫奈好得不能再好了,仿佛印象派画家不仅长与用笔而且捕捉视觉真实的技巧已臻化境,令当代画家相形见拙。
为何莫奈笔下的勒阿佛尔港先被说成一团糟,后来又被称为对港区日出情景了不起的再现?我们该如何理解此种戏剧化的转变。
中外美术欣赏结课论文之卡拉瓦乔《多疑的多马》赏析左磊 0801310132 卡拉瓦乔,全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
卡拉瓦乔。
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曾师从米兰画家培德查诺学画,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
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
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生于卡拉瓦乔,卒于埃尔科莱港,原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后以出生地命名。
他父亲是建筑师,他11岁移居米兰并开始习画,于1590-1592年从米兰来到罗马,后来又曾到那不那斯、西西里和马尔他岛等地。
他在罗马画了一些风俗画和静物画,对他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作品。
他是一位革命性的画家,起初坚守写实主义。
一系列的风格画建立了他的特色,那批画中充满了穿着怪异、带着浓厚颓废色彩的年轻人。
后期,他的风格大变,高度道德意识和宗教画代替了先前的题材。
他用宗教题材作形式,内容却并非被西方艺术家所顶礼膜拜和尽情歌颂的圣母子及圣徒,而是有着深刻皱纹、穿着衣衫破烂、肮脏着脚的乡下人。
在心理的写实上,他也尝试着直接不修饰地进入圣经中所描述的景物里。
卡拉瓦乔的作品强调人体,画里的人几乎有真人大小,而且通常摆在画面的最前端,戏剧化前缩法姿态好象可以超越画面。
卡拉瓦乔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忠实地描摩自然而不管人们认为美不美,所以人们称他为“自然主义”画家,即使在表现宗教题材的绘画中,他也尽最大努力去使古老的经文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真实、更加可感可触,连他所用的明暗方法也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
他的光线并不使身体看起来优美而柔和,却是那样执拗而忠实地把整个奇异的场面突现出来。
卡拉瓦乔现实主义在艺术上有以下特点:一.以表现下层平民题材为主,在处理传统题材时,抛弃了盛期文艺复兴大师确立的理想化模式,把那些神圣的人物和场面,描绘得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景。
中外美术赏析结业作业《内战的预感》赏析姓名:院系:学号:《内战的预感》赏析《内战的预感》是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也是达利最著名的杰作。
这幅油画属于一种抽象了逼真现实的艺术,他表现出来的画面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女人的各个肢体,然后又被画家扭曲夸张的组合起来,面部狰狞,手、大腿、乳房都在胡乱地撕扯着,给人一种挣扎的、不安的、甚至是恐惧的感觉,空中浓重的云朵也另添了几分压抑,作者应该意在借此来表现出自己对本国内战的排斥、不满和恐惧吧。
这幅画的创意来自于历史的现实,借助于同样是现实的人体,来表现出作者的所思所感,但同时超越了现实,把人物零件化、扭曲化,从而更深刻地反映现实,也表现出画家极高的作画创造力和触知力,以及爱国主义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胸怀。
作者介绍: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il),1904年5月11日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达利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严肃认真的贡献.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口才,动作,相貌以及胡须均给欣赏他的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印象。
达利年轻时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学习美术,曾兼收并蓄多种艺术风格,显示出作为画家的非凡技能.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才由两件事情促使其画风日臻成熟.一是他发现了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爱对于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这群艺术家和作家努力证明人的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达利开始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达利发现这一方法后,画风异常迅速成熟,1929~1937年间所作的画使他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他所描绘的梦境中,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并列,扭曲或者变形.达利对这些物像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将它们放在十分荒凉但阳光明媚的风景里,令人联想到他的故乡加泰罗尼亚地区.在这些谜语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记忆的永恒》(1931),画中以平静得可怕的风景为衬托,停留着一只柔软易曲,正在熔化的表。
中外美术鉴赏学期末论文题目:巴洛克风格之绘画所属系:医学院专业:临床医学学号:111230016姓名:丁秋菊任课教师:杨秀娟时间:2013年5月22日巴洛克风格——绘画摘要:宗教下行的产物,巴洛克艺术在17世纪熠熠生辉,个性鲜明的特色,富于动感,善于光线运用的绘画艺术成为了那个世纪的象征。
同时也诞生了富于艺术气息的绘画大师,这样的绘画艺术在历史的潮流中该何去何从……关键词:巴洛克动感明暗宗教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贵兹一.巴洛克绘画简介有人说,它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有人说,它是宗教下行的产物;有人说,它是享乐主义者的面纱;有人说,它是那个时代的激情与理性的拮抗……在我看来,它很简单,它就代表着一个时代,17世纪。
一个属于巴洛克的时代。
从人类沉湎于宁静,安详与平衡的世界里而沾沾自喜的时代中,巴洛克毫无悬念的诞生了。
那种充满动感,富于变化的艺术体系中,除了绘画,还包括音乐,建筑,雕塑,装饰品,服装等都在向那个领域靠近,一个属于巴洛克的时代便由此降临在人类的艺术史上。
那个世纪的美神,体态多姿的圣徒,婀娜纯洁的天使……无一不在巴洛克绘画艺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现在的人类仍然被那惊世骇俗的上乘之国,金碧辉煌的天宫所惊叹。
二.巴洛克绘画的出现17世纪,欧洲的封建宫廷通过对外扩张,大量攫取财富,使宏伟、豪华艺术风格的得以诞生。
宗教改革的冲击,教会的宣传发展,鼓励更多的人到教堂中去。
在经济的繁荣、宗教意识的淡化下,中产阶级的艺术趣味逐渐抬头,并为贵族们所利用。
从此,巴洛克风格的绘画艺术便走上了为宗教所用的不归之途。
