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国子监导游词讲解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国子监导游词讲解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国子监导游词讲解(1)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的是北京北二环边上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大家会问,何为国子?为何读jiàn(荐),而不读jiān(兼)?首先咱们说说“国子”:《周礼·地官·师氏》记载:“以三德教国子。
一曰至德,以为道本。
二曰敏德,以为行本。
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
”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至于“监”的读音,读兼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历史上只有男监、女监,没有专门囚禁贵族子弟之监啊,另外“国子监”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监”都读jiàn(荐)。
另外,在参观前,我想请大家在参观过程中注意一下国子监内的古槐.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
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
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
“吉祥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
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
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吉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许衡所植。
人们为什么叫它为“吉祥槐”呢?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荣。
“文言文翻译”过关检测一、文化常识和文言翻译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
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
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
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
”及成,果精简。
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判断下列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
(6分)(1)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
如“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唐代钱起《赠东邻郑少府》)中的“秩满”即为此意。
()(2)《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3)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4)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王室和诸侯坐的车子,如辇、帝辇、凤辇(皇后的车子)等。
()(5)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6)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
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解析:(1)√(2)×《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3)√(4)ד后多指天子、王室和诸侯坐的车子”错,应该是“后多指天子、王室坐的车子”。
【知识】国子监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主要职责是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试,负责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规范士子的德行、操守,也有一定的监国功能。
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虞舜时称上庠,五帝时称成均,周代称辟雍,汉以后称太学。
隋朝初期设立国子寺,不久改称国子监,并同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
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国教育事务职能。
隋、唐等朝国子监内往往又设太学、国子学等。
宋时,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为学生。
明初先设国子学,不久改设国子监。
清末设立学部(民国以后改为教育部),废除科举制度,国子监撤销。
国子监亦招收有世界各地留学生,朝鲜、俄罗斯、日本等国遣员来华,故设有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
隋初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学,为传授儒家经典经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中华书局出版《中国人应知的哲学常识》(统筹:启正;编辑:松露)。
专题13 古代文化常识120练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B.御史大夫,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最高长官叫“御史大夫”,相当于部长。
排在“御史大夫”后的为“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C.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D.内史,官名。
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
春秋时沿置。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忧,也称“丁艰”。
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
D.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
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
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颜太初杂文序》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考试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国子监历史及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子监是我国古代的教育机构,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专门用来培养皇族贵族子弟的学校。
国子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国子监的历史及简介。
国子监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设立的是太尉史官府,主要用来教育皇族后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子监不再只对皇族子弟开放,也开始对士大夫子弟招生,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学府。
国子监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和才华。
隋唐时期,国子监发展成为官办学校,设立了讲学和举行考试的规程。
唐朝时期,国子监成为了六部官学,由尚书省管理,每年招收朝廷官员子弟以及有志于进仕的士人。
唐代国子监有“东五门、西五门”之称,其中东五门以学士为主,西五门以博士为主,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宋代时期,国子监的地位更加凸显,成为了官方继续教育和选拔官员的主要场所。
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设立“国子监公卿学宫”,招收全国各地的学子,推行“太学士”,“国子监生”等制度,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康熙年间,国子监改名为圣学,直到清末废除。
国子监的历史绵延了两千多年,见证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国子监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但是其精神依然留存。
我们不能忘记国子监曾经的辉煌,也应该继承其教育理念,培养优秀的人才,传承中华文化。
【2000字完】第二篇示例: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所大学。
国子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在隋朝时期开始设立有太学、太学监、国子监。
国子监由宋代开始成为了太学监的别称,专门用来培养各地的选才,在中国封建社会扮演着重要的教育机构。
国子监一般设立在京城,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府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时课颁盐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
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
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很有才,让(他)继续担任此职。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
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
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
擢起居舍人。
丁母艰。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
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
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译文: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十围,两臂合抱或两手拇指、食指相合为一围,一般形容树木或人腰身的粗大,在文中指许褚腰身粗壮。
B.太祖,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例如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文中指的是曹操。
C.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位制度是古代的一种封赏制度,常用来赏赐皇亲功。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等死后朝廷赐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B(“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
“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错误。
一般指开国之主或国家奠基者。
曹操并没有做过皇帝,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为“太祖”。
晋太祖、清太祖也没有称帝)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汉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服除”即为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C.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号是人的别称,有“自号”与“别号”之分。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A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亦可单用“京”来表示,即现代所说的首都。
B.卜筮,文中指预测吉凶的活动,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
C.公车,汉代官署名,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和臣民上书、征召等事。
D.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用著草称‘卜’,用龟甲称‘筮’”错误,应为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尔卜尔筮(shi ) :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翻译硕士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名词解释专项强化真题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莫扎特正确答案:莫扎特: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1781年6月,莫扎特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
