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37.44 KB
- 文档页数:15
文献检索文献的名词解释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文献检索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尤其对于学术界和科研人员。
本文将介绍文献检索中一些常用的名词并进行解释,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检索的相关知识。
1. 文献检索文献检索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查找并获取所需文献的过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准确、快速地找到所需文献对于研究者来说十分重要。
文献检索工具可以是图书馆的目录系统、电子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其目的是从大量的文献中筛选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2. 关键词关键词是在文献检索中用于描述研究主题的术语或词汇。
选择合适的关键词能够提高文献检索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通常从研究问题、目的和内容中提取,同时也可以采用同义词、近义词、相关术语等扩展关键词范围。
在进行文献检索时,研究者通过输入关键词来搜索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3. 检索式检索式是指在文献检索中使用的一系列关键词和运算符组成的表达式,用于完整地描述研究主题。
检索式的构建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和逻辑运算符,以确保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常见的逻辑运算符有AND(与)、OR(或)和NOT(非),它们可以用来调整检索式的关联程度。
4. 标引标引是指对文献内容进行主题归类和注释的过程。
通过标引,研究者可以快速了解文献的主题、内容和关联性。
标引常见的形式包括分类号、关键词和摘要等,这些标引信息可以作为检索的依据,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定位所需文献。
5. 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指通过特定的算法和索引系统,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检索的工具。
搜索引擎常被用于互联网上的文献检索,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谷歌、百度等。
搜索引擎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进行匹配,返回与之相关的网页或文献,而研究者可以通过优化关键词和搜索策略,提高检索效果和准确性。
6. 电子数据库电子数据库是指将大量的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和存储的系统。
研究者可以通过电子数据库来获取大量的文献信息,其中包括期刊文章、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各类学术资源。
第二章文献检索基本知识一、文献检索的基本概念信息检索:广义: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找出有关信息的过程。
狭义:指用户找出有关信息的过程。
信息检索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检索对象):数据检索:检索的结果是数据。
如某种材料的电阻;某变压器的参数;化学分子式、数据图表等<手册>事实检索:检索的结果是事实结论。
查询某一事物(事件)的性质、定义、原理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等。
如某产品是哪个厂家生产,哪个牌子的最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时候升空的<年鉴>文献检索:检索的结果是文献资料。
查找相关文献的内容、出处、收藏单位等。
如系统地查找水压伺服控制阀原理方面的相关文献<论文>自然语言:自然表达某一概念的语言,没有强制性的规定。
通俗地说,就是对于一个概念你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在文献检索中,关键词(key words)等用的就是自然语言.人工语言:人为规定的概念表达语言。
通俗地说就是对于一个概念你必须使用规定的语言来表达。
在文献检索中,主题词(subject)通常用的就是人工语言图书分类号1、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图法)为全国公共图书馆和信息研究所等机构所采用,是我国通用的综合性书资料分类法。
1973年试用版,1975年第一版,1980年第二版,1990年第三版,1999年第四版。
共分22个大类例如:A马、列、毛、邓B哲学、宗教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N.3半导体技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图法)2、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分类法(科图法)目前中科院系统和部分高等院校采用。
1958年第一版,1980年第二版、1994年第三版。
例如:00 马、毛10 哲学20 社会科学总论21 历史历史学73 电技术、电子技术76 冶金学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分类法(人大法)部分图书馆和信息资料机构使用该分类法1953年第一版,1980年第五版,1989年第版增订本,1996年第六版例如:1马、列、毛2哲学11工程技术15历史4、国外主要分类法:杜威十进制分类法(Decimal Classification,简称《杜威法》或DC,DDC)国际十进制法(Univers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简称或UDC)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Library of CongressClassification,简称《国会法》或LC)概念匹配:计算机计算机电脑微机PC 机文字匹配:计算机计算机电脑电脑微机微机输入输出使用人工语言通常为概念匹配使用自然语言通常为文字匹配四、检索工具定义:是人们用来存储、报道和查找文献的工具。
文献检索知识一、文献检索的涵义文献检索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检索(Retrieval)是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
这里的文献集合,不是通常所指的文献本身,而是关于文献的信息或文献的线索。
如果真正要获取文献中所记录的信息,那么还要依据检索所取得的文献线索索取原文。
广义的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Storage and Retrieval)。
