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投入产出分析及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及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及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及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及应用

专业:经济学院经济史

学号:2008210283

姓名:孙名山

一、投入产出分析简介

1、基本介绍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法)是反映经济系统各部门、行业、产品)之间的投入与产出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并用于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计划测定和经济控制等的数量分析方法。它是经济学与数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交叉学科。

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消耗,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及其来源。中间投入是指生产性消耗,包括各种直接消耗和全部间接消耗。最初投入是指增加值各要素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以及营业盈余。

投入产出分析中的产出,是指经济活动的成果(如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和劳务)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中间使用指经济系统各部分所生产的产品被用于中间消耗的部分产品;最终使用是指被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产品。

2、投入产出分析的假定、分类和发展

2.1基本假定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假定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同质性假定

这是假定每个产品部分只生产一种同质(投入结构相同)的产品,不同产品部分的产品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二)比例性假定

西方国家也称为规模收益不变假定。即假定每个部门的产出量与对它的各种投入量是成正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出与投入成线形函数关系。

(三)相加性假定

或称为无交互作用假定,即几个部门的产出合计等于对这几个部门分别投入量的合计。

(四)消耗系数相对稳定性假定

这是一种动态上的假定。即假定在一定时期(1-2年)里,各种消耗系数是相对稳定的。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各种消耗系数都是关键性数据,它们代表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密切程度。在投入结构、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假定消耗系数在一定时期是稳定的,这是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前提。

2.2投入产出分析的分类

根据投入产出表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称为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简称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

(一)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按照模型反映的时期来划分,可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种。静态模型一般只研究某一年度的再生产过程,模型中的变量只涉及一年的横断面资料,而不反映时间因素的变化。动态模型研究的是若干个年度的再生产过程和各年度再生产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基本建设投资对生产影响在时间上的滞后。

(二)价值型和实物型

投入产出模型按计量单位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两种。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所有指标都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在实物型投入产术表中的大部分指标是以实物单位计量的,其中一部分指标可用价值单位或劳动价值单位计量。

(三)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

投入产出表按资料范围可分为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两大类。宏观模型包括国际模型、国家模型、地区模型、地区间模型、部门模型等。微观模型是指企业模型。

(四)报告期和计划期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表按资料的性质和内容划分,可分为报告期投入产出表和计划期投入产出表两大类。前者的资料均为报告期的实际统计资料;后者是计划数据,用于计划计算、计划安排和预测计划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2.3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

投入产出分析自上世纪30年代由列昂剔夫首创以来,经历70多年的发展,从编表状况、理论方面、编表方法与应用范围等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是一门将现代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平衡表结合起来的、从数量上系统研究一个复杂经济系统不同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得经济数学学科。

3.投入产出价值表的表式结构介绍(如表1)

表1 XX年四部门投入产出表

i=1,2,。。。。。。,n,为横行序列,表示产出或产品的分配去向。

J=1,2,。。。。。。,n为纵行序列,表示投入或产出的消耗来源。

该表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位于表格左上部分。由若干部门或行业纵横交叉而成,这部分主要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由于这种联系与部门的划分以及各部门产品价格变动有关,也就是说,第一象限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关系。

第二象限,位于表格右上部分。这部分主要反映各部门或行业总产品中供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的分配情况。从物质内容上看,是国民经济的实物构成,也就反映着国民经济中的经济联系。

第三象限,位于表格左下部分。反映着国民收入在部门之间的初次分配情况,也就是各部门的经济联系。

第四象限,位于表格右下部分,反映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情况,由于情况复杂,至今尚未解决该象限的表述问题。

二、实证分析部分

本部分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用投入产出分析的数学模型,做出列昂惕夫矩阵;然后做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最后,根据前两步的推导对经济进行预测,并对产业结构的完全依存关系进行分析。

(一)主要数学模型——分配方程组 1.

x 11+x12+……+x1n+y1=X1

x 21+x22+……+x2n+y2=X2 (i) ……

x n1+xn2+……+xnn+yn=Xn

直接消耗系数aij=xij/Xj

x ij=aij*Xj (ii) 直接消耗矩阵为

A=

X=[X1,X2,…..Xn]’ Y=[Y1,Y2,……Yn]’ 将(ii )代入(i ),可以得到一个n 维方程组,即AX+Y=X (iii ) 根据(iii )可以得到X-AX=Y ,即(I-A )X=Y 其中I-A 就是列昂剔夫矩阵

