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93 KB
- 文档页数:13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分析作品,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教学重点1.《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人物形象分析。
3.故事情节分析。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四、教学准备1.PPT课件2.《西游记》原著3.名著导读资料五、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PPT课件,介绍《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西游记》的了解和感受。
2.人物形象分析(1)PPT展示《西游记》主要人物形象,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
(2)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成长经历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其优缺点。
(3)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分享讨论成果。
3.故事情节分析(1)PPT展示《西游记》部分经典故事情节,如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
(2)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提炼主题思想,分析其现实意义。
(3)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故事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分享讨论成果。
4.个性化阅读(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西游记》中的某一章节进行深入阅读。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学生分享个性化阅读成果,进行交流互动。
(2)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西游记》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课后作业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名著导读的形式,让学生对《西游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分析作品,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
同时,通过个性化阅读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名著阅读兴趣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重难点补充:1.人物形象分析(1)PPT展示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来看看孙悟空,他有哪些特点?大家想想看,他不仅勇敢、聪明,还有什么特质让他显得与众不同?”(3)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唐僧的坚韧不拔和恒心同样重要,他面对困难始终不放弃,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通过阅读选段,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西游记》简介及人物介绍1. 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
2. 概述《西游记》的主要情节。
3. 介绍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第二课时:孙悟空大闹天宫1. 阅读选段《孙悟空大闹天宫》。
2. 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神通广大、叛逆、忠诚。
3. 讨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孙悟空的性格冲突。
第三课时: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原因1. 阅读选段《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原因》。
2. 分析唐僧的性格特点:慈悲为怀、善良、坚韧。
3. 讨论取经的意义,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主题。
第四课时:猪八戒与沙僧的性格特点1. 阅读选段《猪八戒与沙僧的性格特点》。
2. 分析猪八戒的性格特点:贪吃懒惰、自私、善良。
3. 分析沙僧的性格特点:忠诚、憨厚、冷静。
第五课时:红孩儿与孙悟空的斗争1. 阅读选段《红孩儿与孙悟空的斗争》。
2. 分析红孩儿的性格特点:狡猾、邪恶、勇敢。
3. 讨论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斗争,引导学生理解善恶斗争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人物性格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游记》的作者、人物及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名著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4. 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
五、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文本。
2. 与《西游记》相关的影视作品。
3. 教学课件、图片等辅助材料。
4. 参考书籍及学术论文。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等。
2. 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名著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提升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简介。
2. 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特点及寓意。
3. 精选的精彩片段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4. 《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和民间传说。
5.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的简介及阅读建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西游记》的基本信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难点:深入理解《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民间传说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西游记》的基本信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西游记》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和人物。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和民间传说。
4.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提出阅读建议。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西游记》的基本信息、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第二课时:分析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特点及寓意。
3. 第三课时:解析《西游记》中的精彩片段,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4. 第四课时:探讨《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和民间传说。
5. 第五课时: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给出阅读建议。
六、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文学价值及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2. 分析《西游记》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3. 探讨作者吴承恩的创作艺术和表现手法。
4. 了解《西游记》的传播和影响。
5. 学习如何欣赏和评价名著。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西游记》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2. 难点:欣赏吴承恩的创作艺术和表现手法。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西游记》的文学价值、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西游记》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2. 帮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2. 简单介绍《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对《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产生兴趣。
3. 鼓励学生阅读《西游记》并期待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章节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吴承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吴承恩的创作风格及其对《西游记》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吴承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分析吴承恩的创作风格及其对《西游记》的影响。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对吴承恩及其作品的看法。
章节三:《西游记》的故事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故事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背景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西游记》的故事背景。
2. 分析故事背景对作品主题和人物塑造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的故事背景。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背景对作品主题和人物塑造的影响。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对故事背景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四:《西游记》的主要人物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人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西游记》的主要人物。