信息存储是指工作人员将大量无序的信息集中起来,根据信息源的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经过整理、分类、浓缩、标引等处理,使其系统化、有序化,并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建成一个具有检索功能的工具或检索系统,供人们检索和利用。
而检索是指运用编制好的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查找出满足用户要求的特定信息。
依据检索对象的不同,文献检索可分为三种类型:(1)以查找文献线索为对象的文献检索;(2)以查找数值与非数值混合情报为对象的事实检索;(3)以查找数据、公式或图表为对象的数据检索。
二、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大量的、分散无序的文献信息进行搜集、加工、组织、存储,建立各种各样的检索系统,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存储与检索这两个过程所采用的特征标识达到一致,以便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源。
其中存储是为了检索,而检索又必须先进行存储。
存储的过程,主要对信息源进行标引,将其外表和内容的特征(如文献的标题、作者、来源和主题等)用特定的检索语言转化为一定的标识(如主题词、分类号和类目名称等),再将这些标识按一定的顺序编排后输入检索系统,从而为检索提供有规可循的途径。
为了保证文献信息能存得进、取得出,就必须使文献存储所依据的规则与文献信息检索所依据的规则尽量做到一致。
也就是说,为了检索过程的顺利进行和达到较高的检索效率,除了在存储和检索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依据一定的方法和规则外,还必须有统一的检索语言和名称规范作为存储人员和检索人员的共同依据。
文献检索一.名词解释:1.专利文献专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技术发明,并独占其制造、使用、销售等权力。
专利文献(PL)是实行专利的国家地区及国际专利组织在审批过程中产生的官方文件及出版物,包括专利证明书、专利翻译摘要书、专利公报、专利分表、专利检索工具。
2.三大检索世界三大检索:科学引文检索SCI、工程检索EI、科学技术会议录检索ISIP。
3.二次文献把一次文献按一定的系统和原则进行整理、简化、加工而成的检索一次文献的工具性文献,如:目录、索引、文摘等检索性工具书。
4.受控语言又叫规范化语言、人工语言。
就是认为的对索引词和检索词加以控制和规范,使每个检索词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排除了自然语言中同义词、多义词、同形异义词现象。
5.信息素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道德。
6.calis是指中国高等教育保障体系,其域名为。
7.引文追溯法以论文作者在文章后所附的参考文献等为线索来进行追踪查找,发现所需文献的方法。
8.同引文献与本文有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者依据。
9.搜索引擎是一种接受因特网用户查询指令,并向用户提供符合其查询要求的相关网站或网页信息资源的系统。
是一个在Internet中主动搜索WWW信息并能进行自动索引,提供查询功能服务的网站。
10.学科导航为读者有效利用馆藏或网络信息资源而建立的专业学科资源导航服务系统。
11.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事劳动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所带来的应享有的权力,分为工业产权和版权两大类。
12.IPC国际专利分类,是世界各国专利机构都采用的专利分类方法和工具。
13.NSTL、是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它以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图书馆为主体,联合其他图书馆和信息中心,通过互联网面向全国提供从文摘到全文以及专题信息的全方位服务,网站为。
14.二次检索二次检索是在前次检索结果的范围内两次进行查找,以达到缩小检索范围,使检索结果逐步接近课题要求的目的,其作用相当于在前后两次检索之间作逻辑与运算。
文献检索的定义
文献检索是根据特定的检索词、主题、关键词或者标题、作者等信息,采用文献检索工具在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资源中进行检索,从而得到与所需信息相关的文献的过程。
文献检索是科研与学术领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获取对某一研究领域进行深入了解以及证明某一问题的可靠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献检索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教育教学、法律、经济、医学、政治、环保等领域,为学术、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经验。
文献检索过程中,需要先明确所需要检索的文献来源,也就是选择哪些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
目前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包括:CNKI、万方、SCI、EI、PubMed、Web of Science等。
每个数据库的资源涵盖范围、检索方式、文献类型等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文献检索时,需要输入检索词或关键词。
在输入检索词之前,需要进行一个计划性的检索战略。
检索策略包括词汇表和检索式的制定。
词汇表是指检索时所使用的单词或短语;检索式是使用运算符和限定词(如AND、OR、NOT、PAREN)编辑而成的搜索语句。
制定好检索策略后,在相应的数据库中检索文献,并根据所需内容和文献质量进行筛选,最终得到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总之,文献检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文献检索技能的掌握对于提高研究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各种数据库的不断兴起以及文献检
索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检索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文献检索概述第一节文献检索概念一、文献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一)文献的涵义“文献”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八佾》之中:“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文献解释说:“文,典籍也,献,贤也。
”其意思指典籍和贤人的言论为文献。
