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 格式:docx
- 大小:16.52 KB
- 文档页数:3
细胞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测叶绿体和线粒体。
(3)简述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2.能力目标(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类比认识细胞内各细胞器及其分工。
通过资料的阅读和设计的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综合的能力。
(2)思维训练:利用课本插图、教学挂图和课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如何掌握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如何将这些细胞器的功能和生物体的相关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并灵活运用。
3.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4.实验材料的选择。
5.生物图的绘制。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互动学习】教师放映一张某玩具厂忙碌的车间的动画片。
提出问题:1•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2.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3.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学生:……教师: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屋的复杂变化。
细胞内部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忙碌不停的“车间”,这些“车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等,它们统称为细胞器。
同学们可能会感到很疑惑:细胞器这么小,科学家是怎样把各种细胞器分离开来,分别去研究它们的生理功能的呢?学生: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
课前我曾请几位同学去做了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工作,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成果如何。
学生1:汇报科学家分离各种细胞器的分法。
学生2:汇报科学家对不同细胞器的研究方法及成果。
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
合作知识点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知识点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三、生物膜系统
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知识点就介绍到这,请关注!
高一生物第三章细胞核知识点
高一生物第三章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系统内分工合作的概念,认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分工合作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分工合作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系统内分工合作的概念与特点2. 分工合作的重要性3. 分工合作的原则与方法4. 分工合作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系统内分工合作的概念、特点及重要性。
2. 难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分工合作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教案、教材等教学资源2. 案例素材、讨论题、练习题等教学材料3. 教学场地与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如企业、学校等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系统内分工合作的概念、特点及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分工合作在实际中的运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工合作的原则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5. 总结提升:总结分工合作的关键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工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工合作的原理进行解决。
7. 反馈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优秀表现,提高学生自信心。
六、教学拓展:1. 通过视频、故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中的分工合作案例,拓宽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中的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实践环节:1. 设计一个校园实践活动,如校园美化、运动会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体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总结实践活动中的分工合作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分工合作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我在教授高中生物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采用了一些创新的教学策略。
我认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知识。
一、教学设计1.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细胞器在细胞内的作用和分工,认识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关于细胞器在细胞内的分工合作问题,其中包括以下重点:(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细胞器系统的协调和分工合作。
3.教学方法:本教学采用了互动式授课的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实验在课前,我进行了一次相关的科学实验。
我在实验室准备了玻璃掌和荧光染料,然后在学生面前放置了这些玻璃掌,让他们来进行染色和观察。
(2)课堂互动我通过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适时地提问,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通过口述和互动学习,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3)组织小组活动我在课堂上组织了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和交流。
每个小组会在学习的某个阶段进行一次讨论,分享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并给出各自的理解。
二、教学实践1.回忆模块在课堂上,我通过回忆模块,让学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知识点,然后再叠加新的知识点。
我会让学生自己提出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细胞器系统分工的知识点,然后我会一一给予点评。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告诉他们一些之前没有提及的知识点。
2.实验模块通过实验模块,让学生亲自探讨相关实验问题,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这次实验中,我使用了荧光染料,让学生亲自操作,将荧光染料染在玻璃掌上,然后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3.小组讨论模块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让他们决定一个话题和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的任务是为每个小组提供反馈,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提供他们正确的指导。
4.作业模块在课堂结束时,我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学。
这些作业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这也是他们对这个主题最好的复习方式。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通用2篇)《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篇1《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目标设计本节内容利用对系统内各个细胞器分工合作的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的思维,重在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归纳综合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
学问目标1、说出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液泡等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制作细胞的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看叶绿体和线粒体。
力量目标1、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看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培育同学的动手力量。
2、通过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图、观看及分析,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规律思想力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中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对同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着重介绍系统内怎样进行分工合作,这与各种细胞器有关,因此把握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及各自的功能及细胞内生物膜系统是这一节的重点。
是后面将要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有丝分裂等学问的基础,也为学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只有切实明确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内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分工合作。
本部分内容让同学从新的视角---系统的角度来熟悉细胞,为关心同学理解一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需依靠各组分间的协调协作。
“问题探讨”以工厂为例,让同学争论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的协作生产出来的,再让同学将细胞与工厂类比,争论细胞中是否也有类似的部门和车间。
这种联系同学的生活阅历,将熟识的事物与同学不熟识的有待了解的事物相类比的处理方法,有助于同学突破熟悉上的难点。
课堂上老师采纳挂图、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同学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量,通过动脑思索,主动猎取学问,并使各方面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进展。
探究内容分析纵观本节内容,先让同学简洁回顾第一节中所学内容,从系统边界入手,把细胞作为一个活系统来讨论,把细胞学活。
高中生物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案教学策略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器的种类和基本结构。
2.了解细胞器的功能,掌握细胞功能的关键。
3.了解细胞内的分工合作,理解细胞器的协同作用。
4.识别主要疾病的发生和细胞器的功能不正常有关。
二、知识讲解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由磷脂、蛋白质和胆固醇等构成。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能够通过主动转运和运载蛋白调控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状态。
2.质膜和囊泡体内膜的结构和功能质膜是植物细胞的特有结构,能够加强细胞组织的机械强度。
囊泡体内膜能够帮助物质分离和重要物质的合成。
