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分泌的名词解释-特点-神经激素-分泌激素
- 格式:docx
- 大小:16.71 KB
- 文档页数:4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稳态:细胞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2.反馈:在反馈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号能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发生改变的一种调节方式。
3.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态的现象。
4.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5.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各种化学物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6.基础代谢:动物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7.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增高,妨碍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8.神经内分泌: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9.受精:精子通过阴道子宫到达输卵管壶腹部与卵子相遇,再进入卵子使两者融合的过程。
10.凝集原: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作用的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称为凝集原。
11.球管平衡: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12.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13.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感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14.神经调节:机体内许多生理功能是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完成的,称为神经调节。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5.正反馈: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16.肺的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17.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动物进食后,刺激机体产生的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18.胃肠激素:消化道合成和释放的多种有生物学活性的化学物质1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从脑干网状结构投射到丘脑第三类细胞群的纤维,经换元后向整个大脑皮层广泛弥散投射的系统20.动作电位:膜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系列电位变化过程21.着床:胚泡通过与子宫内膜的相互作用而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22.负反馈: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生理学:内分泌(名词解释)1内分泌(endocrine)某些腺体或细胞能分泌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或其它体液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从而调节它们的功能活动,这种有别于通过导管排出腺体分泌物的现象,称为内分泌。
2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3自分泌(autocrine)由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称为自分泌。
4靶细胞(target cell)能与某种激素起特异性反应的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细胞。
5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
6亲和力(affinity)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力称为亲和力。
7上调作用(up regulation)某一激素与受体结合时,可使该受体或另一种受体的亲和力与数量增加,称为增量调节或简称上调。
8第二信使(second messager)激素是将所携带的信息传递到靶细胞的细胞外信使,称为第一信使;将这一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内信使,称为第二信使。
9神经激素(neural hormone)由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
10半衰期(half-life)激素的活性在血液中消失一半的时间,通常用来表示激素更新的速度。
11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能合成并分泌一些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12侏儒症(dwarfism)幼年时缺乏生长素造成身材矮小、性成熟延迟,但智力发育多属正常,称为侏儒症。
13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成年后GH分泌过多,将刺激肢端骨、颌面骨生长,内脏器官如肝、肾等也增大,称为肢端肥大症。
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控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主动转运:是细胞在特殊的蛋白质介导下消耗能量,将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阈电位:当细胞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受激细胞膜上Na 通道少量开放,出现Na 少量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值减小而发生去极化。
当去极化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Na 通道的电压依从性,引起Na 通道大量激活、开放,导致Na 迅速大量内流而爆发动作电位。
这个足以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全或无”现象: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和变化过程都是一样的。
并且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刺激以后,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也不能使动作电位的幅度进一步加大。
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蛋白构成,其中白蛋白含量多、分子量相对较小,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电解质、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叫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渗透压与细胞质和血浆相等的溶液叫做等渗溶液。
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红细胞脆性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血凝)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1.兴奋性:是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内环境:机体内细胞所生存的环境就是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3.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4.神经分泌: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的激素,经轴浆运输志轴突末梢,由末梢释放入血的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5.神经-体液调节:以神经为主导,由体液因素参加的复合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6.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7.正反馈: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原来方向活动的调节方式。
