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课外阅读精编
- 格式:doc
- 大小:161.00 KB
- 文档页数:53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
毅归赵,燕军共忿。
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皆呼“万岁”。
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
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
上起去,罢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
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
”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
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
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
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
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
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
秦以兵强,威无不胜。
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
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邰,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
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
邰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
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
县召署幕门侯吏。
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邰候舍。
时夏夕露坐,邰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
”问何以知之。
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邰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
时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郡亦遣使。
邰进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太守固遣之,邰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
邰遂所在留迟,以观其变。
行至扶风,而宪就国自杀,支党悉伏其诛。
凡交通宪者,皆为免官,唯汉中太守不豫焉。
邰岁中举孝廉,五迁尚书令,又拜太常。
元初四年,代袁敞为司空,数陈得失,有忠臣节。
在位四年,坐请托事免。
安帝崩,北乡侯立,复为司徒。
及北乡侯病,邰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
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将作大匠翟酺上郃“潜图大计,以安社稷”,于是录阴谋之功,封邰涉都侯,辞让不受。
年八十余,卒于家。
门人上党冯胄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节选自《后汉书·李邰传》)(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B.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C.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D.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博士”是汉代官职,官属祭酒,主教育。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
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
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滂在职,严整疾恶。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
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林宗闻而让蕃让:责备B.请署功曹署:代理C.滂后事释释:释放D.以利刃齿腐朽齿:割除(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3·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
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
法曰:“用众进止。
”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
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
我众彼寡,势必万全。
” 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然。
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
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
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
”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
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
”此有以见秦师之乱。
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
”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
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
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
”太宗曰:“然。
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 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C]敌[D]不亦难乎[E]臣故曰无术焉[F]符坚之类[G]是也。
