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第12章 人格(新)
- 格式:ppt
- 大小:7.65 MB
- 文档页数:132
第十二章 人格人格概述人格的含义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特质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共同特质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气质特质,能力特质,动力特质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外倾性(E)神经质(N)精神质(P)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大五人格理论塔佩斯,麦克雷,科斯塔O开放性C责任心E外倾性A宜人性N 神经质“神人外开心”七因素模型特里根 因素分析法正负情绪性,正负效价,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人格类型理论单一类型理论-弗兰克‘法利代表:T型人格T+型冒险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体格T+型新奇刺激的身体运动智力T+型科学探索等智力活动T-型冒险行为朝向破坏性质对立类型理论福利曼和罗斯曼A型人格敌意,竞争,性情急躁,复有上进心,苦干,时间紧迫感,外箱,言语举止敏捷,社会适应性差B型人格缺乏时间紧迫和竞争意识,满足感强,性情温和举止稳当荣格 根据 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倾型人格内倾型人格人的心理活动有 思维,感觉,感情,知觉四种基本功能2X4=8种人格类型整合理论-艾森克类型水平特质水平习惯反应水平特殊反应水平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发展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自卑感与追求卓越生活风格和创造性自我社会兴趣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人格结构组成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压抑,投射,转移,自居,合理化,反向,固着,退化补偿,否认,曲解,升华人本主义人格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气质含义: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特质的心理特征总和气质的理论体液说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艾森克的类型理论内外倾神经质(稳定性)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度,平衡性,灵活性性格含义性格是指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人格特质是个人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类型斯普兰格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霍兰德实际型,调查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气质是先天的,无好坏之分,性格是后天环境形成,有好坏气质更多体现生物属性,性格社会属性,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差异联系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气质也会使性格带有某种色彩认知风格威特金场独立型场依存型隐蔽图形/镶嵌图形测验卡根冲动型沉思型达斯同时型(右脑)继时型(左脑)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自然物理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我调控因素。
普通心理学——人格教案《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人格教案·本章主要内容:·人格的一般概念·人格理论·认知风格·人格测验·人格成因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人格的概念、特征、理论、人格测验、人格成因并掌握认知风格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人格理论人格的成因 2.本章难点:人格理论人格测验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讲授法 2.心理测量四、教学时数 12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人格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人格 (一)概念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到目前为止,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
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英文字是personality,这个字是来自希腊字persona,是面具(mask)的意思。
所以指的是希腊演员在演出时所戴的面具,用来代表他们所演出角色的个性。
就像是国剧的脸谱一样,不同的脸谱和颜色代表不同的个性。
所以说在心理学裏「人格」的意思比较像是我们所说的「性格」或者「个性」。
而不是「人格高尚」的那个人格.心理学家定义人格:所谓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相当稳定而不变的特质。
这裏的特质指的是一个人的思考、情绪或行为。
而相当稳定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以及不同的时候这个人的特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譬如说,有一个人的特质是小气,那麼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候、对不同的人,大概都会很小气。
这时候我们会说小气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
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复杂性 5.功能性二、人格的结构气质与性格 1.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性格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彭聃龄《普通⼼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2章⼈格)【圣才出品】第12章⼈格1.⼼理学家是如何界定⼈格的?⼈格具有哪些特性?答:(1)⼈格⼈格是构成⼀个⼈的思想、情感及⾏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个⼈区别于他⼈的稳定⽽统⼀的⼼理品质。
(2)⼈格的特性①独特性⼀个⼈的⼈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独特的⼼理特点。
⼈格的独特性表现在能⼒、⽓质、爱好、认知⽅式以及价值观等⽅⾯,都以⾃⼰独特的⽅式与环境相互作⽤。
②稳定性⼈格具有稳定性。
在⾏为中偶然发⽣的、⼀时性的⼼理特性,不能称为⼈格。
⼈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格跨时间的持续性和⼈格跨情境的⼀致性。
跨时间的持续性表现在个体的“⾃我”持久性上,即不管在⼈⽣的什么时期,从事什么⼯作,是穷还是富,幸福还是不幸,都认同⾃⼰是同⼀个⼈。
跨情境的⼀致性表现在不管⾝处何地,在校内还是校外,在家⾥还是⼯作单位,仍然是同样的特质或类似的⾏为特征。
③统合性⼈格是⼈的整个⼼理⾯貌,是由多种成分结合⽽成的有机整体,例如,⽓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观、世界观等,它们紧密联系,综合成为具有内在⼀致性的品质。
⼈格是统⼀的整体结构。
每个⼈的⼈格特征并不是孤⽴的,也不是各种特征的简单堆积,⽽是按照⼀定的内容有规则地结合起来⽽构成⼀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致性,并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格的统合性是⼼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④功能性⼈格在⼀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个⼈的⽣活⽅式,甚⾄会决定某些⼈的命运,因⽽是⼈⽣成败的根源之⼀。
2.⼈格结构包含了哪些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答:(1)⼈格结构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质、性格、认知风格、⾃我调控等。
(2)⼈格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性格。
性格是⼀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格特征,表现了⼈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为举⽌中。
⼈格的核⼼成分是性格,它表现了⼀个⼈的品德,受⼈的价值观、⼈⽣观、世界观的影响。
第12章人格1.心理学家是如何界定人格的?人格具有哪些特性?答:(1)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性①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人格的独特性表现在能力、气质、爱好、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
②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
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人格跨时间的持续性和人格跨情境的一致性。
跨时间的持续性表现在个体的“自我”持久性上,即不管在人生的什么时期,从事什么工作,是穷还是富,幸福还是不幸,都认同自己是同一个人。
跨情境的一致性表现在不管身处何地,在校内还是校外,在家里还是工作单位,仍然是同样的特质或类似的行为特征。
③统合性人格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由多种成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例如,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它们紧密联系,综合成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品质。
人格是统一的整体结构。
每个人的人格特征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各种特征的简单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内容有规则地结合起来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并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④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2.人格结构包含了哪些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答:(1)人格结构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
