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外美术鉴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能够分析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欣赏、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美术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美术作品,培养审美情趣;(3)运用美术知识,进行创意表达和设计实践。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美术艺术的魅力,增强对美术的热爱;(2)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创作,弘扬多元文化;(3)提高审美素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美术鉴赏(1)中国古代美术:壁画、彩陶、青铜器、瓷器等;(2)中国近现代美术:油画、水彩画、版画等;(3)中国民间美术:年画、剪纸、泥塑等。
2. 外国美术鉴赏(1)古代希腊、罗马美术:雕塑、建筑、绘画等;(2)中世纪欧洲美术:宗教艺术、城堡建筑等;(3)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油画、雕塑、建筑设计等;(4)17-18世纪欧洲美术: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等;(5)19世纪以来世界美术:印象派、现代派、抽象艺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中外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学会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创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美术鉴赏方法,分析评价美术作品;(2)如何从多元文化角度,解读美术作品的意义;(3)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外美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2.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中外美术作品,培养审美情趣;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内容、技法等;4. 比较法:对比分析中外美术作品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5.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和设计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2. 教学进程:第1-2课时:中国美术鉴赏;第3-4课时:外国美术鉴赏(古代希腊、罗马美术);第5-6课时:外国美术鉴赏(中世纪欧洲美术);第7-8课时:外国美术鉴赏(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第9-10课时:外国美术鉴赏(17-18世纪欧洲美术及19世纪以来世界美术)。
中外美术鉴赏教案设计第一章:导言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2 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解释美术、美术作品和美术鉴赏的定义探讨美术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和技术等方面的要素1.3 美术鉴赏的原则介绍美术鉴赏的基本原则,如审美、比较、历史和文化的原则解释这些原则在美术鉴赏中的应用和意义第二章:中国美术鉴赏2.1 中国古代美术鉴赏了解中国古代美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鉴赏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如壁画、雕塑和绘画等2.2 中国近现代美术鉴赏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特点和变革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如油画、水彩画和版画等2.3 中国当代美术鉴赏了解中国当代美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鉴赏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如装置艺术、数字艺术和综合材料艺术等第三章:西方美术鉴赏3.1 西方古代美术鉴赏了解西方古代美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鉴赏西方古代美术作品,如希腊雕塑、罗马壁画和文艺复兴绘画等3.2 西方近现代美术鉴赏了解西方近现代美术的特点和变革鉴赏西方近现代美术作品,如印象派、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等3.3 西方当代美术鉴赏了解西方当代美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鉴赏西方当代美术作品,如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和数字艺术等第四章:美术鉴赏的方法和技巧4.1 观察和描述学习如何仔细观察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美术作品的特点和感受4.2 分析和解读学习如何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技术和意义等方面练习解读美术作品的主题、象征和历史文化背景4.3 比较和对比学习如何比较和对比不同美术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练习通过比较和对比来深入理解和评价美术作品第五章:美术鉴赏的实践和应用5.1 参观美术展览和博物馆安排参观当地的美术展览和博物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解读美术作品来提升鉴赏能力5.2 创作和表达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如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等引导学生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情感5.3 讨论和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批判性和合作精神第六章:美术流派与美术家6.1 美术流派简介介绍美术史上的主要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等。
古今中外美术作品鉴赏论述美术作品鉴赏是一门涉及艺术、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
本文将从古今中外的角度来进行美术作品鉴赏论述。
一、古代美术作品鉴赏在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主要以绘画和雕塑为代表。
其中,绘画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常见主题,手法以工笔、写意、兼工而用等为代表。
对于绘画作品的鉴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关注画面的内容。
