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光实验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5.38 MB
- 文档页数:25
物理实验技术中如何进行晶体光学实验晶体光学实验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以研究和探索光在晶体中的传播规律以及晶体的结构特性。
在进行晶体光学实验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实验技术和方法。
首先,进行晶体光学实验需要精确的测量仪器。
常见的光学实验仪器有光源、准直器、单色仪、干涉仪等。
光源的选择应考虑到实验的需要,比如白光源适用于实验中对颜色不敏感的情况,而单色光源则适用于颜色关键的实验。
另外,准直器的作用是将光线进行平行化,提供稳定的光源。
干涉仪则可用于测量晶体的材料常数、折射率等。
其次,实验室中需要一些与晶体相关的辅助设备。
为了能够对晶体进行精确的观察和测量,需要使用显微镜和光学测量仪器。
显微镜可以将晶体的微小结构放大,并通过光学仪器进行测量和记录。
另外,还需要衡量光学性质的设备,如偏振镜和光干涉仪等。
这些设备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晶体的光学性质,并进行研究。
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性。
晶体光学实验对实验环境要求较高,如温度、湿度等参数的控制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可以使用专门的实验室设备,如恒温箱、湿度计等。
同时,实验过程中需注意操作的谨慎性。
晶体光学实验涉及到一些昂贵而脆弱的设备,因此在操作时要格外小心,避免对设备的损坏。
在操作实验仪器时,应按照操作手册的要求进行,避免错误的操作造成实验结果的误差。
此外,实验设计也是进行晶体光学实验的重要步骤。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合理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
如果是探索光在晶体中的传播规律,可以设计干涉实验;如果是研究晶体的材料常数,可以设计折射率的测量实验。
同时,还需要制定实验步骤和记录方式,以便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进行晶体光学实验时,还需注意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解读。
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需要经过仔细的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并与理论预期进行对比。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总之,晶体光学实验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实验工作。
(各位师弟师妹们,本文档仅供参考,请勿照抄,否则后果自负)【实验现象记录及分析】1.调节仪器:调节物镜,直至旋转载物台时玻片上的黑点对应于十字中心基本不变,这时说明载物台中心与物镜中心重合。
但是由于实验仪器本身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很难调节到黑点位置完全不变。
虽然这种情况会影响到观察锥光现象这一实验步骤时的实验现象,但因为不影响实验现象的本质,并且观测样品面积比较大,相对影响不大,故可忽略光路稍微不重合的影响因素。
2.调节偏光镜正交:即将上偏光镜调到0°,下偏光镜调节到90°。
可以观察到目镜内视野全暗。
a.将A4样品置于载物台上,通过目镜观察:视野变为黄绿色。
顺时针转动后出现四明四暗(四次全消光现象)现象,说明为各向异性介质。
暗点为:130.9°、219.5°、310.3°、40.5°。
可知各暗点之间的间距约为90°。
(对于明点,由于用肉眼很难判断视野达到最亮的位置,故无法记录明点的精确位置。
考虑到两个暗点的中点即为明点位置,故只需观察暗点位置即可。
)b. 将C样品置于载物台上,通过目镜观察:视野依然全暗。
转动载物台,视野保持全暗。
说明C样品为各向同性介质。
c. 将B样品置于载物台上,通过目镜观察:视野变为黄色光。
顺时针转动后出现四明四暗(四次全消光现象)现象,说明为各向异性介质。
暗点为:130.9°、219.5°、310.3°、40.5°。
可知各暗点之间的间距约为90°。
以上现象的理论基础是:A4样品和B样品为各向异性介质,因此光线在通过起偏镜后的偏振光在样品中分成o光和e光,并且在检偏镜的分量可以透过检偏镜并产生干涉。
合成光强为I =A2sin22αsin2d(n e−n o)λπ当а=0,π2,π,….时,I=0.视野全暗。
当а=π4,3π4,5π4,….时,I最大,视野全亮。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晶体光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晶体光学性质的测量方法,包括折射率、双折射率、光吸收等。
3. 通过实验,加深对晶体光学性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晶体光学性质是指晶体对光传播、折射、反射、吸收等现象的影响。
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即在不同方向上的光学性质不同。
本实验主要研究晶体对光的折射、双折射和光吸收等性质。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折射仪、双折射仪、光吸收仪、光学显微镜、光栅、光源等。
2. 实验材料:各种晶体样品、滤光片、透镜等。