8.负反馈: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调节方式。
9.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消耗自身的力量,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跨膜转运。
10.蛋白激酶:在细胞内能使多种功能蛋白质发生磷酸化反应的酶类。
11.阈电位:指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大量增加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12.第二信使: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他们可以把细胞外信号分子的信号转入细胞内。
13.终板电位: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产生的局部兴奋。
14.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15.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兴奋与肌肉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6.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甚小的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
17.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18.极化: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呈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19.最适前负荷:肌肉可以产生最佳收缩效果的前负荷。
20.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1.血量:是指人体全身血液的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
22.交叉配血试验: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配,再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配,此即为交叉配血试验。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包围在细胞最外层的薄膜,又称质膜2、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能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胞膜自由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
3、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离子或小分子物质顺着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跨膜转运,其特点是不需要消耗能量。
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至浓度高的一侧,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并且这种运输方式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质。
5、胞饮作用(endocytosis)是通过细胞膜的运动,将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吞进细胞内的过程。
6、胞吐作用(exocytosis)是通过细胞膜的运动,将细胞内某些物质团块吐到细胞外的过程。
7、细胞质(cytoplasm)是填充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半透明胶状物质,由基质和其中的细胞器构成8、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是细胞质的膜性管道系统,互相连通成网状。
表面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叫做粗面内质网,表面无核糖体的称为光面内质网。
9、高尔基复合体(Glogi complex)电镜下为数层扁平囊泡,由若干大泡,小泡构成。
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
10、溶酶体(lysosome)一种内含有酸性磷酸酶和多种水解酶的物质,这些酶可以消化大分子物质。
溶酶体可吞噬细胞中的细菌、异物,以及一些衰老损伤的细胞结构。
11、核糖体(ribosome)由核糖和蛋白质组成的物质。
功能是合成蛋白质12、中心体(centrosome)因其靠近细胞的中心,故称中心体。
呈圆筒状小体,成对存在。
13、微丝(microfilament)为细胞质中一种实心的丝状结构。
14、线粒体(mitochondria)是细胞内物质氧化还原的重要场所,细胞内生物化学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多由线粒体提供。
故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15、细胞核(nucleus)由核膜、核液、核仁和染色质组成。
神经内分泌名词解释生理学神经内分泌系统是由神经元和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调节系统,通过释放激素调节生理功能。
本文将介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名词解释及其在生理学中的作用。
1. 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是由神经元和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调节系统。
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或肌肉、腺体等靶细胞,而内分泌细胞则通过释放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从而调节生理功能。
2.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释放的化学物质,作用于神经元或肌肉、腺体等靶细胞,调节生理功能。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谷氨酸、氨甲酰胆碱等。
3. 激素激素是内分泌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传递到靶细胞,调节生理功能。
常见的激素包括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等。
4. 下丘脑下丘脑是位于脑的基部,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心。
下丘脑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同时还参与调节睡眠、饮食、情绪等生理过程。
5. 垂体垂体是位于脑的基部,是内分泌系统的主要腺体之一。
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分泌各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而神经垂体则分泌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6.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的调节系统,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如心率、血压、消化、排泄等。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相互拮抗,维持内脏器官的稳态。
7. 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激素,作用于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素是内分泌系统中最重要的激素之一,参与调节糖代谢和能量代谢。
神经内分泌系统是调节生理功能的重要系统之一,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靶细胞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生理学【内分泌】重点名词解释汇总(一)(一)引言概述: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的一门科学,而内分泌学则是研究机体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内分泌激素的合成、分泌和调节等方面的学科。
本文将对生理学中与内分泌有关的重点名词进行解释和汇总,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内分泌的相关知识。
正文:一、内分泌系统的组成1. 内分泌腺体:指能合成、分泌和释放内分泌激素的细胞团和器官,如下丘脑垂体系统、甲状腺、胰岛等。
2. 内分泌激素:由内分泌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或神经系统传递到作用部位,调节或控制机体的生理功能。