宋元马端临在其《文献通考》自序中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他把文献解释为:录之于书本的文字可称之为“文”,而传之于口的言论则称之为“献”。
《辞海》(1979年版)对“文献”一词所下定义为:“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
亦指与某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
”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认为只有“图书文物资料”才可以称之为文献,而贤者言论则不在文献的畴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字记录的方式和记录的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献其本身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仅包括传统上的刻、写和印刷,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音频、视频、数字载体的文献。
因此,我国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于198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中,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栽体”。
文献的定义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把知识记录在一切能记载知识的载体上。
知识信息必须通过文献进行存储和传递,所以,构成文献核的知识信息,负载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和记录知识信息的符号和技术称之为文献的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决定文献容,载体决定文献的物质形态,而记录知识的技术手段,包括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数字等把知识物化在不同载体之上,构成论文、科技报告、档案资料等常见的纸质印刷品,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影音磁带、磁盘、光盘、硬盘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各种文献资料。
狭义的文献检索管理和文献检索概念1. 介绍文献检索是指根据特定需求,利用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采用适当的检索策略和检索词,在文献数据库中查找相关文献的过程。
狭义的文献检索管理是指在特定领域内,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的管理工作。
本文将从狭义的文献检索管理和文献检索概念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其深度和广度,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
2. 文献检索概念文献检索是信息检索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根据主题和需求,在文献库中查找有关信息的过程。
文献检索包括对文献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查找、过滤和获取。
它是研究工作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科研人员和学术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进行文献检索时,需要明确检索的目的和范围,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和检索词,构建合理的检索策略,以获取准确、全面的文献信息。
文献检索的过程涉及到检索技巧、检索工具和检索策略等内容,需要认真对待。
3. 狭义的文献检索管理狭义的文献检索管理是指在特定领域内,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工作。
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等方面。
狭义的文献检索管理是为了满足特定需求,对文献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
在进行狭义的文献检索管理时,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文献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对文献进行分类、编目和索引,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检索和利用服务。
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展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工作,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效益。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深知文献检索管理对于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在进行相关文章的撰写过程中,充分了解和利用文献检索管理的知识和技巧,能够为文章的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我个人认为狭义的文献检索管理和文献检索概念是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5. 总结通过对狭义的文献检索管理和文献检索概念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文献检索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狭义的文献检索管理对于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的意义。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检索与利用是信息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涉及到检索和利用各种类型的信息源,包括文献、数据库、网络资源、社交媒体等,以满足信息需求和支持决策。
本文将着眼于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介绍文献检索的基本概念、检索工具和检索技巧,并探讨文献利用的方法与技巧,以提高文献检索与利用效率和实用价值。
一、文献检索的基本概念1. 文献定义及其分类文献是指以书写形式记载下来的各种信息,包括书籍、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专利、标准、技术资料等,其特点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可信度。
