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14世纪至18世纪中期3第3讲英国君主
- 格式:doc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6
专题十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14、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专题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2018北京海淀期末)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镇压苏格兰起义筹集军费,被迫召开长期休会的议会。
议员们认为议会长期休会是造成国家混乱局面的根源。
下议院对国王征税的要求答复如下:“在下院和国家的自由被明确前,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什么可以给予的或者没有什么可以给予。
”这说明议会( )A.认为国王的权力应当由议会赋予B.反对国王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C.要求保障议会权力,限制国王专制D.要求获得批准征收赋税的权力2.(2017北京顺义第一次统练)下图是18世纪末期,英国铜版画漫画作品《英国“快乐”与法国“惨况”》,该漫画的目的是( )A.表达对法国革命思想的向往B.强调英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高于法国人民的生活水平C.表达对英国议会改革的期望D.提醒英国对革命要保持警醒3.(2018北京朝阳期末)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法官马歇尔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
该判例( )①保障了宪法的至上权威效力②奠定了司法合宪性审查的基础③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④反映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否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15北京文综)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
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
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5.(2018北京丰台期末)一位老师在讲课时列出了“首航东方的殊荣”“意外的收获与遗憾”“悲壮的凯旋”三个标题,该老师讲述的事件应该是( )A.新航路开辟B.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6.(2016北京海淀查漏补缺)17世纪的英国人把殖民地看成本国市场的延伸,要求对殖民地的生产与销售进行垄断,将其作为母国产品的倾销地及原料供应地。
第十二单元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14、15世纪-18世纪中期知识纵横贯通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1.面对四大问题(1)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文艺复兴。
(2)人应该过怎样的心灵生活:宗教改革。
(3)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启蒙运动。
(4)人应该过怎样的幸福生活:科学革命。
2.完成四个解放(1)文艺复兴——把人从神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2)宗教改革——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
(3)启蒙运动——把人从王权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4)科学革命——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实现四个退却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从文化教育领域退出来,人与世界直接对话,自然科学诞生宗教改革使天主教从政治领域退出来,人与神直接对话,民族国家兴起牛顿经将神从无生命的领域赶走,揭示物体运动规律,人类科学时代开始典力学达尔文将神从有生命的领域赶走,颠覆神创说,揭示生物起源进化规律进化论[对点训练] 1.(2019·江苏高考)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答案 B解析材料中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对埃涅阿斯的理想人格进行了神学的解读,并且“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说明人文主义者仍受宗教影响,利用宗教表达自己的诉求,B项正确。
这一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反对罗马神权统治,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天主教会的教义,C项错误;D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材料未涉及,排除。
工业革命前夕西方社会的时代特征1.近代西方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1)经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2)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第10练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 14至18世纪的西方世界经典提升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2015·课标全国Ⅰ,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
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2.(2015·广东文综,32)“这份文献在当时是极其进步的,对西方君主制和共和制都适用。
”下列文献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大抗议书》B.《权利法案》C.1787年美国宪法D.《人权宣言》3.(2015·广东文综,31)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4.(2015·课标全国Ⅱ,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5.(2015·重庆文综,10)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
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
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C.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6.(2015·山东文综,20)“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
单元检测(十二)工业文明的来临——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表》(单位:百万吨二氧化碳)据此可知,当时()A.世界环境破坏源于英美经济发展B.英国经济发展始终停滞不前C.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D.英美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德法解析:选C表格表明四个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化,没有谈及世界环境恶化问题,也没有涉及经济发展速度,故A、D两项错误;通过表格表明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逐年增多,说明其经济在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故B项错误;表格表明四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在增加,说明西方国家的经济一直在发展,即其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故C项正确。
2.1850~1870年,法国的钢铁、交通运输等工业部门发展迅速,金融业也异常活跃,农村现代化初现端倪,文化成就显著。
这说明了法国()A.共和制度最终确立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启蒙运动成果显著D.政府关注民众生活解析:选B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了法国工业革命的成就,故B项正确;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故C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法国工业、交通业、金融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故D项错误。
3.(2019·湖北名校联考)下表是1750~1850年间英国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社会阶层分布表。
