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古埃及文学与《亡灵书》
- 格式:ppt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39
古埃及庞大的纪实诗文集
1、《亡灵书》
古埃及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文集。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要在冥国经受诸种考验才能获得再生的机会,《亡灵书》就是死者去冥国的行动指南,保户亡灵在冥国中生活幸福,避免各种厄运,顺利地应付审判,平安到达“真理的殿堂”。
全书共计140章,内容极为驳杂,汇入了大量的神话诗、祷文诗、颂诗、歌谣、咒语等,诗句庄严典雅,其实宏阔,可以认为是古代埃及文学的汇编。
2、吠陀
“吠陀”一词,是印度古语的译音,含知识和智慧的意思。
作为书名,《吠陀》特指印度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是流行于上古印度各民族的颂神诗歌和宗教诗歌。
《吠陀》包括本集和附录两部分。
最古的《吠陀本集》共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其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
附录部分是解释本集或由本集所派生的文集如“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它们都是解释“吠陀”的作品。
3、《五卷书》
古印度寓言故事集。
用梵文写成,最早的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因有5卷而得名,5卷的篇目是:《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和《不思而行》。
全书诗文并用,有一基干故事,首尾相应。
每卷也各有一基干故事。
故事中又插入许多寓言、童话和小故事,形成一种连串插入式的特殊结构。
4、迦梨陀娑
古代印度最杰出的宫廷诗人和剧作家,有“印度的莎士比亚”之称。
他的诗歌和戏剧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悠久的魅力,不仅对印度文学而且对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为长篇抒情诗《云使》和戏剧《沙恭达罗》。
课题:古代东方文明院系: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学生姓名:赵盈盈学号:1200018612论文题目:试从《亡灵书》探究古埃及人的内心世界引言古埃及的《亡灵书》是古埃及最早的诗歌,它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原始信仰和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新王国时期,人死后几乎都要在墓中被放入一本《亡灵书》。
这样一部圣典背后蕴含着的是古埃及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探究了《亡灵书》中所表现的埃及人的思想和意识,分别是从埃及人灵魂意识中对生死的思考、“审判”思想背后的实用主义态度和思想民主化三个角度展开。
一、生与死的哲学思考——自我意识的突破在古埃及人的信仰里,人在死后会经历一段下界的生活,并且可以有机会获得再生。
于是,帝王和富有人家的人在死后会用香料涂抹尸体,并用麻布缠身,并在石棺上放上死者的图形,将《亡灵书》中的重要章节刻录在石棺或墓室之中(发展到新王国时期,这些祈祷文、颂歌、咒文等就写在纸莎草纸上,卷起来扎以细绳,形成一帙。
由于体积小而价格便宜,《亡灵书》的使用范围就变得广泛起来,几乎成为死者必备)。
而《亡灵书》中所记载的,就是亡灵在危险下界要经历的一段旅程的指南,同时也包括对神的颂歌和对魔的咒语。
亡灵若是能够顺利通过冥王奥西里斯的审判,就可以获得新生。
必须指出的是,灵魂是被认为具有超越人的肉体的能力的,能够获得再生的是人的灵魂。
古埃及人认为,人的灵魂是由“卡”(Ka)、“巴”(Ba)和“库”(Khu)三个部分组成的。
“卡代表表现灵魂的外向、特性和德性,是阳世身躯的动力和源泉1”,“巴是灵魂之卡飞升后的延续,也就是从灵魂之卡演化来的2”,“库”则是前往冥府受审判并可以获得再生的精神或者灵魂。
换句话说,这里的“卡”是与人一起生存并服务于人的,而人死后,这种灵魂就会转变为“巴”,它可以离开人体存在,但又必须存在于坟墓的周围,到晚上与尸体结合,游历下界并得永生的则1罗尘2001年是“库”。
于是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可以被归类于:阳世的生命之源,死后的灵魂不灭和磨炼后的永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神秘的古埃及咒语亡灵之书真实存在导语:古埃及人相信,世界上存在一本由奇特的符号和咒语组成的《亡灵书》,当时称为“白昼通行书”。
是一种咒语和对神的赞美。
它可以帮助死者顺利古埃及人相信,世界上存在一本由奇特的符号和咒语组成的《亡灵书》,当时称为“白昼通行书”。
是一种咒语和对神的赞美。
它可以帮助死者顺利到达永恒极乐世界,那么这个《亡灵书》是什么来历?一些用来帮助死者在来世渡过难关、得到永生的咒语。
通常这些咒语会写在纸草上,放入棺木中。