四、实验步骤1. 折射率的测量(1)将晶体样品放在折射仪的样品台上,调整样品台,使晶体表面与折射仪的光束垂直。
(2)打开光源,调整光束,使其通过晶体样品。
(3)观察折射仪的读数,记录晶体的折射率。
2. 双折射率的测量(1)将晶体样品放在双折射仪的样品台上,调整样品台,使晶体表面与光束垂直。
(2)打开光源,调整光束,使其通过晶体样品。
(3)观察双折射仪的读数,记录晶体的双折射率。
3. 光吸收的测量(1)将晶体样品放在光吸收仪的样品台上,调整样品台,使晶体表面与光束垂直。
(2)打开光源,调整光束,使其通过晶体样品。
(3)观察光吸收仪的读数,记录晶体的光吸收系数。
4. 晶体光学性质的观测分析(1)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晶体样品的形态、结构等特征。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晶体的光学性质,如折射率、双折射率、光吸收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折射率的测量结果:实验测得晶体样品的折射率为n = 1.532。
2. 双折射率的测量结果:实验测得晶体样品的双折射率为δ = 0.018。
3. 光吸收的测量结果:实验测得晶体样品的光吸收系数为α = 0.002。
4. 晶体光学性质的观测分析: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晶体样品具有明显的双折射现象,说明晶体具有各向异性。
结合实验数据,分析晶体样品的光学性质,得出以下结论:(1)晶体样品的折射率较高,有利于光的聚焦和传播。
第1篇实验名称:晶体光学性质观测分析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0日实验地点:实验室晶体光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熟悉单轴晶体光学性质,包括晶体的消光现象、干涉色级序等。
2. 了解偏光显微镜原理,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3. 观察晶体的类别、轴向和光性正负等特征,估计晶片的光程差。
4. 通过实验加深对晶体光学性质的理解,为后续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晶体光学性质是指晶体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过程所表现出的特殊性质。
晶体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周期性结构,导致光在晶体中传播时,表现出各向异性。
本实验通过观测和分析晶体光学性质,了解晶体内部结构对光传播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偏光显微镜、光源、起偏器、检偏器、物镜、目镜、载物台、旋转台、光源控制器等。
2. 材料:各种晶体样品(如石英、方解石、云母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晶体样品放置在载物台上,调整光源和显微镜的焦距,确保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样品。
2. 起偏器调节:将起偏器放置在显微镜的光路上,调整起偏器的角度,观察样品在不同偏振方向下的光学现象。
3. 观察消光现象:在起偏器固定位置下,旋转样品,观察消光现象。
记录消光位置,分析晶体的消光规律。
4. 观察干涉色级序:调整起偏器和检偏器的角度,观察样品在不同干涉级序下的颜色变化,记录干涉色级序。
5. 观察晶体类别、轴向和光性正负: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样品的晶面、晶轴和光性,记录观察结果。
6. 光程差测量:利用偏光显微镜测量晶片的光程差,计算晶片的光学厚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消光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晶体样品在不同偏振方向下呈现出消光现象。
根据消光位置,分析出样品的消光规律,进一步了解晶体内部结构。
2. 干涉色级序:在调整起偏器和检偏器角度的过程中,观察到样品在不同干涉级序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根据干涉色级序,分析出样品的光学性质。
3. 晶体类别、轴向和光性正负: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确定了样品的晶体类别、轴向和光性正负。
晶体光学实验指导书赖健清编(地质工程专业A方向适用)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目录实验一偏光显微镜的调节和校正;解理的观察 (1)一.目的要求 (1)二.实验内容 (1)实验二突起等级和多色性的观察 (3)一.目的要求 (3)二.实验内容 (3)实验一、二报告内容: (3)实验三干涉色级序特征的观察,矿片上光率体椭圆半径方向及名称的测定 (4)一.目的要求 (4)二.实验内容 (4)实验四干涉色级序及双折率的测定和双晶的观察 (5)一.目的要求 (5)二.实验内容 (5)实验三、四实验报告内容 (5)实验五一轴晶干涉图、二轴晶干涉图 (6)一.目的要求 (6)二.锥光镜下观察的操作程序 (6)三.实验内容 (6)实验六斜长石的牌码测定 (6)一、目的要求 (6)二、实验内容 (6)实验五报告内容 (9)实验六斜长石牌号的测定 (9)实验七主要造岩矿物的光性鉴定(一) (10)一.目的要求 (10)二.实验内容 (10)实验八主要造岩矿物的光性鉴定(二) (10)一、目的要求 (10)二、实验内容 (10)实验七、八主要造岩矿物的光性鉴定 (10)附:常见透明矿物光学性质(一) (12)常见透明矿物光学性质(二) (13)实验一偏光显微镜的调节和校正;解理的观察一.目的要求1.了解偏光显微镜的主要构造,装置,使用和保养方法。