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B.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C.19世纪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D.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解析:选D材料的主旨是工业革命与社会阶层变动间的关系,与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无直接关联,故A、B两项错误;根据所学,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工业家在成为工业资产阶级之前他们分属于“上等阶级”“中等阶级”“底层中等阶级”“劳工阶级”,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
单元小卷(十二)考查范围:第十二单元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14、15世纪—18世纪)时间 / 45分钟分值 / 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
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入中国。
这反映了(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B.对外贸易发展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2.从1500年到1600年,近一个世纪内,西欧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
这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欧洲各国的物价飙涨B.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C.有利于原始资本积累D.引发了“价格革命”3.1757年起,印度的一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另一部分是附属于东印度公司的众多“土邦”。
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新的《东印度公司法》,规定由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
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B.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D.印度人民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取得成果4.下图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由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等人做技术总监,其古罗马柱式构图、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蕴含着和谐与理性,并富有人体之美。
这种风格( )A.表达了理性主义精神B.符合了人文主义观念C.体现了基督教的宗教信仰D.在宗教改革中被人民抛弃5.“人文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而只是想驱散笼罩在基督教之上的那片虚幻的灵光,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
”这里的人文主义者( )A.提倡因信称义,倡导王权至上B.反对禁欲苦行,追求民主政治C.汲取传统养分,彰显人性价值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宗教自由6.1415年,胡斯因反对天主教会拥有地产、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而被处以火刑;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同样的质疑却掀起欧洲宗教改革。
阶段提升练(十二)(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为庆祝某一事件,给自己加封了一个新头衔“几内亚之主,及对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与贸易之主宰”。
这一事件是()A. 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海岸B. 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大陆C.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D. 迪亚士船队发现好望角解析:A 注意题干信息“葡萄牙国王”“印度”,哥伦布船队、麦哲伦船队是西班牙王室支持的,且并未到过印度,故B、C两项排除;迪亚士船队发现的好望角在非洲西南,并未到达印度,D项错误;达•伽马船队是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 开辟了前往印度的新航路, 故A 项正确。
2. 有学者认为, 明末以来, 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 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
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
“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形成B. 工业革命的开展C .商业革命的影响D. 亚洲人口的膨胀解析:C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题干中时间是明末,故A 项错误;明末处于17世纪,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 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引发了“商业革命” , 其表现之一为物种交流扩大, 故C 项正确;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动了人口的增加,D 项因果关系倒置, 且人口膨胀问题材料体现不出,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餐桌革命”突出的含义是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各地物种的大迁移, 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餐桌,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这是从社会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 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
第3讲英国君主立宪制(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联考)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
这表明,“光荣革命”()A.对英国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B.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得出“光荣革命”是对英国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的捍卫,故A项正确。
2.(2019·黄山模拟)马克思写道:“为了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曾不得不在英国两次赶走斯图亚特王朝”。
可是英国社会却流行这样一句名言:“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全国人民睡得更安静更和平。
”这是因为( )A.英国国王“统而不治”B.英吉利民族具有激进性C.英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D.英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解析:选C。
材料“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全国人民睡得更安静更和平”说明英国民众已经适应了英国国王的存在,这是由于英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而造成的,故选C。
3.(2019·湖州期末)温斯顿·丘吉尔在他的《英语国家史略》中写道:“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
”英国民众的这一反应从本质上说明了( )A.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不得人心B.英国民众认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C.英国的政治发展趋向于民主化D.护国公的措施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解析:选C。
“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是因为克伦威尔成功地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克伦威尔死后,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是因为克伦威尔实行专制统治引起了国民的不满,这在本质上反映出英国的政治发展趋势是民主,故C项正确。
4.(2019·济宁期末)1714年,英国安妮王后去世,没有继承人,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
王位的这次和平过渡反映出英国( )A.封建复辟势力依然存在B.责任内阁制十分优越C.国王已丧失了政治权力D.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解析:选D。
材料中讲到是国会(议会)做的决定将王位传给乔治一世,因此体现了英国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之下,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故D项正确。
5.(2019·洛阳统考)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
