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7.95 KB
- 文档页数:6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写作一、中国现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羞而真正浮出了历史地表,女性小说的繁荣标志着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形成。
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呢?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出发点是西蒙波伏娃的著名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着重对女性的文化身份和处境进行探讨,由此揭示出父权制文化结构中女性从属被压抑的位置。
女性写作的概念是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菜娜西苏提出来的,着重于强调女性写作与女性身体的关系,中国女性批评家认为这一概念包含了一定的开敞性,它包含着文学的书写和非文学的书写,包含了具有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也包括可能在文学意义上我们很难给予高度评价,但可能具有作为女性的自传、女性的反抗、女性的口述史、个体生命史的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关于女性文学的不同理解:(1)指以女性作家为主体所创作的一切文学。
(2)指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性生活题材的作品。
即:"只要是出自女性手笔,描写女性生活题材的文学,均可看作妇女文学。
或指女作家所写的具有女性意识、反映女性情感、表现女性生活的文学。
(3)指一切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
这种观点认为,凡是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苦闷、彷徨、哀怨、抗争的作品,不论作者性别如何,均可视为女性文学。
反之,如果没有反映女性意识,即使作者是女性,也不可纳入女性文学。
(4)指女作家的所有文本及一切关于女性的文学作品。
我们国家通常采用第一种。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个性解放”“民主自由”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批知识女性参与写作,她们努力寻找属于女性的视角、叙述方式和女性话语,标志着现代文学中女性写作的生成,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凌叔华等人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
而后的三四十年代又形成了诸如萧红对女性自我放逐心灵历程的诉说,张爱玲对殖民都会与闺阁政治的指涉,以及丁玲的走向民族叙事等既相互区别有可相互参照的多样化女性书写样式和文本形态。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摘要:本文是一篇对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存在状态的理解的论文。
在“性别差异”下的女性独有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的意识,形式以及媒介表现上的特点。
同时,结合中国女性艺术的现状来进一步阐述中国女性艺术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视角性别感性现状引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生物。
它不仅与以往的中国女性艺术更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且在“性别”这一人类最大,最根本的话题上做了更多的阐述。
虽然每个女性艺术家的风格各异,但都是从女性的角度来阐述世界。
显现出一种与男性艺术家完全不同的独特视角。
随着女性主义艺术渐渐的被国人熟悉并接受,女性在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也随之变化。
女性主义启发我们对于人类的责任和对自然界的责任的反思,它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也为我们理解性别歧视的原因提供媒介。
所以我们在关注女性主义艺术的同时,更应把握其特点,以建构的姿态来看待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
下面,通过对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特点的理解。
来进一步解决我在毕业创作中的选题问题。
一中国女性艺术的特点1 自身关注的视野。
现代女画家申玲说:“以平常心画周围的人和事,是我不变的主题。
”而蔡锦就其《美人蕉系列》作品的创作感悟中也说过,她选择此创作主题是因为需要将心中的事物通过绘画这一种方式表现出来。
因此可见,在女性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女性艺术家对自身关注和表达的欲望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和深刻。
她们密切的注视着自身的变化和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并往往以这些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如宋红的作品几乎像一面镜子一样单纯而直观的直接反射出她内心的感受和即时的情绪。
如《音之花》,《生之恐惧》等都是她从怀孕到生育过程的不同感受的真实记录。
而陈羚羊的作品《十二月花》让我们透过传统样式的镜子,看到女性的流着经血的器官,而不是我们习惯看到以往作品中的美丽的女人的脸蛋或裸体。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在近年来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既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唤。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以期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首先,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出现,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和要求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偏见和不公平。
女性被视为柔弱、依附、从属的对象,而男性则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并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就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辛酸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不公平待遇的不满和反抗。
其次,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唤。
在当代中国社会,尽管女性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性别歧视和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
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歧视,妇女权益保护仍然不完善。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呼唤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重视。
比如,王安忆的散文《长恨歌》中,通过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思社会现象,揭示了女性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关注。
此外,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也是对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解放的呼唤。
