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题 语文版(2021年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题 语文版
1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题
语文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题 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题 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题 语文版
2 古文二则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峨.峨兮( ) 卒.逢暴雨( ) 霖.雨之操( )
辄.穷其趣( ) 郢.人( ) 垩.( )
斫.之( ) 寡.人(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伯牙善鼓.琴____ (2)峨峨..兮若泰山____________
(3)初为霖雨之操.________ (4)钟子期必得.之____________
(5)顾谓.从者曰__________ (6)听.而斫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使匠石斫.之__________ (8)尝试..为寡人为之_______
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异义基本一致的是( )
A.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B.郢人立不失容.
C.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D.想象..犹吾心也
4.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伯牙善.鼓琴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B.臣之质.死久矣 吾无以为质.矣
C.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乃.援琴而鼓之
D.若.蝇翼 峨峨兮若.泰山
5.下列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夫子之.死也
A.听而斫之. B.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C.乃援琴而鼓之. D.子之.听夫
6.下面两个句子各包含一个成语,请把它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成语: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3)尝试为寡人为之。
8.“知音”的本义为“能够听懂音乐的情趣”,后来引申为“知己”“知心朋友”,下面几句话语中都含有“知音”二字,请指出其在句中的意义为本义还是引申义。(填序号)
①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②“曲有误,周郎顾",周郎可谓知音之人。
③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崔钰《席间咏琴客》
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题 语文版
3 (1)本义:____
(2)引申义: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伯牙善鼓琴》,回答问题。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志.在登高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___________
(3)援.琴而鼓之________________
(4)卒.逢暴雨,止于岩下__________________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二)阅读《郢人》,回答问题.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惠子之墓________________
(2)顾.谓从者曰_____________
(3)使.匠石斫之_____
(4)臣则尝.能斫之_________
1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2)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14.庄子为什么要对“从者”讲这个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
【注释】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非知.其姓与名也________
(2)千.不得百焉 _________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题 语文版
4 (3)夫不具.司马迁之志___________
(4)则几乎罔.矣 ____________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知之.难乎哉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 其.反激之力
C.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而.欲知屈原之志 温故而.知新
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18.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成为屈原的知音?
【参考译文】了解是困难的!人之所以称了解别人,并非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音容和笑貌;读他的书,(能)理解他的言论(或学说),而且能懂得他有这样的言论(或学说)的原因罢了。读他的书的人,天下比比皆是;理解他的言论的人,一千(人)中也不过一百(人);能懂得他有这样的言论的原因的人,一百个人中也不过有一个.然而天下的人都说:“我能读他的书,懂得他这样说的原因.”这是了解的困难.人们知道《离骚》是词赋的鼻祖,司马迁读了(他的)《离骚》,能够理解他悲愤的思想,是圣贤的人了解圣贤的人。如果不具备司马迁的心志,而想去了解屈原的心志,那么几乎是迷惑而无所得了。
答案:
1. é cù lín
zhé yǐng è
zhuó guǎ
2. (1) 弹 (2)山高的样子
(3) 琴曲名 (4) 领会,明白
(5) 对……说 (6) 听凭、任凭,文中指任意
(7) 砍,削 (8) 试验
3. D
4. A
5. D
6。 (1)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 运斤成风 挥动锛子,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7。 (1) 曲子每次演奏的时候,钟子期总能点明他的情趣。
(2) 匠石挥动锛子风声呼呼,郢人听凭匠石砍掉它。
(3) 请你试着为我做一次。
8. (1) ② (2) ①③④
9。 (1) 用音乐表现的意境
(2) 山的北面
(3) 拿,拿过来
(4) 通“猝",突然
10. (1) 伯牙弹琴,用音乐表现的意境出现登高山的情景。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题 语文版
5 (2) 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都能领会。
11。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12. (1) 经过,路过 (2) 回头看 (3) 让 (4) 曾经
13。 (1) 郢人把白泥涂抹在自己的鼻尖上,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一位名叫石的匠人用锛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2) 虽然如此,我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
14. 庄子讲这个故事就是拿匠人石和郢人比喻自己和惠子的友谊,表达对朋友的怀恋和惋惜之情。
15。 (1) 知道 (2) 一千(人) (3) 具有,具备 (4) 迷惑无所得
16. C
17. 读他的书,(能)理解他的言论(或:学说),而且能懂得他有这样言论(或:学说)的原因罢了。
18。 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