文献按照出版载体、出版形式和内容特征划分,可以分为印刷文献、电子文献、政府文件、商业文献、学术文献、非学术文献等。
2. 文献检索的定义及意义文献检索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检索策略和工具,筛选和获取与特定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信息的过程。
文献检索的意义在于:可以快速获取大量的相关文献信息,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可以发现新的知识点和研究趋势,有助于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可以拓宽学术信息来源,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 文献检索的基本步骤文献检索一般包括以下基本步骤:(1)明确研究主题和目的,制定检索计划和策略;(2)选择合适的文献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如中英文文献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3)设置检索关键词和检索语法,如采用布尔运算符(AND、OR、NOT)或括号来组合检索词;(4)执行检索操作,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和评估,包括去重、排除不相关文献、确定重要文献等;(5)阅读和理解检索到的文献内容,提取有用信息和数据,支持自己的研究和决策。
二、文献检索工具文献检索工具是实现文献检索的重要支撑,常见的文献检索工具有以下几种:1. 图书馆目录图书馆目录是指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种文献信息,如书名、作者、出版社、题名、分类号等,通过书名、作者、题名等关键词来检索和查找相关文献。
图书馆目录的优点是全面性强,对于印刷文献和中文文献的获取有很好的覆盖率;缺点是速度慢,检索方式单一,难以处理大量文献信息。
文献检索的概念
一、文献检索的定义
文献检索(Document Retrieval)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
从狭义来讲,文献检索就是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过程。
例如,我们想要查找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学术论文,就需要借助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这些都是文献检索工具),通过输入关键词“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应用”等方式,从海量的文献资源中找到与我们需求相关的论文,这一查找过程就是狭义的文献检索。
从广义来讲,它包括文献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
首先是文献的存储,这涉及到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标引等操作,以便于后续的检索。
比如图书馆对新购入的图书进行分类编目,将图书按照学科类别(如医学类、理工类等)、作者、出版年份等信息进行标记整理,这个过程就是文献存储的一部分。
然后是检索过程,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采用各种检索方法(如主题检索、著者检索等),在经过存储整理后的文献集合中找到所需文献。
在学术研究中,文献检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研究人员需要通过文献检索来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前沿动态等信息,从而避免重复劳动,为自己的研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并提供理论依据等。
在实际生活中,如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时,也需要进行文献检索,查找相关的行业报告、市场分析等资料,以便做出合理的决策。
文献检索名词解释
文献检索名词解释
1.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是指在数据库和信息库中搜索特定信息的过程,包括检索文献来源、文献类型、关键词和主题等。
文献检索技术是建立在信息学基础上的,包括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用于检索学术文献、信息资料等。
2.关键词
关键词是指检索文献时重要的概念性单词,也叫检索词或搜索词,可以帮助搜索数据库中的文献,关键词主要是从文献的主题和内容上抽取的,它通常代表了文献的主题和内容。
3.数据库
数据库是一种以计算机的技术手段,按照数据结构和数据定义的管理方法,对数据进行有组织的存储、管理、检索、访问和使用的系统。
许多文献检索中所使用的数据库,都是由不同的研究机构或者学术机构开发的,它们应用了自己的体系结构、检索语言、检索限定符等等,以满足用户的检索需求。
4.检索语言
检索语言是指检索特定文献信息时使用的特殊语言,它以可识别的措辞组织检索词和检索条件,帮助用户在数据库中完成检索。
常见的检索语言包括Boolean检索语言和拼音检索语言等。
5.检索限定符
检索限定符是一种特殊的检索方法,可以用在某个特定的信息数据库中。
它通过规定检索条件,把检索范围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从而节省检索时间,提高检索效率。
常见的检索限定符有关键词、发表日期、作者、文献类型等。
文献检索概述第一节文献检索概念一、文献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一)文献的涵义“文献”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八佾》之中:“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文献解释说:“文,典籍也,献,贤也。
”其意思指典籍和贤人的言论为文献。
宋元马端临在其《文献通考》自序中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他把文献解释为:录之于书本的文字可称之为“文”,而传之于口的言论则称之为“献”。
《辞海》(1979年版)对“文献”一词所下定义为:“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
亦指与某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
”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认为只有“图书文物资料”才可以称之为文献,而贤者言论则不在文献的范畴之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字记录的方式和记录的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献其本身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仅包括传统上的刻、写和印刷,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音频、视频、数字载体的文献。
