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神奇的电磁波
- 格式:pptx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15
教案设计:10.1《神奇的电磁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电磁波谱以及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电荷的移动产生电流,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从而产生电磁波。
2. 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
3. 电磁波谱:根据频率和波长的不同,电磁波谱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4. 电磁波的应用: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微波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电磁波谱的基本概念。
2. 了解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过程和电磁波谱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电磁波发生器、接收器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手机通信,引出电磁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电磁波谱的基本知识。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电磁波的产生过程、传播特性以及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实例分析:分析手机通信原理,让学生理解电磁波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加强师生互动,巩固知识点。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0.1 神奇的电磁波一、电磁波的产生1. 电荷移动产生电流2.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3.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4. 产生电磁波二、电磁波的传播1. 传播速度:3×10^8m/s2. 沿直线传播3. 遇到障碍物反射三、电磁波谱1. 无线电波2. 微波3. 红外线4. 可见光5. 紫外线6. X射线7. 伽马射线四、电磁波的应用1. 无线电通信2. 电视3. 手机4. 微波炉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九年级物理下册10.1神奇的电磁波教案新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2、.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记住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1、会用c = f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知道电磁污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电磁波的屏蔽,学会科学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会用c = f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二)教学难点知道电磁波的屏蔽,会用c = f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新课讲解:一、认识电磁波1、电磁波的存在:阅读课文回答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收到几个节目,但是收音机、电视机和广播电台、电视台之间并没有连着线,那它们是怎样收到声音和图像的呢?电磁波的产生木棍在水面上振动产生水波;说话时的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它周围的空间里就会激起电磁波。
演示活动:打开一台收音机,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根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
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正极摩擦,验证电磁波的存在。
二、描述电磁波与水波、声波相似,电磁波也有频率,是由波源正东的快慢决定的。
比起我们周围的声音,通常电磁波的频率要大得多,可以达到1014Hz,甚至更高。
从波源出发,声波、水波和电磁波会在空间中弥散开来。
用图像来描述,记录波的传播,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电磁波谱为了对各种电磁波有个全面的了解,人们按照波长或频率、波数、能量的顺序把这些电磁波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微波:波长从1米到0.1厘米,这些波多用在雷达或其它通讯系统;红外线:波长从10^-3米到7.8×10^-7米;红外线的热效应特别显著;可见光:这是人们所能感光的极狭窄的一个波段。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很窄,大约在7600 ~4000埃(在光谱学中常采用埃作长度单位来表示波长,1埃=10^-10米)。
一、神奇的电磁波
一、神奇的电磁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电磁波是一种波动;
2.知道如何描述电磁波哦;
3.了解电磁波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做,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体会人类对电磁波的利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与尝试操作的科学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与动手做,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世界的神奇,进一步了解物理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壮观图景,初步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电磁波的概念、分类。
【教学难点】
电磁波的波长、频率与光速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案:10.1《神奇的电磁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学期,第10章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
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电荷的运动如何产生电磁波。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雷达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无线电通信设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如何工作的?2. 知识讲解:(1)电磁波的产生:教师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运动如何产生电磁波。
(2)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3)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雷达等。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
(2)教师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跟着一起解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产生:电荷的运动传播: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应用:无线电通信、电视、雷达等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2. 请说明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第1节神奇的电磁波┃教学过程设计┃二、进行新课1.认识电磁波(1)自学回答:电磁波的作用。
——电磁波能传递声音、文字和图像,还能进行各种远距离控制。
提出问题:什么是电磁波呢?它跟我们接触过的水波、声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活动:①用小石子在水槽中激起水波;②回顾讨论声波现象。
提出问题: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电流变化会激起电磁波。
提出问题:电磁波看不见(可见光除外)、摸不着,如何感知它的存在呢?(2)电磁波的产生学生动手做:探测电磁波。
拿出一个收音机、一根导线和一节电池。
进行如教科书图10—1—3的实验,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听一听”电磁波。
实验中需注意:把收音机调至没有节目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过程中的几个细节:什么时候,“听”到的电磁波信号最大?当导线与电池正学生小实验水波的形成很简洁,而电磁波的“不可见性”是学习的一个难点,采用类比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电磁波知识。
极完全接触或者完全脱离时,电磁波信号如何?教师:电磁波其实并不神秘,刚才我们通过收音机收听到的就是电磁波。
通过刚才我们的观察,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呢?请一些学生进行回答。
为了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还可以再补充一个“动手做”:在教室里,用一部手机拨打另一部手机的号码,按下“接通”键,很快就可以从另一部手机中传来电话铃声。
可以告诉学生,第一部手机就是一个“发射台”,刚才这轻轻地一按,就是按下了发射电磁波的按钮。
教师总结:水波的形成,是因为波源位置的水面受到了扰动;声波的形成,是由于声源发生了振动。
我们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如果电流发生了变化,它周围的磁场也会发生变化;而磁是能生电的……这样循环下去,就形成了波动,这就是电磁波。
结论:刚才的实验现象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电流的变化,会激起电磁波。
为了研究方便,科学家们经常用波的图像来描述波。
提出问题:类比水波的波动过程,当水面的这一点(波源)振动一个来回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波形向前移动了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