2.假定B 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B=A+BA

由此可得,B=A (I-A )-1 =(I-A )-1 -I

可见,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等于列昂惕夫逆矩阵与单位矩阵之差。

(二)主要矩阵的具体情况

根据上文中的运算方法,通过计算,得出具体情况如下: 1.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

a 11 a 12 …… a 1n a 21 a 22 …… a 2n ……... ………. a n1 a n2 …… a nn

A=

2.列昂惕夫矩阵I-A 及其逆矩阵(I-A )-1

I-A=

(I-A)-1 =

3.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I-A )-1-I

B=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得出了各具体矩阵,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上述矩阵进行深入分析。 (三)进一步的分析与结论 1.进行经济预测

本文主要利用列昂惕夫逆矩阵,来预测各部门的总产品。其理论依据来源于方程(iii )式的变形。X=(I-A )-1Y 。

假定第二年时,农业,工业,运输邮电业以及其他部门的最终产值提升了10%,分别达到了2530,4620,330,506,则可以得到四个部门的总投入产品如下:

X=

0.1463 0.1127 0 0.0442 0.1341 0.4902 0.2143 0.2655 0.0098 0.0206 0.0714 0.0885 0.0073 0.0588 0 0.0354 0.8537 -0.1127 0 -0.0442 -0.1341 0.5098

-0.2143 -0.2655 -0.0098 -0.0206 0.9286 -0.0885 -0.0073 -0.0588 0 0.9646 1.2186 0.2884 0.0666

0.1413 0.3462 2.1327 0.4922

0.6480 0.0234 0.6295 1.0914

0.1185 0.0303 0.1322 0.0305

1.0772

0.2186 0.2884 0.0666 0.1413 0.3462 1.1327 0.4922 0.6480 0.0234 0.6295 0.0914 0.1185 0.0303 0.1322 0.0305 0.0772 1.2186 0.2884 0.0666 0.1413 * 2530 = 4509.016 0.3462 2.1327 0.4922 0.6480 4620 11219.38 0.0234 0.6295 1.0914 0.1185 330 770.2757 0.0303 0.1322 0.0305 1.0772 506 1242.604

四个部门的总产值之和为17741.275,为第一年的1.1倍;从各部门情况来看,也分别是第一年总产值的1.1倍。由此可见,该情况符合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条件,从而可以判定,本文所利用的模型和分析方法是合理的,有效地,能够对未来的经济总量进行预测。

三、小结

本文在简要回顾投入产出分析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配方程组建立数学模型,得带了具体的列昂惕夫矩阵的数值,并由此求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之后,通过预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同时,我们得知,通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在需要提高最终产值的要求下,我们可以计算出需要增加的投入量。

投入产出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3.3 投入产出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投入产出型价格模型 作为投入产出分析在经济系统分析中的应用的一个例子,本节介绍它在价格分析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价格改革过程中,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国民经济价格体系是一个庞杂的大系统,与其它经济系统的联系错综复杂,就价格体系内部,各种产品、各个部门的价格相互关联,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价格改革或价格调整的不可试验性,更增加了价格定量研究的难度。经济数学方法的应用,建立价格数学模型,可以模拟价格体系复杂的运动过程,并起到试验的作用。建立价格数学模型的方法很多,其中投入产出分析由于其描述了每个部门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描述了部门之间、产品之间的联系,以及它描述了社会财富从生产、分配到最终使用各环节之间的数量关系,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建立价格数学模型的较好方法。 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但是投入产出型价格模型在经济分析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节对在我国的价格改革过程中建立的几个类型的投入产出型价格模型作一简单介绍。由于模型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从用语到思路都有那个历史时期的烙印,为了说明它的作用,这里未作修改。 一、理论价格测算模型 1. 测算理论价格的意义 理论价格是商品价值在人们观念上的货币表现,它不等于实际价格,它产生于人们的计算,所以又称为计算价格。 理论价格并不执行现实价格的职能,但是它对于经济的宏观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理论价格可作为正确核算和评价经济效益的手段。因现行价格(包括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与价值的或多或少的偏离,使得用现行价格核算的经济指标,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微观和宏观的经济效益。 其次,理论价格是用于检验现行价格背离价值和不合理程度的标准,为价格管理决策和自觉利用价格杠杆提供信息。 另外,在正确的理论价格构成理论下测算的理论价格,可以作为价格改革的目标。合理的价格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理论价格的测算可提供一个理想的目标。 这里提到的理论价格的构成模式,一般讲应包括五个组成部分:成本、生产资金占用报酬、资源使用报酬与活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联系的利润部分、经营税。用以测算理论价格的经济数学模型,应能合理地模拟理论价格的构成模式。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是投入产出型理论价格测算模型。 2. 基本模型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第j 列表示第j 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产品的数量,在实物表所列入的产品足够多的情况下,再将实物表第Ⅲ象限数据收集齐备,那么,每一列应对应于下列平衡方程: x p x p x p D V M j j nj n j j j 1122?+?++?+++ =?x p j j (,,,)j n =12 (3.3.1) 其中,p j 为第j 种产品的理论价格,D j 、V j 、M j 分别表示第j 种产品生产过程中提取的固定资产基本折旧和大修理基金、付出的劳动报酬、获得的社会纯收入。(3.3.1)模拟了理论价格的构成模式,按马克思主义的价格形成理论,该方程表明,产品的总价值等于直接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与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之和,而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又分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以劳动报酬表示)和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以社会纯收入表示)。 方程(3.3.1)两边同除以x j 后,写成

