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无障碍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13
一、无障碍通道1、坡道和升降平台1)建筑的入口、室内走道及室外人行通道的地面有高低差和有台阶时,必须设符合轮椅通行的坡道,在坡道和两级台阶以上的两侧应设扶手。
2)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形,不应设计成弧线形和螺旋形。
按照地面的高差程度,坡道可分为单跑式、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
3)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休息平台的深度不应小于1.50m。
在坡道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缓冲地带。
4)建筑入口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室内走道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00m,室外通路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0m。
5)建筑入口及室内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室外人行通路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6。
6)坡道高度的限定每段坡道的高度,其最大容许值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 每段坡道高度与长度的限定坡度(高/长) 1/12 1/16 1/20容许高度(m) 0.75 1.00 1.50水平长度(m) 9.00 16.00 30.007)在坡道两侧和休息平台只设栏杆时,应在栏杆下方的地面上筑起50mm的安全档台。
8)供轮椅通行的坡道面层应平整,但不应光滑。
也不应在坡面上加防滑条和作成礓礤式的坡面。
9)自动升降平台占地面积小,适用于改建、改造困难的地段。
升降平台的净面积不应小于1.50m X 1.00m,平台应设栏板或栏杆及轮椅进出口和启动按钮。
2、出入口1)大、中型公共建筑入口的内外应留有不小于2.00m X 2.00m轮椅回旋面积,小型公共建筑入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1.50m X 1.50m轮椅回旋面积。
2)建筑入口设有避风阁,或在门厅、过厅设有两道门,在两道门扇开启后的净距不应小于1.20m。
3)供残疾人使用的门,首先应采用自动门和推拉门,其次是平开门。
不应采用旋转门和力度大的弹簧门。
4)轮椅通过自动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1.00m,通过推拉门与平开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0.80m。
5)乘轮椅者开启推拉门或平开门时,在门把手一侧的墙面,应留有不小于0.50m的墙面宽度。
老年人住宅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摘要】居住区室外无障碍设计聚焦点在于“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者对居住环境有更多的依赖性, 无障碍设计就是考虑设计要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 其结构尺寸要考虑人体所能触及的活动范围, 同时根据使用者的生理、身体要求考虑“触及”的舒适程度, 另外也要考虑心理因素。
本文阐明了室外环境无障碍设计的基本要求,分析研究了老年人住宅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
【关键词】老年人室外环境无障碍设计中图分类号: ts976.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室外环境无障碍设计的基本要求1、安全原则由于障碍人士的身体或年龄上的特殊性, 他们的活动区域内要有辅助性、保护性的设施。
因此其设计上安全考虑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空间( 消除室内高差) 、装置( 设置扶手、地面防滑) 、设备( 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 、管理员或护理人员等方面对应障碍人士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 做到紧急时刻可立即采取措施(见表1) 。
表1障碍内容及改善措施2、人体功效学原则从人体功效学的角度出发, 考虑大多数障碍人士的居住习惯,先分析影响设计的人体尺寸的性质, 根据设计对象的性质确定采用的百分位数, 在尺寸上考虑他们的方便性, 另外还要根据生理解剖特点、心理感受等因素予以适当的修正。
3、空间上无障碍性原则障碍人士行动较迟缓, 因此要求居住区室外的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
为此, 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
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 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 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
