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__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13.75 KB
- 文档页数:5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试论影响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作者:刘晓婷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6期[摘要]从古至今,犯罪为何屡禁不止,犯罪现象为何层出不穷,犯罪率为何居高不下,犯罪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本文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两方面因素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因是促使内因变化的条件。
[关键词]犯罪人类学派犯罪社会学派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作者简介:刘晓婷,女,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犯罪心理学。
一、西方关于犯罪心理产生的相关学说首先,犯罪生物学派。
一是犯罪人类学派。
犯罪人类学派在犯罪人的类型方面主张“天生犯罪人论”。
“天生犯罪人论”代表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学类型,是意大利学者龙勃罗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犯罪学理论。
他认为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时起,便具有一种犯罪的潜在可能性。
他坚信在犯罪人的身上发现的特定的生理特征现象,提供了将罪犯作为一种人类学类型对待的基础。
因此,他的研究一直集中在生理异常、相貌特征异常、心理异常以及犯罪倾向遗传等方面。
在他看来,个体之所以事实某种犯罪行为,乃是由于其生理、心理或体质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于正常人的特质。
二是血型论。
血型论是由日本学者铃木芳正所奠基。
他认为血型是遗传的,血型与个体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
他对不同血型的特质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认为不同的血型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于哪种血型可能会从事哪方面的犯罪作出了相应的分析。
三是遗传因素论。
这一研究的基本命题是,只要双胞胎中的一个成为罪犯,那么,由于遗传素质的作用,另外一个人也可能成为罪犯。
还有对性染色体异常的研究,通过现实的观察发现,性染色体异常者在体形、智力和性格方面确实有异常的表现。
但是,反过来,犯罪者中的大部分为性染色体正常者。
因此,性染色体异常决定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
其次,犯罪社会学派。
犯罪社会学派强调:个体产生犯罪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体特质,而更在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第三课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第三课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并不仅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主体外的环境因素有关,这些环境包括自然因素、家庭因素、教育文化因素等。
一、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一)犯罪的时间特征1.犯罪的钟点特征有研究表明,抢劫、盗窃,一般发生在18点至24点时较多,尤以20点至24点最多。
谋杀、伤害等针对人身的犯罪,也在晚上10点至12点最多,占16%。
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六小时中发案率高达45%,而在凌晨4点至中午12点的八小时中的发案率仅有1/4。
也有研究表明,扒窃、过失致人死亡等在白天发生较多。
如扒窃,在上午9点至下午6点,这是人们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此时在公交车站、车内、商店中及大街上等扒窃活动最多;过失致人死亡往往发生在12点至17点,其次是上午9点至12点。
这与上下班的交通拥挤,及下午时间司机精神疲惫不无关系。
2.犯罪的日期特征有些犯罪在时间段上容易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醉酒驾驶往往发生在周末或节假日。
3.犯罪的季节特征在一年四季中,随着气候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
大体而言,对财产犯罪,如盗窃、抢劫等犯罪,其发案率的最高峰时期往往在秋季至冬季,而针对人身的犯罪,如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以及强奸、猥亵等性犯罪,则在春季至夏季期间最多。
(二)犯罪的地域特征1.不同区域犯罪现象的特点气温高的地区比寒冷地区的暴力性犯罪多;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的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如车站、码头等侵犯人身的犯罪多;工矿地区等针对人身的犯罪较多;甚至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贫富程度也对犯罪种类和犯罪率都有影响。
2.犯罪的城乡差异我国城乡犯罪的差异表现在:(1)从犯罪数量上看,尽管农村有些犯罪比城市严重(拐卖妇女、儿童等罪),但是,城市的犯罪率普遍比农村高。
(2)从犯罪类型上看,城市的财产犯罪多,农村的暴力犯罪多。
犯罪心理的成因为是行为人的行为,行为不能脱离行为人而独立存在。
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对于犯罪心理的研究是建立在一般行为人行为心理研究基础上的。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支配并推动的,而人的动机来源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法是以社会利益或负担的分配为内容的,而利益就是人能够认识的,通过控制与处分,满足其物质或精神需要的物质、能量或信息。
即使是人的精神需要,它的实现也必然以物质、能量或信息为载体。
从这个角度看,犯罪人与一般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这种需要的取得即行为主体利益的实现或实现方式是否有违于法的要求。
那么是什么促使犯罪人以违反法的要求的方式去实现利益呢?辨证唯物论的因果关系学说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一定存在于该事物变化的内部。
外因一定是参与事物变化过程与根据发生相互作用的外部因素,是导致结果发生的必备条件。
如果没有外因,事物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
以此为依据,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根据是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犯罪人具体的犯罪行为则是犯罪人在具体环境下的具体选择。
那么又是什么在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呢?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人也不例外。
系统的整体性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的,并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维持和更新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同时,任何系统都是要素与结构的统一体,系统内部要素与结构从最终意义上决定着系统自身整体性能的质与量的发展限度。
从系统的角度看,人作为体力和脑力、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志诸因素相统一的有机体,而存在于现实社会。
这些要素的性能与它们相互间的结构方式,决定了具体的人在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具体的行为心理。
而且,人不是单纯的个体的存在,而是社会的存在。
与人的生存、生活相关的外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心理。
根据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结构有三要素: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
第三课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
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并不仅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主体外的环境因素有关,这些环境包括自然因素、家庭因素、教育文化因素等。
一、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
(一)犯罪的时间特征
1.犯罪的钟点特征
有研究表明,抢劫、盗窃,一般发生在18点至24点时较多,尤以20点至24点最多。
谋杀、伤害等针对人身的犯罪,也在晚上10点至12点最多,占16%。
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六小时中发案率高达45%,而在凌晨4点至中午12点的八小时中的发案率仅有1/4。
也有研究表明,扒窃、过失致人死亡等在白天发生较多。
如扒窃,在上午9点至下午6点,这是人们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此时在公交车站、车内、商店中及大街上等扒窃活动
最多;过失致人死亡往往发生在12点至17点,其次是上午9点至12点。
这与上下班的交
通拥挤,及下午时间司机精神疲惫不无关系。
2.犯罪的日期特征
有些犯罪在时间段上容易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醉酒驾驶往往发生在周末或节假日。
3.犯罪的季节特征
在一年四季中,随着气候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
大体而言,对财产犯罪,
如盗窃、抢劫等犯罪,其发案率的最高峰时期往往在秋季至冬季,而针对人身的犯罪,如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以及强奸、猥亵等性犯罪,则在春季至夏季期间最多。
(二)犯罪的地域特征
1.不同区域犯罪现象的特点
气温高的地区比寒冷地区的暴力性犯罪多;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的
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如车站、码头等侵犯人身的犯罪多;工矿地
区等针对人身的犯罪较多;甚至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贫富程度也对犯罪种类和犯罪率都有影
响。
2.犯罪的城乡差异
我国城乡犯罪的差异表现在:
(1)从犯罪数量上看,尽管农村有些犯罪比城市严重(拐卖妇女、儿童等罪),但是,城市的犯罪率普遍比农村高。
(2)从犯罪类型上看,城市的财产犯罪多,农村的暴力犯罪多。
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的原因在于:
(1)城市中引发犯罪行为的刺激因素相对较多;
(2)城市中传统的社会控制思想相对较弱。
二、家庭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缺陷
1.缺损家庭
2.贫困家庭
3.有不道德、违法或犯罪成员的家庭
4.不和睦的家庭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教育缺陷的表现
1.过于严格,如拒绝、敌对、过分干涉、支配、期望过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