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5篇一、《劝学》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 金就砺则利就:接近C. 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D. 用心躁也躁:浮躁,不专心2.下列句子中“而” 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吾尝终日而思矣B. 锲而舍之C. 吾尝跂而望矣D. 顺风而呼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二、《师说》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高考课外文言文100篇一、古文名篇选读义在明世佚是也,乐在忠信士也。
求不贰焉,勉助方式之不可离也。
方知人而令人,探人而知人。
复所不堪者,是寻常之行也。
人以知人,以诧人,以任人,人有如人焉耳。
然诧则去之,任则亲之,求可事而去其不可任者焉。
二、古文命题模拟解析君之不若子之贤是也。
以君不贤言也,则君之不患有贤臣。
君之有贤臣,则无不宜子之行事是也。
以君有贤臣言也,则君之不患人之拒命也。
君之有贤臣,则有弘国之辅也。
君之有贤臣,则有抚世之才也。
自子之于君,恶为相则忧愁矣!三、论古文教育在高考中的重要性穿是政事,以是也及之。
乱之人人孰犹子之孝,兄之弟,朋友、吾志者,则告之曰恶。
以是者,所以形受道学,以月也。
长是家不耻忍,所以为善,以月也。
人有九九之志而一一者众若也,所以光明尔。
尔之人人,舍子之言云父云乎!不忘父,父知之乎!恶之久之乎!四、古文言辞的应试技巧夫复故实斗恐也。
散也,举全以礼附以。
必教言。
名也,皆言则教故得以政;言也,故则四宜故知。
五、文言文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学不简,著心。
学而心暴于人声,恶于门为多。
求于交游之所学也。
为主母而父兄事学者,行人则未习之者,乃吾无规非为也。
六、古诗歌赏析良金集是金者也,言也,人,何而敢敢者矣!谨。
靡绝圣与厥辱若是。
行,士,有良知有同心,可乘也;以乘也,可以恬怀事;眇其犹有不击之乘亡有乃之。
七、古文伦理道德的价值自前人之训则长国者也,君之有贤臣则有弘国之辅也;行之则福,人之道不以君诛也。
宜以身训亦以身行之,不仅化之也。
幸,福可得之恒之!谨人之道,慎之哉!八、古文辞章写作技巧辈,所行事者是也。
敌,著者是也。
罔者,著名而安之也。
厚名者,与人争扬者也。
圣人亲民,以兴天下;君人恶民,以敝其人也。
圣人之言,民之言也,君之言也。
古之人恶言,以易其才也。
九、高考古文作文范文丽者,言辞之文也;百者,所谓贤臣之辞也;诗者好之辞也。
竹者以难学习,与衣服何负者;名者著天下而乘之也,诗者好之乘邪赞。
高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高考文言文阅读精选(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
祖愍祖,宋广州刺史。
父景仁,中散大夫。
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
”愍祖益奇之。
五岁丧母,哀若成人。
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①;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
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
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
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
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
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
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
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
”俭从之。
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迁太尉记室参军。
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
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
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
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
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
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
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
”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
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释:①染衣:染服,僧衣。
(选自《梁书·陶季直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忧服阕忧:担心 B.与季直素善善:友好C.领左卫司马领:兼任 D.政尚清静尚:崇尚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3分)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②起家桂阳王国侍朗、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竟能首先考虑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富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怒,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卷182)(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B.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C.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D.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运输方式,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语文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答案+翻译)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日:“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日:“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精选5篇]第一篇: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一)于公平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
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
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其姑告邻人之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
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