我们需要通过画面中的题材、表现手法、情感等来探究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清代画家郎世宁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汴京市井百态和明末清初的社会风貌,这幅画无论在历史、艺术、社会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关注画家的技法和风格。
对于古代绘画作品,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画面的内容,还需要了解画家的技法和风格。
例如,明代画家文征明擅长写意山水,他的作品以大笔豪放、轻松自然的笔墨风格著称。
而清代画家钱选则以墨色浑厚、构图精妙、线条简练而著名。
最后,关注作品的保存和承传。
古代美术作品的保存和承传也是美术作品鉴赏的重要一环。
例如,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以其浓重的文化底蕴和系统性的传统中华美学为其中最令人注目。
通过壁画可以感受到唐代文化的繁荣和敦煌发展艺术的独特风格,因此它们的保存和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近现代美术作品鉴赏近现代美术作品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主要以油画等西方艺术形式为代表。
这些作品一般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强烈的思想倾向。
对于这些作品的鉴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关注作品的意义和思想。
近现代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倾向密不可分,因此在鉴赏时我们需要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涵。
例如,毛泽东时期的木刻版画以鲜明的现实主义形式,描绘了中国农村生活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大跃进等时代特征。
其次,关注作品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近现代美术作品在技法和表现方式方面与古代作品有所不同。
例如,齐白石在山水画方面采用齐白石法,通过清淡、简约的线条和色块,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致敬。
中外美术鉴赏:艺术的无国界之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文化、历史与情感的传承。
中外美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它们共同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国美术,深深根植于千年的文化土壤,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无论是山水画中展现的壮丽景色,还是花鸟画中细腻的笔触,都透露出浓厚的东方哲学。
例如,宋代的山水画,其构图之严谨、笔法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而在当代,中国画也在不断创新,融合了现代元素与技法,展现了新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西方的美术也独树一帜。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到现代的毕加索、梵高,他们的作品都展现了西方艺术对真实、生动和创新的追求。
尤其是印象派的兴起,如莫奈的《睡莲》等作品,捕捉了光影的变化,使色彩得到了全新的表达。
尽管中外美术在风格、主题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强调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
无论是中国画的意境深远,还是西方艺术的真实生动,它们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
在鉴赏中外美术时,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不同的艺术风格,还能感受到人类对美的共同追求。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艺术,它们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欣赏和学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感受那份无国界的美丽与和谐。
幼儿中外美术鉴赏教案第一章: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1.1 美术的定义与分类介绍美术的定义,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视觉艺术形式。
解释美术的分类,如油画、水彩画、素描、版画等。
1.2 美术鉴赏的意义与价值探讨美术鉴赏对幼儿的意义,如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提高观察力等。
强调美术鉴赏的价值,如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表达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中国传统美术鉴赏2.1 中国画的基本特点与鉴赏介绍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如唐代、宋代、元代等。
分析中国画的技法特点,如水墨画、工笔画等。
指导幼儿如何欣赏中国画,关注线条、构图、意境等要素。
2.2 雕塑与建筑的鉴赏介绍中国古代雕塑与建筑的代表作品,如秦始皇兵马俑、故宫等。
分析雕塑与建筑的艺术特点,如比例、线条、结构等。
引导幼儿观察与欣赏雕塑与建筑的美感,培养审美情感。
第三章:西方美术鉴赏3.1 西方绘画的基本特点与鉴赏介绍西方绘画的发展历程,如文艺复兴、印象派等。
分析西方绘画的技法特点,如油画、水彩画等。
指导幼儿如何欣赏西方绘画,关注色彩、构图、光影等要素。
3.2 西方雕塑与建筑的鉴赏介绍西方雕塑与建筑的代表作品,如维纳斯的诞生、埃菲尔铁塔等。
分析雕塑与建筑的艺术特点,如比例、线条、结构等。
引导幼儿观察与欣赏雕塑与建筑的美感,培养审美情感。
第四章:现代美术鉴赏4.1 现代绘画的鉴赏介绍现代绘画的发展背景,如现代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
分析现代绘画的技法特点,如拼贴、喷绘等。
指导幼儿如何欣赏现代绘画,关注创新、表达、色彩等要素。
4.2 现代雕塑与建筑的鉴赏介绍现代雕塑与建筑的代表作品,如毕加索的雕塑、玻璃艺术等。
分析雕塑与建筑的艺术特点,如创新材料、空间感等。
引导幼儿观察与欣赏现代雕塑与建筑的美感,培养审美情感。
第五章:美术鉴赏的实践与拓展5.1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引导幼儿进行欣赏与分析。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想法。
引导幼儿观察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要素。
幼儿中外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幼儿对中外美术作品产生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2. 帮助幼儿了解中外美术的基本特点和风格,拓宽幼儿的视野。
