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7.33 KB
- 文档页数:6
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注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赏析: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从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氛围中引发青春与欢乐的联想,抒发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
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
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索漠。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
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
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
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虞美人听雨》赏析
《虞美人听雨》赏析
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简析】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枨触,不尽悲慨。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
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生当宋、元易代之际,约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
蒋捷年青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宋亡后保持气节,隐居竹山不仕。
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
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
在这首词中,蒋捷以五十六字的概括之笔极写自我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
其构思之巧妙、手法之独特、含蕴之深刻足令后人津津乐道,实为《竹山词》中代表篇目。
“悲欢离合总无情”,经历世事纷纭的词人回味一生,感慨万端。
他已没有晏欧们的潇洒闲适,没有秦柳们的优游快意,没有东坡们的豪迈旷达。
时光飞逝,他曾道“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忧离伤乱,他曾道“此际愁更别。
雁落影,西窗愁月”(《秋夜雨;秋夜》);经历风雨飘摇,意蕴层层沉积,终在暮年“凄凉一片秋声”(《声声慢;秋声》)的心境中凝结为小令词:《虞美人·听雨》。
这首词言简意深,不仅以其贮存的丰厚的人生意蕴即唐宋词“第一生命力”耐人咀嚼,更因其独到高妙的艺术表现而卓立词坛。
三部曲式的线性历时结构词人对自己的一生际遇回忆体味,撷取少年、壮年、暮年三个代表性时段,选择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地点,以“听雨”这样常见而又贴切的背景情节为贯穿始终的纽带,珠珠相串,井然有序,连缀“上”、“中”、“下”成为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
蒋捷《虞美人听雨》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船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①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②悲欢离合总无情。
③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注释】①“断雁”句:语本薛道衡《出塞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西风:秋风。
②僧庐;僧房。
星星:指白发如星之多。
③“悲欢”句: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④“一任”二句: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译文】少年时听雨在歌楼上,红烛朦胧,美人倩影映罗帐。
壮年时听雨在客舟中,江面宽阔黑云低,西风里,孤鸿哀鸣闻动容。
而今听雨在僧房下,双鬓白发似星星。
有道是悲欢离合都无情。
任凭它阶前淫雨,点点滴滴到天明。
【集评】清·王闿运:“此是小曲。
‘情’亦作‘凭’,较胜。
”(《湘绮楼词选》)现代·胡云翼:“这首词概括了作者少年的浪漫生活、中年的飘泊生活、以及亡国以后晚年悲苦凄凉的生活。
”(《宋词选》)【赏析】这首词抒写了人生之少年、壮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感受。
少年不谙世事,故听雨歌楼蜜意柔情;壮年感时伤世,故听雨客舟悲愤难抑;老年饱经风霜,故听雨僧庐遁世不惊。
这可说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形象化的概括总结。
词写听雨时的心情感受与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写登楼时的感受笔法不同,辛词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来反映一生不同时期的心理流程的,而此词却是通过意象来曲现其心理情感变化。
辛词清澈见底,使人看得深切,此词朦朦胧胧,使人品来有味。
蒋捷《虞美人--听雨》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作者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宋恭帝咸淳十年(1274)进士。
宋亡,隐居太湖滨之竹山。
元成宗大德年间,有人荐之于朝,拒不出仕。
有《竹山词》。
风格与姜夔为近,同时亦受辛弃疾某些影响。
毛晋云:“竹山词,语语纤巧,字字妍倩。
”(《竹山词》跋)刘熙载则谓:“蒋竹山词未极流通自然,然洗练缜密,语多创获。
”
【原文】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14] 。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15] 。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14]断雁:失行孤雁。
[15]星星:形容白发点点。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评析】
以阅历生命为词,令人百读不厌。
人生三境,听雨之慨各不相同。
由绮艳转辛酸,再转苍凉,有多少文章可做。
但只以此区区五十六字尽之,真是纳须弥于芥子的大手段。
抑不止此,小词又以一己之身世,见出宋亡前后两截命运之迥异,深寓沧桑之感。
此所以为“倚声家之榘矱”也(《四库全书总目》)。
蒋捷《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虞美人〔宋〕蒋捷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
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阅读答案】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阅读练习二: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
(3分)参考答案:(1)欢乐失意无奈(同义词均可以);(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1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①虞美人:词牌名②断雁:失群孤雁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④听雨:题目【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意境】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
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
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
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