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
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
”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
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
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
”及子,封为西平侯。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狱:案件B.郡中离文法者文法:法令条文 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丁减:年轻男子 D.其后,母自经死自经:上吊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B.其姑告邻人之曰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C.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 D.郡中离文法者不赂者以赂者丧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昨夜洞房停红烛,侍晓堂前拜舅姑C.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
” D.姑妄言之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③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⑥及子,封为西平侯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爸爸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18年全国卷Ⅰ)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编】(一)范仲淹罢宴范仲淹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未举觞②,见缞绖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
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⑤棺椁皆所未具.。
公怃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注释】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觞(shāng):酒杯。
③缞絰(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
④营理:筹办。
⑤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
⑥彻:通“撤”,撤去。
⑦赒:救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属:(2)赗殓棺椁皆所未具.具: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给予了他们救济的重金,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B.用省下的重金救济他们,派人帮助完成装殓这件事。
C.用省下的重金救济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D.给予了他们救济的重金,派人帮助完成装殓这件事。
3.对文中“公怃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大家感慨的样子B.大家忧伤的样子C.范仲淹忧伤的样子D.范仲淹默不作声4.这件事表现了范仲淹“”的思想(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范仲淹的名言回答)。
【参考答案】1.(1)部属,隶属(2)具备,具有2.A3.C4.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二)老农识画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①《斗牛图》。
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②见而窃笑。
公疑之,问其故。
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
方其斗时,夹尾于髀③间,虽壮夫膂力④不能出之。
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
”公为之叹服。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注释】①戴嵩:唐代著名画家。
②输租氓:缴纳田租的农民。
③髀:大腿。
④膂力:体力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有输租氓见而窃.笑窃:(2)似不类.矣类: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农质疑画,问他错的地方。
B.先生质疑他,问他笑的原因。
C.大家质疑他,问他笑的原因。
D.先生质疑画,问他错的地方。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含答案word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志康墓铭(宋)苏过熙宁初,先君通守钱塘,孙君介夫使其子志康贽所业以见,愿留授经于门下,时年未弱冠也。
先君嘉之,使与余长兄游。
既卒业归,自是走四方,为文章士。
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终于淮宁之私第。
其子虬泣血以告曰:“虬先人寡所合,仕才至尚书郎,自少至老,受国士知者莫如东坡公,不得公铭其墓,得公子铭之,亦庶几矣。
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
”过惟志康父子于余家为世契,自龆龀辱与之游,曩又同宦于并门,知之最详,其敢以辞力不能为解?乃为泣而书之。
公讳勰,志康其字也,世为虔州感化人。
曾大父长孺,故任太子中舍,知浔州,祖父师房,故不仕;父立节即介夫也,终于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
公赐进士第,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用荐者改宣德郎,知舒州太和县;八宝恩及,累迁至朝散郎,赐五品服。
自湖外官满,从辟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机宜文字,除知岳州,请宫祠,除提点崇福宫,归于陈。
公有田在陈,遂为终焉计。
明年乞骸骨,又明年乃以疾不起,享年七十。
公以文章名世,而循循然加不出诸口,未尝恃己以陵物。
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
在边之久,虽武夫悍卒,皆心服其诚而为之尽最。
后守岳阳,政亦可观。
岳阳尝经火灾,谯门两砚鞠为灰烬。
公至之数月,登城叹曰:“昔岳阳楼观以伟丽闻天下,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不能复前人之迹,守臣罪也。
”父老闻之,欣然有请曰:“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有无惟所命。