在放入棺木之前,咒语也可以先由祭司读过。
这样就可以被判无罪而进入永生之境。
由死者的否认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埃及社会中一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因此死者之书不但是一份宗教文献,也是有关社会和思想的重要材料。
“肉体死亡为灵魂开启通往永生的大门。
”这是埃及《亡灵书》中的记载,古埃及人认为今世的欢乐极为短暂,死后的极乐世界才是人的终极追求。
但是,早期埃及人相信,亡灵在进入极乐世界前,要先进入冥界,要面对各式的恶魔,甚至黑暗。
这些恶魔都有着狰狞的外相和丑恶的言行,它们通过阻挠亡灵通向“奥西里斯王国”而控制该地区;甚至这一带的神灵都非常害怕,只能诵念“宙斯”的咒语来保护自己。
在埃及史料记载中说,太阳神每天升上天空,带给大地光明并不是他自愿的,而是受到恶魔“阿柏卜”的威胁,“阿柏卜”每天待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等待这机会一口将太阳神吞下。
太阳神只能带给大地光明,自己的力量本身不是十分强大,无法将恶魔打败,所以每天都生活在恐怖中,但是因为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
所以,万神之神宙斯赐予他一套咒语,太阳神遇上恶魔,可以口诵咒语,这样便可麻痹阿柏卜的四肢,使之不能动,这样便能自保生活常识分享。
古埃及文明与文学作品简介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被称为“尼罗河的礼物”,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是它留给世界的厚礼。
古埃及的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有许多优秀的神话、歌谣、故事、传记、宗教诗、箴言等。
代表文学作品有《亡灵书》、《普塔霍蒂普箴言》、《尼罗河颂》等。
正直是道德之本。
——迈哈福兹《平民史诗》知识链接胡夫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金字塔,距今有大约4500 年的历史,由于它很像汉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称为“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现在,埃及境内还保存着96 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
这座大金字塔原高146.59 米,相当于40 层的摩天大厦那么高,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被削去了将近10 米。
在1888 年巴黎建造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胡夫金字塔,除了令人惊叹的巨大规模以外,建筑技巧也极其高超。
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用任何水泥之类的粘合剂,而是直接将一块石头叠在另一块石头上面。
每块石头都被磨得很平,石块之间甚至没有任何可以让刀片插入的缝隙。
它经历数千年而不倒,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胡夫死后不久,在离他的大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这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的金字塔。
它比胡夫的金字塔低3 米,但由于地势稍高,看起来似乎比胡夫的金字塔还要高一些。
塔的附近建有一个雕着哈夫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这就是著名的“狮身人面像”,雕像高20 米,长57 米,仅一只耳朵就有2 米高。
它的鼻子有损伤,据说是在战争中被拿破仑的士兵用大炮轰掉的。
除去狮爪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雕刻成的。
为什么刻成狮身呢?因为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是神秘之地的守护者,也守护着地下世界的大门。
造就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是为了替法老守护大门,也象征着法老的权利至高无上,不可侵犯。
作品赏析大家还记得本课开头的那个特别会奉承、赞美神灵的亡灵吧,其实他的那些赞美、奉承之词都来源于古埃及一部古老的死者书——《亡灵书》。
第十二章东方古代文学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述一、古埃及文学。
古埃及最著名的宗教哲理诗是《失望者和自己灵魂的谈话》。
古埃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篇故事是《魔术师的故事》。
古埃及的《亡灵书》是人类最早的书面文学。
1.《亡灵书》——《亡灵书》是古埃及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文集。