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这表明英国当时( )A.英王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B.两党角逐内阁局面尚未形成C.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D.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有名无实解析:选C。
根据材料“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得出内阁(行政权)不是源自议会的选举和授权,而是从属于王权,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英国国王还保留一定的行政权,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尚未真正践行,故选C项。
6.(2019·保定模拟)在英王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 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
这反映了( )A.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B.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C.责任内阁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解析:选D。
材料“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 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在逐步确立,故D项正确。
7.(2019·北京东城区模拟)1763年,议员威尔克斯发表文章对国王乔治三世在议会的演说进行批评,并申明他批评的是政府而不是国王,但国王仍以诽谤罪下令逮捕他,还操纵议会剥夺了他的议员身份。
1768年,威尔克斯连续两次当选议员,国王又设法让议会连续两次剥夺其议员身份。
威尔克斯事件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国王和议会权限尚未明确B.议会完全被国王控制C.君主专制统治在逐渐加强D.内阁制已经遭到破坏解析:选A。
由材料“国王仍以诽谤罪下令逮捕他,还操纵议会剥夺了他的议员身份”“国王又设法让议会连续两次剥夺其议员身份”可知,英国立宪政体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国王和议会权限尚未明确,故选A 项。
8.(2019·大同、阳泉联模)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麦尔维尔说:“倘若某些在职者的观点与君上意见有别,君主虽未必就责成他们放弃;可若是君上发现其他臣仆能使政府顺利运行……他必然有权任命和使用之。
”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国王( ) A.政治权力缺乏必要的限制B.拥有左右政局的实际力量C.成为内阁事实上的组织者D.仍能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解析:选D。
“可若是君上发现……他必然有权任命和使用之”表明英国国王仍能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故D项正确。
“在职者的观点与君上意见有别,君主虽未必就责成他们放弃”表明君主政治权力受到在职者限制,A项错误;“君主虽未必就责成他们放弃”表明君主不一定能够左右政局,B项错误;“某些在职者的观点与君上意见有别,君主虽未必就责成他们放弃”表明君主不能决定所有事情,C项错误。
9.(2019·东北育才学校联考)2017年5月3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获女王同意正式解散议会。
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
由此可见,英国( )A.君主是虚,立宪为实B.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C.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D.女王有制约首相权力解析:选C。
材料“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说明在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下,内阁成员和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故选C。
10.(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
这种变化( )A.反映了内阁行政权扩大的趋势B.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C.说明议会对内阁的影响力增强D.有利于提高议会的办事效率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发展,内阁权力扩大,故A项正确;内阁对议会负责,不能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内阁始终受议会的约束,故C项错误;内阁行政权扩大与议会办事效率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9·厦门期末)A.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B.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C.中央行政体系不断调整D.国王授权不再具有法律效力解析:选A。
表格显示议会召开天数、年均通过法令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联系英国的社会变迁特别是工业革命等知识可知,这与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有关,故A项正确。
12.(2019·北京朝阳区综练)“由温和开始,继而是一个不断激化的过程,过了一个临界点之后便开始退潮并进入反动时期,其间将发生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反复较量,最后回到起点,并实现最初的成果。
”英国革命呈现出这一规律性现象的根源在于( ) A.专制王权同国会矛盾尖锐B.革命派动员发动群众不力C.克伦威尔与专制王权妥协D.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解析:选D。
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与王权专制产生矛盾,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一度出现反动的现象,伴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最终达到革命目标,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13.(2019·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
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
……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
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
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
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
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国王般被逼上断头台。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改动)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括号内文字系添加)(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度的异同。
解析:(1)由材料一信息“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总结出唐代君主专制的特点;由材料一信息“凡属皇帝命令……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总结出制度设计的程序化和理性化等特点。
(2)相同点,由唐代政事堂三省相互牵制与材料二信息“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等信息归纳。
不同点,由材料一信息“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与材料二“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等信息归纳。
答案:(1)特点:皇权之下的分权;制度设计的程序化和理性化(或答唐代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君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集权、制衡与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但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
(2)相同点:都有分权与制衡(监督)的特点;都起到了科学决策和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都含有决策行政的程序性的制度设计(都是制度的创新)。
不同点:政事堂——主要是门下省监督决策过程,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分权加强了皇权;责任制内阁——主要是由议会监督责任内阁,责任制内阁逐渐分割国王行政大权进而掌握行政实权,最终国王统而不治,保证了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