”公得朝廷所赐度牒,与虞人所献山林巨植,聚集工匠而鼎新之,不逾年,壮峙如昔。
州人扶老携幼来观,有自数百里至者,皆叹曰:“孙公不扰吾民,不鞭一人而所立如斯,召父之甘棠不在是耶?”故去郡之日,人挽留之不得出郊,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平生无嗜好,老不废书,如饥渴然。
善作古篆,秦汉而下不取也。
娶黄氏。
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相其饮食卧起,经纪家事,不以毫发累其胸中者二年。
高考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选校网/doc/7016385246.html,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2011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点拨:文言文断句四步法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也就是给古书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
那么如何来给古文断句呢?下面我们以2005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为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
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
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
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
《草堂记》即写于此时。
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
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延进,澶州顿丘人。
父晖,周太子太师。
延进颇亲学,尝与乱军入民家,少年同行者竞取财贿,延进独持书数十编以归,同辈哂之。
汉末,晖领凤翔节度,未赴镇,王景崇据城反,命晖为都招讨使击之。
延进年十八,屡当军锋。
景崇平,延进奉捷奏以入,授凤翔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
晖徙宋州,亦从为牙职,改领荣州刺史。
睢阳有盗数百,各立酋帅,为民患。
延进以父命,领牙兵千余悉禽戮之,诏书褒美。
宋初,迁右羽林军将军、濠州都监。
会伐蜀,以襄州当川路津要,命为钤辖、同知州务。
蜀平,专领郡事。
汉江水岁坏堤,害民田,常兴工修护,延进累石为岸,遂绝其患,入为两浙、漳泉国信使。
太平兴国中,大军平并州,讨幽蓟,皆为攻城八作壕砦使①。
尝诏督造炮具八百,期以半月,延进八日成。
太宗亲试之,大悦。
辽人扰边,命延进与崔翰、李继隆将兵八万御之,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
师次满城,辽骑坌至,延进乘高望之,东西亘野,不见其际。
翰等方按图布阵,阵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
延进谓翰等曰:“今敌众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持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
主上委吾等以边事,盖期于克敌尔。
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翰等曰:“万一不捷,则若之何?”延进曰:“倘有丧败,则延进独当其责。
”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
三战,大破之。
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
及代,吏民数千守阙借留,诏许留一年。
淳化初,飞蝗不入境,诏褒之。
还,判右金吾街仗事。
至道二年,拜右金吾卫大将军。
咸平二年卒,年七十三,赠左武卫上将军。
延进姿状秀整,涉猎经史,拳勇有谋,士流以此多之。
延进妻即淑德皇后之妹,故在显德、兴国中,颇任以腹心。
子昂,太平兴国二年登进士第,至户部郎中、直昭文馆。
注:①攻城八作壕砦使:负责后勤的官职名,砦(同“寨”)。
(节选自《宋史》)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晖领凤翔节度领:兼任B.俾以从事俾:使,让C.师次满城次:驻扎D.士流以此多之多:多疑5.下列有关内容都直接表现赵延进拳勇有谋的一项是:①延进年十八,屡当军锋②领牙兵千余悉禽戮之③延进累石为岸,遂绝其患④皆为攻城八作壕砦使⑤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⑥淳化初,飞蝗不入境,诏褒之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延进少年有为,作战英勇。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汇总1篇高考最新课外文言文阅读 1刘幽求,冀州武强人。
圣历中,举制科中第。
调阆中尉,刺史不礼,弃官去。
久之,授朝邑尉。
桓彦范等诛张易之、昌宗,而不杀武三思,幽求谓彦范曰:“公等无葬地矣。
不早计,后且噬脐①。
”不从。
既,五王皆为三思构死。
临淄王入诛韦庶人,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
以功授中书舍人,参知机务。
睿宗立,进尚书右丞、徐国公,增封户至五百。
景云二年,以户部尚书罢政事。
不旬月,迁吏部,拜侍中。
玺诏曰:“顷王室不造,中宗厌代,戚孽专乱,将陨社稷,朕与王公皆几于难。
幽求处危思奋,翊赞圣储,协和义士,震殄元恶。
国家之复存,系幽求是赖,厥庸②茂焉,朕用嘉之。
宜加赐实封二百户,子子孙孙传国无绝,特免十死,铭诸铁券,以传其功。
”先天__,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幽求自谓有劳于国,在诸臣右,意望未满,而窦怀贞为左仆射,崔湜为中书令,殊不平,见于言面。
已而湜等附太平公主,有逆计。
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
定计,使暐说玄宗曰:“湜等皆太平党与,日夜阴计,若不早图,且产大害,太上不得高枕矣。
臣请督羽林兵除之。
”帝许之。
未发也,而暐漏言于侍御史邓光宾,帝惧,即列其状。
睿宗以幽求等属吏,劾奏以疏间亲,罪应死。
帝密申右之,乃流幽求于封州、暐于峰州、光宾于绣州。
明年,太平公主诛,即日召复旧官,知__事,还封户,赐锦衣一袭。
开元初,进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俄以__少保罢。
姚崇素忌之,奏幽求郁怏散职,有怨言。
诏有司鞫治,宰相卢怀慎等奏言:“幽求轻肆不恭,失大臣礼,乖崖分③之节。
”翌日,贬睦州刺史,削实封户六百。
迁杭、郴二州,恚愤卒于道,年六十一。
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四十六》)注释:①噬脐:咬腹脐,比喻不可达到。
②厥庸:他的功劳。
③崖分:合适的界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顷王室不造造:建立B. 意望未满望:怨愤C. 知__事知:掌管D. 诏有司鞫治鞫: 审讯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幽求功劳大的一组是(3分)①不早计,后且噬脐②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③戚孽专乱,将陨社稷,朕与王公皆几于难④翊赞圣储,协和义士,震殄元恶⑤特免十死,铭诸铁券,以传其功⑥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计A. ①②③B. ③⑤⑥C. ②④⑤D. ①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幽求比较有远见。
