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剧看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58.48 KB
- 文档页数:3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电视剧《大丈夫》
沈怡然;吴玉玲
【期刊名称】《视听》
【年(卷),期】2015(0)11
【摘要】在我国,电视剧作为一种电视媒介传播形式拥有广泛的受众。
作为大众
文化产品,它不仅向受众传递声画和故事,还传播着潜藏在文本中的价值观念、社会标准、道德规范等。
当下,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仍属一种边缘、非主流的思想,以女性叙事、女性主义思想为主的影视作品还是凤毛麟角。
而曾热播的电视剧《大丈夫》虽然并非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女性电视剧,但剧中多方面渗透了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运用叙事分析方法对《大丈夫》进行多方面解读,分别从女性话语权、女性对婚姻的态度、母亲形象及社会性别分工四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沈怡然;吴玉玲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新闻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部黑人女性主义小说的经典——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 [J], 赵纪萍
2.似是而非的女性主义电视剧——电视剧《婚姻保卫战》的女性主义解读 [J], 严
红兰
3.论“话题性电视剧”的美学特征--以电视剧《大丈夫》为例 [J], 陈丽丽
4.大女主电视剧的女性主义解读\r——以电视剧《延禧攻略》为例 [J], 于红;杜晓亮
5.电视剧《小欢喜》形象塑造的女性主义解读 [J], 徐瑞; 刘成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茉莉花开》绽放的女性主义文本《茉莉花开》是一部以女性为主题的电视剧,通过展现三位女性在家庭、事业和爱情中的成长与挑战,触及了许多女性主义的话题。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茉莉花开》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和故事情节,以及其中蕴含的女性主义主题。
我们来看看剧中的三位女性角色:白茉莉、顾倩倩和王玉霞。
白茉莉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女性,她在工作上表现出色,但面临着来自丈夫和家庭的压力。
顾倩倩是一个家庭主妇,她对家庭的付出却往往被人忽视,甚至被婆婆排挤。
王玉霞是一个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女性,她在职场上要面对各种挑战和歧视。
这三位女性角色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展现出了女性在不同领域中所面对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展现了她们如何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内心平衡和价值。
而顾倩倩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形象,她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家庭中,孝敬公婆,照顾丈夫和孩子。
她的付出却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甚至经常受到婆婆的压制和排挤。
这种家庭中女性地位低下的现象,触及到了传统家庭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顾倩倩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反映了社会中对家庭主妇的普遍偏见和歧视,也让人们对传统家庭的性别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王玉霞的形象则展现了年轻女性在职场中所面对的挑战和歧视。
在职场上,她不得不面对男性同事的性别歧视和职业发展的阻碍,同时也要承受来自家庭的期望和压力。
她在职场上所遭遇的困境,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女性在职场上的地位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现状。
这种职场上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也成为了现代女性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剧中的三位女性形象展现了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份的女性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困境和挑战,也展现了她们在追求自由、权利和平等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奋斗。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扩展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也触及了许多关于女性主义的话题,如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家庭关系中的性别歧视、职场性别不平等等问题。
20201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在我国影视作品之中,女性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演变过程。
女性意识是一种性别意识,是一种在女性身上才会出现的意识,也是女性对于自身性别与男性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
我国影视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上世纪初,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女性意识,但并没有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出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男女地位平等成为社会的共识,此时的影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一样,是一种钢铁意志般的形象,女性和男性在社会上拥有相同的权利,这种现象相较于封建时期虽有所进步,但并不代表着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女性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独特的魅力,没有认识到自己和男性的区别。
近几十年,在我国,女性意识不断觉醒、不断发展,影视界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女性意识逐步凸显。
一、早期影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中国影视作品在诞生之初就有女性形象,但仅仅是为了情景发展的需要,而且女性形象在男性形象面前缺乏内涵、缺乏性格,是一种附庸品,谈不上独立的女性意识。
到了上世纪30年代,在五四思潮影响之下,一大批女性作家走上历史舞台,这是女性意识崛起的一种表现。