投入产出分析题附答案

单选: 1.抽入产出分析是由经济学家( B )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数量 分析方法。 A.瓦尔拉斯 B.列昂惕夫 C.萨缪尔森 D.索洛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投入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及其来源 B产出是指经济活动的成果及其使用去向 C投入产出表按照计量单位的不同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 D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式:中间产品+中间投入=总产品 3 .下面哪个不是投入产出的基本假定( D ) A同质性假定 B比例性假定 C相加性假定 D消耗系数绝对稳定性假定4. 投入产出按资料范围可分为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两大类,下列不属于宏观模 型的是( C ) A国家模型 B地区模型 C 企业模型 D部门模型 5. 下列不属于经济要素的是( A ) A企业 B原料 C价格 D劳动力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马克思把国民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量大部类的再生产理论B费兰索。魁奈提出“全部均衡理论”,把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联系起来考察C物质生产部门指那些能创造物质产品以及直接实现产品价值的部门。 D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7.利用投入产出表,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整个社会产品中,两大部类各自的总量及其价值构成。其具体计算过程分为四个步骤:(B ) (a)计算第二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 (b)计算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总量 (c)计算各部门的部门消耗系数.劳动报酬系数和社会纯收入系数 (d)计算第一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 它们的正确排序为: A.abcd B.bcad C.cbad D.abdc 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投入产出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D ) A.分析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B.分析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C.分析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D.分析国民经济大型项目建设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9.投入产出模型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中的作用为:( B ) (a)为从社会最终产品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b)能够成为加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工具 A.(a) B.(a)(b) C.(b) D.一个都不是 n n n 10.∑(vj+mj)/∑∑Xij是分析:( A ) j=1 i=1 j=1 A. 国民收入与物资消耗的比例 B. 社会总产品与社会化成本的比例

网络教学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

网络教学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 导入e-Learning对企业来说到底划不划算?或许可以透过投资报酬率的计算,或是更高层次的成本效益评估模式与平衡计分卡分析模式,帮助企业评估效益。 Learning是一项学习成长必经过程,然而随着使用网络学习的人口增加,企业纷纷开始思索如何运用e-Learning来传承企业知识及技术,e-Learning在e世代这波热浪中跃上浪尖,企业界正瞄准焦点,计算投资报酬率,进行精确评估成本效益。用投资报酬率来衡量企业导入e-Learning成功案例,有宝侨〝快速学习“计划,投资报酬率有101.5%;而IBM其〝基础蓝色“方案,投资报酬率竟可高达2284%,这些案例明显感受到实施e-Learning的实际效益,所以e 化推波助澜e-Learning前景可期,相当值得投资的。 ?简易投资报酬率计算模式 1.制作成本:比较传统训练和e-Learning每门课程的制作 成本,e-Learning上课时数缩短但需较高的制作成本。 2.讲师费成本:传统训练开班时需支付讲师费及讲师差 旅费,但e-Learning可以省下来。 3.课程成本:e-Learning课程进行时,员工无须完全离开 工作岗位另外可以省下差旅费。 以上三大类的成本总和之后,便可以比较出总成本再决定是否大规模投资于e-Learning。 ?利用工作底稿自动计算 由于投资报酬率目前是企业导入e-Learning时非常重视的议题,因此已发展出自动计算投资报酬率的工作底稿,让e-Learnin规划人员,只要输入数据便可以快速求出投资报酬率。 ?以平衡计分卡提升至策略性层次 采用成本效益评估模式加上平衡计分卡的分析模式,可以很清楚的导入e-Learnin的具体效益。 心得报告: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概述

