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田间茎蘖动态调查
- 格式:ppt
- 大小:240.00 KB
- 文档页数:8
K e j i x i n y u a n为进一步优化适宜本地推广应用的氮肥减量绿色调优栽培技术,特于2020年在靖江市开展水稻氮肥减量绿色调优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结果表明:在氮肥减量10%的基础上,以7∶3及5∶5的氮肥运筹比例适宜本地推广品种南粳5055表现出较好的稳产、丰产性,可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区域。
在我国的粮食增产技术中,氮肥贡献了55%多的力量。
然而,化肥的增产能力受报酬递减规律的控制,加上稻田氮肥长期过量投入,导致氮肥利用率低、种稻成本高、产量下降、土壤板结,病虫害严重,并引发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而使得水稻生产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基于国家对粮食的刚性需求,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科技行动,减少氮肥用量的同时,必须保证不减少水稻产量,这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水稻减氮高产主要依靠栽培技术和肥料产品的改进,吴爱国、赵伟等将生产中应用的减氨技术划分为7种模式,如水稻叶龄诊断精准高效施肥、水稻康养种植、有机肥部分替代、控混肥一次施用、水稻侧深施肥、稻鸭共作、新型肥料应用等,且对模式应用效果和推广前景进行了评价。
氮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但过量施氮不仅会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氮肥减量施用技术,是一种意在寻找作物氮养分需求和土壤氮养分供应之间平衡关系的施肥技术,在保证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农业高产、高效、持续健康的发展。
氮肥减量施用技术已经被国内外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我国农民为追求高产而投入过量的氮肥,加上水稻特殊的生长环境,使得氮积累导致的负面生态效应大于作物的产量增益,因此,亟需减少稻田氮肥用量。
傅丽青等进行了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上氮肥减量试验,结果表明,高肥区氮肥用量减少15%(195kg/hm2),与习惯施肥量相比,产量显著增加;中低肥区氮肥用量减少15%(181 kg/hm2),略有减产,但差异不显著。
安徽农学通报2024年01期粮食作物作者简介高业根(1977—),男,安徽肥东人,农业技术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
收稿日期2023-09-27小麦肥料高效利用品种筛选试验高业根(肥东县古城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安徽肥东231622)摘要为筛选小麦肥料高效利用品种,发展小麦生产中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本研究选择5个小麦品种,设计施用100%氮磷钾处理(T 1)、90%氮磷钾处理(T 2)和80%氮磷钾处理(T 3)3个不同施肥水平处理,调查各品种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等指标。
结果表明,小麦平均生育期为191d ,不同品种各生育期的茎蘖总数差异较大,同一品种在不同处理中的茎蘖总数也有差异;品种科麦1007在全量施肥水平和90%施肥水平下的产量均最高;宁麦17对氮肥的利用率最高,镇麦15对磷肥的利用率最高,凯麦1778对钾肥的利用率最高。
综合产量和肥料利用情况,在肥料不减量或减量少的情况下,建议推广种植科麦1007。
关键词小麦品种;肥料利用率;小麦产量中图分类号S512.1;S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4)01-0005-04安徽肥东地处江淮分水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是小麦适宜种植区。
该县小麦种植面积约24667hm 2,以春性品种为主,半冬性品种为辅。
近年来,小麦市场上出现了众多新品种[1],要求提高栽培技术和植保分类指导[2]。
为筛选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扩大新品种的推广应用[3],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氮肥损耗,发展小麦生产中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4-6]。
根据小麦生产实际,科学制定试验方案。
本研究通过开展不同小麦品种的肥料试验,筛选出肥料利用效率高,产量和品质好,适应性强等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7-9],为小麦生产中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点试验点位于安徽肥东石塘镇浮槎社区—家庭农场承包田,试验田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地力肥沃且农田基础设备配套。
玉米田间调查方法在进行玉米田间调查时,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玉米田间调查方法,帮助您准确了解玉米的生长情况和相关数据。
一、样本设计在进行玉米田间调查之前,首先需要设计好合适的样本。
样本的选择应尽可能代表整个玉米田的情况,在保证样本数量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土壤类型、种植方法等因素。
建议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生长阶段观察1. 萌芽期观察:在玉米种植的早期,需要观察玉米的播种情况和发芽情况。
观察土壤湿度和温度,以及是否出现病虫害等情况。
2. 生长期观察:在生长期,可以通过观察植株的高度、茎叶情况、颜色等来评估玉米的生长情况。
还可以观察叶片的形态、数量以及叶片的色泽等指标,判断玉米是否处于正常生长状态。
3. 抽穗期观察:在抽穗期,可以观察玉米的抽穗时间、穗长度和穗密度等指标,评估玉米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潜力。