从此以后,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日加丰满,性格也更加丰富,女性在影视作品中不再只是附庸,更不是男性的背景板,而是更多体现为受先进文化熏陶的进步青年,她们有些相夫教子,有些叛逆封建伦理,冲破封建传统束缚,大胆追求自我幸福,但是这些女性形象很难说是具有自我觉醒意识的女性形象。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影视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男女平等政策,取消了封建包办婚姻等制度,很多女性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在这种政策影响之下,一些女作家拿起笔,以主人翁姿态歌颂新中国,抒发了自己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赞扬,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例如杨沫的《青春之歌》等作品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从总体上看,此一时期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题材、主题和内容各不相同,不仅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的客观状况,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价值追求,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意识,而女性意识相对弱化,女性形象更多地带有男性的特征,此时的女性形象不再柔弱。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电视剧《甄嬛传》中的 现代女性意识王 霞(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摘 要:电视剧《甄嬛传》是根据流涟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大型宫廷电视剧,一经播出便掀起了收视狂潮。
究其原因,是其中反映出来的现代女性意识获得了当代女性的认同感。
因此,本文尝试探究该剧中的现代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男女平等;自我价值2012年,大型古装宫廷剧《甄嬛传》一经播出便斩获超高收视率,其后,几乎中国的各大卫视都竞相播放,时至今日,其辉煌依然无人能敌。
因此,本文尝试分析该剧如此成功的原因。
1 电视剧《甄嬛传》简介电视剧《甄嬛传》以主人公甄嬛的命运为主线,讲诉了甄嬛从懵懂无知的花季少女到被皇帝选中进入后宫成为妃嫔,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斩获成功人生的励志故事。
具体而言,甄嬛和昔年好友沈眉庄一同参加皇帝的选秀,期间遇上了安陵容并结拜为姐妹。
三人机缘巧合,一同入宫为妃。
在入宫后三人受到了当时宫中正得圣宠的华妃娘娘的明枪暗箭。
其时的皇后也对新入宫的三人虎视眈眈。
但皇后此时的最大敌人是华妃,因此,皇后利用甄、沈和安三人,合力搬倒其在宫中的宿敌华妃。
搬倒华妃后,甄嬛圣宠盖过皇后。
于是,皇后各种挑拨离间,使安陵容与甄嬛为敌,还各种陷害甄嬛。
最终,甄嬛主动失宠,寄居甘露寺。
后经历各种波折,甄嬛重回皇宫,利用自己的智慧与胆识搬倒皇后,最终成为皇太后。
2 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纵观人类历史,女性始终处于社会中不平等的一方,长久以来,女性都没有权利像男性一样拥有教育权、就业权和选举权。
为争取女性的正当权益,西方国家率先爆发了女权运动。
1791年,法国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发表《女权宣言》,标志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开幕。
其后,美国相继爆发了为妇女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就业权和选举权的斗争。
最终,女性主义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伴随着如火如荼的女性主义运动而来的是女性主义研究的繁荣。
女性主义先锋作家伍尔夫敏锐地察觉到女性在诸多上层领域没有发言权,其著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标志着女性主义理论的诞生。
从当代大女主影视剧看女性主义的偏离——以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女性形象为例徐泓杰 孔令霞 范 黎(湖北民族大学,湖北 恩施 445000)摘 要: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提高,影视市场为迎合女性需求推出多部大女主题材影视剧。
本文从女性形象在国内传统影视剧中的形象呈现与构建出发,以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为例,分析大众媒介作品中对于“女性主义”的呈现以及呈现过程中出现的偏离,从而促进人们在媒介传播中对于这一概念的关注。
关键词:女性形象;影视剧;女性主义;《我的前半生》女性主义,也称为女权主义,源自西方,女权主义关注妇女地位,追求妇女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也可以理解为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最早出现于16世纪,植根于人类自身的解放运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一、当代影视剧中女性主义的兴起随着当代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在我国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背景下IP产业的兴起的影响,我国传统影视剧中总是以男性为主角的惯例开始发生转变,大女主剧热播荧屏,该题材的电视剧呈火热、井喷之势逐渐占领市场,成为影视行业不可忽视的现象。
当下很多热播剧,都出现了很多大女主的身影,例如2018年热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懿传》,2019年汤唯主演的《大明风华》等。
《我的前半生》同样也是一部聚焦女性、以女性为主要讲述对象的影视剧,且此部电视剧改编自擅长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家——亦舒的小说。
剧中女主罗子君在剧情发展前期的角色设定有着“贤妻良母”的某些特质,但是她又拥有促成其前一段婚姻悲剧的特质——与社会脱节、不思进取、依附于丈夫。
离婚后,子君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独立起来,因此她在形象上有了明显的转变,不再是以家庭为生活重心,而是选择走向事业,逐渐颠覆过往的形象,转变为“女强人”。
此类大女主剧特点往往十分鲜明,一般是以女性的成长为主线。
剧中女主有鲜明的自主人格,更具自我意识和精神气质,相比于传统偶像剧中女主的“玛丽苏”人设,大女主戏对女性的刻画跳出了偶像剧、家庭剧中对女性刻板描述的框架和思维定式,以女性视角来进行叙事,对男性话语权进行解构,树立独立有思想的女性形象,使得该类型的女性形象更具自我意识和自主人格。
反思大女主剧中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一种关注女性权利和性别平等的思想体系,它旨在挑战现存的性别歧视和
压迫,并推动社会的性别平等。
在大女主剧中,女性主义的呈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影
响着电视剧中女性角色的表现和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剧集对社会女性地位和性别角色的关
注和呈现。
在许多大女主剧中,女性主义的呈现通常是通过女主角的故事线和成长过程来体现的。
剧中的女主角通常会面临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她们在这些挑战中逐
渐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价值,开始为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奋斗。
她们也会在自己的成长过
程中,与其他女性角色一起探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话题,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示对女性
的支持和团结。
在电视剧中呈现的女性主义,常常是通过女主角的故事和成长过程,来反映社会对女
性的各种歧视和偏见。
剧中的女主角往往会面临各种职场和家庭上的挑战,如性别歧视、