女性主义文学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个体经验,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通过文学的表达和呈现,女性主义作家试图为女性赋予更多的话语权和主体性。
例如,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性和自我追求的重要性,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思考性别问题的视角。
通过对女性的经历和体验的揭示和表达,女性主义文学呼唤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为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解放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088当代思潮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女性主义既是社会理论,又是历史实践,还是政治动员的身份符号。
其多重含义注定围绕她的纷争、对她的各种抵制和挑战,自她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不绝如缕。
女性主义理论纷繁庞杂,女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女性主义渗透的理想之光与人类社会发展休戚相关。
女性主义思潮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迄今已有百年多。
在这波谲云诡、地覆天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女性主义先驱者,身体力行、奔走呼号,或译介典籍,或著书立说,或策划运动,或主导话语,在泱泱华夏大地掀起了女性苏醒之波澜,吹响了女权崛起之号角,也使男女平等思想在国人的观念里扎根发芽。
女性主义的理论概况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又称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中文的两种译法,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国内学者对它的定义还未形成普遍接受、完全一致的观点。
《中国女性大百科全书》将“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分做了两个辞条,分别界定:女性主义是西方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前流行的女性运动理论和基本女性观;女权主义则被称为“男女平权主义”,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要求结束女性的从属地位,主张男女两性平等,是资产阶级女性运动的主要理论基础。
这是国内对西方女性主义最权威也是最早的解释。
有学者认为,“女性主义”对“女权主义”的小心替换,是希望试图消解“权”(特别是“权力”)所蕴含的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抗性;“女性主义”的自我命名,不仅失去了对宏观社会制度的批判力,而且把女权主义定位于“女性”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张扬。
也有学者提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变异,主要体现在“女权主义”向“女性主义”这一词汇的转变上,代表着这一思潮不再只是简单的女性向男性争取权利或权力,而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发出挑战,改变在传统积淀如此深厚的中国的女性命运;词语的选用深刻体现了学者们对女性主义思想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挑战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和观念开放,女性主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然而,在当代社会,女性主义依然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如何实现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是一种探索和反思性别关系的思想和运动,旨在消除性别歧视和压迫,促进女性的解放和权利。
女性主义的主要理论包括性别意识、女性表达、女性自我和情感表达,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然而,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对于性别平等的理解和实践,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争议。
例如,在家庭中,男女的分工依然存在明显的差异,女性通常担负着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而男性则更多地关注事业和经济发展。
这种分工方式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制约了家庭、社会的整体发展。
其次,现实社会的阶级、种族和性取向等多重身份交织,也给女性主义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女性中的弱势群体,比如性少数群体、贫困女性和少数民族女性,所面临的性别歧视和压迫,往往受到族群、阶级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女性主义更加关注和理解这些因素,构建更加包容、多元化的女性主义理论。
另外,女性主义也需要面对内部的分裂和冲突。
在女性主义的运动中,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些分歧往往会导致内部的冲突和分裂。
因此,女性主义需要更加注重教育和沟通,通过对话和交流,建立起理解和尊重的关系,并推进更加有益于性别平等的实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代社会,女性主义既有发展的机会,也有许多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为了实现性别平等,女性主义需要更加关注多样性和包容性,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声音和需求的关注,以及通过对话和沟通,推进内部的团结与发展。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摘要: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但在其在中国,这个不同于西方的典型东方国家中,女权主义的发展又有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本文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视角着手,研其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以及中西女权主义的差别等相关内容。
结合有关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事件,谈谈女权主义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女权主义中国差异影响一、女权主义的概念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权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二、女权主义的起源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社会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传到中国,译为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
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等问题。
三、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1、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
1902年,斯宾塞的《女权篇》被介绍到中国,这是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女性主义著作。
1903年,约翰·弥勒的《女人压制论》和第二国际的《女权宣言书》也被译介进来,还有柳亚子所作的《黎里不缠足会缘起》。
孙雄在《论女学宜注重教育》一文中,描述了女学东来的盛状。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当时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艺术中女性主义的现状摘要:本文是一篇对中国艺术中女性主义存在现状及意义分析的一篇论文。