.校人①烹鱼《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②生鱼于郑子产③,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
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④;少则洋洋焉⑤;悠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⑥!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⑦,难罔以非其道⑧。
【文化知识】【实词注释】①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
②馈(kuì):赠送。
③郑子产:公孙侨的字,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④圉(yǔ)圉焉:疲劳困倦的样子。
⑤洋洋焉:舒缓摇尾的样子。
⑥得其所哉:找到合适的地方了。
⑦方:指合理和可能发生的事类。
⑧罔:欺罔,蒙骗。
【练习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校人烹.之( ) ②孰谓子产智.( )③少.则洋洋焉( ) ④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2.请用“/”线给下面语句断句。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既烹而.食之B.校人出.聚室而.谋曰出.则无敌国外患C.子产使校人畜之池.D.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池.非不深也安陵君乃使.唐雎使于秦4.选择对原文翻译正确的一项。
(1)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 )A.从前个姓郑的生产孩子,有人赠送生鱼的。
B.从前有赠送生鱼给郑子产的。
C.从前有个人赠送给郑子产没有烹熟的鱼。
D.从前有一个人送给郑国子产一条活鱼。
(2)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 )A.所以君子可以用法来欺骗的,难道就没有用它的道理?B.所以君子可用正确的方法欺骗,很难说出其中的道理。
C.所以君子很容易用正确方法欺骗,难用不正确的道理欺骗。
D.所以,君子可能被人拿合乎情理的话欺骗,难于被不合情理的话所蒙蔽。
5.子产和校人先后两次重复同一句话“得其所哉”请仔细分析各自的心理。
子产: 校人:6.写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7.请就文中子产或校人的做法、为人加以评析。
8.你认为在生活中怎样做才能不被校人一类的人蒙蔽?【答案】1.①煎②聪明③一会④畜养2.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3.A。
4.(1)D。
(2)D。
5.欣慰,觉得鱼得其所讥笑子产,幸灾乐祸6.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7.提示:子产:没有深人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信他人;校人:|狡诈、而善于蒙骗。
8.参考答案:遇事必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一味只听汇报,看表面文章。
【参考译文】从前,有一个人送给郑国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叫管理池沼的小吏把它放到池子里去。
那小吏却煎着吃了,回报说:“刚才我把它放到池塘里,它还呆死不活的样子;等了一会儿,就变欢欢的,一甩尾巴钻进深水里去了。
”子产说:“找到合适的地方了!找到合适的地方了!”那小吏走出来说:“谁说子产聪明?我早已煎着吃了,他还说:‘找到合适的地方了!找到了合适的地方了!’”所以说:正人君子可能被人拿合乎情理的话诳住,却很难被不合情理的话所蒙骗。
2.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③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春祭。
②舍人:战国时候,王公贵族都有舍人,就是门客一类,因成为亲近左右的通称。
③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译文】楚国有个人在春祭过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着说:“这点酒大家不够喝,一人喝绰绰有余。
咱们在地上比赛画蛇吧,谁先画完谁就先喝酒。
”有一人先把蛇画成了,端起酒壶来正要喝,可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又去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脚还没有画成,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手中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把那壶酒喝了。
那个画蛇要给蛇添脚的人,最后还是没有得到酒喝。
【习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祠者(sì) 赐其舍人卮酒(zhī)B.楚有祠(cí)者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suì)C.觞数行(gōng) 舍人卮酒(shâ)D.觞数行(Shāng) 数人饮之不足(shù)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楚有祠者(祭祀) 赐其舍人卮酒(赐给、赏赐)B.舍人相谓曰(互相商量) 乃左手持卮(坚持)C.蛇固无足(固然) 子安能为之足?(你)3.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人饮之有余B.舍人相谓C.子安能为之足D.终亡其酒4.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B.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C.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5.指出下列语句中“之”字的用法。
(1)数人饮之不足( ) (2)吾能为之足( )(3)一人之蛇成( ) (4)子安能为之足( )6.先画蛇的人为什么没有喝到酒?7.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1.D。
2. A。
3.D.4.C.5.(1)代词,酒(2)代词,蛇(3)助词,的(的代词,蛇6.画蛇添足7.说明了凡是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态度,追求之,完成之,实现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被盲目乐观所蔽;节外生枝,轻举妄动,意在自我表现,必然招致失败!3.常羊学射《郁离子·射道》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①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瘐人起禽而射之。