4. 成熟期观察:在成熟期,可以观察玉米的颗粒饱满度、干物质含量以及籽粒产量等。
同时,还可以观察玉米外观是否健康,是否有受虫害或病害的情况。
三、土壤分析土壤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进行玉米田间调查时,必须进行土壤分析。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并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得出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元素含量等关键指标。
这些指标将有助于了解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种植玉米的程度。
四、病虫害调查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常见的问题。
在田间调查中,需要仔细观察是否有病虫害的迹象,如叶片凋落、叶片损伤、叶片变色等。
同时,还要观察是否有病斑、害虫等存在。
如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玉米的正常生长。
五、数据记录和分析进行玉米田间调查时,要保持准确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可以使用记录表格或数据采集工具记录不同时间点的调查结果。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相关的生长趋势和变化规律,以及玉米产量的估算。
六、调查报告玉米田间调查完成后,可以根据调查数据和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DOI:10.19904/14-1160/s.2022.01.001十堰市郧阳区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示范总结兰田银,陈雪娇*,李嘉伟(十堰市郧阳区农业农村局,湖北十堰442500)摘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粮食安全有重要影响。
通过开展小麦优质品种对比试验,了解各品种在十堰市郧阳区的产量和适宜性,筛选出高产优质、符合加工企业需求的优质小麦品种。
关键词:小麦;品种;对比试验;产量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1-0005-03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文献标志码:B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为十堰市郧阳区安阳镇,前茬小麦冬炕白地,土质为黏壤土,肥力水平为中上等,pH值为7.23,有机质含量28.68g/kg,全氮含量0.74g/kg,速效磷含量15.29mg/kg,速效钾含量156mg/kg。
试点海拔高度200m,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降水量800~950mm,年均温度16℃,年日照1984h,无霜期230~244d,光、热、水配合协调,满足小麦生长所需的温度、光照等气候条件。
2供试品种鄂麦28、鄂麦572、鄂麦006、襄麦32、襄麦46、襄麦75、扶麦368、楚襄1号、华麦1168、华麦1123、西农979,共计11个品种。
其中,华麦1123和西农979为对照组。
3试验设计采取随机排列,不设重复。
设11个小区,小区净面积480m2,小区间隔0.5m,四周设保护区。
4试验管理整地施肥。
试验地选择在地力中上等、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地势平坦、四周无遮蔽物(树木、建筑物)、交通便利的地块。
土壤质地类型、作物茬口在试点所在地区具有代表性,且试验地前茬作物相同。
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5%~2.5%,全氮含量达0.1%~0.2%,全磷含量达0.1%~0.2%,全钾含量大于1.5%,能够满足试验对试验地的肥力要求。
播前深翻1次、旋耕整平1次。
小麦配方肥(N∶P∶K=25∶13∶7)施用量40kg/667m2,分小区施入土壤中。
实验2 水稻移栽后茎叶动态(分蘖、叶龄)调查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叶龄和分蘖的变化,发现水稻茎叶之间的关系,掌握叶龄指标的测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水稻的分蘖实际上是水稻茎秆的分枝,大多数会发生在基部节间较短的分蘖节上,水稻分蘖实际上为水稻茎秆的分枝,多发生于基部节间较短的分蘖节上,其中主茎上的分枝被称为一级分蘖,一级分蘖上的分枝被称为二级分蘖,以此类推。
水稻出现分蘖一般具有规律性,正常情况下会从第一完全叶的叶腋伸出分蘖。
壮秧会在主茎抽出第四片叶时(完全叶),于主茎第一片叶的叶腋中伸出第一蘖,在第五片叶开始发生的同时,于第二叶的叶腋中伸出第二蘖,以此类推。
二级分蘖、三级分蘖等各级分蘖均会遵循上述的叶蘖同伸关系,即分蘖的出现一直会与母茎相差3片叶。
叶龄就是用主茎上出现的叶片数目来表示植株的年龄。
禾谷类作物的叶片生长(出叶)与分蘖的发生、根系生长、节间伸长和充实、穗分化发育进程之间,都存在着有规则的“同伸关系”,根据器官的同伸规律,每伸出一片叶,即生长部位每上升一个节位,都会定位地形成和生长相应的器官。
三、内容及方法1、分蘖观测在水稻移栽后第7天,从田间中心区域选择长势一致的连续的10蔸植株,给主茎挂牌并编号,之后每隔3天调查1次编号稻蔸的分蘖个数,直到分蘖个数不再增加为止。
2、叶龄调查在正常条件下,禾谷类作物每一品种的叶片数比较稳定。
也就是说,环境条件对叶片数的影响较小。
调查叶片数目比较简单,只需注意两点:①品种纯度要高。
品种纯度不高,就会因品种差异,造成叶片数的误差,尤其是杂交种更应注意。
②须定株标记。
一般来说,l 个品种、1 个处理,调查l 点,每点10 株左右就足够了。
分蘖作物最好在第一完全叶展开后,在叶片上做1个标记,以便作为识别主茎之用(因为每次观测的都是主茎的叶龄)。
观测记载时,当第 1 叶展开即叶鞘伸出时记为“l 龄”,长出第1 叶的整个时期为 1 叶期或 1 龄期;当第二叶展开时记为“2 龄”,长出第 2 叶的整个时期为 2 龄期;依次类推,记为3 龄、4 龄等。