4、环境心理学原则障碍人士身体上的诸多不便致使他们在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免不了受到一些漠视和冷遇, 心理上形成了孤独无助的阴影, 但他们与正常人一样有着同样丰富的思想情感, 内心渴望与人交流, 渴望得到他人关爱。
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 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台空间、坐息空间等, 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 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指通过对建筑、交通、设施等方面的设计和改造,使得各种身体条件、年龄、性别、种族等不同的人都能够方便、安全、自主地进入和使用公共空间。
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建筑、交通和设施三个方面,阐述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首先,建筑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应当考虑到各种人群的需求,包括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士、孕妇等。
建筑物的入口处应设置无障碍坡道或者无障碍电梯,便于轮椅用户或者行动不便的人士进出。
同时,建筑内部的通道和楼梯应设置扶手和无障碍坡道,确保行动不便的人士也能够自如地在建筑内部移动。
其次,交通方面。
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要求在交通设计中考虑到行动不便人士的出行需求。
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应设置无障碍斑马线和无障碍通道,为行动不便的人士提供安全、便利的过马路通道。
公共交通工具也应设置专门的无障碍设施,如无障碍车厢、无障碍卫生间等,方便残疾人士和行动不便的人士使用公共交通。
最后,设施方面。
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还要求公共设施的设计和改造考虑到各种人群的需求。
例如,公共厕所应设置无障碍卫生间,为轮椅用户和行动不便的人士提供方便。
公共场所的座位、桌子等家具也应该设置无障碍设计,确保各种人群都能够舒适地使用这些设施。
总之,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社会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交通和设施三个方面的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不断提高人们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识,加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个更加包容、更加便利的社会环境。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无障碍设计的几个问题(wèntí)总结关于无障碍设计的几个问题(wèntí)总结关于无障碍设计的几个问题(wèntí)总结RSS打印复制(fùzhì)链接大中小发布时间:2022-10-0711:43:35 无障碍设计大体包括:坡道(pō dào)、栏杆、入口、门、卫生间、电梯等几个方面,做个小总结。
1、坡道1〕有台阶的建筑物入口无障碍坡道宽度不小于1.2m。
室内无障碍坡道的最小宽度为1.0m。
主要供残疾人使用的走道宽度不应小于1.8m。
2〕坡道休息平台的水平长度不应少于1.5m。
3〕无障碍坡道的坡度在不受场地限制时应为1/12。
受场地限制时可以为1/10~1/8。
每段坡长不大于9m,每段坡升起的最大高度为0.75m。
坡道两侧应设扶手。
4〕大型公共建筑,可供两辆轮椅通过的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8m。
2、坡道栏杆1〕坡道、台阶及楼梯两侧应该设扶手。
2〕扶手高度不小于0.85m。
3〕扶手起点和重点处延伸应大于或等于0.3m。
4)扶手末端应向内拐到墙面,或向下延伸0.1m。
5〕台阶从三级起应设扶手。
3、入口1〕无障碍入口是不设台阶的建筑入口,其室外地面坡度不应大于1:50。
2〕公共建筑和高层、中高层居住建筑入口设置台阶时,必须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3〕一般建筑入口轮椅通行平台的最小宽度为1.5m。
大型公共建筑入口和轮椅通行平台应设雨篷,入口轮椅通行平台最小宽度为2.0m。
4〕入口门厅、过厅设两道门时,门扇同时开启最小间距为不小于1.2m。
大中型公共建筑为1.5m。
4、门1〕供轮椅通行的一般的门,门扇开启的最小净宽为0.8m。
2〕通过一辆轮椅的检票口、结算口通道净宽不应小于0.9m。
3〕不得采用旋转门。
可以采用推拉门、折叠门以及小力度的弹簧门。
4〕门把手一侧的墙面,应留有不小于0.5m的墙面宽度。
5、无障碍卫生间1〕无障碍厕位的门扇应外开,内侧应设关门扶手。
室外无障碍设计调研报告室外无障碍设计调研报告引言无障碍设计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方便地使用各种设施和服务。
室外无障碍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公共空间、道路、建筑物等室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