三.巴洛克绘画的特点豪华的教堂壁画,可爱而庄严的天使,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其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便产生了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
过分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论文一:对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艺术鉴赏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是一幅肖像画,绘制于16世纪初期,目前收藏在法国卢浮宫。
通过对《蒙娜丽莎》的深入观赏,我们可以欣赏到达芬奇在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魅力。
首先,在绘画技巧方面,达芬奇运用了光与色彩的巧妙组合,使得画面显得十分生动。
画中女子的面部充满了光影效果,而眼神中的微笑更是达芬奇的创作精髓所在。
他通过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渐变的色彩,使得画中的蒙娜丽莎仿佛具有生命力,能够和观者进行交流。
此外,达芬奇还巧妙地运用了透视法,使得画面具有深度感,使蒙娜丽莎的形象更加立体。
其次,在表现手法方面,达芬奇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展示了他对人物心理的独特洞察力。
在画中,蒙娜丽莎的面容表情并非丰腴的微笑,而是一种微妙的、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
这种表情使得观者难以揣摩她内心的情感,给了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种不确定性与神秘感正是达芬奇追求的目标之一。
他通过巧妙挑战传统肖像画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得观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蒙娜丽莎内心深处情感的种种可能性。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蒙娜丽莎》中感受到达芬奇对于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于人类美的追求。
画中的蒙娜丽莎身着一袭华丽的礼服,头戴一顶菊花装饰的帽子,这些细节展示了达芬奇对于细节的精心雕琢。
同时,画中的背景正是美丽的自然风景,这个细致描绘的背景象征着达芬奇对于自然世界的热爱与崇敬。
达芬奇通过这幅画作将人类的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传递出对于真实与理想的追求。
总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艺术品,它展示了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于艺术的深刻把握。
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神秘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于自然与人类美的追求,达芬奇创造出了一幅极具魅力和内涵的杰作,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欣赏乐趣。
论文二:对梵高《星夜》的艺术鉴赏梵高是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星夜》则是他在画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的代表作。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美术鉴赏课程论文篇11、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
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著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
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
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
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
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
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
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
中外美术鉴赏:艺术的无国界之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文化、历史与情感的传承。
中外美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它们共同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国美术,深深根植于千年的文化土壤,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无论是山水画中展现的壮丽景色,还是花鸟画中细腻的笔触,都透露出浓厚的东方哲学。
例如,宋代的山水画,其构图之严谨、笔法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而在当代,中国画也在不断创新,融合了现代元素与技法,展现了新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西方的美术也独树一帜。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到现代的毕加索、梵高,他们的作品都展现了西方艺术对真实、生动和创新的追求。
尤其是印象派的兴起,如莫奈的《睡莲》等作品,捕捉了光影的变化,使色彩得到了全新的表达。
尽管中外美术在风格、主题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强调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
无论是中国画的意境深远,还是西方艺术的真实生动,它们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
在鉴赏中外美术时,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不同的艺术风格,还能感受到人类对美的共同追求。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艺术,它们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欣赏和学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感受那份无国界的美丽与和谐。
中国美术鉴赏论文15篇中国美术鉴赏论文: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感悟高中美术鉴赏作为一般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鉴赏?评述”学习领域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长。