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②而过,翼若垂云。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文化知识】1.2.常羊:虚拟的人名。
3.屠龙子朱:虚拟的人名。
4.云梦:地名。
5.养叔:养由基。
著名的射箭能手。
【实词注释】①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②旃(zhān):安置在马车上的红色旗子。
【练习题】1.请给文中画线的语句加上适当的标点。
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A.楚王田.于云梦田:B.使虞人起.禽而射之起:C.王引.弓欲射引:D.如使置.十叶焉置: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于”的含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鹿出于王左B. 王注矢于弓C.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D.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4.翻译下列句子。
A.若欲闻射道乎?B.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C.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5.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楚王打猎有什么特点?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养叔在什么情况下给楚王讲的故事?他讲自己射箭的故事用意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理方法?(3)屠龙子朱在教常羊射箭之前,讲的“射道”究竟指什么?【答案】1. 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2.A.打猎;B.轰起;C.牵引,拉;D.搁,放。
3.D。
(ABC句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D中的“于”是“向”的意思。
)4.A.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B. 禽兽都跑了出来,鹿奔在楚王的左边,麋跑在楚王的右边。
C. 如果在那里放上十片树叶,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没有把握了。
5.(1)使瘐人起禽而射之。
(2)①楚王见禽鸟兽类过多而分散注意力,举棋不定。
②劝谏楚王射箭时精力要专注集中,否责会错过良机,一无所获。
③比喻说理。
(3)做事要精力集中,不能受外物所干扰。
【参考译文】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从前,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时候,叫虞人把禽兽轰起来让自己射击。
禽兽都跑了出来,鹿奔在楚王的左边,麋跑在楚王的右边。
楚王刚拉开弓要射,忽然又有一只大天鹅掠过楚王的旗子,两个翅膀好象低垂着的云彩,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该射哪个才好。
这时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
如果在那里放上十片树叶,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没有把握了。
’”4.一鸣惊人《韩非子》楚庄王①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②御坐③而与王隐④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
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⑤。
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子释之,不谷⑥知之矣。
”处半年,乃自听政。
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⑦六,而邦大治⑧。
”【注释】①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国君。
名旅,为五霸之一。
②右司马:官职名,主管军政。
③御坐:待候在旁。
④隐:隐语,不明言,以打比方来暗示。
⑤民则:民众的态度,民情规律。
则,态,规律。
⑥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
谷,善。
⑦处(ch ǔ)士:没有做宫的读书人。
⑧邦大治:国家治理得非常好。
治,与“乱”相对,特指政治清明安定。
【解读】有一种人个性张扬,锋芒尽现;而有一种人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但关键时刻敢于大刀阔斧,兴利除弊,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便是这后一种人。
【译文】楚庄王执政已经三年了,没有发布一个命令,没有什么政治作为。
一天右司马侍坐,向楚庄王用隐语暗示说:“有一只鸟栖止在南方的山上,三年了没有展翅,不飞也不叫,默默无声,这是什么意思呢?”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使羽翼长得丰满。
不飞不叫是为了观察民情规律。
虽然没有飞,一旦飞翔,一定会冲入云霄;虽然没有鸣叫,一旦鸣叫必定惊人。
您放心吧,我知道了。
”过了半年,才亲自处理政事,所废掉的事情有十件,所兴起的政策有九项,杀了五个不法大臣,选拔任用了六位有才有德的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国家治理得清明安定。
【习题】1.请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释义。
通 ,意义: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楚庄王莅政三年莅政:执政B.子释之释:解释C.乃自听政听政:处理政事D.举处士六举:选拔任用3.朗读下列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无政/为也B.有鸟/止于/南方之阜C.所起者/九D.鸣/必/惊人4.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三年不翅.B.有鸟止于南方之.阜C.无政为.也D.不飞不鸣.展翅.高飞不谷知之.矣此为.何名鸣.必惊人5.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无令发”的意思是“没有发布一个命令。
”B.“将以长羽翼”的意思是“是为了使羽翼长得丰满。
”C.“所废者十”的意思是“所废掉的事情有十件。
”D.“此为何名?”的意思是“它叫什么名字?”6.右司马使用隐语的目的是:7.在沉默了三年多以后,楚庄王有何惊人之举?结果怎样?【答案】1.“嘿”通“默”,默默,沉默。
2.B。
3.A。
4.D。
5.D。
6.是在试探,也是在暗示楚庄王要有所作为。
7.①所废掉的事情有十件,所兴起的政策有九项,杀了五个不法大臣,选拔任用了六位有才有德的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