3. 通过鉴赏美术作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美术作品:介绍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剪纸等艺术形式,如《清明上河图》、《罗汉图》等。
2. 外国美术作品:介绍西方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如《蒙娜丽莎》、《维纳斯的诞生》等。
3. 比较和分析:通过对比中外美术作品,让幼儿了解各自的特色和差异。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中外美术作品,让幼儿直观地感受艺术的美。
2. 故事讲解: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3. 小组讨论: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鉴赏美术作品时的反应,了解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喜好。
2. 搜集幼儿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评估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综合评价幼儿在课程中的表现,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美术作品鉴赏2. 第二课时:外国美术作品鉴赏3. 第三课时:中外美术作品比较分析4. 第四课时:幼儿创作活动(以中外美术作品为灵感进行创作)六、教学准备:1. 收集中外美术作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准备教学PPT或教学课件。
3. 准备画纸、画笔、彩泥等幼儿创作材料。
4. 准备小组讨论的桌椅和白板。
七、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歌曲或一个简短的故事引起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2. 展示图片:展示中国美术作品,让幼儿自由发表看法。
3. 讲解:简要介绍中国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展示图片:展示外国美术作品,让幼儿自由发表看法。
5. 讲解:简要介绍外国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6. 比较分析: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中外美术作品的异同。
7. 创作活动:让幼儿以中外美术作品为灵感进行创作。
8. 展示作品:让幼儿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第一讲美术的价值1、审美价值•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
•子恺漫画的审美价值:纯洁、简单、空灵,诗一样的江南情调,如朱自清所感慨的:“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的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2、人文价值•美术的更崇高的使命是从精神情操上陶冶人,富含人文关怀,表现出对各种人文生活的高度珍视,关切精神体验、追求人生价值、维护生命尊严等。
•丰子恺漫画中的人文价值:方寸画幅里,以关爱、尊重生命为价值取向,如《护生画集》,以广大而深沉的慈悲情怀,护佑高尚的生命情调和艺术品位。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四君子:•中国画术语,指以梅、兰、竹、菊四种花卉为题材的花鸟画。
•此类题材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强、坚忍、乐观以与不畏强暴的精神,历代画家久画不衰。
岁寒三友:竹、梅、松五清或五友:梅、兰、竹、菊、松树(或水仙,或奇石)3、文化遗产•美术具有特殊的形态和独特的价值,是整个人类需要珍视的财富,美术作为文化遗产,在于它蕴藏的特殊文化能量和历史讯息,可以为人类提供最为深切而又独特的例证,这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无法用文字来替代。
•丰子恺漫画是值得永远珍存的文化遗产,如他的以古诗词为题的漫画里,一点闻不到陈腐的味道,意古人的意,生活却是今人鲜活的生活,典雅的意境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毫不矛盾,让人感受中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典型的文化氛围。
•学者在谈论人类文明的时候,甚至更看重美术这种视觉语言体系,而不是文字文本的作用,因为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史前时代,制作图象的历史已经开始。
当然图象历史的可信性不仅仅在于它起步更早,而且还在于它蕴藏的特殊文化能量和历史讯息可以为人类提供最为深切而又独特的例证,这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无法用文字来替代。
4、经济价值•假如不鄙夷现实生活的逻辑,我们清楚地看到美术并非绝尘于世俗,特别是在当下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美术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价值,人们日益注重生活质量,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品牌设计等,各种审美需求直接带动美术品的创作、生产和消费,并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精品文档--------------------------------------------------------中外美术鉴赏结课论文中外美术鉴赏主要是一门对中外美术作品分析、欣赏与品鉴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上的优秀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不仅拓宽知识面,同时获得美的欣赏,陶冶情操,涵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
以下是的中外美术鉴赏结课论文,欢迎阅读。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大二的尾巴抓住了艺术的犄角,还记得第一次去上《中外美术鉴赏》课程的时候,第一个女老师给我们放映了几百年来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中的人物画像,还记得其中的人物画像中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女性,同时也说明了外方女性人权的发展见证了外方美术史的发展,还有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些满是创意的小视频小发明,其中趣味索然,给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传播了艺术的趣味性,世人离不开艺术,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创造美好生活。
外方作品独赏识《日出印象》,1872年克洛德.莫奈的这幅名为《日出印象》的油画首次展出,这幅画描绘了法国勒阿佛尔港口黎明时分的情景,港口作业区的大致轮廓--起重机、吐着烟的烟囱、建筑--透过浓密的晨雾和满画面的匪夷所思的破碎笔触,观者所能辨出的就是这些。
这幅画儿当时在大多数人眼中简直是一团糟。
批评家们更是大为恼怒,他们将这幅画的作者莫奈以及与之画风相近的画家的称为“印象主义”。