本调研报告将对室外无障碍设计进行调研,了解当前的设计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调研方法本调研报告使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
二、调研结果1. 设施设备的设置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室外公共设施在设计中考虑了无障碍性,并设置了无障碍设备,比如坡道、扶手等。
然而,其中一些设施设备的设置并不合理,导致了使用者的不便。
比如,一些坡道的斜度过大,使得使用者努力推行轮椅;一些扶手设置的高度不合适,无法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2. 道路通行调研结果显示,室外道路的无障碍设计存在较大问题。
部分道路上的人行道高度不一致,存在明显的高差,给行动不便人士的通行带来困难;一些路口缺乏无障碍斜坡,导致轮椅用户难以顺利通过。
3. 导向标识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室外环境中缺乏明显的导向标识,使得行动不便人士难以辨别和找到目标地点。
有些导向标识设置的位置不合理,不够明显,无法提供有效的指引。
三、改进建议1. 设施设备的设置应根据行动不便人士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设施设备设置。
比如,在设置坡道时,应考虑斜度的合适性;在设置扶手时,应考虑其高度和稳定性,以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2. 道路通行应对道路进行全面的无障碍设计。
人行道的高度应保持一致,避免存在高差;在路口等关键位置设置无障碍斜坡,方便轮椅用户的通行。
3. 导向标识应合理设置导向标识,使其能够清晰地指示出目标地点的方向,并提供相关的信息。
导向标识的位置应选择在行动不便人士易于观察到的位置,便于其使用。
四、结论室外无障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和实施。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设施设备设置不合理、道路通行不便以及导向标识不清晰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室外无障碍设计的质量,我们应根据行动不便人士的需求,合理设置设施设备,并对道路和导向标识进行改进。
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无障碍设施是指为了方便行动不便人群(如残疾人、老年人等)顺利出行和使用公共设施而设计的设施。
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标准对于社会的包容性和公平性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标准来确保无障碍设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首先,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应当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
这包括轮椅使用者、视力受损者、听力受损者等。
设计者需要充分了解这些人群的特殊需求,例如轮椅使用者需要足够宽敞的通道和无障碍的坡道,视力受损者需要明确的标识和导航系统,听力受损者需要清晰的声音提示和指示。
只有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无障碍特性的设施。
其次,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各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应的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设计者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标准,确保所设计的设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例如,美国的《美国残疾人法》规定了对于公共建筑和设施的无障碍要求,设计者需要了解并遵守这些规定,以确保设计的设施合法合规。
此外,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实际的使用情况和环境特点。
不同的场所和环境可能需要不同的设计方案。
例如,在室外环境中,设计者需要考虑到地形起伏、气候条件等因素,确保无障碍设施在各种天气和地形条件下都能正常使用。
在室内环境中,设计者需要考虑到建筑结构、布局设计等因素,确保无障碍设施与建筑物的整体设计相协调。
最后,无障碍设施的设计需要注重细节和实用性。
设计者需要考虑到使用者的实际体验,从细节上进行设计。
例如,门把手的高度、卫生间的空间布局、楼梯的扶手设计等都需要考虑到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只有注重细节和实用性,才能真正实现无障碍设施的设计目标。
总之,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标准是保障行动不便人群的基本权利和尊严的重要保障。
设计者需要充分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考虑实际使用情况和环境特点,注重细节和实用性,从而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无障碍设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一个更加包容和公平的社会。
建筑无障碍设计(一)室外总体:1.无障碍停车建筑入口附近及地下车库设无障碍停车位。