从女性艺术家自身独有的视角出发来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以及浅析女性艺术家身上独有的气质与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产生;现状;意义随着上世纪中叶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中国,尤其在90年代也出现了繁荣的女性主义艺术。
一、中国女性主义特点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古代封建制以父权制的禁锢为主导,从讲究三从四德的社会环境到1995年来中国社会知识女性自我思想意识的解放。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概念的提出为典型。
但是,与西方相比,中国女性主义的历史很短,在加上一直以来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女性主义与西方相比,显得更加的平和与中庸。
不像西方女性艺术家那么的激进与激烈。
中国的女性艺术家的视野关注于生命意识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身体,内心的敏感,脆弱,繁殖。
林语堂曾经说过:“在肤浅的表面下,她们比男人生活得更深层,更接近生活实际。
”所以由于女性艺术家的关注点与男性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绘画方式,例如,蔡锦对她的作品《美人蕉系列》创作感悟中也说过,她选择此创作主题是因为需要将心中的事物与感受通过一种绘画方式来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在女性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女性艺术家对自身的关注程度和表达自己的欲望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和深刻。
她们密切的关注着自身的变化和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她们的情感更加的丰富与细腻,所以说绘画成为她们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是一个在合适不过的手段了。
中国的女性艺术家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和面貌,中国的女性艺术家有自己独有的东方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的影子,她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大量的吸收和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女性艺术家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们大量的吸收与借鉴,表现在她们的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与画面构成上,而且现代的女性艺术家作品表现出一种中国文人画的痕迹与细腻的浪漫主义诗人气质。
当代女性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趋势当代女性学是一个基于女性问题的学术领域,它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与女性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身份等方面的议题。
女性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学逐渐发展出了多个理论框架,并不断朝着更广泛、开放的方向发展。
一、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是女性学的核心理论框架之一,它关注解决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问题。
女性主义理论通常分为三个主要派别:自由派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
自由派女性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注重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问题,而黑人女性主义侧重于种族和性别的交叉压迫。
这些派别形成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女性主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理论关注权力、身份、知识和语言的问题,强调差异性和多样性。
它挑战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主张去中心化和社会的流动性。
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女性学的研究更加开放和包容。
三、跨学科研究女性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科领域,已经吸引了来自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洞察女性问题的多个层面和维度。
通过不同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女性学在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四、全球化视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女性学开始采用全球化视野来研究和呈现女性问题。
全球女性主义关注跨国性别和家庭关系,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系统对女性的影响。
全球化视野使女性学的研究更加全面和多元,拓宽了研究范畴,丰富了学科内涵。
五、更加包容性的研究议题当代女性学正在逐渐拓宽研究议题的范围,关注更多与女性相关的问题。
例如,性别认同、性别多元、女权主义、家庭与职业平衡、性别对待、暴力与性别关系等议题都成为女性学的研究热点。
这些议题的涌现使女性学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女性的需求。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己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
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始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
女性写作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四"以"人的觉醒" 为标志的新文学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冰心,其他主要作家还有陈衡哲、石评梅、庐隐、冯況君、凌叔华、谢冰盖等。
冰心发表作品的时间虽然晚于陈衡哲,却是新文学创立以来第一位可以与当时著名的男作家平起平坐的女作家,并且在小说、散文和诗歌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在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她的散文,她写的"美文"(艺术散文)曾与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一起,被看作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
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下创作的小诗^主要有《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被称作"繁星体",曾开创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她的小说在主题上与她的散文和诗歌是"三位一体" 的,都是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并以提出问题的广泛性和现实性而引人注目。
冰心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虽然都有女性的特点,而强调"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正是"五四"