因此,我国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于198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中,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栽体”。
文献的定义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把知识记录在一切能记载知识的载体上。
知识信息必须通过文献进行存储和传递,所以,构成文献内核的知识信息,负载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和记录知识信息的符号和技术称之为文献的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决定文献内容,载体决定文献的物质形态,而记录知识的技术手段,包括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数字等把知识物化在不同载体之上,构成论文、科技报告、档案资料等常见的纸质印刷品,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影音磁带、磁盘、光盘、硬盘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各种文献资料。
文献的基本属性:1、知识性。
知识性是文献的本质,文献存在的意义在于记录知识,存储知识,离开了知识,文献也不复存在。
2、传递性。
知识要通过文献进行交流、传递,文献记载的知识能够通过时空进行传递,传授给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信息接受者,并使知识在传递中不断得到优化,促进新知识的产生。
3、动态性。
文献本身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记载知识的载体、技术和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于文献的存在,它静静地、无声无息地推动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
所以,文献一词在文献检索这一学科中的真正定义就一直延续下来,使用至今。
(二)文献的特点现代化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文献量剧增,以极大的动力推进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增添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文献的发展历程来看,基本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不同时代产生的文献,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风貌。
文献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进程,社会发生的事情、事件,社会发展背景,人物的举止言谈,思想观念等等都记录在人们所撰写的文献之中,不同时代的文献,记载着不同的社会发展史,科学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
因此,文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文献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革,同时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性。
虽说科学技术其本身没有什么阶级性,但不同的阶级运用不同的科学技术服务于各自的利益关系,记录到社会科学文献之中,其内涵还是包括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这一点尤其在记载着残酷的阶级斗争的社会科学文献之中体现得更为深刻。
因为,什么阶级说什么话,什么样的活动记录到文献中,就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性。
3、社会科学文献长久的社会效用性和科技文献短期的使用时效性。
社会发展是长期的、有时是螺旋式的,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的效用性是长久的,永不失效的,尤其如今发现的远古时期的古文献,对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是十分有价值的。
再如考古所发现的文物和文献等,都对研究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有相当大的价值。
而科技文献,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发现普及了,更新了,或被更新的技术和发现取代了,那么记载这些技术和发现的文献也就只有历史文献的价值,从新的实用角度上讲,这样的文献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其效用性是短暂的。
4、各种文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文献分类比较复杂,包容众多学科的内容,如社会科学文献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历史、考古等;科技文献中的数理化、农业、医学、医药、工业、计算机、航天航空、环境保护等。
各学科文献本身都具有科学性,另外,记述了科学内容的技术、方法和结构,也具有科学性,这在文献中都有较强的表现。
5、文献的内容和风格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作为一部科学文献作品,要能广泛地占有读者,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除了要有独到的观点,新颖的材料,明晰的推理,准确可靠的依据外,还要有引人入胜的内容,曲折动人的情节和优美流畅的文字。
那些千古不衰的古典名著和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都是因为他们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使其永葆青春,成为人类社会的珍贵遗产。
6、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献,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区性和民族性。
文献产生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所记载,当然,反映的社会活动的内容和记述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社会活动和科学技术状况,描写的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或人类思维活动,所以必然受到当时所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和与之交往人们的影响。