第二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编制投入产出表是应用投入产出法的基础。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得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种产品)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可以得到反映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关系的主要数据,这样就可以把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经济计划、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可以编制各种投入产出应用模型。 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相比,实物型表的编制方法比较简单、单一,而且许多国家已不编制实物型表,例如前苏联1977年、中国1987年、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中都没有实物型表。所以,本章的内容主要针对价值型表的编制。 §2.1 概述 编制投入产出表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例如,日本编制1975年产业关联平衡表(即投入产出表),以行政管理厅为主,十一个省厅合作,成立了专门机构。从1975年5月确定方针,到1978年6月分布第一批结果,1980年3月印发全部结果,共花费近五年时间。又如,前苏联编制1977年部门联系平衡表,一次性调查的规模为:40000个工业企业、23000个建筑单位、5000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数万个运输、商业、采购企业和单位以及40000个非生产领域的企业和单位。 在我国,目前的计划、财务和统计口径与投入产出表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是编表的不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我国有较为健全的统计体系和统计队伍,有大量统计资料可供应用,只要在编表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统计资料,选择既满足编表要求又符合国情的编表方法,是能够较快地编制出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我国第一次正式编制的198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仅用了两年时间。 由于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艰巨性,所以除极少数国家(例如北欧的挪威、瑞典等)每年编制外,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数年正式编制一次、每年修正一次的途径。我国国务院曾发出通知,决定每隔5年编制一次全国表(逢二、七年度),在两个编表年度间修正一次(每逢O、五年度),即可满足应用的需要,又可节省一定的人力财力,是比较适当的。 下面首先就表的编制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几个要点作些讨论。 一、四种调查方法的选择 通常有四种调查方法: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关于它们的概念,在统计学中已经介绍了。这里主要介绍它们在投入产出表编制中的应用。 普查,主要用于所有总量数据、重要的中间投入数据(例如发电的煤耗等)和所有进出口数据的调查。因为这些数据要求完整与准确。 重点调查,主要用于大部分中间投入数据和投资构成的调查。例如钢铁部门的中间投入数据,必须对占总产量90%以上的大中型钢铁企业进行调查;关于投资构成,必须对大中型投资项目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主要与重点调查配合使用。对于重点调查之外的部分,例如数量很多但产量很低的小型钢铁企业,只需要选择几个典型进行调查,然后进行推算即可。 抽样调查,主要用于数量众多、又无重点的调查对象。例如居民消费构成、商业等部门的投入构成等。 二、两种收集数据方法的选择 编制投入产出表时可以按行收集数据,也可以按列收集数据。 按行收集数据,如果以生产产品的企业和提供劳务的单位为调查对象,则要求这些基

项目投入产出分析报告

项目投入产出分析报告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项目投入-产出分析报告 由于企业网已成为我行重要的应用平台,其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行的办公效率和信誉。现在企业网上实现的应用有电子邮件系统、信贷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企业网的使用为我行节省的直接经营成本和间接成本以及对我行的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企业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我行的工作效率。此次进行企业网 Domino/Notes R5升级,通过对基本的服务器结构的改进和优化,有效地提高了数据库的稳定性和服务器的运行效率,有利于提高各应用系统的运行速度。 根据已有的系统升级案例分析,由于文件存取格式由ODS:20升级到了ODS:41,使数据库信息的数据量普遍压缩50%,按照每兆数据的运行开销(4500元/9GB)=500元/GB,现有全行各系统的信息总量达到:OA 10GB*80=800GB 邮件系统*41000人=4000GB 其他应用5GB*400分行=2000GB 系统消耗5GB*400分行=2000GB 总数据量8800GB*500元/GB=4400000元 节约存储4400000元*50%=2200000元 随着信息的逐渐增多,新版本的数据存取将更合理的利用系统资源,每年都将相对减少数据存储的扩充投入。

Domino R5通过改善数据库结构和视图索引运行效率提升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使数据处理的效率提高1倍,导致整体生产效率提高20%-30%。 Domino R5中,单个的Domino目录可以支持高达100万的用户数。由于可以减少Domino服务器的资源,使设备的二次投入得到根本控制。 由于查询功能的增强,至少减少了购买专门搜索工具平台以及组织系统开发等一系列工程费用。 在Domino/Notes的新版R5.0.4以后已经不受出口限制,密钥分别为1024 和 64 位,加密安全性大大优于原来版本的 512 和 40 位。使我们的应用安全达到美国本土的安全标准。使我们可以普通的系统建设费用实现高级别的安全策略。系统安全性提高了,使系统的维护费用降低。无形之中,使我们节约了几十万美金的代价。 综上所述,Lotus Domino/Notes系统平台的升级,由于消除了旧版系统存在的部分功能与性能隐患,保证企业网上的各种应用系统正常运行,将可以在1、2年内为全行开源节流数千万元的费用支出,使企业网及应用系统更好的为生产服务。