无障碍停车位地面平整,坚固且不积水(地面无障碍停车位采用透水砖地面),地面坡度≤1:50。
地上无障碍停车位尺寸为3m×6m,停车位侧边设置1.2m宽轮椅通道.停车位的地面涂有停车线,轮椅通道线和无障碍标志牌.停车场设立有清晰的进出口及方向的标识。
具体做法详GB 03J926/109。
2.道牙本工程车行道与绿地及人行道交接处设置平道牙,高差≤15mm,并有斜坡过渡。
3.无障碍通路及盲道建筑周边连续展开设置无障碍通路(≥1.2米宽),无障碍通路内设0.3m宽盲道(中黄色)。
行进盲道为条形,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设有圆点形的提示盲道。
无障碍通路做法见下图。
4.人行横道在无障碍通路与车行道路交接处设置有人行横道,并在车行道路两侧设置有交通警示牌,过街音响,灯光信号感应提示装置及提示盲道.过街语音提示做法详专业厂家设计。
5.低位公共电话亭、低位购物柜做法详GB 03J926/112。
6.盲文地图区内主入口设置有无障碍设施分布图,盲文位置图,盲文地图,总平面及建筑单体无障碍设施的位置设有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牌.无障碍标志牌做法详GB 03J926/113。
7.场地竖向设计从残疾人的方便使用出发,合理设计场地竖向标高。
区内高差变化均匀,满足道路、场地排水要求。
排水采用暗沟(管)排除地面水,排水蓖子的孔洞宽度≤15mm。
道路纵向坡度<2.5%,满足区内道路无障碍设计要求。
绿化景观区、停车区及休闲区等区域标高变化不大于0.3米,并在高差变化处设1:12坡道连接。
(实例“福建省残奥馆”见附图)(二)建筑单体:建筑单体的无障碍要求是建筑入口、走道、平台、门、门厅、楼梯、电梯、公共厕所、浴室、电话、客房、住房、标志、盲道、轮椅席等应依据建筑性能配有相关无障碍设施。
建筑单体无障碍设计体现在交通系统设计(水平及竖向交通系统),无障碍辅助设施设计,无障碍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三个方面。
医院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要素一、室外公共空间1)室外广场/通道1.车行道路和人行道路的各个路口、入口处要设缘石坡道。
2.院区公共广场、道路、室外通道不宜小于1.50m;3.室外外通道上的雨水算子不得高出地面,其孔洞宽度不应大于15mm;4.室外通道应平整、防滑、不松动、不积水。
5.院区公共广场、道路、绿地应平缓防滑,有高差室要设置坡度小于或等于1:50的缓坡,不宜设台阶。
6.急救通道:医院院区的急救通道不应被车辆或其他设施占用,而阻碍救护车和急救床的通行(以免影响及时的抢救)2)盲道1.总体要求:1.1城市人行道路与医院院区衔接的区段应设置方便视力障碍者通行的盲道,并在车行道路和人行道路的各个路口、入口处要设提示盲道。
1.2盲道铺设应连续,且盲道一直铺至医疗大楼的出入口处,并一直延续到室内医疗咨询台。
1.3室内盲道材质与室外要有所区别,减少对一般患者的影响。
1.4盲道铺设应避开树木、电线杆、拉线、树穴、井盖等障碍物。
2.具体规定2.1种类:盲道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 行进盲道应与人行道的走向一致,行进盲道在起点、终点、转弯处及其他有需要处应设提示盲道。
2.2 规格:目前以250*250mm的成品为主。
盲道的纹路应凸出路面4mm 高;2.3宽度:行进盲道的宽度宜为250mm~500mm,当盲道的宽度不大于300mm 时,提示盲道的宽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
2.4 材料:盲道型材表面应防滑。
常见的盲道材料分为五类:预制混凝土盲道砖、花岗石盲道板、大理石盲道板、陶瓷类盲道板、橡胶塑料类盲道板、其他材料(不锈钢、聚氯乙烯等)盲道型材。
3)建筑出入口1.总体要求1.1门诊、急诊、急救和住院部应分别设置无障碍出入口。
1.2医疗建筑主要出人口应为无障碍出人口,宜设置为平坡出人口(即坡度不大于1:20(当场地条件比较好时,不宜大于 1:30)且不设扶手的出入口)医疗建筑主要的入口应设置坡度小于或等于1:50的无障碍入口,次要入口应设置无台阶,坡度小于1:20的坡道入口。
无障碍设计一、无障碍通道1、坡道和升降平台1)建筑的入口、室内走道及室外人行通道的地面有高低差和有台阶时,必须设符合轮椅通行的坡道,在坡道和两级台阶以上的两侧应设扶手。
2)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形,不应设计成弧线形和螺旋形。
按照地面的高差程度,坡道可分为单跑式、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
3)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休息平台的深度不应小于1.50m。
在坡道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缓冲地带。
4)建筑入口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室内走道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00m,室外通路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0m。
5)建筑入口及室内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室外人行通路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6。
6)坡道高度的限定每段坡道的高度,其最大容许值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 每段坡道高度与长度的限定坡度(高/长)1/12 1/16 1/20容许高度(m)0.75 1.00 1.50水平长度(m)9.00 16.00 30.007)在坡道两侧和休息平台只设栏杆时,应在栏杆下方的地面上筑起50mm的安全档台。