⑴古埃及人十分重视尸体的保存和死后生活的指导,把死者的尸体制成木乃伊,并在古埃及所特有的纸草上,写下许多诗歌,置于石棺和陵墓中,指导死者对付地下王国的种种磨难。
后人从金字塔和其他墓穴中,把这些指导死者生活的诗歌编辑成集,题名为《亡灵书》。
⑵《亡灵书》汇入了大量的宗教性诗文,是古代埃及文学的汇编,有利于后人了解与研究古埃及人民的生活习俗、思想意识、世界观及宗教信仰。
2.纸草卷文字——古代埃及最初的书面文字,始于公元前3300年,古代埃及人将文学作品书写在纸草制成的纸草卷上。
3.古埃及劳动歌谣——古代埃及产生最早的世俗诗,盛行于公元前3000多年,大多民间创作,口头传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奴隶们的生活、劳动和思想感情。
如《庄稼人的歌谣》、《打谷人的歌谣》等。
二、古巴比伦文学。
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完整的英雄史诗。
三、古印度文学。
印度奴隶制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
种姓制度将人分成4等:婆罗门(宗教)、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首陀罗(贱民)。
1.《吠陀》——⑴《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学遗产,"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和"学问"的意思,后经婆罗门解释,逐渐被印度人视作宗教"圣典"。
⑵《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
《梨俱吠陀》主要是祭祀时用来朗读的颂神诗,尽管带有浓重的宗教或迷信色彩,但表现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情绪,也收入一些劳动歌谣和民间情歌。
《阿闼婆吠陀》主要是巫术咒语诗。
第一章古代文学n.1、《亡灵书》《亡灵书》是世界上辑录时间最早的诗集之一,是放在死者的石棺和陵墓中的指南和诗歌作品的合集,其前身和发端是刻在金字塔中的《金字塔铭文》。
《亡灵书》本来是一部意在帮助别人获得来世幸福的实用性书籍,但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诗、歌谣、咒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吉尔加美什》《吉尔加美什》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完整史诗,代表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
它讲述了半人半神的英雄乌鲁克国王吉尔加美什为了救朋友冒险、求索的历程,象征了人类希望征服生死极限的理想。
史诗汇集了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充满神秘的幻想,对周边地区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古希腊文学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文艺理论家:1、柏拉图,创立“理念论”,文艺是不完全的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理想国》、《斐德若篇》、《会饮篇》、《伊安篇》2、亚里士多德《诗学》,对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悲剧创作作了理论总结。
“艺术的本质是模仿。
”二、古罗马文学戏剧:1、普劳图斯《孪生兄弟》、《一罐黄金》2、泰伦斯《婆母》《两兄弟》散文:西塞罗·维吉尔,古罗马最重要的诗人,《牧歌》、《农事诗》《埃涅阿斯纪》·贺拉斯,文艺理论家《诗艺》“寓教于乐”·奥维德《变形记》三、古印度两大史诗1、《摩诃婆罗多》,作者毗耶娑,《摩诃婆罗多》被称为“历史传说”、“第五吠陀”2、《罗摩衍那》作者跋弥,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四、古希腊史诗和戏剧史诗——《伊利亚特》阿基琉斯、赫克托耳阿基琉斯性格特征:(P37)1、忘我、残忍的战斗精神2、天真、温厚、善良的情感3、对个人荣誉、尊严的极度敏感《奥德赛》奥德修斯戏剧——喜剧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鸟》悲剧1、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俄瑞斯忒斯》(《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2、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杀父娶母3、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美狄亚、伊阿宋第二章中古文学n.1、俳句俳句是日本江户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由和歌变化而来,后来成为一种新的诗体。
外国文学史整理(I)——赵雅琦13.5.12亚非篇第一编上古亚非文学综述第一章古埃及文学1. 埃及最古老的文学是神话。