2.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的主要人物。
2. 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五:《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文学价值。
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3篇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1学习目的:1、理清小说结构,了解小说内容。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课前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第一块:导入新课1、由我国四大古曲小说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2、**学生简介作者吴承恩。
3、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及《西游记》的文学地位。
第二块:导读小说1、**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2、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它是*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篇神魔小说。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
3、小结: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
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
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课后学习:1、课外重读《西游记》、熟记故事,试分析人物形象。
2、如何正确看待小说中的佛教色彩?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习: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
2. 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3. 故事梗概: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历程。
4. 作品主题:团结协作、战胜困难、追求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梗概及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
2. 讲述唐僧师徒四人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
3. 分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4. 深入剖析作品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协作、战胜困难、追求真理的意义。
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程度。
3. 读后感分享:选取部分学生的读后感进行分享,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能力。
七、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西游记》主题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2. 举办《西游记》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作品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鼓励学生进行《西游记》的续写或改编,以此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八、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增加对作品的深入了解。
2. 相关研究资料:介绍一些关于《西游记》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3. 影像资料:推荐一些《西游记》的电影或电视剧版本,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观看,增强对作品的感知。
九、课程反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引导学生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
2. 《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3. 《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大闹天宫、唐僧取经、西天取经。
4.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寓意修行、弘扬佛法、战胜困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游记》的作者、主要人物、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西游记》的深层寓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人物和情节。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西游记》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
2. 介绍《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3. 讲述《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展。
4. 分析《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寓意。
5.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西游记》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合作态度和分享精神。
七、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书籍,方便他们阅读和参考。
2. 相关研究资料:提供关于《西游记》的研究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相关音频、视频和在线讨论资源,丰富学习渠道。
八、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中国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进行比较分析。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西游记》的电影版本,讨论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差异。
3.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西游记》为背景,创作自己的故事或剧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笔,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神话世界。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地位。
把握《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和民间信仰。
领悟《西游记》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西游记》的经典片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西游记》的作者与成书背景2.1 吴承恩简介介绍吴承恩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及其文学创作。
2.2 《西游记》的成书背景分析明代社会状况、道教和佛教发展对《西游记》创作的影响。
2.3 《西游记》的版本流传介绍《西游记》的版本演变及流传情况。
第三章:主要情节与人物形象3.1 主要情节梳理概括《西游记》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3.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3 经典片段品读选取《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品读,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
第四章:神话元素与民间信仰4.1 神话元素探讨《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如神仙、妖怪、神器等。
4.2 民间信仰分析《西游记》中所体现的民间信仰,如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
4.3 文化内涵阐述《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俗习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人生哲理与道德观念5.1 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从《西游记》中领悟人生哲理,如坚持信仰、勇敢面对困难等。
5.2 道德观念分析《西游记》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友情、正义等。
5.3 现实意义探讨《西游记》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西游记》中的某一情节或人物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欣赏名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道德修养。
1.2 教学对象初中学生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
第二章:作者与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吴承恩的生平事迹,如生活年代、生平经历等。
2.2 创作背景介绍明代社会背景,如文化、艺术、宗教等。
分析《西游记》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2.3 作品特点阐述《西游记》的神话色彩和现实意义。
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第三章:主要情节概述3.1 故事开篇介绍石猴出世及孙悟空的求学经历。
3.2 师徒四人讲述唐僧招募徒弟的过程及师徒间的矛盾与和解。
3.3 取经之路概述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的过程。
3.4 结局讲解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的归宿。
第四章:主要人物形象分析4.1 孙悟空分析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如聪明、勇敢、机智等。
4.2 唐僧分析唐僧的形象特点,如慈悲、坚韧、愚昧等。
4.3 猪八戒分析猪八戒的形象特点,如贪吃、懒惰、忠诚等。
4.4 沙僧分析沙僧的形象特点,如沉稳、忠诚、憨厚等。