所以说,文献具有鲜明的地区和民族特征。
(三)文献的种类文献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复杂的,其种类也多种多样,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1、按内容划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文献和自然科学文献。
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社会科学文献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范畴。
由于社会现象极其复杂,人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各种社会问题,这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科,如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它们是以研究社会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为目的的。
那么凡是记录社会科学知识的物质载体就是社会科学文献。
自然科学文献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它与社会科学文献有许多共性,如信息与知识性,人工负载物的实体形态性,记录、传播、积累等,反映了社会发展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动向、新发明、新发现、新创造等。
当然,它也同样具有历史性,记载着数理化、农业、工业、环保、航天航空等科学领域发展史,凡是记载自然科学知识的物质载体就是自然科学文献。
从文献学的角度而言,二者就文献本身而言,定义上只是所记载的知识内容不同而已,也就是说给文献增加不同的定语,如记载政治学知识的物质载体就是政治学文献,记载化学化工方面知识的物质载体就是化学化工文献等,类似于这样的文献就成为不同的学科文献。
2、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划分:(1)手写型。
手写型文献指印刷术发明之前的古代文献和至今还没有正式付印的手写文稿。
如古代的甲骨文、石刻、碑文、青铜器文、竹帛文,以及今天的手稿、笔记、会议录等。
(2)印刷型。
印刷型是传统文献的基本形式,也是现代文献的重要形式。
它以纸张为存储介质,以油印、铅印等为技术手段,便于携带、传送和阅览;其缺点是卷帙繁多,体积笨重,存储密度低,占据空间大。
(3)缩微型。
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存储介质,以缩微照相为技术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文献形式。
它包括缩微胶卷、缩微胶片和缩微卡片等。
这种文献体积小,存储密度高,节省空间大;其缺点是需借助阅读机才能阅读。
(4)机读型。
这是指电子计算机可阅读的文献,是一种以磁性材料为存储介质,以打字、穿孔或光学字符识别装置为机器语言,输入电子计算机,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的文献形式。
这种文献存储密度高、速度快,但要求先进的技术设备,费用也较昂贵。
(5)视听型。
视听型文献也称声像资料或直感资料。
它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存储介质,是借助特殊的机械装置直接录音或录像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文献形式。
视听型文献基本脱离了文字形体,它直观、真切,有声有像,图文并茂,传播速度快,可随时擦写,便于更新。
3、按文献的使用加工深度划分:(1)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是指那些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所获取的新成果、新知识或生产实践经验总结等知识载体。
如期刊论文、科研报告、会议记录、学位论文等。
一次文献所含的知识是具有创新性、新颖性、先进性的知识,是学习、生产和科研的基本参考文献,也是以最基本的方式存在的情报源和信息源。
(2)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是指把各种形式的无组织的一次文献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加工、整理、简化、组织起来的产物。
这是一种系列化的文献,是专供查找一次文献用的,提供一次文献的线索。
如各种目录、索引、文摘、题录等都属于二次文献。
(3)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是指在合理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选用一次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评述而编写出来的文献。
如动态综述、专题综述、进展报告、年鉴、手册、学科年度总结、大全、动态等。
一次文献的书目之书目,二次文献的书目和索引,也属于三次文献。
(4)零次文献。
零次文献是指知识尚未进入整理或尚未完成整理,特别是尚未载入正规载体的一类文献形式,也可解释为尚未形成一次文献的非出版物。
如读书札记、生产日记、实验记录、设计草图、论文草稿、谈话记录、情报素材、科学信件、患者病例等,都属于零次文献。
零次文献的特点是:内容新颖,资料性强、信息来源直接。
目前国际上开展的积存手稿服务和正在进行的科研情报服务中,零次文献就占有重要的位置。
4、按文献的编辑出版形式划分:(1)图书。
图书是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时最长的一种文献形式。
它内容成熟,形式正规,论述问题完整。
但由于它需要经过作者的构思、撰写、校对、定稿,再通过编辑出版部门的审阅、修改、批准、发行,因此其出版周期较长,报道的知识比其他文献在时间上较晚。
图书按照篇幅和出版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小册子、单卷书、多卷书、丛书等。
(2)期刊。
期刊是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具有比较稳定统一的刊名,有一定的序号或年、期号(卷期号)。
期刊所收内容新颖、报道及时、资料性和参考性强,且每期内容各异,是由多名作者撰写的多篇文章的集合体。
与图书相比,期刊出版周期短,反应速度快,情报信息多,内容新颖,学术性强,能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3)报纸。
报纸与期刊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也是呈周期性的连续出版物。
有人把报纸当作期刊的特殊形式,合称为“报刊”,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从形式上看,报纸的装潢或装订比期刊简单。
从内容上看,报纸以新闻报道为主,涉及范围广泛;期刊以反映某一方面的情况为主,内容比报纸具体和有针对性。
从出版周期看,报纸比期刊周期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