在埃及古王国时期,传记文学已经开始出现,现在看到的早期的传记文学作品有第四王朝产生的《梅腾传》和第六王朝产生的《大臣乌尼传》。
2. 在古埃及墓地的石柱和墙壁上,在纸草卷和宗教诗文集中,保存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有世俗诗、宗教诗、赞美诗、宗教哲理诗。
在古埃及诗歌中,产生得较早的是劳动歌谣。
3.埃及最老的文学作品之一是《亡灵书》,它是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歌总集,汇集了大量的神话诗、祈祷诗、歌谣、咒语等。
4.至于古埃及的宗教哲理诗,最著名的是《失望者和自己灵魂的对话》,它被认为是古代埃及诗歌的最高成就之一。
第二章古巴比伦文学1.古巴比伦文学是继承苏米尔时代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通称为苏美尔——巴比伦文学。
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宝库之一。
它包括了神话传说、史诗、哲理抒情诗和戏剧等等。
2.关于洪水的神话,在苏美尔——巴比伦神话系统中流传极为广泛。
这则神话说:众神会议决定用洪水来毁灭人类和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祭司塞苏陀罗因为虔诚封神,神则梦示他造大船一只,得以脱险后升而为神。
这则神话在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是一则十分精彩的插曲。
希伯来民族古代文献汇编《旧约》中的“诺亚方舟”和阿拉伯人的《古兰经》中的“努哈的故事”,都源于此。
3.古巴比伦文学中的《吉尔伽美什》,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文学中最早的一部史诗。
史诗的主要故事发生在乌鲁克城,这是苏米尔时代最早的一个著名城邦。
史诗的主要人物是两位英雄——乌鲁克城王吉尔伽美什和他的朋友恩启都。
史诗的主题主要是反映远古时期人和自然的矛盾,表现了人类对生命与死亡奥秘的探求和企图战胜死亡的愿望。
第三章古希伯来文学1.流传至今的希伯来《圣经》、《次经》、《伪经》和40多年前发现的《死海古卷》,组成一大文学宝库,与中国、印度、希腊共同组成了世界古代影响最大的文学四大文库。
从《亡灵书》看古埃及人的生死观作者:王博医来源:《东方藏品》2018年第07期摘要:纵观古代文明,无论从时间抑或空间的维度考察,古代埃及无疑是一个重视死亡民族的典型代表,这其中必定存在着某种宗教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指导。
然而,在众多热衷于修筑墓葬的民族中,埃及的盗墓事业更是首当其冲。
本文将从古埃及独特的生死观入手,探究其对生死的独到见解,并从客观环境等方面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原因,以及盗墓活动的猖獗与其宗教信仰的冲突与联系。
关键词:埃及;来世;《亡灵书》;尼罗河;盗墓一、来世与重生——超越生与死的界限古埃及人认为生命的诞生和消殒就像太阳的朝生夕落,循环往复,永不枯竭。
据《亡灵书》记载:“通往冥世的旅途沿着太阳的轨迹,从日落后开始。
当阳光渐渐消褪,太阳将世界留在自己的身后,把光线带到了看不见的深处;在穿过死亡之国后,它在每天早晨复出,重新充满活力。
”[1]如同泛灵论时代的其他民族一样,埃及人把肉体的消亡看做灵魂抽离的结果,换言之,肉身作为意识的载体,只存在于现世,当灵魂不再支撑肉体的行动,人就会进入“沉寂”的状态,亦即死亡。
这是人类在蒙昧时代所共有的灵魂观,体现了与生产力不甚发达伴生的宗教崇拜。
然而,古埃及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并不会遗弃失去灵魂的肉体,而将其保存起来,期待重生,这源于埃及人对生死的认识。
在古代埃及思想中,生和死并不存在质的差别,死只是生的继续,他们认为灵魂在穿过死亡之国后,会重新回到现世。
据《亡灵书》记载:灵魂“卡”离开肉体之后,由冥神的侍从阿努比斯带领,穿过阿特烈斯山后到达冥河,然后通过七道大门的考验进入“真理之厅”。
在古埃及的信仰中,每一位亡灵都要在“真理之厅”接受奥赛里斯等神祗的最终审判,通过审判者即可获得永生,否则将陷入无尽的黑暗。
而为了保证“重生”的顺利进行,一方面亡灵要想尽办法通过末日审判,如此即产生了《亡灵书》中的作弊系统。
据《亡灵书》第五章的记载,死者会在接受审判之前与心进行沟通,交代心不要出卖自己,同时还要吩咐圣甲虫护身符在奥赛里斯面前美言,以蒙蔽神祗的公正审判。
古埃及《亡灵书》一亡灵起身,歌唱太阳赞美你,啊拉,向着你惊人的上升!你上升,照耀,令诸天向一旁滚动。
你是众神之王,万物之主,我们自你而来,因你而成神圣。
你的祭司黎明出迎,以欢笑洗心;神圣的风带着音乐,吹过你黄金的琴弦。
在日落时分,他们拥抱你,犹如每一片云自你的翅膀上,闪现着天边反照的颜色。
你行过了天顶,你的心喜悦;你的清晨和黄昏之舟都遇上好风;在你面前,玛特高举她决定命运的羽毛,阿努的殿堂因你的名而喧嚣。
啊你完善之神,永恒之神,唯一之神!与上升的太阳一同飞翔的伟大的鹰!在青翠的无花果树上,你永远年轻的形象闪烁着掠过天国的河心。
你的光照亮每一张脸,却无人知晓。
千年万年,你是新的生命热切的根源。
时间在你的脚下卷起尘土,而你永远不变。
时间的创造者,你已超越了一切时间。
你通过了那扇黑夜的背后闭起的门,使愁苦中躺卧的灵魂欢喜雀跃。
语言的真实,心的宁静,起来啜饮你的光明,因你是昨日,今日,也是明天。