第五章:作品鉴赏与启示5.1 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从文学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欣赏作品。
5.2 作品启示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5.3 拓展阅读推荐与《西游记》相关的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第六章:第一回至第五回精读指导6.1 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西游记》第一回至第五回的主要内容,包括孙悟空的出生、求学、被封为“齐天大圣”等情节。
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如傲慢、无畏、聪明等。
6.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孙悟空的成长历程。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通过阅读选段,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西游记》的基本情况,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小说中的寓意,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比较阅读法,启发学生发现古典文学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游记》原著、相关论文、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西游记》原著、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西游记》的作者是谁?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 阅读选段2.1 教师发放选段,学生独立阅读。
2.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引导讨论。
3. 分析人物形象3.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结果。
4. 寓意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探讨小说中的寓意。
4.2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总结。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课后作业1. 阅读《西游记》原著,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
3. 长期效果:阅读兴趣、文学素养的提升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后续课程将继续深入解读《西游记》的其他内容,包括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
十、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
2. 相关论文、教学课件。
3. 网络资源:关于《西游记》的介绍、解读等。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成书时间、背景等。
引导学生理解《西游记》的主题思想,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西游记》的作者、成书时间、背景等基本信息。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及人生哲理。
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西游记》的基本信息和主题思想。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名著中的哲理。
实践法:培养学生实际阅读名著的能力。
第二章:《西游记》基本信息介绍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
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
2.2 教学内容作者吴承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角色介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吴承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图片展示法:展示《西游记》中的角色形象,增强学生对角色的认识。
第三章:《西游记》主题思想探讨3.1 课程目标让学生领悟《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体会其中的人生哲理。
3.2 教学内容分析《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代表的思想内涵。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西游记》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引导学生领悟思想内涵。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西游记》主题思想的见解。
第四章: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4.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2 教学内容介绍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分享阅读《西游记》的心得体会。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
经验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阅读《西游记》的心得体会。
第五章:名著阅读实践5.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实际阅读名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5.2 教学内容布置《西游记》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完成阅读。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分享阅读心得。
5.3 教学方法作业法:布置《西游记》阅读作业,督促学生完成。
阅读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分享阅读心得。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以及其历史背景。
2. 通过阅读选段,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3. 引导学生理解《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和佛教、道教思想。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教学重点:了解吴承恩的生平和创作《西游记》的背景。
2. 第二课时:阅读选段,分析主要角色性格特点教学重点:通过阅读选段,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角色的性格特点。
3. 第三课时:探讨《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和宗教思想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和佛教、道教思想。
4. 第四课时:分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分析《西游记》的语言特色、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西游记》中的具体情节和角色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阅读选段的感悟和分析报告。
3. 课后阅读其他古典名著的读后感。
五、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或学生读本。
2. 与《西游记》相关的影视作品、动画片等。
3. 参考资料:关于《西游记》的研究书籍、论文等。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
第二课时:阅读选段,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探讨《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和宗教思想。
第四课时:分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1)介绍吴承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讲解《西游记》的创作动机和意义2. 第二课时:阅读选段,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1)阅读选段,引导学生关注角色形象(2)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角色的性格特点3. 第三课时:探讨《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和宗教思想(1)讲解《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2)探讨佛教、道教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4. 第四课时:分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1)分析《西游记》的语言特色(2)讲解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典名著,提高文学素养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1.2 教学内容简介《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介绍《西游记》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采用问题引导法和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第二章:《西游记》的作者和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内容介绍吴承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分析《西游记》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探讨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动机和目的。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吴承恩的画像和生平介绍。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吴承恩的创作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吴承恩和《西游记》的理解。
第三章:《西游记》的文学地位和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分析《西游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成就。
探讨《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介绍《西游记》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西游记》的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西游记》的文学地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西游记》影响的看法。