杨德臣,王 慧.基本苗数量对济麦25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J].南方农业,2023,17(10):50-53.基本苗数量对济麦25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杨德臣,王 慧(郯城县农业农村局,山东郯城 276100)摘 要小麦是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主要粮食作物,为加快大穗大粒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济麦25的推广应用,开展济麦25不同基本苗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影响的试验。
试验表明:籽粒产量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而提高,超出适应范围后又减产;基本苗15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20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次之,降幅为0.23%。
建议济麦25在大田生产中的基本苗为15万~20万/667 m2。
关键词济麦25;基本苗;茎蘖动态;产量构成因素;产量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10.017济麦25(参加区域试验名:济麦5198)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大穗大粒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曾创下了山东省百亩攻关区881.8 kg/667 m2的高产纪录。
该品种于2022年底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基于良种良法同步配套推广的需要,于2021—2022年度的小麦生产周期内进行了济麦25不同基本苗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影响的试验。
试验结果可为济麦25良种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的推广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1.1.1 试验地概况济麦25不同基本苗数量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影响的试验于2021—2022年在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兴玲家庭农场进行。
试验地为壤土。
前茬作物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的秋收玉米)。
播种前测定,试验地块pH值6.7;0~20 cm耕作层各种养分含量分别是,有机质11.9 g·kg-1、全氮0.87 g·kg-1、碱解氮86.90 mg·kg-1、速效磷17.80 mg·kg-1、速效钾56.30 mg·kg-1。
农作物田间调查操作规程农作物田间调查是农业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够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制定一份规范的操作规程是必要的。
下面是一个关于农作物田间调查的操作规程,主要包括调查前准备、调查方法和材料收集等几个方面。
一、调查前准备1.明确调查目的:明确所要调查的农作物种类、生长阶段、病虫害类型及发生程度等。
2.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范围,合理安排调查人员,并制定详细的工作安排表。
3.组织培训:对调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熟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病虫害的鉴定方法,以及调查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4.准备工具和材料:准备好必要的调查工具,如测量工具、计算器、草稿纸、录音笔等,并带上足够的调查样本袋、标签、相机以及图表等。
二、调查方法1.现场观察法:调查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全面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颜色、茎秆粗细等指标,同时注意观察病虫害的特征,如病斑、虫卵、虫道等。
2.标本采集:调查时需采集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后续的病虫害鉴定和分析,样本的选择应根据农作物类型、鉴定目的和病虫害发生程度等因素来确定。
3.病虫害调查:根据病虫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调查,如捕虫灯、粘虫板、捕蝇草等,同时要重点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季节、密度和区域分布情况。
4.数据记录:调查时要认真记录所观察到的数据,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指标、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分布情况等,同时采用标准的方法和单位进行记录。
5.数据分析: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调查样本之间的差异和趋势,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材料收集1.病害标本收集:将采集到的病害标本放入采集袋中,并用标签标明样本的名称、采集地点和采集日期等相关信息。
2.照片和录音:应将调查现场的一些关键景象和观察结果进行拍照或录音,以备后续分析和备案使用。
3.实时记录:调查人员应结合现场条件和调查目的进行实时记录,保留原始记录,方便后续验证和比对。
田间调查报告十二篇田间农作物情况调查时间:2021年4月28日星期四地点:燕子村付家台调查人:燕子村大学生村官概况:田间农作物有油菜、小麦、棉花幼苗,油菜地中间空地间种其他农作物,如豌豆、大蒜、毛豆,油菜地田埂边种植豌豆的比较多。
农作物生长情况:油菜:快到收割期了,有些种在水田里的已经发黄,开始收割了,品种不一,有细荚,有厚荚,还有紫色的,茎秆粗壮的一般饱满多籽,水田里轮种的油菜没有旱地里的植株高,而且早黄、荚少、产量比较低,由于长时间不下雨,干旱严重,今年的产量有可能下降。
棉花:棉花幼苗长势参差不齐,有的长势很健壮,有的才刚刚抽芽,可能与品种有关,再者就是用薄膜盖着的经常敞开的长势好,普遍矮小,且有些发黄。
小麦:小麦的穗已经抽出,进入成熟的关键期,现阶段主要是做好防治病虫害工作,农民使用的有乙蒜素和蟓剞劂,主要起抑制细菌、真菌、病菌生长的作用。