指责莫乃画风太幼稚,其画作不过是小儿涂鸦而几年后艺术评论来与勒阿佛尔港日出时的情景何尝有半点相似。
已,了个180度转变,好象莫奈好得不能再好了,仿佛印象派画家不仅长与用笔而且捕捉视觉真实的技巧已臻化境,令当代画家相形见拙。
为何莫奈笔下的勒阿佛尔港先被说成一团糟,后来又被称为对港区日出情景了不起的再现?我们该如何理解此种戏剧化的转变。
中外美术鉴赏美术是一门全球性的艺术门类,而中外美术鉴赏则是一种广泛研究和欣赏不同地区、国家和文化中的艺术作品的学科。
从中国古代时期的宗教艺术、汉唐绘画、宋元明清山水画到近代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抽象艺术等,中国的美术历史悠久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而西方美术则以发展较为快速和日新月异的艺术形式和流派等著称,包括古希腊罗马艺术、文艺复兴艺术、现代派和后现代艺术等等。
不同文化和时期的美术之间既有不同的视觉语言、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也有一些普遍的艺术原则和规律,而中外美术鉴赏正是通过对这些相似和不同的点的分析和比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首先,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人们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和思想。
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很多时候来源于自身的经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等的理解,因此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和思想往往可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
例如,中国古代山水画尤为注重物我交融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重视表现人类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这些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在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其次,人们需要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来理解和欣赏艺术家的意图和技法。
每个时期、地区和文化都会有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流派,例如,中国古代绘画中讲究“意境”,在表现对象的同时更注重表现情感和意境的抒发,而法国印象派则更加强调对光影、颜色等画面元素的观察和表现。
对于作品的视觉效果,人们需要注意到其线条、色彩、组合、构图、形态等方面,以及其所带来的情绪和情感。
同时,作品的材质和制作方式也是亟待被考虑的。
艺术家选取材料、使用工具和技法也是表现样式和特色的重要因素,例如绘画中涂层厚薄有别,粗细纹理差异,形成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另外,鉴赏艺术作品还需要注意到其所具有的传播和文化价值。
艺术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之后,其传播方式和所产生的影响都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艺术,以及中国古代的绘画、器物等,往往和宗教、政治和社会阶层等有着密切关系。
论中外美术作品的区别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学史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注重人文自由。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强调人体的美,争取人的尊严和解放,赞美人的力量和雄伟。
15世界的人文主义艺术家所创造的许多反映人间生活情趣的宗教美术品,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对象,是史无前例的。
先驱画家达芬奇的著名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正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凡是正值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光明与黑暗斗争的缩影。
画面情节取自于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设立圣餐》一节。
那是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知道他的死期将届,和十二个门共进晚餐,正在进餐时,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
”坐在中央的耶稣推开双手,把头垂向一边做无可奈何的淡漠的表情,与两边四组动作状态不一的人物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是场面富有喜剧效果。
而这12个人也由于各自年龄、性格和身份的不同,他们惊讶与疑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任务之间相互呼应,彼此联系。
要说到美术鉴赏,我先浅谈一下自己对这门课的认识。
我觉得美术鉴赏课在整个大学美术教学的位置极其重要,它是大学美术教学大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也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大学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对整个国民艺术教育水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学生在大学时代里所接受的欣赏教育,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丰富学生们的视觉,又可以进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而这些将对他将来的艺术观念、艺术修养的形成、完美人格的建构都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大学美术鉴赏课上,我们可以听到教师大量讲解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和与作者、作品有关的传闻轶事,涉及于作品本身的仅是作品所再现的情节内容,教师对于作者的艺术观念、作品本身的构图、色彩、透视、情绪、艺术风格特点、抒发的情感等因素。
对于学生而言,其知识结构、生理、心理等因素,使之无法接受和理解艺术鉴赏大作品本身的艺术特征。
过多的理性分析会让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对作品画面的真切感受。
我从内心对古典文化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感觉,美术鉴赏课的开设使我能够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
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且对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表达世上美好的事物,承继古今。