二、内分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1. 前体激素:指在体内转化为活性激素的一种未成熟的激素,如促黄体生成素、胰高血糖素等。
2. 编码基因:指编码内分泌激素的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出内分泌激素的前体物质。
3. 内分泌反馈调节:指机体内分泌腺体受到上游激素的刺激后分泌激素,从而抑制或促进下游腺体分泌激素的一种调节机制。
三、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与协调1. 负反馈调节:指机体通过反馈机制自我调节内分泌激素的分泌,使其维持在一定的平衡状态,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
2. 正反馈调节:指某些特定的生理过程或应激情况下,内分泌激素的分泌被刺激后,会进一步促进激素的分泌,从而形成正向的反馈调节。
四、内分泌疾病与常见疾病1. 内分泌失调:指内分泌系统中某些激素的水平异常,比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2. 内分泌肿瘤:指在内分泌腺体或相关器官中发生的恶性肿瘤,如垂体腺瘤、甲状腺乳头状癌等。
五、内分泌系统与其他生理功能的关系1. 生长发育调节:内分泌激素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等。
2. 代谢调节:内分泌激素参与机体的代谢调节,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水平的调控。
总结:以上是生理学中与内分泌有关的重点名词解释。
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调节与协调、内分泌疾病以及内分泌系统与其他生理功能的关系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内分泌系统的重要性和它在机体中的作用。
绪论1.【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3.【神经调节】:有神经元直接参与的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4.【体液调节】:当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时,引起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释放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循环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5.【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而自身对环境的改变也可作出一些适应性的反应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8.【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9.【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10.【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11.【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的改变12.【内环境】:细胞外液13.【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第一章1、【流体镶嵌模型】: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2、【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质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3、【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运输,但在细胞膜中的某些特殊蛋白的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4、【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5、【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6、【协同转运】:(继发性转运)在主动转运中,由于钠泵的作用形式的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7、【胞吐】:物质由细胞排除的过程。
8、【胞纳】: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9、【膜电位】:生物细胞以膜为界,膜内外的电位差10、【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11、【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细胞兴奋时发生的这种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神经内分泌名词解释
神经内分泌是指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的一类生理活动,
其中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影响内分泌腺体的分泌,而这些分泌
物则通过血液循环传递到靶细胞上,从而调节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免疫和生殖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系统包括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和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
下
丘脑-垂体-靶腺轴是指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激素来刺激垂体前叶细胞合
成和分泌相应激素,进而调节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靶器官的功能。
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则通过交感神经元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副交感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来影响心血管、消化、呼吸等器官的功能。
在神经内分泌调节中,还有一类重要的物质叫做神经肽。
它们是由神
经元合成和分泌的,具有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双重功能,可以通
过神经内分泌系统来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
总之,神经内分泌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生理调节系统,它对人体的正
常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经内分泌的名词解释|特点|神经激素|分泌激素
本文是关于神经内分泌的名词解释|特点|神经激素|分泌激素,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神经内分泌的名词解释
动物体内某些特化的神经细胞(结构上属于神经系统而非内分泌系统)能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循环或通过局部扩散调节其他器官的功能;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叫做神经激素;合成和分泌神经激素的那些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内分泌细胞。
哺乳动物的下丘脑能产生多种神经激素,例如,下丘脑产生的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经由神经垂体分泌入血,调节子宫肌收缩及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下丘脑肽能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和释放抑制激素经血流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相应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神经激素沿着轴突传递,进而在某些特化区域释放入血,从而在感觉刺激与化学应答之间构成了一种联系。
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方式将机体的两大调节系统──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扩大了机体的调节功能。
按照经典的看法,身体的稳态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协同调节的结果。
尽管长期以来就认识了这两个系统的生理协同作用,但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在发生、形态以及功能上都是不同的。