基础水利状况:现在到了整田下谷的准备阶段,急需用水,但是整个汉川市辖区内久未下雨,各乡镇场正积极从汉江里抽调水,目前燕子村里水资充足,各大沟渠里有较充足的存水,基本上能保证村民整田下谷的需求,付家台的机台正在往各小沟、田间抽水,秩序井然。
附:乙蒜素:分子式:C4H10O2S2,化学名称:乙烷硫代磺酸乙酯,高效广谱仿生杀菌剂,兼具植物生长调节作用,能促进萌芽、提高发芽率、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是复配杀菌剂农药的首选原料,与菌体内含硫基的物质作用,从而抑制菌体的正常代谢,可有效抑制棉花立枯病、枯萎病、黄萎病;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烂秧病、纹枯病;玉米大小斑病,黄叶、小麦赤霉病,条纹病,腥黑穗病,西瓜慢枯病,西瓜苗期病害,黄瓜苗期绵疫病,枯萎病,灰霉病,黑星病,霜霉病,白菜软腐病,姜瘟病,番茄灰霉病,青枯病,辣椒疫病及草莓、白术、人参、香蕉、苹果、葡萄、梨树、茶叶,马蹄,花卉,花生,大豆,芝麻等作物上的多种病害,效果显著。
但是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通过食道、皮肤等引起中毒,急性中毒,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出现意识障碍和休克。
田间调查方法田间调查是农业科研、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田间调查,可以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土地肥力状况、气候变化等信息,为科学制定种植方案和提高产量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田间调查的方法。
一、确定调查目标在进行田间调查前,首先需要明确调查目标。
例如,调查玉米的生长情况和产量;或者调查小麦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明确目标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调查内容和方法。
二、选择样本区域样本区域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域,一般选取面积相近、土质相似、种植作物相同或相似的几块地块作为样本区域。
在样本区域内设置多个观测点进行观测。
三、制定调查计划根据目标和样本区域,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
包括:观测点数量和位置;观测时间;采集数据类型和方法等。
四、进行现场观察1. 观察土地和环境首先需要观察土地和环境。
包括土壤质量、水分状况、气候条件等。
可以通过观察土壤颜色、质地、湿度和温度等指标来了解土地情况;通过观察天气状况、气温变化等指标来了解气候情况。
2. 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其次需要观察作物生长情况。
包括植株高度、茎粗细度、叶片颜色等。
可以通过测量植株高度和茎粗细度来了解作物生长情况;通过观察叶片颜色,判断是否存在病虫害。
3. 采集数据最后需要采集数据。
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采集相关数据,如产量、叶面积指数等。
五、数据处理和分析1.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
如对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指标。
2. 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六、编写调查报告将调查结果编写成报告,并附上相关图片和数据表格等。
报告应该包括调查目标、样本区域、调查方法和结果等内容。
七、总结和反思在完成田间调查后,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包括:调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准确;分析结果是否科学等。
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下次调查更加准确和有效。
八、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观测点和样本区域,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作物发育研究法发育研究法又称生育调查法,此方法的特点是侧重发育器官的观察研究。
发育研究法就是在作物生育期间观察生育时期、调查分蘖动态、测量株高变化、叶片数、统计根条数以及收获后进行室内考种,调查的重点是分蘖的消长和穗粒的形成。
这些方法对不同种类的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生育差异均可进行分析研究。
操作简便,用途广泛,在实践中已被普遍采用。
一、作物生育时期的观察记载(一)作物生育时期观察记载的标准生育时期观测主要是按照统一规定的记载标准,调查记载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各个生育阶段发生的时间,以及当时环境条件的特点。
在实际观测时,必须熟练掌握“物象”标准和“数量”标准。
所谓“物象”标准就是植物体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形象表露。
“物象”标准因作物而异。
“数量”标准是以达到该“物象”标准的株数占全区植株的比率为准。
如果每个生育时期只记载一次,应以达到该“物象”标准的植株占全区植株的50%左右为标准。
若记载始期、盛期和末期三次,则始期应占20%左右,盛期应在占50%左右,终期应占80%以上。
(二)作物生育时期观察记载的方法1.目测法选代表性的样方,对其内的植物进行目测估计;2.定株法选出一定数目的代表性植株并标记,然后观察统计达到某一“物象”标准的株数占代表性植株的百分比来定量确定。
二、作物抗逆性的观察记载和测定作物对逆境抵抗和忍耐的能力叫抗逆性。
抗逆性是作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作物的抗逆性包括抗热性、抗寒性、抗旱性、抗涝性、抗盐性、抗病性、抗虫性、抗倒伏等。
一般在田间出现某种不适于作物正常生活的不良环境时进行观测记载。
(一)抗旱性记载:干旱的类型、植株发育的阶段、干旱具体发生的时间及作物的抗旱能力。
干旱的类型:土壤干旱、大气干旱。
土壤干旱表现为植株萎蔫、叶片变黄和脱落,这些现象由下向上发展;大气干旱时,叶的萎蔫、青干由顶部开始向下发展。
1.抗旱性的观察测定方法(1)目测法目测法是在大田条件下,利用目力估计植物的抗旱能力。