职场竞争、家庭责任等,而她们在这些挑战中的表现和反抗,也反映了她们对性别平等的
追求和对社会对女性不公的不满。
女性形象在中外影视史中的演变与表达在中外影视史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与表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女性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形象呈现出多样化的演变,同时也反映出了对女性角色的不同表达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首先,从过去到现在,女性形象在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演变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
在早期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形象通常被塑造成柔弱无力、依赖男性的角色。
她们往往被描绘为无知、无能、需要男性拯救的色彩。
然而,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和社会意识觉醒的提高,女性形象开始向着更加独立、坚强和自主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以20世纪初的中国电影为例,由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较为保守,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传统的贞妇良母或受压迫的农村妇女。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形象在中国电影中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现代女性角色逐渐涌现,她们独立、自信、聪明,不再被束缚于传统的家庭角色,而是展现了她们的多元面貌和社会角色。
在外国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从以往的主要被塑造成二维的性感和尤物的形象开始多样化,反映出了女性的更多内在特质和文化背景。
例如,在美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
女性开始成为主角,她们通过努力工作、经历困难和追求自由来展现自己的价值。
这些角色在片中表达了女性独立自主、拥有意志力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除了在角色塑造上的演变,女性形象在中外影视作品中的表达也多种多样。
通过服装、化妆和形象设计等方面来表现女性形象的特点并且呈现不同的文化特质。
例如,在中国古装剧中,女性穿着华丽的汉服,妆容精致,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
而在西方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形象通常呈现出更加时尚和现代的特点,通过服装、化妆和造型等方面来展示女性的自由和时尚。
此外,女性形象在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演绎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地位和价值观的认知与改变。
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结课作业从影视中透视中国女权主义发展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编辑出版学号:**********姓名:***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女性的权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性的价值也得到了肯定,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妇女运动和妇女研究从西方世界开始蓬勃,人们的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
但是与男性相比,世界各国,个文化中的妇女仍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1],这样的处境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方面我们需要法律体系的健全,另一方面,女性需要树立权利意识,正确看待自己的价值。
摘要:中国影视剧,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加入其中,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中,一些优秀的女制片人,女导演格外引人注目。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电影数量逐年攀升,创作题材也不再拘泥于构建英雄式的男性,而是塑造了大批的充满智慧,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
女权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女性争取尽可能多的权益,在女权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中国的多数女性却得不到法律法规的庇护,制度的健全是一方面,而女性自身的权利意识却经常被传统思想所禁锢,难于启齿,或者碍于颜面不敢同罪恶作斗争。
女性已不再应该忍辱负重,在一个文明的,法制化的国度,女性的权利意识逐渐在苏醒,相比百年前,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是这需要更多的人成为参与者。
关键词:女权主义影视女性意识一.中国女权主义的形成1.五四时期的启蒙五四运动以前,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中国妇女长期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她们在政治上没有自由,经济上不能独立,又不能接受教育,生活境遇十分悲惨。
有许多妇女为获得自由解放而进行顽强的反抗。
然而,封建的经济形态决定了妇女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她们不能摆脱家庭的圈子回归社会劳动中去。
也正因为这样,一旦中国妇女觉醒,她们的强大革命力便会带来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风暴。
在长达数千年封建统治中,真正自觉的妇女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中揭开的。
影视剧《孔雀东南飞》的女性主义诠释摘要历史经典古装电视剧《孔雀东南飞》自搬上荧屏以来,在观众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其进行诠释,进而阐明:作品沉重打击了传统的“孝道”,更赋予传统“孝道”以崭新的含义;赞美了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号召女性联盟追求女性的独立、解放。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诠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根据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改编而成的36集历史经典古装电视剧《孔雀东南飞》自搬上电影荧屏以来,在观众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特别受女性观众的喜爱。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认为电视剧《孔雀东南飞》是一部女性主义的杰作。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它是妇女运动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的产物。
凯特·米勒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女性主义的先驱。