第四章:《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4.2 教学内容概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事件。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西游记》的插图和人物介绍。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和看法。
第五章:《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游记》选段,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3.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民间传说。
4. 学会欣赏古典名著,提高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作品特点。
2. 第一至第五回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介绍。
3.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及其意义。
4. 唐僧“西天取经”的缘起和初期经历。
5. 猪八戒和沙僧的加入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重点1. 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3.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民间传说。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内涵。
2. 学会欣赏古典名著,提高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情节和人物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角色性格,探讨作品主题。
3. 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段,提高阅读能力。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古典名著,提高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第一至第五回,了解作品基本情节。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亮点。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及其意义。
2. 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练习2.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作品主题。
二、课堂讲解1. 讲解唐僧“西天取经”的缘起和初期经历。
2. 分析猪八戒和沙僧的性格特点,探讨他们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所蕴含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民间传说。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名著导读《西游记》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初步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介绍。
2. 《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梳理。
3. 《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4. 《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赏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游记》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西游记》的相关视频片段。
2. 学具:学生自备《西游记》原著或相关书籍,用于课堂阅读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或相关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西游记》的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2. 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使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
3. 故事情节梳理: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梳理出小说的基本框架。
4. 人物形象分析: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
5. 经典片段赏读:选取《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赏读,使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特色。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游记》的精神内涵。
六、板书设计1. 《西游记》名著导读2. 主要内容:- 作者:吴承恩- 故事情节:取经之路- 人物形象: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 精神内涵:勇往直前,积极进取七、作业设计1. 阅读原著《西游记》,进一步了解小说的细节和人物形象。
2.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写一篇短文,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游记》原著,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2. 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3. 领悟作品所蕴含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以及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创作特点简介。
2. 主要角色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3. 作品中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及其在故事中的体现。
4. 民间文化在《西游记》中的表现,如妖魔鬼怪、神话传说等。
5. 分析《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创作特点等基本知识。
2. 分析法:分析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和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民间文化在《西游记》中的表现,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片段,培养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创作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3. 第三课时:探讨作品中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及其在故事中的体现。
4. 第四课时:分析《西游记》中的民间文化表现,如妖魔鬼怪、神话传说等。
5. 第五课时:阅读经典片段,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进行讨论和赏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西游记》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民间文化方面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对经典片段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4. 读后感、评论写作: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5.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西游记》的掌握程度和阅读效果。
六、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书籍,方便学生阅读和查阅。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评论文章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西游记》。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2. 通过阅读选段,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分析作品中的神话色彩和寓意,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作者介绍:吴承恩,明朝文学家,代表作《西游记》。
2. 选段阅读:第一至三回“大闹天宫”片段。
3. 人物分析: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形象特点。
4. 神话色彩: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及其寓意。
5. 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传达的反抗、斗争、忠诚、勇敢等品质。
三、教学重点1. 作者背景和作品概况。
2. 人物形象分析和神话色彩解读。
3. 主题思想的领悟。
四、教学难点1. 神话色彩的识别和寓意分析。
2. 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作品概况、人物形象等。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特点、神话色彩和主题思想。
3. 案例分析法:以选段为例,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和寓意。
教案示例:【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选段,了解故事情节,注意人物形象和神话色彩。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作者背景、作品概况。
2. 分析人物形象: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特点。
3. 解读神话色彩: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猪八戒的“九齿钉耙”等。
4. 探讨主题思想: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勇敢斗争等。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互相交流心得。
【案例分析】教师以选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和寓意。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西游记》的价值意义。