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赏析】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古诗鉴赏1226 1056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②。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③。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①虞美人:词牌名。
②断雁:失群孤雁。
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生当宋、元易代之际。
蒋捷年轻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的进士,可叹尚未一展鸿图,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便告覆亡。
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整山河的蒋捷,抑郁寡欢,退隐江湖之间,栖息于太湖中竹山岛,恪守气节,终不出仕,过着飘零凄苦的生活。
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
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
赏析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
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
恰是作为自己的影子出现的。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
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蒋捷宋词赏析《虞美人·听雨》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虞美人·听雨》由蒋捷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
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
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
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
“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又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原文】《虞美人·听雨》作者: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①虞美人:词牌名②断雁:失群孤雁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④听雨:题目【翻译1】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鬃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回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
【翻译2】年少的时候,无忧无虑,整天泡在歌女的绣楼上,伴着朦胧幽暗的烛光,依偎在低垂华丽的罗帐里,听着楼外淅淅雨声,看红袖起舞,消磨时光。
壮年的时候,为生计四处奔波,蜷缩在一叶扁舟中,看江水辽阔,阴云低沉,听秋风飒飒,孤雁哀鸣,雨打船蓬,心中充满无限惆怅。
【诗歌鉴赏】蒋捷《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蒋捷《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蒋洁《美女雨?听雨》原文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现在,在雨和尚的房子下,寺庙里到处都是星星。
欢乐和悲伤总是无情的,每一点都会在舞台前消失。
蒋捷《虞美人?听雨》注释昏暗:昏暗,帐篷:古床上的纱帘。
2、断雁:失群孤雁3.僧院:僧院,僧院。
4、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5.无情:冷漠。
6、一任:听凭。
江姐《听雨》的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现在,我老了,头发灰白。
我独自一人在和尚家里,听着细雨。
人生的悲欢离合是无情的。
让台阶前的细雨降到天亮。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雨梅?听雨》是南宋诗人蒋洁的一首诗。
这首诗总结了青年、壮年和老年的特殊感受。
它简明而全面。
它以“听雨”为媒介,整合了数十年的时空跨度。
青少年只知道如何追逐快乐和欢笑,享受陶醉;徘徊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孤独而悲伤;晚年的孤独和人生的悲欢离合都反映在雨声中。
受国家灭亡之痛的影响,他的感情变得麻木。
雨声滴落,驱散了悲欢离合,而作者对国家灭亡的悲痛则隐藏在其深层。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年轻人在楼上听雨歌,红烛昏倒。
”虽然它时不时只展示场景的片段,但它有很强的艺术能力。
“宋塔”、“红烛”、“罗章”等五颜六色的意象交织在一起,传达着春风的喜悦。
当我十几岁的时候,我花了很多钱,在灯光下唱歌跳舞,喝酒,在自己的生活中喝醉了。
“幽幽”一词表现的是“风笛拂云水,霓虹衣再唱”的奢华生活。
这时,他听着宋楼里的雨,这增加了宋楼、红烛和帐篷的含义。
虽然这属于寻欢作乐的生活,但毕竟与悲伤无关,作者着重渲染的是“不知悲伤滋味”的青春。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赏析翻译蒋捷原文: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字词解释: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试题:(1)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2)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3)“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2)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3)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虞美人·听雨》是宋末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下面给大家带来《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虞美人〔宋〕蒋捷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
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阅读答案】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
蒋捷《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虞美人〔宋〕蒋捷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
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阅读答案】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
蒋捷《虞美人·听雨》的意思及赏析虞美人1·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一江一阔云低断雁2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3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虞美人:词牌名。
2断雁:失群孤雁。
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年少的时候我沉醉在歌楼上,耳边听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面对着盏盏红烛,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一盈。
中年时,我在异乡的客舟上聆听雨声,曾经的年少轻狂已被雨水冲刷走了,剩下的却是几许茫然。
看着眼前宽阔的一江一面堆满铅灰色的一陰一云,听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天边哀鸣,一声声啄破了我那原有的稳重。