之后到维也纳谋生,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
代表作品有《奏鸣曲》、《协奏曲》、《安魂曲》。
2.日心说正确答案: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关于天体运动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3.《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
正确答案:《楚辞》:由西汉刘向编辑而成,为骚体类文章的总集。
其中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共计十六篇。
它成为继《诗经》之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该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
汉以后历代封建朝廷都比较注重发展官学,使官学具备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级体制,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学制制度,但是各个朝代的官学的名称却有不同。
例如,西周的官学称国学、乡学,汉朝的称太学,唐朝的称弘文馆、崇文馆,宋朝的称国子监等。
4.官学正确答案: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
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
5.乡学正确答案:乡学:古代地方学校,与“国学”相别。
周代特指六乡周党的学校。
6.太学正确答案: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北京孔庙国子监导游词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北京孔庙国子监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北京孔庙国子监导游词1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京孔庙。
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庙。
在中国,孔庙遍布各地,但孔氏家庙全国仅有两处,一个在山东曲阜,一个在浙江衢州,而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的北京孔庙规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3间,进深7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
进人先师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门。
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5间,进深9檩,单檐歇山顶。
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髙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
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
这是清乾隆时仿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到了第一进院落,这里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
两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
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
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
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
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
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
关于北京国子监的导游词5篇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北京国子监的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北京国子监的导游词5篇(一)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京孔庙。
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庙。
在中国,孔庙遍布各地,但孔氏家庙全国仅有两处,一个在山东曲阜,一个在浙江衢州,而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的北京孔庙规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3间,进深7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
进人先师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门。
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5间,进深9檩,单檐歇山顶。
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髙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
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
这是清乾隆时仿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到了第一进院落,这里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
两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
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
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
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
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
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
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
(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
(4)、社会分工的状况:官与师尚未分离。
2、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
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
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
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
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
这也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3、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1.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2.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关于人性论的观点,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这个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有助于加速各种人才的成长。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出一批有才干的人才。
4.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5.三盈三虚: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招学生讲学,孔子门下学生多次满了又空,空了又满,皆因少正卯讲学之故,只有颜渊一个人始终跟着孔子,没有去。
也表现了孔子讲学很有吸引力,效果好。
6.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7.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8.诸子百家: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国子监国子监读音是什么
拼音:guózǐjiàn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同时作为当时国家教育的主管机构,隶属礼部。
国子监具有一定程度的监国功能,可以弹劾官员和国政,尽管这功能自宋朝以后已不甚明显,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单选题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七个诸侯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 ,他们分别是_____A : 齐、魏、越、秦、晋、韩、赵B : 齐、楚、燕、赵、秦、韩、魏C : 齐、秦、越、赵、燕、韩、魏D : 齐、赵、越、秦、鲁、韩、魏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齐、楚、秦、燕、赵、魏、韩是“战国七雄。
”故选 B。
2、单选题我国古代有五行之说,指的是_____A : 青、黄、赤、白、黑B : 仁、义、礼、智、信C : 金、木、水、火、土D : 宫、商、角、徵、羽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六经论五行者,始见于《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故选 C。
3、单选题成语“四面楚歌”出自_____A : 楚汉战争B : 长平之战C : 巨鹿之战D : 城襥之战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四面楚歌出自楚汉战争时期。
刘邦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自刎身亡。
故选 A。
4、单选题商朝末年,武王伐纣的著名战役是_____A : 鸣条之战B : 牧野之战C : 城濮之战D : 长平之战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商汤灭夏之战。
牧野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灭商之战。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秦国和赵国的战争。
故选 B。
5、单选题奥组委总部设在_____A : 瑞士洛桑B : 美国华盛顿C : 法国巴黎D : 德国海德堡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组委。
1894 年成立后,总部设在巴黎。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避免战火的洗劫,于 1915 年 4 月 10 日将总部迁人瑞士洛桑。
故选 A。
6、单选题不属于我国古代最高教育机构的是_____A : 太学B : 国子监C : 京师大学堂D : 国子学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国子监敬一亭介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国子监的简介
2.国子监的历史沿革
3.国子监的地位与作用
4.国子监的建筑特点
5.敬一亭的建立及其意义
正文
1.国子监的简介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它既是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又是培养人才的学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国子监的历史沿革
国子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设立国子监,以统一全国学术。
唐朝时,国子监继续发展,并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
明朝时期,由于首都北迁,北京和南京分别设立了国子监,其中北京国子监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
3.国子监的地位与作用
国子监作为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它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其次,它是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对全国教育具有指导和监督作用。
最后,它是学术研究的中心,对学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4.国子监的建筑特点
国子监的建筑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其中,敬一亭是国子监的重要建筑之一。
5.敬一亭的建立及其意义
敬一亭是国子监中的一座重要建筑,它是明朝时期建立的。
敬一亭的建立,旨在弘扬儒家文化,强调尊重师道、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等传统美德。
它的建立,不仅体现了国子监的教育宗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