而古典文化,如绘画、建筑、雕塑等则是用一种非语言来诠释人类文明的神韵之美。
通过上王海老师美术鉴赏课的学习,使我了解到中国画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具有独特的审美与造型方式,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于西方的绘画,具有自己的特色。
它是中国文化、美学思想、哲学观念的集中体现。
学习中认识到中国画在写意,题材,工具,笔墨,色彩,构图,章法和线条上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规律。
下面我就谈下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规律一:注重对意境的追求
郭若虚说:“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象应神全”。
纵观古今中国画,
不难发现中国画的特点在于写意。
所谓写意不是简单地描绘含混不清的图像和意念,而是对民族对社会,对时代,对自然的深邃体察之总和它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借助笔墨立意为象。
意境是客观生活中事物在画家头脑中所反映的结果。
即画家在作画之前,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即感觉)所引起的主观感受,然后把生动而强烈的感受反馈于被描绘的物象。
即画家要以客观物象为依据,经主观审视,想象,进行提炼,加工,取舍,夸张,产生意象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中国画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兴、借等手法, 去表现自然和人类感情的推移,缘物寄情, 借以表达人的意念。
我们常可以看到中国花鸟画画梅兰竹菊, 借以抒发作者的高尚情怀。
画家表现兰竹之高风亮节, 梅菊之傲霜寒骨, 目的是借花喻人。
这种结合如此贴切, 真是“物我交融”, 使人——社会——自然成为了不可分隔的整体, 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远远超出了花和鸟的自然形象本身。
如1939 年徐悲鸿开始创作《愚公移山》,当时正逢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借愚公精神,表达国人抗日决心,鼓舞激励民众,争取全民族的解放胜利。
《愚公移山》采用国画的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外形轮廓。
强化了神话传说的原始、朴素的生命力量,产生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规律二:注重笔墨的技法
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媒介材料,用笔用墨是中国画从立意到形象的塑造的最重要的手法。
它是中国画独创的一种高深艺术,具有非常宽广的表现力和突出的民族风格,显示出我国数千年的精神文明,体现了画家的审美观,智慧,人品和修养。
通过皴擦点染,轻重缓急,转折提顿,方圆粗细,干湿浓淡等不同笔法,去追求笔墨的节奏,韵律,动态,气势,性格,意趣之美,或平静疏淡,润含春雨,或纵横交错,慷慨激昂,或笔走龙蛇,游刃有余,或泼墨挥洒,恣意放纵,都是画家情感的凝聚,心灵的写照。
以墨为主,以色为辅。
就以墨代色,力求单纯、明快、概括是中国画的独特创造。
以墨代色的不同变化,表现各种色彩感觉,富有浪漫主义的处理特色。
一幅好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气是混然天成的。
所以, 强烈的笔墨效果, 是中国画的另一大特点。
比如画家黄宾虹的作品《雨过去犹湿》,此画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几
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
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一条溪涧直贯画中,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
那几笔浓淡相间似随意抹成的浮云,呈现出雨后初晴的神奇妙境。
此画用他那纯熟的积墨、破墨、淡墨诸法,任意泼泻。
再以花青、淡赭色作为适当铺设,使之浓淡相宜,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传达出“雨过云犹湿,平桥水乱流。
莫言风浪急,野岸有渔舟”的溪山晴霭的动人境界。
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规律三:注重以线造型
在课上发现线条在中国画中, 比在西方绘画中发展得更加淋漓尽致。
虽然西方有些画家, 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 传达感情, 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
传统西画的线条, 从属于表现的对象,离开了所要表现的形体、结构、明暗等具体内容, 线条自身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在中国画中, 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于塑造形体的要求, 而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 这同中国画以表意为特质分不开。
中国写意画把笔墨提到更高层次, 即表现人的品格, 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
线条是通过力度,节奏,韵律,动态,气势等美感来表现感情的。
大写意的线!更是变化多端,可谓抑扬顿挫,快慢虚实的线的舞蹈,与淋漓尽致的水墨运用结合起来,就更加婆娑多姿,强烈地牵动着观者的思绪。
比如郑板桥的《竹石图》还有齐白石的《群虾》,都以线条来表现所画物的特点,生动形象,为妙为翘,同时也表现了笔墨的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
当然,、以“程式”为主的高度意匠,章法布局处理的灵活性,也是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 首先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维、艺术理想等一系列内功的凝聚。
同时, 还必须进行反复的、高度的艺术加工, 要求作者苦心经营、呕心沥血、匠心独运, 谓之高度意匠,做到灵活处理章法布局。
中国画的
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更是因为这些特色才显得中国画的艺术之美,文化之美,精神之美。
中国画的艺术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慢慢欣赏,自己对中国画的了解不够,有的是上网查看的,不过内容有限,所以我觉得有《美术鉴赏》这门课程,是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播,让我们更加了解美术的知识。
通过学习美术鉴赏课,使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学到了专业课理论知识以外的东西,我一直以来就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化,也喜欢在网上搜集一些认为
有唯美意境的图片,在中国渊源博深的历史长河里我能感悟体会的精髓少之甚少,这门课培养了我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让我可以更加细致的观察生活中的美,让艺术的殿堂走进了我的生命里,使我更加坚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