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但她并不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女性角色,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憶俾》、《去国》,以及《庄鸿的姊姊》等小说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女性问题,而主要是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冰心一样,当时的其他女性作家大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创作题材,如庐隐的《海滨故人》、《曼丽》,冯況君(涂女士)的《卷蔬》、《春痕》,凌叔华的《花之寺》、《绣枕》等,但也仅仅是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并不特别在意"女性"的身份。
在教材中,将谢冰营的名字排在其他作家之前并无道理,虽然她是一位多产作家,也写过一些女性题材的作品,如《空各幽兰》、《一个女兵的自传》、《女兵十年》等,但在"女性文学"的创作上并不比其他作家更突出,且成名较晚,其主要作品多发表或出版于1928年以后。
倒是在这个高潮出现之后,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家们的性别意识开始觉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丁玲在1930年代前后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第一批作品,以大胆表现女性内心的"性苦问"而起到了惊世骇恪的作用。
但这种出色表现也只是兽花一现,随着她加入"革命文学"的创作后,女性意识逐渐消失。
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还有几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如萧红、张爱玲、苏青等,她们虽然各有成就,但并没有在"女性文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50年代以后,情况更不容乐观,一是女性作家本来就不多,比较有名的也就苑志駒、宗琐等几位,二是这些女性作家创作中騰跋的一点女性意识刚一薪露头角,就遭到以男性
话语为中心的社会主流意识的压制和涯没。
女性写作的第二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这个时期,人们正式提出了"思想解放"的口号,这个时期的文学,也被人们看作是"五四"精神的回归,而"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就被看作是"借助于思想的再次启蒙、人性的复苏、人道主义的整体话语而来的"。
在这个时期,女性作家的大量涌现,正是文坛上的一个突出现象。
其中,最有代表的女性作家是张洁,此外还有张辛欣、铁凝和王安忆,以及戴厚英、谋容、叶文玲、刘索拉、张抗抗、残雪、舒酵、陆星儿、乔雪竹、池莉、方方、蒋子丹、返子建等。
戴厚英和堪容虽然较早地在创作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她们的创作与冰心的创作一样,所关注的问题仍然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并不具有"女性文学"的独特话语。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通常被看作是第一部公开找出"人道主义旗峡"的作品,而堪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则常常被看作是"改革文学"中的一部力作。
这两部作品,正如它们的题目所示,谈的仍然只是"人"的问题,还不是"女人" 的问题。
这个时期第一篇称得上"女性文学"的作品,应该说是张洁发表于《北京文学》1979年第11期的《爱,是不能忘记的》。
这篇作品讲述了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爱情悲剧故事。
离婚后带着女儿生活的女作家钟雨,与一个没有爱情但家庭生活却也和谐的老干部刻骨镇心地相爱了,二人在苦
苦的精神恋爱中走向死亡。
张洁在此看重的当然不是爱情的结果,而是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过程。
作家的本意只是通过对爱
情生活的表现,来拝击世俗观念,呼唤人的平等和尊严,也正是人道主义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作品无意中闻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禁区:"婚外恋",创作者自身的女性意识也不可遏制地被引发出来。
而且,从这以后,追求女性的独立人格,向往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爱情,甚至强调女性在社会上要与男子享有同样平等的权利和地位等,就成为她创作的主要内容。
如果说,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还是她无意中对女性问题的涉及,那么,她发表于1982年第2期的《收获》上的中篇小说《方舟》则是她有意识地对女性问题的探讨。
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知识女性,她们曾是中学同学,大学毕业后,曹荆华研究马列主义哲学,柳泉在一家进出口公司做翻译,梁倩则是导演,她们都有过婚姻,都是在人到中年后告别了婚姻。
她们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悲剧色彩,而这悲剧则主要来自于她们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境遇的沖突。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是作家对理想爱情的向往,那么,《方舟》则是作家从理想走向现实后的思考。
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都具有很沉重的社会内容,在这方面,《方舟》最具代表性。
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和《我在那儿错过你》、铁凝的《麦稍躲》和《攻瑰门》、王安忆的"三恋"和《岗上的世纪》等,大多如此。
女性写作的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紀末的90年代。
这个时期,一方面社会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己经成为了"世界村"中的一部分,经济体制的转轨也已经把文学挤出了社会的中心舞台;另
一方面,在改革的阵痛中,文学也借机完成了自身的回归,摆脱政治意识的束缚,进入了个人化的写作。
因此,这时期的女性作家可以比中国文学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自由地表现女性意识,并公开承认和坚持自己的性别立场,大胆地书写个人的女性经验,包括性、欲望和女性的身体。
"个人化写作"正是这时期"女性文学"的主要特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林白,此外还有陈染、徐小斌、徐绅、海男、张欣、须兰,以及更年経的一批被称作"美女作家"的卫慧等。
林白1958年生于广西的一个小镇,原名林白藻,幼年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
热带小镇的生活和她的童年经验成为她创作的主要内容。
中学毕业后曾下乡做过知青,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图书馆系,毕业后做过图书馆管理员、电影厂编辑和报社记者。
8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她的《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和《子弹穿过苹果》初步形成了诗化和情绪化的打情特点,表现了她心中的完美的女性形象与男性中心社会的强烈冲突。
她最有代表的女性文学作品是描写女性个人成长史的《一个人的战争》,以表现女性的性体验和身体感受而令人侧目,具有先锋文学的某些特征。
同样具有先锋性的女性作家陈染、徐小斌、徐坤和海男等,虽然也十分强调自己的性别特点,但创作风格和手法并不相同。
陈染的《私人生活》等作品虽然也是写女性的成长史,并具有自传性的特点,但却在表现现代都市知识女性的创伤体验上,以及在以"陌生化"的表达方式上与林白表现出不同特点。
徐小斌则更重视人物的心理体验,她的作品的"神
秘化"既是讨人喜欢也是遭人白服的主要特点。
徐坤的作品与林白、陈染等作品的主观性不同,更注重客观化的视角和叙述方式。
海男与陈染一样,也是从诗人的立场转向小说创作的,更喜欢诗意的追求和死亡等象征性主题的表现。
中国女性主义是原利的,但并不喃啡逼人。
它探讨女性问题,关怀两性的和谐发展,并最终关注"人"这一永恒命题。
本文为我们展示出微笑着的中国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