2.学会偏光显微镜的一般调节和校正。
3.认识解理等级,测定解理夹角。
二.实验内容1.打开光源为了延长光源灯泡寿命,打开光源及关闭光源之前,务必确认光源强度调至......最小...........。
临时离开不必关闭光源开关,只需将光源..。
永远不要把光源强度开至最大强度调至最小。
2.偏光显微镜的调节与校正1)调节照明2)调节焦距必须记住:通过下降物台来对焦.........。
3)校正中心4)下偏光镜振动方向的确定和校正在单偏光镜下,找一具极完全解理的黑云母(12号薄片),置于视域中心。
晶体光学实验报告晶体光学实验报告引言晶体光学是研究晶体对光的传播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是光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研究晶体在光学方面的特性,并探索晶体光学的应用。
实验一:晶体的偏光特性在实验一中,我们使用了一块薄片状的晶体样品,通过调整入射光的偏振方向,观察晶体对光的偏振现象。
实验结果显示,当入射光的偏振方向与晶体的光轴方向垂直时,出射光完全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偏光消光。
而当入射光的偏振方向与晶体的光轴方向平行时,出射光则不发生偏振现象。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初步了解到晶体对光的偏振特性。
实验二:晶体的双折射现象在实验二中,我们使用了一块双折射晶体样品,通过观察入射光经过晶体后的出射光的方向和偏振状态,研究晶体的双折射现象。
实验结果显示,当入射光垂直于晶体的光轴方向时,出射光不发生偏振现象;而当入射光平行于晶体的光轴方向时,出射光则发生偏振现象。
这表明晶体对不同方向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从而导致了双折射现象的产生。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深入了解到晶体的双折射特性。
实验三:晶体的光学轴在实验三中,我们使用了一块具有光学轴的晶体样品,通过观察入射光经过晶体后的出射光的方向和偏振状态,确定晶体的光学轴方向。
实验结果显示,当入射光平行于晶体的光学轴方向时,出射光不发生偏振现象;而当入射光垂直于晶体的光学轴方向时,出射光则发生偏振现象。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成功确定了晶体的光学轴方向,并进一步认识到晶体在光学上的特性。
实验四:晶体的双折射角在实验四中,我们使用了一块双折射晶体样品,通过测量入射光和出射光的角度,计算晶体的双折射角。
实验结果显示,晶体的双折射角与入射光的偏振方向有关,当入射光平行于晶体的光轴方向时,双折射角最小;而当入射光垂直于晶体的光轴方向时,双折射角最大。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晶体的双折射特性,并掌握了计算双折射角的方法。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晶体光学的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晶体电光调制实验【实验目的】1. 掌握晶体电光调制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 学会用简单的实验装置测量晶体半波电压、电光常数的实验方法。
3. 观察电光效应所引起的晶体光学特性的变化和会聚偏振光的干涉现象。
【实验仪器】晶体电光调制电源、铌酸锂(LiNbO 3)电光晶体、He-Ne 激光器及可调电源、可旋转偏振片、格兰棱镜、光电接收器、有源音响【实验原理】1.一次电光效应和晶体的折射率椭球当给晶体或液体加上电场后,该晶体或液体的折射率发生变化,这种现象成为电光效应。
电光效应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有许多重要应用,它有很短的响应时间(可以跟上频率为1010Hz 的电场变化),可以在高速摄影中作快门或在光速测量中作光束斩波器等。
在激光出现以后,电光效应的研究和应用得到迅速的发展,电光器件被广泛应用在激光通讯、激光测距、激光显示和光学数据处理等方面。
光在各向异性晶体中传播时,因光的传播方向不同或者是电矢量的振动方向不同,光的折射率也不同。
在主轴坐标中,折射率椭球及其方程为1232222212=++n z n y n x (1)式中n1、n2、n3为椭球三个主轴方向上的折射率,称为主折射率。
当晶体加上电场后,折射率椭球的形状、大小、方位都发生变化,椭球方程变成1222212213223233222222112=+++++n xy n xz n yz n z n y n x(2)晶体的一次电光效应分为纵向电光效应和横向电光效应两种。
纵向电光效应是加在晶体上的电场方向与光在晶体里传播的方向平行时产生的电光效应;横向电光效应是加在晶体上的电场方向与光在晶体里传播方向垂直时产生的电光效应,本实验研究铌酸锂晶体的一次电光效应。
铌酸锂晶体属于三角晶系,3m 晶类,主轴z 方向有一个三次旋转轴,光轴与z 轴重合,是单轴晶体,折射率椭球是旋转椭球,其表达式为1222022=++e n z n y x (3)式中n0和ne 分别为晶体的寻常光和非常光的折射率。
实验四干涉色级序的观察和测定
内容:
1.检验校正正交偏光镜
(1)检验校正上下偏光,使二者正交;
(2)调整目镜,使目镜十字丝与上下偏光振动方向一致。
2.利用石英楔观察1-3级干涉色级序的特征
报告用文字描述,参考P46
3.观察方解石高级白干涉色特征(3440)
注意与一级灰白的区别。
报告用文字描述。
4.利用楔形边法判断橄榄石干涉色(1106),并用石英楔测定同一颗粒的干涉色。
报告用示意图表示。
5.利用云母试板和石膏试板分别测定石英颗粒的干涉色。
报告用示意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