3.粗面内质网、细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粗面内质网能够合成蛋白质,并通过运载蛋白转运到其他细胞器。
细面内质网则对细胞的代谢和物质转运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合成脂类等生理活性物质。
高尔基体则能够将物质从细胞膜或内分泌器官中摄取并且转化和分泌。
4.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供应体,能够将葡萄糖等物质转化为ATP分子,为细胞提供能量。
叶绿体则是植物细胞的重要器官之一,能够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供应细胞所需的营养成分。
5.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溶酶体能够参与分解所丢失的车部分,可以通过吞噬作用帮助细胞清除废旧细胞及其组成物,维持细胞的稳定状态。
三、教学策略1.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对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认识细胞器,减轻学习压力。
2.实验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
学生们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操作流程,通过自我探索来加深理解。
3.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大胆发言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交流和互相学习。
也可以利用分组讨论方式,加强团队协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4.案例教学法借助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案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科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工合作的概念,知道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2. 培养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团队活动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分工合作的定义与意义2. 团队中不同角色的职责与任务3. 协作沟通技巧4. 团队协作案例分析5. 实践演练:组建团队,完成任务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分工合作的思考。
2. 讲解分工合作的定义与意义,让学生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3. 讲解团队中不同角色的职责与任务,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角色的重要性。
4. 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团队协作案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对分工合作的理解。
2. 实践演练:组建团队,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4. 讲解如何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团队协作失败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五、课后作业1. 思考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写一篇关于角色职责的小作文。
2. 列举一些成功的团队协作案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3. 反思自己在团队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分工合作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团队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方面。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作文、案例分析和反思报告等。
七、教学资源1. 校园故事视频或图片。
2. 成功团队协作案例资料。
3. 分工合作相关理论知识资料。
4. 实践演练所需的任务材料。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3章第2节的一部分,内容为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名称、结构和功能,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已经研究了有关细胞基本结构和光合作用的知识,对叶绿体等部分细胞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细胞器的种类和名称认识不全,也没有接触过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对不同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也不了解。
三、教学设计思路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依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本堂课进行设计。
本课程内容相对平淡,结构较多,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本课一共需讲述8种细胞器,直接介绍结构和功能,课程会比较散,没有条理,学生也不容易掌握。
因此,我主要通过建构细胞模型让学生认识细胞器的种类、形态、结构和功能。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建构模型的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探究思考的能力,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并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观察。
教师演示使用差速离心分离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并展示细胞器的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理解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填表和贴纸活动,掌握各种细胞器的名称和功能。
学生分组建构细胞模型,体会和建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思想,进行分工合作,逐步掌握部分细胞器的功能。
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思考,完成学案上的连连看,巩固对细胞器功能的掌握。
教师讲述细胞质基质和细胞质的概念,树立细胞的立体结构,完成本堂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各种细胞器,了解其亚显微结构,并能说出各种细胞器的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细胞模型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建构模型的能力,并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研究的过程,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树立系统性、统一性的观点。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说课稿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一课时的相关内容。
对于本节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首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知识的最根本的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八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本节课的重点是举例说明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是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细胞器的分工以及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本节在高考中的考点是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结合高一学生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情,对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初中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前面学习了高倍镜的使用及有关细胞膜的知识以后,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学会了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以及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以后,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能力基础。
而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还是比较低,线粒体较小,在高倍镜下,在短时间内学生可能较难观察到,所以教师要准备好示范镜。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本节的要求,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 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3.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并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制作动植物亚显微结构模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环节一:视频导入播放小黄人工厂制作新果酱的视频,提问:1.一件优质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2.细胞内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者车间么?你能举出例子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入细胞器:细胞器的种类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中心体、液泡、溶酶体等。
紧接着让学生思考科学家如何将细胞器分离出来进行研究?学生答:差速离心解释差速离心方法。
环节二:小组合作对各细胞器的分布、结构和功能进行列表分析1、PPT展示表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细胞器分布形态结构功能角色比喻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2、小组展示完成的表格3、练习巩固找出图中的错误:板书设计作业教资教学设计题万能模板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能够……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发展/提高学生……三、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本课主要采用……等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
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方法。
然后,结合实例,对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
(3)巩固练习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案作者:未知【教材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①(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高倍镜的使用及本章第一节的有关细胞膜的知识以后,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还是比较低,线粒体较小,在高倍镜下,在短时间内学生可能较难观察到,所以教师要准备好示范镜。
【教学目标】1、知识目的①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测叶绿体和线粒体。
③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④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巩固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②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20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新鲜黑藻叶,1%的詹那绿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