赞美你,拉,使生命从昏睡中苏醒!你上升,照耀,显示你光辉的形象,千万年过去了,我们不能一一清数,千万年将到来,你光照万年!二他向奥西里斯,那永恒之主唱一篇礼赞光荣归于奥西里斯,永无穷尽的王子,他通过了亿万年而直入永恒,以南方和北方为他的冠冕,他是众神与人的主人,携带宽厚与威力的手杖和鞭子。
啊王中之王,王子中的王子,主人中的主人,大地重又回春,由于你的热情;昔日和将来作你的随从,你将他们率领,你的心满足地安息在隐密的群山之巅。
你的身体发光,你的头就是蓝天。
土耳其玉的颜色在你莅临之地的四野发光。
你的躯体广被,你的容颜焕发,犹如今后世界的田野和溪谷。
请允许我的精神在地上坚守,在永恒中凯旋。
允许我顺风航过你的国土。
允许我插翅腾飞,象那凤凰。
允许我在众神的塔门边得到宽宏的迎迓。
在凛冽之屋中,胜利者,请授我以食物,那些在死亡中与你同升的祝福的食品,并且让我在那有阳光的田野上播种和收获大麦和小麦,在幸福的草原上有一个家。
三他请求神的赦免你摧毁了时间的腾飞的翅膀,你,生命中神秘的居留者,我所说的一切话语的保护者,正为我,你的儿子,感到羞愧;你的心充满了愁苦与羞赧,因为我的罪孽,在世间十分严重,我的邪恶与违逆是如此嚣张。
第一章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
两者之间有着重大差异。
一、共同特点:1、鲜明的民族色彩;2、奠定了各自文明区域内后世文学的基本体裁、美学风格;3、宗教信仰对民族文学创作影响深刻4、知识内涵的综合性一:古埃及文学(1)宗教诗的总汇和代表作《亡灵书》是世界上辑录时间最早的诗集之一。
(2)《亡灵书》的前身是《金字塔铭文》二:古巴比伦文学(1)创世神话史诗《埃努玛·埃立仕》既体现了所继承的苏美尔人的神话素材和创世思想,也反映出了古巴比伦人的创始观念。
(2)代表古巴比伦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史诗《吉尔伽美什》,它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完整史诗。
(3)智慧文学又称“教谕文学”,熔宗教观念与现实思考于一炉,代表作有《咏受难正直人的诗》等5、《吉尔伽美什》中的洪水神话是《旧约》中“挪亚方舟”的故事原型。
三:希伯来文学(1)《塔纳赫》(希伯来圣经)是古代以色列民族创作的一部诗文总集,不但是犹太教的宗教经典,际一部全面展示古代希伯来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后称《旧约》。
(2)《塔纳赫》全书有24卷,分为律法书卷、先知书卷和圣文集三大部分。
(3)律法书卷又称“摩西五经”,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是古代犹太教的基本就教律。
(4)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文化特质:宗教人本意识宗教理性型-文化内质:神—理性—人。
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四:古印度文学(1)《吠陀本集》是印度人最古老的宗教文献,分为四种:《梨俱吠陀》、《婆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和《阿闼婆吠陀》(2)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5、《摩诃婆罗多》【历史传说/第五吠陀】(伟大的婆罗多)、《罗摩衍那》【最初的诗】(罗摩的漫游)是印度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成就。
(3)佛教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由释迦牟尼创立;为了传教,佛教文学随之出现,著名的有《本生经》、《所行经》等。
《亡灵书》与古埃及人
的来世观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亡灵书》与古埃及人的来世观念(一)
《亡灵书》与古埃及人的来世观念(二)
【内容简介】
“通往冥世的旅途沿着太阳的轨迹,从日落后开始。
当阳光渐渐消褪,太阳将世界留在自己的身后,把光线带到了看不见的深处;在穿过死亡之国后,它在每天早晨复出,重新充满活力。
”――《亡灵书》
古埃及人认为生命就象日出日落一样循环往复,隔着地平线,人间与冥界在对称中共存共生。
太阳在白天照耀人间,在夜晚光临冥界。
死亡只是新生命的过渡阶段,生命可以穿越死亡的门槛。
当物质的人体与尘土融为一体后,也遵循自然界循环往复的规律,最终战胜死亡。
相信身体在死后继续存在是古埃及人来世观中最突出的特点。
除了把尸体加工成木乃伊之外,从新王国时期开始,他们还在墓中放置《亡灵书》,就是把原来写在金字塔墓室中或棺椁上的祈祷文、颂歌、咒语写在纸草纸上,作为死者的随葬品。
由于体积小、价格便宜,多数埃及人都能买来放在自己的墓中。
《亡灵书》的盛行对奥赛里斯神崇拜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人们相信借助《亡灵书》的指引,每个人死后都能成为奥赛里斯,享受永恒的来生。
作为关于来世的咒语的最完备的汇编,《亡灵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埃及人来世观念的详细证据。
在古埃及人精心准备的来世生活中,我们看到一种追求永恒的梦想。
金字塔、神庙、画棺、随葬俑……,都是追逐这个梦想而留下的痕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