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财政学(第十章)--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 格式:docx
- 大小:26.18 KB
- 文档页数:11
第十章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10.1复习笔记一、税收制度及其历史演变1.税收制度概述(1)税收制度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
①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侧重点是税收的工作规范和管理章程②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侧重点是以税收活动的经济意义为中心。
(2)关于税收制度的组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
①单一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
②复合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复合税制。
2.税收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税收制度的发展是指构成税制的各个税种的演变和主体税种的交替的历史过程。
二、税制改革理论简介1.公平课税论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四方面。
①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几乎不涉及纵向公平,主张将纵向公平留给政治程序解决;②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③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④主张按纳税能力征税,但纳税能力的大小不用效用理论来衡量,提出了自己的衡量方法,即所得(纳税能力)等于适当会计期内的消费加上应计净财富的变化,使之直接对应于可计量的现金流量。
公平课税论的理想税制,主要是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对宽所得税税基课征累进的个人直接税。
它也有助于降低名义税率,从而使税收的超额负担或福利成本最小化。
2.最适课税论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集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该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结构进行分析,即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进行合理的征税。
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三个方面。
(1)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理论的主要内容①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第一章财政概述1.财政概念1.1财政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经济部门,经济范畴:公共和阶级,强制和非直接偿还,平衡性1.2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财政学基础概念:提供者,非排他,非竞争,混合物品:公共与私人需要;共同需要,无差别享用,付出代价但非等价,政府的职责,涵盖广;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1.3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2.政府和市场关系——财政学基本关系2.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研究政府和市场关系:两个资源配置的系统关系是理论前提2.2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信息,价格,资源配置,优胜劣汰:垄断-高价,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收入不公,经济波动2.3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厘清政府职责;提供公共物品,宏观调控2.3.2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法政,公共生产和提供,财政手段2.3.3政府干预失效:政治全力不创造财富却能支配经济;决策失误,寻租,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3.财政职能3.1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3.2资源配置职能:有限的资源,资产、产业、技术、地区结构,优化配置,效率;提供物品和经费,引导资源,弥补市场缺陷;手段-明确划分、优化支出结构、优化狗子规模和结构、投资税收等手段、本身3.3收入分配职能: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手段-划清市场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工资制度,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3.4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增长,经济结构,:总共需平衡,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补贴等消除经济发展瓶颈,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的满足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包括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指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者损失的现象。
财政学中的税收理论与实践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途径之一,对于实现财政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学作为研究国家财政运作的学科,广泛探讨税收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将从财政学角度出发,探讨税收的理论基础、税收政策制定与实施、税收改革等问题。
1. 税收理论基础税收理论是财政学研究的基础,相关理论主要包括纳税人理论、税基理论、税负理论和税收目标理论等。
首先,纳税人理论研究税收主体的属性和其对税收的行为反应。
其次,税基理论研究税收对象以及税收征收的依据和方式。
再次,税负理论研究纳税人对税收负担的感知和承受能力。
最后,税收目标理论研究税收政策的目标和作用。
这些理论为税收政策的制定和改革提供了指导。
2. 税收政策制定与实施税收政策是国家通过税收手段来调节经济和社会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税收筹划、税收立法和税收征收等环节。
税收筹划是通过调整税收制度和税率等方式,实现税收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税收立法是制定税法法规,明确税收的征收范围和方式。
税收征收是通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进行征收和管理。
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考虑国家的财政需求、经济情况和社会目标,以及积极引导市场经济发展和改善社会公众福祉。
3. 税收改革税收改革是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原有税收体系、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提高税收效益和实现公平正义。
税收改革的目标包括简化税制、减少税负、提高税收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税制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改革和税收征收管理等方面。
税收改革的难度在于权衡各方利益、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平衡。
4. 税收的国际比较与合作税收理论与实践除了在国内层面进行研究和实施外,还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和合作。
国际税收比较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了解不同国家税制和税收政策的特点和效果。
国际税收合作可以通过税收协定、信息交换和合作机制等方式,促进税收征收和打击跨国税收逃避,促进全球税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