(2)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性格。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人格的核心成分是性格,它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一、心理学概述。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现象: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 个体心理与行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行为可以研究心理。
-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不能觉察到但对行为有影响的部分。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优点是能直接获取资料,缺点是可能存在观察者偏差。
- 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设置。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优点是能揭示因果关系,缺点是实验环境可能影响结果的外部效度。
- 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优点是能快速收集大量数据,缺点是被试可能提供虚假信息。
-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测量心理特征,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要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 个案法: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优点是能深入了解个体,缺点是结果难以推广。
3.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 哲学渊源: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心理现象的思考。
-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主要流派。
-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通过内省法。
- 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强调意识的功能,适应环境。
-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实验法。
-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强调心理的整体性,反对元素主义。
-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和性本能对行为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
- 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面,强调人的主观体验。
- 认知心理学:奈瑟尔,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研究认知过程。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 神经元。
- 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
-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整合、传导信息。
- 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神经元内部是电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传导(通过突触)。
第九章动机1.动机是指行为的动力,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2.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动机与目标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认为,动机所激发的行为就是目标指向行为。
目标是个体努力要达到的具体成绩标准或结果,是个体期望的未来状态。
目标的动机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努力程度、坚持性水平和任务策略的运用。
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同一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行为也可能在同一动机的支配下产生。
个体行为往往不是受某个动机的驱使,而是由一个动机系统推动的。
动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关系。
人们在中等强度的动机下工作效率最高。
5.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受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个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
6.根据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性质的不同,一般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的主要形式有饥饿和性等。
饥饿是由于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
性驱力与个体的性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性动机主要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交往动机和学习动机等。
7.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还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景兴趣。
兴趣有不同的品质。
8.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成就动机高的人取得较好的成绩。
成就动机的高低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
9.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十二章:人格笔记连载第十二章:人格1.人格的结构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
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
是道德化的自我。
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遵循道德原则。
3.人格理论-特质论人格特质理论是个体间人格差异的指标,可以通过心理测量来确定。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
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
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体特质以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概括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
(3)次要特质是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
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1--13章)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第12章人格一、选择题1.根据Sigmund Freud的观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可能固定在某个阶段而停滞不前,这是因为()。
A.父母的教育不当造成的B.个体的遗传因素造成的C.需要的过度满足或者过度挫折造成的D.大脑发育不良造成的【答案】C【解析】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2.关于生育顺序对于人格影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下述那一位理论家的理论?()A.Sigmund FrendB.Carl JungC.Alfred AdlerD.Anna Freud【答案】C【解析】阿德勒的出生次序论认为,即使是生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出生顺序先后不同,他在家中的地位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
例如,长子经常遭受失败的命运,害怕竞争;次子则喜欢竞争,具有强烈的反抗性。
最后出生的儿童常受到娇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也可能发展成异乎寻常的性格。
3.下述哪一个评论不是针对人格的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 theories of personality)常见批评?()A.缺乏可验证性B.针对妇女的性别偏见C.不充分的证据支持D.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ACD三项都是心理动力学对于人格解释的缺陷,但是不存在性别偏见。
4.Patchard博士相信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的基因决定的。
这种观点与下述哪一位研究者的观点吻合?()A.B. F. SkinnerB.Walter MischelC.Abraham MaslowD.Hans Eysenck【答案】D【解析】艾森克通过研究发现:在同一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向性的相关为0.61,而分开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向性的相关为0.42;异卵双生子的外向性相关为-0.17。
在神经质方面也有同样的发现,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相关为0.53,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的相关为0.38,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为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