《投入产出分析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3.6 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一、企业投入产出表 对于一个部门或一个大中型企业,包括能源工业部门或能源工业企业,生产多种产品,一部分作为企业(或部门)的最终产品,一部分在企业(或部门)内部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产品被消耗,多种产品间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一般讲,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对该企业(或部门)下达一定的销售指标,给予该企业(或部门)一定的物资(如能源、原材料等),企业(或部门)如何根据国家下达的销售指标来安排企业(或部门)内部各种产品的生产呢?如何安排各种外购物质(包括能源)的供应呢?如何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和国家给定的能源和其它物资限制下最优地安排企业(或部门)的生产呢?投入产出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好方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根据市场需要预测销售指标,同样存在如何根据销售指标来安排企业内部各种产品的生产,如何安排各种外购物质(包括能源)的供应,以及如何在保证满足市场需求下最优地安排企业的生产等问题。而且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具有很强的计划性。所以,企业投入产出模型无论对于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重要的。部门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下面仅就企业为例加以说明。 表3.6.1为企业投入产出表表式。表中包括企业内部产品n 种,外购物质m 种。企业销售产品一般即为企业最终产品,国家或者市场给企业下达的生产任务一般就是销售指标。用x ij 表示企业在生产第j 种产品过程中直接消耗的第i 种产品的数量,v i 、m j 分别表示生产第j 种产品的劳动报酬和纯收入。这样,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得到下列系数: j j vj X v a = j ij ij X x a = j j mj X m a = j ij ij X w = γ a ij 为对本企业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γij 为对外购物资的直接消耗系数,a vj 为劳动报酬系数,a mj 为纯收入系数。 若企业的销售指标为Y Y Y n 12,,…,,则为完成该销售指标,企业必须安排各种产品 的生产量为X X X n 12,,, ,企业必须外购各种物资数量为n W W W ,21 ,,,这里

2014年《投入产出分析》习题集及解答-D - 副本

《投入产出讲义》-czw 1 《投入产出技术》习题及解答 陈正伟 2014-05-20 第一章投入产出法概论 1、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名词解释、填空 2、国民经济:是指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各种经济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本处研究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名词解释、填空 3、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劳动力和支付的各种费用及利润、税金等项目的总和。-名词解释 4、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贷款利息支出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5、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6、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获得的捐赠物质 B 国家的奖金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补贴 7、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及其分配使用去向。-名词解释 8、某地区总投入为3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则各地区总产出为()亿元。 A 3000 B 2000 C 1000 D 5000 9、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C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最终使用总和 10、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 C 总投入=增加值+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终使用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总产出的总和 11、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简答 12、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名词解释 13、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各种产品生产的()。 A 投入来源 B 使用去向 C 棋盘式表 D T型结构表 E 上下结构表 14、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名词解释、填空 15、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能够反映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简答 16、投入产出表的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品;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17、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是()。 A 中间使用+最终产品=总产品(实物) B 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C 增加值=最终使用 D 总产出=增加值 E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编印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四、投入产出分析应用方法1 (一)投入产出表的特点和分析框架 投入产出表是一张全面反映一个经济体中各生产部门或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平衡表。下面以最常用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例,说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和特点。投入产出表由三个象限构成。第I 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主要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第II 象限,又称最终使用象限,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使用去向;第III 象限,又称增加值象限,主要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入的构成情况。若把上述三个象限综合起来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投入产出表事实上是由两张大表构成,即把第I 、II 象限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横表,反映各部门的产品分配和使用去向;把第I 、III 象限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纵表,反映各部门在生产中的投入和来源,也反映生产过程的价值形成。 投入产出表有以下几个基本的重要平衡关系,这些平衡关系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从横向看: X Y AX =+ Y A I X 1)(--= 其中,X 为产出列向量,Y 为最终使用列向量,I 为单位矩阵,A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上述公式说明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之和等于总产出。需要指出的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也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有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部门结构变化等。 从纵向看: X M T V D FX =++++ 其中,F 为A 矩阵的列和作成的对角矩阵,D 为固定资产折旧列向量,V 为劳动者报酬列向量,T 为生产税净额列向量,M 为营业盈余列向量。上述公式的实质是中间投入与最初投入之和等于总投入。若定义N=D+V+T+M ,则上式可变为 N F I X 1)(--= 1 引自国家统计局核算司编《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项目投入产出分析报告

项目投入产出分析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项目投入-产出分析报告 由于企业网已成为我行重要的应用平台,其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行的办公效率和信誉。现在企业网上实现的应用有电子邮件系统、信贷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企业网的使用为我行节省的直接经营成本和间接成本以及对我行的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企业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我行的工作效率。此次进行企业网Domino/Notes R5升级,通过对基本的服务器结构的改进和优化,有效地提高了数据库的稳定性和服务器的运行效率,有利于提高各应用系统的运行速度。 根据已有的系统升级案例分析,由于文件存取格式由ODS:20升级到了ODS:41,使数据库信息的数据量普遍压缩50%,按照每兆数据的运行开销(4500元/9GB)=500元/GB,现有全行各系统的信息总量达到:OA 10GB*80=800GB 邮件系统*41000人=4000GB 其他应用5GB*400分行=2000GB 系统消耗5GB*400分行=2000GB 总数据量8800GB*500元/GB=4400000元 节约存储4400000元*50%=2200000元 随着信息的逐渐增多,新版本的数据存取将更合理的利用系统资源,每年都将相对减少数据存储的扩充投入。