【课后作业】1. 完成阅读:《西游记》第一至三回。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对《西游记》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知识点掌握:通过提问,检验学生对作者背景、人物形象、神话色彩和主题思想的掌握情况。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篇一:名著阅读《西游记》专题教案】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学习目的:1、理清小说结构,了解小说内容。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课前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第一块:导入新课1、由我国四大古曲小说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2、组织学生简介作者吴承恩。
3、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及《西游记》的文学地位。
第二块:导读小说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2、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
3、小结: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
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
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课后学习:1、课外重读《西游记》、熟记故事,试分析人物形象。
2、如何正确看待小说中的佛教色彩?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二)学习目的: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孙悟空具有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第一块:探讨人物形象1、请学生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任选一个)①大闹天宫②智调芭蕉扇③智擒红孩儿④赌胜车迟国⑤三打白骨精⑥美猴王⑦真假美猴王2、组织学生结合小说分析孙悟空的形象:3、师生归纳: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
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双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
孙悟空的形象,【篇二: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教案】《西游记》教学设计泰兴市洋思中学孔红军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生2、学科:语文3、课时: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利用寒假阅读原著,新学期开学一个月内,没有读完的继续完成。
(百度阅读《西游记》)二、教学课题: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三、教材分析:学习目标:1.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进一步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2.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3.初步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我想也一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百度mp3搜索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二)比比知识:自学指导(一)1.《西游记》的作者是谁,什么朝代哪里人?2.你知道这本书的由来吧?明确:1.吴承恩;明代江苏淮安人。
2.答:唐代的大和尚玄奘到天竺取经,回国后,由他亲自口授,门徒记录整理,写《大唐西域记》一书,而稍后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给取经过程加上若干神话传说,不完全是信史了。
在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中,神话传说的成分进一步增加,中心人物也由唐三藏变为神通广大的孙行者。
到元代,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一道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大体定型。
元明两代还产生了不少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和戏剧。
吴承恩正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加工整合,经过一番再创作,才写成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生动的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
自学指导(二)1. 你能说出唐僧师徒西行路上路过的4个国名吗?2.你能说出6个妖魔的名字吗?3.列举4个神仙的名字。
明确:1.乌鸡国、车迟国、女儿国、玉华洲、天竺国2.牛魔王平天大圣狮驼王移山大圣白骨夫人白骨精罗刹女铁扇公主圣婴大王红孩儿虎力大仙黄毛虎3. 如来、观音、菩提、太白金星、镇元大仙自学指导(三)请简要介绍唐僧师徒四人,比谁说得完整。
明确:唐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
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
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
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
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
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大到顶天立地。
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
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
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间投胎,却又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
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
唐僧西去取经路过云栈洞,猪八戒被孙悟空收服,八戒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
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在假期里完成任务非常认真,我想每个同学肯定都有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今天的故事会。
(三)讲讲故事自学指导(四)讲述你最喜爱的《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并说说理由。
格式:我喜欢的情节是我喜欢它的理由是教师总结:我们不少同学在讲故事时都能抓住主要情节,一篇小说,我们赏析时离不开故事情节,更少不了关键人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今天的四位主人公。
(四)谈谈人物自学指导(五)每人从唐僧师徒四人中选一人,结合情节对所选之人作出评价。
其余同学可针对他的回答进行辩论。
明确:唐僧心地善良,信仰坚定,到西天取经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也不管外界有多少诱惑,从来没有动摇过。
但唐僧分辨不出妖魔鬼怪,太糊涂,太慈悲,离开徒弟连饭也吃不上。
孙悟空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最受读者喜爱。
猪八戒肯干脏活、累活,与妖精斗争十分勇敢,是一个好人,憨厚纯朴,没有害人之心,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缺点:干活偷懒,有时找借口逃避战斗,好吃贪睡,爱占便宜,嫉妒心强,喜欢搬弄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有时耍小聪明。
君子是我们传统社会推崇的道德楷模。
君子讲信用,恩怨分明,坚持原则,沙僧正是这样的君子。
他带有浓重的赎罪报恩的意识。
他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恩怨分明诚实不欺,执着事业信念坚定,他是取经人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他是道德之典范,是粘合剂,又是调和剂。
教师总结: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言语举止、性格特征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旨归,因此,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就成为解读一部小说的一把钥匙。
(五)说说感受自学指导(六)一部《西游记》让你有何感想?可以从人物、情节、社会背景多角度思考。
(六)教师总结: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
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
它给予心灵的滋养。
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
这部作品人美、景美、情节美,正因如此它成为了世界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广泛的杰作之一。
今天我们只粗略了解了它最生动的几个情节,最主要的四个人物,最美的几处景致,它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
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半年,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的!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
(播放《一个师傅三徒弟》)一个师傅仨徒弟-吸引力-在线试听 mp3下载-酷我音乐六、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知识比赛、讲故事、辩论的形式进行,符合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同学们有话可说,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特点,但在时间的把握上做得不够好,可以设想把这节课改成两课时。
【篇三: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案设计】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侣俸中学陶鸿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和艺术成就。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孙悟空具有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2.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西游记》简介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有的同学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1、《西游记》简介这是一部很有趣的书,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