8)供轮椅通行的坡道面层应平整,但不应光滑。
也不应在坡面上加防滑条和作成礓礤式的坡面。
9)自动升降平台占地面积小,适用于改建、改造困难的地段。
升降平台的净面积不应小于1.50m X 1.00m,平台应设栏板或栏杆及轮椅进出口和启动按钮。
2、出入口1)大、中型公共建筑入口的内外应留有不小于2.00m X 2.00m轮椅回旋面积,小型公共建筑入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1.50m X 1.50m轮椅回旋面积。
2)建筑入口设有避风阁,或在门厅、过厅设有两道门,在两道门扇开启后的净距不应小于1.20m。
3)供残疾人使用的门,首先应采用自动门和推拉门,其次是平开门。
不应采用旋转门和力度大的弹簧门。
4)轮椅通过自动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1.00m,通过推拉门与平开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0.80m。
5)乘轮椅者开启推拉门或平开门时,在门把手一侧的墙面,应留有不小于0.50m的墙面宽度。
无障碍设计要点无障碍设计要点一、道路1、居住区各级道路的人行道纵坡道不宜大于2.5%。
在人行道人行道有高差需要设台阶时,应同时设轮椅坡道,并承诺要求在一侧或两侧设扶手。
2、设有红绿灯的路口,人过街舞台灯光装置。
二、中高层建筑1、高层、中高层住宅中均的建筑入口、入口平台、候梯厅、公共走道的设计应方便乘轮椅滑板者的出行,每50套住房宜设两套符合乘轮椅者居住的无障碍住房。
三、公共服务设施:1、公共服务建筑的主要入口有地面高差时,必须要修建方便轮椅通行和进出的坡道,为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出行。
2、公共服务入口接待室及通道的地面要平整而不能光滑。
3、公共服务养老设施设轮椅残疾人使用的厕位或专用洗手间;设有电梯的公共服务设施要适合乘轮椅和视觉残疾人使用;设有楼梯的公共服务设施要适合拄拐杖残疾人和老人使用;设有公共电话、查询、饮水器、服务台、自动售物等设施的高度,要适合乘坐轮椅者使用。
4、公共厕所入口到室内要全方位的安排无障碍设施,如入口坡道,轮椅可转角的通道,轮椅可进入滑板的入户门及安全抓杆,小便器安全抓杆,垫子安全抓杆等。
三、公共绿地1、公共绿地的入口与通路及休息凉亭等设施的平面应平缓防滑;地面有高差时,应设轮椅直经坡和扶手。
2、在休息坐椅推车旁应设轮椅停留位置3、公共绿地入口地段应设盲道,绿地内所的台阶、坡道和其他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应设提示盲道。
4、组团级指路绿地和儿童活动场的入口应设提示盲道,组团绿地内宜设置沙坑、爬梯之类的游戏设施,边上放上遮阳板。
四、停车位1、距建筑后门入口及车库最近的停车位置,应划为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私家车车位。
2、残疾人停车少年儿童车位的地面应平整、坚固和不积水,地面坡度不应大于1:50。
3、停车咪表的一侧,应分设宽度不小于1.20m的轮椅通道,应使乘轮椅者从轮椅通道直接进入人行通道到达建筑入口。
4、停车车位的气垫,应涂有停车线、轮椅线和无障碍标志,在停车车位的宜设无障碍志牌。
附表二建筑节能其要求规划设计方案胜于建筑节能专篇。
一、无障碍通道1、坡道和升降平台1)建筑的入口、室内走道及室外人行通道的地面有高低差和有台阶时,必须设符合轮椅通行的坡道,在坡道和两级台阶以上的两侧应设扶手。
2)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应设计成直线形,不应设计成弧线形和螺旋形。
按照地面的高差程度,坡道可分为单跑式、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
3)双跑式和多跑式坡道休息平台的深度不应小于1.50m。
在坡道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缓冲地带。
4)建筑入口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室内走道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00m,室外通路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0m。
5)建筑入口及室内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室外人行通路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6。
6)坡道高度的限定每段坡道的高度,其最大容许值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 每段坡道高度与长度的限定坡度(高/长)1/12 1/16 1/20容许高度(m)0.75 1.00 1.50水平长度(m)9.00 16.00 30.007)在坡道两侧和休息平台只设栏杆时,应在栏杆下方的地面上筑起50mm的安全档台。
8)供轮椅通行的坡道面层应平整,但不应光滑。
也不应在坡面上加防滑条和作成礓礤式的坡面。
9)自动升降平台占地面积小,适用于改建、改造困难的地段。
升降平台的净面积不应小于1.50m X 1.00m,平台应设栏板或栏杆及轮椅进出口和启动按钮。
2、出入口1)大、中型公共建筑入口的内外应留有不小于2.00m X 2.00m轮椅回旋面积,小型公共建筑入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1.50m X 1.50m轮椅回旋面积。
2)建筑入口设有避风阁,或在门厅、过厅设有两道门,在两道门扇开启后的净距不应小于1.20m。