Domino R5通过改善数据库结构和视图索引运行效率提升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使数据处理的效率提高1倍,导致整体生产效率提高20%-30%。 Domino R5中,单个的Domino目录可以支持高达100万的用户数。由于可以减少Domino服务器的资源,使设备的二次投入得到根本控制。 由于查询功能的增强,至少减少了购买专门搜索工具平台以及组织系统开发等一系列工程费用。 在Domino/Notes的新版R5.0.4以后已经不受出口限制,密钥分别为 1024 和 64 位,加密安全性大大优于原来版本的 512 和 40 位。使我们的应用安全达到美国本土的安全标准。使我们可以普通的系统建设费用实现高级别的安全策略。系统安全性提高了,使系统的维护费用降低。无形之中,使我们节约了几十万美金的代价。 综上所述,Lotus Domino/Notes系统平台的升级,由于消除了旧版系统存在的部分功能与性能隐患,保证企业网上的各种应用系统正常运行,将可以在1、2年内为全行开源节流数千万元的费用支出,使企业网及应用系统更好的为生产服务。

投入产出分析

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一、概论 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 Leontief )于1936年发明的一种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分析国民经济各部分之间在生产数量上的互相依存关系,用于预测及平衡再生 产的综合比例,有时称为部门联系平衡分析。 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是把自然环境资源、能源和生产排出的废 弃物作为经济活动的投入物和产出物,并利用能量与物质恒定律和生态经济学 的原理,分析改善环境质量带来的效益与支付的费用以及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迅速发展,已 成为目前分析和预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基本原理 1、概述 (1)投入产出分析是对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进行研究,以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在生产的重要比例关系的方法和技术。其中: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劳动;产出是指从事经 济活动的结果及产品的分配去向,使用方式和数量。 (2)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是投入产出模型或投入产出表,其是一种特殊的线性模型,模拟了某地区或某企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产部门对 社会最终需要量变化的反映。 (3)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各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并且整个经济系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其中经济系统中任一部门发生变化,都将引 起其它部门的供求变化,这种连锁反应,结果是破坏原有的平衡。投入产出分 析就是依照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描述经济系统中各部门的平衡关系。 (4)里昂惕夫(美国经济学家)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了投入产出模型, 其将各种经济流归结在一个表中,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整个经济活动提供了一 个简明而又系统的结构关系—投入产出表,奠定了投入产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2、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投入产出表主要是中间产品交流表,后来发展为直接消耗系数表和完全消 耗系数表。表中各部门的相互关系: 若用物理量表示,则形成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实物表 若用货币价值表示,则形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币值表 (1)中间产品交流表(简化的价值投入产出模型)

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表分析

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摘要本文利用某地区投入产出表计来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关联效应,计算并运用影响力系数、感应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等指标来描述来分析该地区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得出各产业关系及各产业的优势劣势。 关键词:产业关联,产业结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系数 引言:地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既广泛又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而某一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化,都将通过产业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一定的波及作用。利用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它是国民经济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关联度是对关联关系的量化,指一个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它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波及程度和影响程度。 一产业关联的分析基本工具

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是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包括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种类型,使用最广泛地是价值型分析工具。如下两表: 本文基于的投入产出表为附表1

表行向表示该产业的分配或者是去向,即产出部门的产品或者是服务提供给投入部门的作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量。列向表示产品的价值组成,即在投入过程中消耗的产出部门的产品或者服务的量。 在投入产出表中,总投入等于总产出。中间投入等于中间使用,从而最初投入部分等于最终需求部分, 按照上述分类,投入产出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纵横交错,构成相互联系投入产出的相关理论的三个部分:中间需求部分、最终需求部分和增加值部分。中间需求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几个经济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横向的数据表示某一产业向包括本部门在的所有部门提供其产出的中间产品的状况,纵向的数据表示某一部门在生产中所有部门购进中间产品的状况。最终需求部分反映了各个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流向;增加值部分反映了各个部门增加值的数额及其构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平衡 水平方向: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产出 即 i X Y i ij X =+∑ 垂直方向: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 即 j j ij X Y X =+∑ 1、直接消耗系数:其经济意义是某部门j 生产单位产品对i 部门的直接消耗。其计算方法是根据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部门所消耗的各种投入要素分量除以其总产品,计算公式为: N 个部门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可用A 表示,它反映了投入产出表中各部门