“鉴赏”与“鉴赏”这两个概念,只有一字之差,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通用,两者好像并无多大区分。
事实上,它们是有区分的。
“鉴赏”一词的基本含义是“鉴别(或‘鉴定’)” 和“鉴赏”。
“鉴别”是指对美术作品的真伪、创作年月、艺术质量之凹凸的识别与确定,或者是对各种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的分析与评价。
可见,“鉴赏”包括“鉴赏”,但不仅仅是鉴赏,它的内涵大于“鉴赏”。
由此可见,美术鉴赏的学习活动,设计的范围要比美术鉴赏大,要求也更高。
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更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深化地进行讨论性学习。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是主体,没有同学们的主体行为,仅仅靠老师的讲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活动。
本文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1. 美术鉴赏的客体与主体的审美关系在美术鉴赏课中,美术鉴赏的客体与主体之间发生一种审美关系。
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以及审美力量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目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
高中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最初都是以自己目前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其美与丑,过于自我缺少客观性,不能真正熟悉美术作品,更不行能进行客观评价。
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制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需经过评价才能被熟悉和把握。
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评判。
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沟通活动,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鉴赏教学的目的。
鉴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鉴赏则更难。
这或许由于在鉴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同学追求现实意识和阅历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对清明上河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进行鉴赏【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其审美意识、表现手法都有较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差异。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
而在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就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评论家斯塔索夫评价:“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
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这也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最初艺术体现。
本文以中西方绘画作为比较研究,包括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画面艺术进行赏析。
通过对二者各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并分析展望中西绘画的发展趋势。
寻找异同的规律性,这样有助于认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建立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坚持“和而不同”的正确观点,并努力使其理论落实到艺术实践中。
【关键词】绘画;清明上河图;国宝;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纤夫;农奴制;审美;和而不同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及赏析材料⑴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此画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
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
****大学校级选修课程论文题目:平面不平的原始彩陶纹样装饰院系:*****班级:*****学号:*****姓名:*****老师:*****日期:2013-6-9人们常说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传播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因此通常我们都是以文字作为媒介研究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发展过程,然而,通过对中国古代纹样的研究与学习,我发现相较于文字,纹样以其历史性,传承性和民族性等特点更显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演变与发展的进程,纹样比文字更形象,更流畅的记录下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纹样作为一种二维平面的图形和纹饰,在应用于装饰时,设计师运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让纹样与被装饰物结合产生了突破平面效果的视觉冲击力。
“平面不平”作为现代设计师追求的平面设计法则,却早在中国原始彩陶纹样中便显现出来,虽然原始人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刻意的追求“不平”的装饰目的,但在图案形式以及实用效果上,很多都显现出空间的立体性与趣味性,值得我们提取出来学习研究,对现代设计作品带来很多启示。
首先,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多维性表现在装饰方式的“不平面”。
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即设计是服务于人,服务于生活的。
这不仅体现在当代社会,从设计产生之初,在遥远的古代,各种经过人为加工的物品都显现了设计的服务性。
原始社会彩陶纹样的产生是缘于人类的生活需求及生产实践,陶器生产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是由于实用原因而衍生出纹样,例如绳纹的出现。