而今,人已暮年,两鬃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回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不禁感叹道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
【听雨之美】四季之中,“雨”是最常见的,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没有特别之处。
可是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一个失意的人那里,雨可能会平添一段惆怅;在得意人那里,雨或许就别具一番情趣。
这些不同都是由人的心情引起的,有句话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同的人看见雨,听着雨声,所思之物亦有所不同。
【赏析】方位名词的运用巧妙,是这首词的一大写作特点。
“少年听雨歌楼上”,追欢逐乐,无忧无虑,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因而用了个“上”字。
“壮年听雨客舟中”,这时期的作者,进士及第不久,南宋灭亡,他开始了漂泊生涯。
心境愁苦悲凉!因而用一“中”字。
“而今听雨僧庐下”,已是白发老者的他,已经尝遍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几乎到了麻木的地步,因而他能够听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
这是一“下”字。
上中下三个方位名词,也许并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际遇,确实能从这三个方位名词上看出端倪,不是吗?你还知道有哪些方位名词吗?【启示】这首词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人生深沉的感悟。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虞美人听雨阅读理解
《虞美人·听雨》是宋朝蒋捷的诗作。
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虞美人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虞美人·听雨宋朝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注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梨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的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的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的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的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的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蒋捷《虞美人·听雨》解读赏析蒋捷《虞美人·听雨》解读赏析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年少时追欢买笑,歌楼上雨声中烛光下罗帐轻盈。
中年时漂泊流离,在茫茫江面风雨中听孤雁哀鸣。
如今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里倾听雨声。
人生的聚散可真是无情,就这样无动于衷静坐到天明。
二蒋捷(约12451305后),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吴兴望族,少年时过着风流豪华的生活。
咸淳十年(1274)中进士"少年不识愁滋味',"富贵不知乐业'。
壮年时,兵荒马乱之际,颠沛流离,常为生计奔波。
客舟是水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舟过吴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何日归家洗客袍?'祥兴二年(1279),南宋王朝灭亡。
蒋捷深怀亡国之痛,隐居太湖竹山,人称"竹山先生'。
元成宗大德年间,先后有人向朝廷荐举,但他始终不肯出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江山易主,国破家亡,由富贵到困窘,多少难言的心酸。
细数难言的人生,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将雨的几个片段连贯起来,却暗示了所有的一切,是人生深长的叹息。
如果写蒋捷传记,也许需要一部长篇小说,但是《虞美人》短短五十六个字,就概括了他的一生。
一时一地的三个片段,共时性地勾勒出的生命轨迹,将少年、青年、老年历时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蒋捷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用岁月的积淀来观照自己的一生,是一生真实的心路历程的写照。
壮年听雨,是为了功名,为了生计而四处漂泊的人生。
暮年听雨,是沧桑历尽之后,万念俱寂的人生。
将一生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
元末明初韩奕说:"夫听雨,一也。
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赏析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虞美人·听雨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注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赏析: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从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氛围中引发青春与欢乐的联想,抒发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
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
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索漠。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
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原文: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字词解释:
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翻译: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试题:
(1)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2)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3)“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
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2)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3)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虞美人·听雨创作背景:
1267年,元灭南宋。
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
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虞美人·听雨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
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
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
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
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
“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
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
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个人资料:
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