3)供残疾人使用的门,首先应采用自动门和推拉门,其次是平开门。
不应采用旋转门和力度大的弹簧门。
4)轮椅通过自动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1.00m,通过推拉门与平开门的有效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0.80m。
5)乘轮椅者开启推拉门或平开门时,在门把手一侧的墙面,应留有不小于0.50m的墙面宽度。
(完整版)⽆障碍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1总则1.0.1 为建设城市的⽆障碍环境,提⾼⼈民社会⽣活质量,确保⾏动不便者能⽅便、安全使⽤城市道路和建筑物,⽤以进⾏道路和建筑设计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于全国城市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道路、房屋建筑和居住⼩区,以及有残疾⼈⽣活与⼯作场所的⽆障碍设计。
1.0.3 供⼈们⾏⾛和使⽤的道路、交通与建筑物的相应设施,应符合乘轮椅者、拄盲杖者及使⽤助⾏器者的通⾏与使⽤要求。
1.0.4 根据⽆障碍环境建设的⽤途和⽬的,⽆障碍设计应综合考虑其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除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 缘⽯坡道curb ramp位于⼈⾏道⼝或⼈⾏横道两端,使乘轮椅者避免了⼈⾏道路缘⽯带来的通⾏障碍,⽅便乘轮椅者进⼊⼈⾏道⾏驶的⼀种坡道。
2.0.2 盲道sidewalk foe the blind在⼈⾏道上铺设⼀种固定形态的地⾯砖,使视残者产⽣不同的脚感,诱导视残者向前⾏⾛和辨别⽅向以及到达⽬的地的通道。
2.0.3 ⾏进盲道go-ahead blind sidewalk表⾯上呈条状形,使视残者通过脚步感和盲杖的触感后,指引视残者可直接向前⽅继续⾏⾛的盲道。
2.0.4 提⽰盲道⽬warning blind sidewalk表⾯呈圆点形状,⽤在盲道的拐弯处、终点处和表⽰服务设施的设置等,具有提醒注意作⽤的盲道。
2.0.5 ⼈⾏通道passage在城市⼴场、公园、景点和建筑基地范围内供⼈⾏⾛的道路。
2.0.6 ⽆障碍⼊⼝barrier-free entrance不设台阶的建筑⼊⼝。
3城市道路⽆障碍实施范围3.1 道路与桥梁3.1.1 城市道路与桥梁⽆障碍设计的范围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表3.1.1 城市道路与桥梁⽆障碍设计的范围3.2 ⼈⾏道路3.2.1 ⼈⾏道路的⽆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北京市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标准无障碍设计是指为了方便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具有特殊需求人群的人们使用和进入公共建筑物而进行的设计。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注重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标准。
以下是北京市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标准的主要内容。
1.建筑物出入口设计标准:-出入口要设置无障碍通道,宽度不得小于1.2米,且无明显高差。
-出入口前的斜坡应符合标准坡度,在室外不得大于1:20,在室内不得大于1:12,以保证轮椅患者等人群能够顺利进出。
-出入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无障碍标识,以指示无障碍通道的位置。
2.室内空间设计标准:-公共建筑内部走廊和过道的宽度不得小于1.2米,以方便行动不便的人群通行。
-扶手的设置应符合一定的高度要求,便于站立和行动不便的人群使用。
-电梯的按钮应设置在合适的高度,方便坐轮椅的人群使用。
-公共厕所应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包括坐厕、洗手池和夹手等设施。
3.紧急疏散和安全标准:-公共建筑的紧急疏散通道应设置无障碍斜坡或无障碍电梯,方便行动不便的人群疏散。
-紧急疏散出口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和照明设施,方便容易迷失方向的人群找到正确的出口。
-紧急疏散通道和出口的宽度应满足相应的标准要求,以保证人群的安全疏散。
4.残疾人停车位和交通标准:-公共建筑附近应设置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停车位,保证残疾人的出行便利。
-残疾人停车位应设有明显的标识,离无障碍通道较近,并设有辅助设施,如坡道和扶手。
5.信息传达设施标准:-公共建筑内的信息传达设施应设置无障碍标识,并设有辅助设施,如音频和触摸屏,用于辅助视力、听力等方面有障碍的人群获取信息。
-电梯内部应设置语音和触摸屏,提供楼层信息和操作指引。
总结:北京市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标准的出台,有效地促进了社会融合和人们的福祉。
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安全设施的设置以及信息传达的便利,行动不便的人群可以更加自由地进入和使用公共建筑物,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交活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