原始人在制作陶器时,为了让器坯坚实,用缠有绳索的拍子,拍打外壁时就将那些或粗或细的绳索印纹拍在陶坯表面,形成具有装饰意味的绳纹,同时这些绳纹加大了器物外壁与手的摩擦,防止使用时滑落。
虽然初衷不是为装饰,但却达到了装饰的效果,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从绳纹逐渐衍生出了各种线型的装饰纹样。
绳纹不像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纹样是用颜料画上的,而是通过一种浮雕效果突出于二维平面,从而使陶器表面不再单调,具有独特的装饰意味。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一、《蒙娜丽莎》——对达·芬奇绘画艺术的鉴赏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卓越的技巧。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蒙娜丽莎》。
这幅画作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蒙娜丽莎》以蒙娜丽莎的肖像为主题,展示了达·芬奇对于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和对情感表达的深入思考。
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微微一笑,眼神深邃而又神秘。
她身着华丽的衣饰,头上的小帽点缀着颜色丰富的珠宝。
蒙娜丽莎的形象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引发观者的无尽想象。
其次,《蒙娜丽莎》的构图精妙而又复杂。
达·芬奇巧妙地运用了透视法和对比法,使得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形象显得栩栩如生,仿佛能从画布中走出来。
他将蒙娜丽莎放置在一座开阔的景观中,背景中的山川和河流仿佛随着时光的流转而变幻。
这种细腻的构图技巧使得整幅画作更加具有动感和立体感。
再者,《蒙娜丽莎》的色彩运用极富特色。
达·芬奇巧妙地运用了明暗对比和色调的渐变,在画面中形成了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层次。
蒙娜丽莎的面容及若隐若现的微笑,通过轻柔的光线和柔和的色彩展现出来,使她的形象更加神秘而又诱人。
最后,《蒙娜丽莎》所传递出的艺术思想也是其深受赞誉的原因之一。
达·芬奇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他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思考。
蒙娜丽莎那微微一笑的面容中隐藏着无尽的秘密,仿佛在告诉观者们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这种思想层面的表达使得《蒙娜丽莎》成为了一幅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的杰作。
总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仅是一幅绘画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情感的艺术篇章。
他精准的人物形象塑造、复杂的构图和精妙的色彩运用,打造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星夜》——梵高的色彩盛宴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画作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个人表达风格而著名。
从中西方绘画艺术看其审美追求论文从中西方绘画艺术看其审美追求论文众所周知,中西绘画艺术都产生于人类的古代社会,所反应出来的古典审美追求,既有民族的独特个性又有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共性。
一、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和谐美理想和谐美是中西方绘画创作中共同追求的艺术境界,但是中西方对和谐的理解和追求存在种种差异。
在中国,艺术家强调内涵神韵的和谐;在西方,艺术家则更偏重形式的和谐。
1、“心理和谐”与“形式和谐”的两种追求“和谐”,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命题,无论中西,先哲们都把“和谐”作为对理想之美的描述,这是东西方绘画审美的共性。
中西古人由于各自民族历史和文明环境的不同,对和谐的理解又是各不相同的。
在艺术的审美创作和欣赏中,中国人主要通过艺术来彰显主体的“心理和谐”,以实现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人主要用艺术来实现对客观世界“形式和谐”的把握,在视觉的理想美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把握。
具体来说,在东方,绘画的创作和欣赏受儒学的影响,孔子对绘画审美活动的理解强调了它在塑造理想人格方面的社会性作用。
在西方,哲学是很重要的学科,他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事物的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美就是数的和谐。
比较中西,如果说中国古代哲人对和谐美的认识主要是侧重于审美的“心理”理解,那么西方古代哲人就是侧重于审美的物理“形式”分析。
2、“境生象外”与“类型典型”的两种区别通过学习和比较中西绘画作品的不同美学特点,可以发现中国绘画创作多强调主观、表现、抒情等偏于创作主体方面的因素;西方美术创作则相对强调了客观、再现、求真等偏于对象客体方面的因素。
西方古代哲学思想告诉我们,现实世界是客观的,观念则是主观的。
古典主义绘画家再现前者的同时又不愿放弃后者,因而只能将理想化的生活内容纳入艺术作品中。
所以,古典主义的绘画艺术就以一种理想化的古典美展现到我们面前。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则是通过艺术对客体世界的“类型”式把握,是一种“境生象外”的美学思想,即注重内在地表现,是对中国绘画创作特点的描述。
通过学习中外美术作品赏析这门课程,我了解了中国历代的雕塑绘画作品和西方优秀美术作品,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历史故事。
先从中国开始说起吧我国古代绘画,可以说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劳动而产生的,我们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样中已经可以领略到原始人类绘画的创造能力。
那些流畅的线条和有意味的罔形,一方面显露了原始人类的精神生活世界,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的艺术审美趣味。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至少在春秋战同时期就已经作为一种相当成熟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
据记载,周代的明堂里就绘有“尧舜之容,檗纣之像”,以及周公抱着幼年的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
发挥着“明劝戒,著升沉”的社会教育功能。
到了战国时期,大型建筑物的墙上都有内容丰富的壁画作为装饰。