米勒特的《性政治》的出版标志着女权主义批评正式诞生;而西蒙娜·德·波伏娃出版于1949年的《第二性》则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宝典”,该书严厉抨击了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颠覆性的文学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在其发展中广泛吸收了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文化的颠覆性。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核心是性政治,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它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它探讨了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声讨了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歪曲及压抑、丑化。
上世纪80年代初,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有了自己的发展,也诞生了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用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对中外文学进行全新的研究。
男性作家王蒙在《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它开始动摇了我们一些习焉不察的传统男权观念,使我们开始把问题作为问题来看,使我们对于许多天经地义源远流长的东西进行新的观照和思考;它表达了智慧的痛苦;它使我们的男性公民恍然大悟地开始思考女性们的严峻处境。
以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大女主剧现象大女主剧,这股热潮近年来在影视圈中持续升温,吸引了大量观众的。
这类电视剧通常以女性角色为核心,讲述她们在生活、事业和爱情中奋斗的故事。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大女主剧现象进行审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大女主剧现象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是它们突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在以往的电视剧中,女性角色往往被定位为贤妻良母、傻白甜或者恶毒女配,而大女主剧则让女性成为主角,聚焦于她们的成长、挑战和胜利。
通过展现女性在事业、感情和生活上的独立和自主,大女主剧打破了女性只能作为辅助角色或从属地位的传统观念,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独立的女性形象。
大女主剧现象的出现还与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
女性主义思想强调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鼓励女性追求自主权和自由。
大女主剧正是体现了这种思想,让女性角色不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能够独立自主地表达自己、追求梦想和幸福。
这种思想深入人心,为大女主剧的流行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然而,大女主剧现象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有些批评指出,一些大女主剧过于强调个人成功和励志,忽略了社会背景和现实问题。
有些剧集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仍然存在刻板印象和物化现象,这无疑是对女性主义的歪曲和误读。
因此,在欣赏大女主剧时,观众应保持理性思考,不要盲目追随剧中的人物和情节。
大女主剧现象对电视剧创作也具有启示作用。
它敦促创作者更加女性角色和女性主义题材,让更多真实、多元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荧幕上。
大女主剧的成功也鼓舞了其他创作者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提高电视剧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
大女主剧现象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剧类型,既满足了观众对于女性形象多样化的需求,又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的推广与普及。
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它的出现无疑为电视剧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应该肯定大女主剧现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继续和推动电视剧创作在表现女性形象和传递女性主义思想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从电视剧解读社会发展与女性形象变迁中国电视剧塑造了诸多典型女性形象,《渴望》中传统女性典范刘慧芳、《北京人在纽约》中女强人阿春、《杜拉拉升职记》中新女性形象杜拉拉,描摹了中国改革开放到现代化转型这一漫长时期中中国女性形象嬗变的轨迹。
社会性文本之外的中国现实社会,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巨大变迁。
文本与现实的相互折射,为解读中国社会发展与女性形象变迁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联系提供一种思路。
标签:社会性文本女性形象社会变迁文化镜像从新中国建立至今,各类以中国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塑造了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具备时代典型性的女性形象:从《渴望》中作为传统女性典范的刘慧芳,《北京人在纽约》中作为改革开放奋斗时期女强人代表的阿春,以及《杜拉拉升职记》中象征新时期独立自主女性的杜拉拉。
电视剧中女主角形象的演变折射了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中女性从自我意识缺失到角色定位斗争再到回归平衡对话的嬗变,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社会漫长转型时期的一种文化表征。
因此,本文通过对三部电视剧做出本文解构梳理出女性形象的变革,对中国社会在发展变迁过程中方方面面变化的分析了解电视剧形成的宏观语境,进而透析出中国社会发展与女性形象变迁之间存在的丰富文化镜像意义。
一、文本解构: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著名的女性主义波伏娃认为,“女人并非是生就,而是逐渐形成的”。
故而,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构建与呈现则是在相应的特定社会与文化的打磨中形成的。
《渴望》、《北京人在纽约》、《杜拉拉升职记》等三部电视剧播放期间都引发了中国民众的高度关注,甚至引发社会大众对于爱情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观的热议。
以下就针对三部电视剧文本展开解读,解构电视文本中女性形象的特征及不同时期出现的形象变化。
1.《渴望》——传统女性典范刘慧芳1990年出品的电视剧《渴望》开创了我国家庭伦理据的先河,它凭借世情、友情、爱情、人情的魅力让千千万万的观众为之牵挂,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化。
从电视剧看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发展
As feminist ideals are moving forward in China, the images of heroines in Chinese popular TV dramas are changing.
