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发展变化
- 格式:pptx
- 大小:495.07 KB
- 文档页数:24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犯罪心理发展变化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犯罪心理发展变化”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犯罪人已形成的犯罪心理经犯罪实施和在实施过程中所经历的深度变化、动机变化和状态变化。
(1)深度变化。
指犯罪心理的加深、加强或淡化、削弱。
(2)动机变化。
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和犯罪行为完成后,动机和需求种类的更迭、重合、转换等。
(3)状态变化。
指犯罪人在犯罪前后、刑事诉讼过程中以及监禁处遇中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并非凝固不变,而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在内外因素的不断相互作用下,通过动机斗争,可进一步导致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主要有两方面,即良性转化与恶性发展。
(1)良性转化。
即犯罪心理形成后,由显着的变动状态转为相对静止的状态,或由较强活动变为较弱活动的渐进过程,以
及在此基础上的抑制和消退。
有外因和内因,其外因主要有刑罚惩罚的正面效应、教育与综合治理、犯罪人生活环境变化等因素;其内因主要有行为人良知与罪责感的萌发,需要的转换、满足与代偿,以及各种自身条件限制的影响。
(2)恶性发展。
即犯罪人在犯罪活动中,犯罪心理经由强化走向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从初犯发展到惯犯、职业犯的过程。
表现为犯罪心理中各要素的强化和犯罪心理结构整体性的强化。
其原因主要有:在实施犯罪活动中行为反馈的影响,其他犯罪人的示范作用,刑罚惩罚的负效应。
犯罪心理学(升级版)(一)引言概述:犯罪心理学(升级版)是对犯罪心理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和提炼,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和犯罪处理中的应用等方面。
本文以五个大点为主线,分别从犯罪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犯罪人群的分类和特征、犯罪行为的动机、犯罪心理的变化与干预以及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犯罪心理学的意义和发展前景进行总结。
正文:1. 犯罪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2. 犯罪人群的分类和特征- 犯罪人群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犯罪人群的社会背景与家庭环境- 犯罪人群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状况- 犯罪人群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3. 犯罪行为的动机- 生物学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社会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犯罪行为的动机分类:经济动机、心理动机、社会动机等- 犯罪心理学理论对犯罪行为的解释4. 犯罪心理的变化与干预- 犯罪心理的发展过程- 犯罪心理的变化因素- 犯罪心理的干预方法:心理矫治、心理辅导等- 犯罪心理的预防策略与措施5. 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 受害者心理援助与支持- 犯罪证据分析与鉴定- 犯罪心理学在审讯过程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在刑罚执行中的作用总结: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的全面阐述,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机,为预防和处理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刑事司法系统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和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并为犯罪防控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第二章犯罪行为心理学发展史第一节:犯罪行为心理学早期发展史•一、西方国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犯罪心理的根源“由邪恶幽灵引起”、“中了恶魔的结果”•苏格拉底:从人的面色和头形来推断善恶(面相)28•柏拉图的犯罪心理思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8~公元前348)认为,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其恶的部分,人就不会去犯罪,否则人就会犯罪。
•亚里士多德:头部形状与人的心智有关,犯罪者的头盖骨形状与正常人不同(颅相学),诸葛亮:魏延有反骨;许多犯罪的原因就在于人类邪恶的本性。
•近代,英国学者J.洛克“自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由意志的表现”,“犯罪也是一样,行为人对自己所发生行为要负责,法律要惩罚的就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法国学者孟德斯《论法的精神》犯罪人的精神有重大质变,“悖德狂”和“色情狂”是这种重大质变的结果和表现•人为了追求快乐、为了得到财物和肉体的享受才犯罪•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世界上第一本犯罪心理学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性本能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1936年,精神病学家W.希利和A.F.布朗纳通过对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提出“情绪障碍理论”•1939年,犯罪学家E.H.萨瑟兰出版《犯罪学原理》,提出“不同接触理论”•1940年,精神病学家K.施奈德出版《精神病质的人格》:具体分析了各种异常人格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上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二、我国犯罪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一)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1、强调后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例:孟母三迁;西晋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2.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探讨犯罪心理的成因•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诸子百家“人性善恶”• A.告子的性无善恶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