楚墓出土的帛画可以使我们想象那些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壁画一定会比仅仅作为死者葬具的帛画精彩辉煌。
在老师讲解的许多例子中以下几个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銮金长信宫灯西汉时期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
这个作品把侍女的卑微表情刻画的生动形象。
青瓷对书甬西晋九色鹿古代,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波斯商人的骆驼队因遇风沙袭击而迷路,忽然出现一头九色神鹿给他们指点方向。
九色鹿回到林中,听见有人呼救。
原来一个弄蛇人在采药时不慎落水。
九色鹿忙将他驮上石岸。
弄蛇人感恩不尽,九色鹿只求他别将遇见它的事告诉别人,弄蛇人连连答应,还对天起誓。
波斯商人到了古国皇宫,与国王谈起沙漠中的奇遇,谁知王后听了,执意要取九色鹿皮做衣裳。
国王无奈,张贴布告:捕到九色鹿者给予重赏。
弄蛇人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设计将九色鹿引入包围圈。
中外美术史工艺欣赏专业:工业设计班级:10-1姓名:张欣雪学号:8指导教师:陈婧中国明清时代的美术明代初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为职业画家的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绘画人才涌现。
其中,被称为院派和浙派的画家处于最显著的地位。
明代前期画家戴进、吴伟等人影响显著,以戴进、吴伟为代表的浙派画家,多山水、人物兼长,技法全面为文人画家所不及。
南宋以来长江下游的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渐居全国先进地位。
明代海外贸易的中心从扬州下移到太仓和松江一带,生产变化首先在这一地区萌发。
苏州地区文化艺术发展,出现了不少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卓有成就人物。
在炽盛文风的熏陶下,官僚文人大量贮藏法书名画、古玩器物和珍本书籍,营建私家园林,讲究饮食服饰器用。
明代中期在苏州地区形成“吴门画派”,标志文人画走向极盛的阶段。
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现。
沈周、文征明和唐寅的花鸟画在艺术上有突出的创造,特别是沈周等人的水墨花鸟画。
他们运用水墨技法描绘花鸟虫鱼,草草点缀,情意已足,集周之冕的钩花点叶体,和林良的写意派,边文进的黄氏工笔一体,因描绘方法上的差异而成为明代花鸟画的三大系统,为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而唐寅擅长画山水人物,写意花鸟绘画也有独到之处,全面的绘画功力为许多吴门画家所不及。
通过唐寅等画家不断的艺术实践和大胆的艺术创造,使文人画创作适应时代的变化,走上“雅俗共赏”、“文质相兼”的发展道路。
明代水墨写意花鸟画家当中革新精神最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画家当推徐渭。
徐渭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
他极力反对摹古,力斥文坛的复古风气,文学上大胆创造的追求同样运用到绘画创作当中,建立了自己鲜明的绘画风格。
徐渭擅长水墨大写意花卉,发展了文人画以笔墨抒情写意的传统,一改吴派花鸟画自然秀润、恬静优雅的格调,形成乱头粗服、大胆泼辣、豪放雄健的画风,画作结合题诗和苍劲奔放的书法,表现画家倔强不驯的个性。
浅谈你对美术鉴赏的认识-——美术鉴赏让我们懂得如何欣赏美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
这一学期的课程,对我来说是"美的历程",从以前的不懂美,对美的浅薄的外在认识,到现在的欣赏美,逐渐明白更重要的是看到美的本质。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我们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好好的去学习中外美术鉴赏这门课。
有位大家说过:"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学习美术欣赏,要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美术欣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美术欣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
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
我最喜爱的美术作品赏析[摘要]古今中外存在许多著名的美术作品,这些美术杰作无不凝聚着画家们毕生的心血与执着。
本文从画家简介、作品介绍及我的个人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分别对齐白石的《齐白石虾趣图轴》、毕加索的《梦》、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梵高的《星夜》进行了简单的赏析讨论。
[关键词]虾趣、梦、蒙娜·丽莎、星夜一、齐白石之《齐白石虾趣图轴》这幅《齐白石虾趣图轴》是齐白石晚年的虾系列作品之一。
(一)作者简介齐白石是中国著名国画画家,19-20世纪中国艺术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齐白石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其书工篆隶,取法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亦能诗文。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二)作品介绍这幅画是齐白石的大虾图,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
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
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齐白石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
硬壳透明,由深到浅。
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白石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
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
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
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1](三)个人评价赏析我自小就十分喜欢中国国画,植物中最喜欢荷花,对于动物我最喜爱的就是齐白石画的大虾了。
中西方绘画作品中的美美术鉴赏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挖掘作品的内涵,来完善自己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且开发智力、潜能,提高艺术修养和陶冶思想情操。
从中西方经典绘画作品中,我们能对美有不同的感受。
首先谈一下西方绘画中的经典的作品:以"光为画面主角"的印象派最伟大的大师莫奈曾经画过二幅《撑阳伞的女人》,一幅作于1875年,一幅画于1886年。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这幅画采用仰视的角度来表现画面的人物,女人半侧着身子,衣褶因为她的转动也在旋转,动态的呈现着这一微妙的动作,而平衡女子动作的是她手持的阳伞。