随着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向前发展,中国流行电视剧中女主角的形象也正在发生改变。
The latest example is Princess Weiyang. The TV drama, starring actress Tang Yan, tells a story of a princess’ revenge after her royal family was killed in a conspiracy for power.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锦绣未央(Princess Weiyang)》。
这部电视剧由唐嫣出演,讲述了一个公主在其皇室家人于一场阴谋篡权事件中被杀之后的复仇故事。
Unlike the quintessential female characters of shabaitian, which translates literally to an innocent, white and sweet girl, Weiyang appears sophisticated and cunning and tactfully eradicates all her foes. Of course, she wins the love of the prince for her beauty and wisdom.
不像典型“傻白甜”(傻白甜即指性格天真、皮肤白皙、性格甜美的女性)式女性角色,未央显得非常复杂和狡猾、巧妙地消灭了她所有的敌人。
当然,她也以自己的美丽和智慧赢得了皇子的爱。
Weiyang’s traits gratify the appetite of a modern female audience. The image is a fusion of Snow White and Princess Diana (the superhero from Wonder Woman). They are born into prestigious families that bestow them respectable temperaments, and their active pursuit for self-empowerment and their brave fight to survive and prosper, are considered virtues to today’s women.
未央的性格特点满足了现代女性的胃口。
她的形象是白雪公主和《神奇女侠》中超级英雄戴安娜公主的结合体。
她们都出生在名门望族、品行端庄受人尊敬,她们主动追求自强,勇敢战斗求得生存和成功,而这一切都被今天的女性视为美德。
It is a positive change that the personalities of heroines are becoming more multi-layered. However, in my opinion, the female characters of today’s Chinese dramas still lack of feminism representation. For example, TV dramas like Princess Weiyang are still se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 male-dominated society where the prince saves Weiyang’s life several times. Such storylines prevail in most dramas set in China’s ancient times.
女主角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多层次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然而在我看来,目前中国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仍然缺少女性主义表现。
举例来说,像《锦绣未央》这样的电视剧仍然是发生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皇子曾经多次拯救未央的生命。
这种戏码在大多数中国古装剧中都非常流行。
One aspect of feminism ideals is to emphasize that women have equal power to shape the world. While true love should be treasured, the unrealistic Mary Sue plot (heroine unreasonably wins love from many male characters) leads the story back to the ideology of men dominating the word.
女性主义思想的一个方面就是强调女性有平等的权力来塑造这个世界。
虽然真爱应该被珍惜,但是不现实的玛丽苏(玛丽苏即指女主角不合理地赢得许多男性角色的爱)情节将故事带回到了男性主导世界的思想之中。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China is still in need of screenwriters who can break the shackles to make a real difference in shaping heroines. In 2016, TV drama Ode to Joy gained its highest ratings from the young Chinese audience, who often compares domestic dramas with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
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仍然需要可以打破束缚、在塑造女主角方面做出真正改变的编剧。
2016年,《欢乐颂(Ode to Joy)》从中国年轻观众那里获得了最高收视率,而这些人经常把国产剧和西方的电视剧放在一起比较。
The images of four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drama are more realistic, exuberant and attractive and even their personality flaws, vulgar sides, fears and twists are showcased.
剧中4位女性角色的形象更加现实、有生气、有魅力,甚至她们的人格缺陷、庸俗的一面、恐惧和扭曲也被展示了出来。
The ideas of feminism should not be depicted in the way fairytales are written.
女性主义思想不应该用编写童话故事的方式来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