投入产出分析及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及应用 专业:经济学院经济史 学号:2008210283 姓名:孙名山 一、投入产出分析简介 1、基本介绍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法)是反映经济系统各部门、行业、产品)之间的投入与产出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并用于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计划测定和经济控制等的数量分析方法。它是经济学与数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交叉学科。 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消耗,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及其来源。中间投入是指生产性消耗,包括各种直接消耗和全部间接消耗。最初投入是指增加值各要素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以及营业盈余。 投入产出分析中的产出,是指经济活动的成果(如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和劳务)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中间使用指经济系统各部分所生产的产品被用于中间消耗的部分产品;最终使用是指被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产品。 2、投入产出分析的假定、分类和发展 2.1基本假定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假定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同质性假定 这是假定每个产品部分只生产一种同质(投入结构相同)的产品,不同产品部分的产品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二)比例性假定 西方国家也称为规模收益不变假定。即假定每个部门的产出量与对它的各种投入量是成正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出与投入成线形函数关系。 (三)相加性假定 或称为无交互作用假定,即几个部门的产出合计等于对这几个部门分别投入量的合计。 (四)消耗系数相对稳定性假定 这是一种动态上的假定。即假定在一定时期(1-2年)里,各种消耗系数是相对稳定的。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各种消耗系数都是关键性数据,它们代表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密切程度。在投入结构、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假定消耗系数在一定时期是稳定的,这是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前提。 2.2投入产出分析的分类 根据投入产出表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称为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简称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 (一)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按照模型反映的时期来划分,可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种。静态模型一般只研究某一年度的再生产过程,模型中的变量只涉及一年的横断面资料,而不反映时间因素的变化。动态模型研究的是若干个年度的再生产过程和各年度再生产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基本建设投资对生产影响在时间上的滞后。 (二)价值型和实物型 投入产出模型按计量单位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两种。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所有指标都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在实物型投入产术表中的大部分指标是以实物单位计量的,其中一部分指标可用价值单位或劳动价值单位计量。 (三)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

财政对高铁投入产出的效益

财政对高铁铁路投入产生的效益 摘要:随着高铁迅速发展,学术界对于高速铁路相关问题的探讨也日渐丰富,但从财政投入角度对高铁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还比较缺乏。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高铁建设期间财政投入结构以及运营期间财政补贴方法进行探讨,以解决当前我国高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高铁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作用,最终促进高铁快速健康发展 1.1高速铁路属性分析 (1)社会属性 高速铁路属于准公益性质基础设施,它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保证人们出行的一种重要交通方式。高速铁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样也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为一种社会基础设施,高速铁路线路的开辟、高铁列车班次、运营时间及票价的确定都必须要满足广大旅客需求。作为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标志,高速铁路应致力于努力提高其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社会效益。因此,高速铁路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2)经济属性

作为企业这一角色,铁道部负责高速铁路的建设与运营,它必须独立核算企业正常运营成本,致力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加经营利润,保证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同时还应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为职工发展及利益者相关者群体提供良好的环境。可见高速 铁路具有经济属性。高速铁路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铁道部作为企业无疑应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其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铁道部应在保证企业发展的同时,体现高速铁路的社会效益,而不是把盈利作为其唯一目的。但二者有时会产生矛盾,过度重视高速铁路社会性质,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过度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则高铁社会性就可能受损。因此,许多国家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即对高速铁路进行财政补贴来实现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协调统一。 1.2高速铁路建设期间财政投入及运营期间财政补贴研究 据调查,随着高铁使用者收入增加,人们工作中出差机会增多且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了旅行安排,所以乘坐高铁的次数增加,但其所能承受的年交通费用通常是固定的,因此对高铁票价最高承受能力会有

投入产出分析

第一章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也被称为投入产出法,在日本被称为产业关联法,而在前苏联 和东欧国家曾经被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所有这些不同的名称,抽去它们在经济理论上的不 同解释,就其作为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来说,原理是一致的。 §1.1 投入产出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投入产出的定义、关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概念,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与实 践的发展。 一、投入产出分析的定义 可以用一句话给出投入产出分析的定义: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 在投入与产出方面相互依存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这里的“经济系统”,可以是整个国民经济,也可以是地区、部门和企业,也可以是多 个地区、多个部门、多个国家。 所谓“部分”,是指所研究的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一般或者是指组成经济系统的各个 部门,或者是指组成经济系统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所谓“投入”,是指各个部门或产品在其生产或者运营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种中间投入和 最初投入。例如工业部门在其生产过程中必须有资本、劳动等最初投入和原材料、燃料、劳务等中间投入。 所谓“产出”,是指各个部门或产品的的产出量的分配与使用。例如工业部门的产出 量中一部分作为本部门的投入,一部分作为其它部门的投入,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作为资本品用于投资,一部分用于出口。 根据上述对“投入”和“产出”的定义,可以想见,一个经济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存 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由这些关系将经济系统的各个部分连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通过对这些相互依存关系的描述和分析,就可以揭示经济系统中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 可以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与把握经济系统。 二、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 ⒈世界范围内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捷夫(Wassily Leontief)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编制美 国1919年、1929年投入产出表,并用于美国的经济结构研究;1936年他发表了关于投入产 出分析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的投入产出分析”(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 1936.8.);1941年出版专著《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在1942-1944年间,他又主持编制了193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1966年出版专著《投入产出经济学》。列昂捷夫由于在 投入产出分析领域的贡献,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十世纪50年代初,西方国家纷纷编制投入产出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目前世界上 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编制各种类型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成为经济数量分析中 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联合国于1968年将投入产出表推荐作为各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的组成部分;其经济和社会事务统计处分别于1966年和1973年出版与再版《投入产出表与分析》,肯定了它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的经济分 1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直接应用