江苏邗江区小麦品种比较试验作者:王君,温凯,杨武广,等来源:《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1年第6期DOI:10.16815/ki.11-5436/s.2021.17.011王君,温凯,杨武广,仇景涛,张鹏(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摘要:为掌握各品种小麦的生育特性、产量特征,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2019~2020年度邗江区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扬麦29、扬麦20、镇麦9号总体表现较好,产量水平高,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可在邗江区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
关键词: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农艺性状;产量;推广王君,温凯,杨武广,等. 江苏邗江区小麦品种比较试验[J]. 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7):23~24.邗江地处城郊地区,近年来气象灾害频发,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同时由于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下调,种植效益下降,极大挫伤了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
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麦效益、增加农户收益,提升邗江小麦生产水平,筛选出适宜邗江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2019年秋播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了10个小麦品种田间比较试验[1]。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强筋品种:扬麦23、扬麦29、镇麦9号。
中筋品种:扬麦20、扬麦25、扬辐麦4号、扬辐麦9号、镇麦12号。
弱筋品种:扬麦24、宁麦13。
种植地:试验在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河东村进行,试验田土质为腐黏土,前茬水稻,0~20 cm土层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交通便利。
1.2 试验方法1.2.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10个处理,每个品种种植面积0.2 hm2。
1.2.2 种植管理。
11月12日一次性机条播,播种量300 kg/hm2。
试验田施纯氮298.5kg/hm2,氮肥中基肥:分蘖肥:拔节肥=3:4:3,基肥施40%复合肥(17-17-6)525 kg/hm2,1月6日施苗肥为尿素255 kg/hm2,3月5日施拔节肥为33%复合肥330 kg/hm2。
田间种群动态调查实施方案一、调查目的田间种群动态调查是为了解决农作物害虫、病害等害虫的种群动态变化情况,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对田间种群动态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害虫、病害的发生规律,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田间农作物及其周边环境中的害虫、病害种群。
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蚜虫、螟虫、蝗虫、病毒、细菌等。
三、调查内容1. 调查时间: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害虫、病害的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调查时间。
通常包括播种前、生长期、成熟期等关键时段。
2. 调查地点:选择代表性的田间农作物种植区域进行调查,包括不同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农田。
3. 调查方法: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包括田间调查、生物学调查、环境因素调查等。
具体包括直接观察、捕捉标本、化学诱捕、粘虫板监测等方法。
4. 调查数据:记录调查时的相关数据,包括害虫、病害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发生规律等。
5. 调查记录:对调查过程中的观察、发现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文字描述、照片、视频等资料。
四、调查工具1. 调查人员:由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或相关科研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具备丰富的田间调查经验和专业知识。
2. 调查设备:包括显微镜、显微摄像机、化学诱捕器、粘虫板、记录表格、照相机等调查工具。
3. 安全防护用品:根据调查地点的实际情况,配备防护服、口罩、手套等安全防护用品。
五、调查结果分析1. 数据整理: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形成数据报告。
2. 结果解读:根据数据报告,对害虫、病害的种群动态变化进行解读,分析其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
3. 结果应用: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管理建议,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六、调查总结本次田间种群动态调查实施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和工具,获取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成功地了解了农作物害虫、病害的种群动态变化情况,并为下一步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