神经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传导冲动并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直接控制着其他细胞的活动。
随着神经内分泌学的进展,人们发现体内的某些神经细胞本身就具有内分泌功能,神经细胞能把神经的活动转换为释放激素,因此,也有人用“神经内分泌转换器”一词来形容这种细胞。
还有人把这些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结构叫做“神经激素腺”。
神经内分泌的特点
神经内分泌细胞仍保留着神经细胞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从结构上看,这种细胞也是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组成,并具有尼氏体。
细胞的一端与其他神经细胞具有突触联系。
某些神经内分泌细胞可能不具备所有这些结构特征,或是在结构上变化比较大,如软体动物脑的某些神经内分泌细胞,其轴突非常短。
另一些神经内分泌细胞还可能具有某些附加的结构。
例如,某些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可能具有特殊的侧支返回纤维,从轴突末梢发出返回至细胞体,因而有利于完
成末梢与胞体之间的各种反馈联系。
从功能上看,与一般神经细胞相似,它们也能兴奋和传播动作电位,并能对某些神经递质发生反应。
神经内分泌细胞又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它们具有分泌的特征,其胞浆内含有神经分泌颗粒。
这些细胞的一端(传入端)与其他神经细胞形成突触联系,会将神经冲动传递至细胞体,另一端(传出端)往往与血管紧密接触,形成神经血管器官。
它们的分泌物不象神经递质那样进入突触间隙,而是进入血液循环,以经典的激素方式影响着远处的器官。
神经内分泌的神经激素
无脊椎动物神经激素
从腔肠动物开始已具有神经内分泌细胞,并通过所分泌的神经激素以调节体内的某些生理功能。
软体动物腹足纲的螺类的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与性腺之间存在某种体液性联系。
螺的神经节可能分泌一种具有利尿作用的神经激素。
头足纲的乌贼的视腺能分泌某种激素促进性腺的发育和成熟。
昆虫间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释放的脑激素,通过促进前胸腺及咽侧体的活动,对幼虫的蜕皮、化蛹与变态起控制作用,而且对胚胎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作用。
昆虫的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还能释放另外一些神经激素,分别起升高血糖和调节体液排出等作用。
脊椎动物主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脊椎动物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更加完善。
在较高等的动物,神经内分泌系统主要包括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及其与神经垂体的联系,在这一联系中,视上核与室旁核的神经细胞接受感觉传入的神经冲动,通过释放抗利尿激素(加压素)和催产素两种神经激素进入血液循环,分别调节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和子宫平滑肌的收缩。
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细胞合成 9~10种神经激素(释放激素或释放抑制激素),沿神经轴突运送至正中隆起区的神经血管器官处,由此进入垂体门静脉,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腺垂体,控制着腺垂体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此外,哺乳类的松果腺也是个神经内分泌器官,它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分泌吲哚类肽及类激素调节体内多种生理活动。
肾上腺髓质也属于神经内分泌器官,可以把肾上腺髓质看作是个特化了的交感神经节,它接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支配,通过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激素调节着机体的生理活动。
其他的脑多肽
在脑内还有一些其他肽类激素,它们可对脑的功能起重要作用。
其中某些已从脑组织分离出来并得到鉴定,如脑啡肽、神经降压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和促甲腺激素释放激素等;而另一些则是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其存在,如在脑组织中存在免疫活性的血管活性肠肽、促胰液素、蛙皮素、胰岛素、胰多肽、胰高血糖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这些肽类激素在脑内的细胞定位及其作用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从脑、垂体、肠中还分离出一类具有吗啡活性的神经肽,统称为内源性吗啡样物质。
它们在下丘脑可能对垂体分泌的某些激素如促性腺激素、催乳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释放具有调节作用。
例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吗啡样物质通过一个与位点(不是分泌神经元)有关的间接过程,刺激生长激素和后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从而表现出其神经激素活性。
外胚层的其他细胞
某些“典型"的内分泌细胞,在发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神经细胞的特点,它们具有神经细胞的突起,并能产生兴奋性电活动,其中某些细胞已明确是来源于神经外胚层。
例如,分泌降钙素的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已证明是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的神经内分泌细胞。
而分泌多种激素的胃肠胰系统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神经内分泌细胞。
不少胃肠激素也存在于脑和外周神经中,相反,一些原来认为只存在于脑内的肽类,也被证实存在于胃肠道。
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一般叫做脑肠肽),到1981年为止已达十多种。
用荧光免疫法证明,神经嵴细胞在发生过程中移行到胃肠道和胰腺,这提示胃肠胰系统的内分泌细胞可能发生在神经外胚层。
曾有人提出用摄胺脱羧(ApUD)细胞来概括所有这些分泌肽类或胺类激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
至今,已发现的摄胺脱羧细胞达40多种,其产物有30多种。
摄胺脱羧细胞分布甚广,可分为两组,一组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另一组分布于周围器官中。
在胃、肠、胰、肺、松果腺、垂体、丘脑、皮肤及泌尿生殖系都有此类细胞。
这类细胞在许多方面与神经细胞相似,它们在形态上具有类似轴突的长尾样突起,并含有神经细胞特有的酶。
有人还发现,某些神经肽与经典的神经递质共存,如延髓后部的5-羟色胺神经元中也含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根据
摄胺脱羧细胞与神经元的这些共同之处,因此认为所谓摄胺脱羧系统与神经系统可能是一个整体,共同完成调节和控制机体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此外,又有人提出了旁神经元的概念,也包括摄胺脱羧细胞在内。
神经内分泌使神经和内分泌这两个调节系统统一成为体内一种重要的整合因素──神经内分泌系统。
神经内分泌的分泌激素
激素的调节
为了保持机体内主要激素间的平衡,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下,有一套复杂系统。
激素一般以相对恒定速度(如甲状腺素)或一定节律(如皮质醇,性激素)释放,生理或病理因素可影响激素的基础性分泌,也由传感器监测和调节激素水平。
反馈调节系统是内分泌系统中的重要自我调节机制,图6-1-1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经过下丘脑,垂体到达外周腺体,由靶细胞发挥生理效应,其中任何一段均受正或负反馈调节的控制。
激素的传输
肽类激素在循环中主要呈游离形式,固醇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除醛固醇酮外)均与高亲和力的特异血浆蛋白结合,仅少量(约1-10%)呈有生物活笥的游离状态。
这种对结合与游离比例控制可以辅助性地调节腺体功能,既可以调节生物活性,又可以调节半衰期。
激素与受体
激素需与特异的受体结合以启动其生理活性。
不同激素可有不同的过程;多肽激素和儿茶酚胺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通过对基因的影响发挥其生物效应;胰岛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共同进入细胞内形成胰体素-受体复合物,再与第二受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激素与受体的结合为特异性的,并且是可逆性的,符合质量与作用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