阳伞的灰绿色调与天空融合在一起,把人物既与画面结合又跳出背景澄明的天空。
画面中的远处的小男孩儿又拉深了画面的层次感,不仅突出了撑阳伞的女人也把远处的天空显得更加高远。
在印象派中"光才是画面真正的主角"。
在这幅画中,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
所以印象派的胜利在于它不仅仅是开拓了一条奇路使人们耳目一新更在于它可以把画家自身的感受记录下来传递给他人。
这种心灵上的震撼是其他流派所无法比拟的。
蒙娜丽莎,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
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
人们过分地喜爱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
人们惊叹列奥纳多,上帝一样的智慧,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将众多美好合为一个完美。
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
浅谈你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美术鉴赏让我们懂得如何欣赏美
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
这一学期的课程,对我来说是"美的历程",从以前的不懂美,对美的浅薄的外在认识,到现在的欣赏美,逐渐明白更重要的是看到美的本质。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我们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好好的去学习中外美术鉴赏这门课。
有位大家说过:"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学习美术欣赏,要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美术欣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
度。
美术欣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
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
尤其是古中国的美术,旧石器时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钻孔,符合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国美术的早期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直公元前6世纪。
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玉雕的龙形及其他佩饰作品出土,从半坡遗址中可以发现,仰韶时期已经有陶艺存在。
早期的陶瓷制品没有画上去的图案,但是有滚花。
有很多画有以对称形式展开的鱼或者人的面部的图案。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几何纹饰进展到动植物纹样,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最为丰富生动。
除彩陶
我最喜欢的是古希腊时期的艺术。
德国近代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一提到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
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以人为主体的古希腊艺术,热情坦率地表露人类丰富的感情,人类纯朴的天性和对美的渴求,因而能强烈地打动人心,引起人的共鸣。
马克思认为,希腊艺术在某些方面还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范本,并且“显示出永久的魅力”,这是对希腊艺术的最高评价。
古希腊人把人作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形象典范,他们以健美的人体表示出对神明真诚的奉献,就是与神同乐,为了神而装点城邦,为了神而创作诗歌、戏剧、雕塑。
他们的神,都有着现实中人的感情、事迹。
爱与美神阿芙罗蒂德,被他们想象成从海浪托出水面的贝壳中诞生的,但她的模样,却是人间的美丽女性。
《米洛岛的阿芙罗蒂德》被誉为是美的化身。
人们称它为“维纳斯”。
她双臂断失,许多艺术家曾煞费苦心为她复原双臂,但都无济于事。
这座雕像却以其“残缺美”形成特殊的魅力,成了女性美丽、青春的永恒象征。
她的面部具有希腊美女的典型特征:笔直的鼻梁、椭圆的面孔、丰满的下巴和波状的发髻。
在她优美、典雅的身姿和表情里,表现着纯洁和坦荡;那安详、亲切的美,令人深深地感受着人类高贵的尊严。
同时古希腊还有著名的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是当时希腊最大的庙宇,也是卫城最华丽的建筑物,它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采用古希腊建筑的典型形式——围柱式。
希腊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
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人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而把希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本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所以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庙建筑。
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
它主要标志是人体美,希腊人为人类贡献了高不可及的艺术典范之作。
美术欣赏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
在美术欣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
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
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美术鉴赏课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
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美术鉴赏有益于我们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
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
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
这里不单单是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我们的价值取向问题。
提高我们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