第三章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 §3.1 投入产出表的直接应用 投入产出表提供了经济系统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大量信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分析 ⒈产业结构分析 ⒉投入结构分析 ⒊使用构成分析 ⒋消费结构分析 ⒌投资结构分析 ⒍进出口结构分析 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分析 二、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实用经济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得到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结论。 ⒈部门之间各种结构的比较 主要是投入结构(中间投入结构和最初投入结构)的比较。 ⒉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 利用投入产出表进行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在经济结构、技术水平迅速变化的时代,更具重要性。 为了进行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必须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为什么? ⑴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 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具有以下特点: ①部门分类一致。例如18个部门和30个部门的1981、1983、1987、1990、1992和995年的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 ②价格基准年一致。例如都以1990年的价格为基准价格。 ⑵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的编制 步骤: ①各年现价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归并; ②将部门分类相同的各年现价投入产出表的各部门总产出进行价格缩减; ③将各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按比例调整; ④可比价的总投入减去可比价的中间投入得到最初投入。 关键是各部门相对于基准年价格指数的确定。 ⑶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的应用 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 ⑴作用 ⑵注意可比性

三、产业关联分析 ⒈ 产业关联分析是投入产出表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主要用于产业选择 ⒉ 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j F 的计算公式如下: n j n b F n i n j ij n i ij j ,,2,11111 ==∑∑∑=== 其中,ij b 为矩阵1)(--A I 的元素。 当影响力系数1>j F 时,表示第j 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1=j F 时,表示第j 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1i E 时,表示第i 部门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感应度系数1=i E 时,表示第i 部门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感应度系数1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集及解答-陈正伟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及解答 陈正伟 2010-05-26 第一章投入产出法概论 1、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名词解释、填空 2、国民经济:是指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各种经济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本处研究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名词解释、填空 3、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劳动力和支付的各种费用及利润、税金等项目的总和。-名词解释 4、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贷款利息支出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5、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6、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获得的捐赠物质 B 国家的奖金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补贴 7、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及其分配使用去向。-名词解释 8、某地区总投入为3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则各地区总产出为()亿元。 A 3000 B 2000 C 1000 D 5000 9、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C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最终使用总和 10、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 C 总投入=增加值+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终使用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总产出的总和 11、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简答 12、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的一种(矩阵)棋盘式表格。名词解释 13、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各种产品生产的()。 A 投入来源 B 使用去向 C 棋盘式表 D T型结构表 E 上下结构表 14、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名词解释、填空 15、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能够反映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简答 16、投入产出表的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品;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17、价值性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是()。 A 中间使用+最终产品=总产品(实物) B 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C 增加值=最终使用 D 总产出=增加值 E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 18、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如下:-简答 1)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整体性是投入产出法最重要的特点。整体性。 2)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3)从方法的角度,它通过各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系数是:直耗系数、完耗系数。-系统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4)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19、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特点有()。 A 整体性 B、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C 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应用一般均衡分析——投入产出分析

报告题目: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与应用 报告人:王志标 均衡的定义 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就包含了双重含义,并沿着不同的轨迹演进。在马歇尔经典的教科书里就谈到“生物学和机械学关于相反力量均衡的概念”(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5) 在生物学的均衡里,马歇尔着重谈的是个体在各种力量作用下成长、衰老的均衡。并认为,生物学的均衡要较物理学的均衡来得复杂。 机械学,或者物理学中的均衡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运用就是各个局部市场的分析,因为物理学中的均衡往往将大至星球、小至粒子简化为一个个抽象质点,研究这些质点在各种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局部市场的均衡又包括了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也可将比较静态分析视为长长的时间链中的离散动态分析。 而生物学中食物链条,动植物与外部环境、资源的复杂相互作用,则在经济学中演绎出一般均衡分析。一般认为,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洛桑学派的带头人瓦尔拉斯在其《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一般均衡论,核心内容是用几个代数方程组描述生产、需求、交换、分配和资本形式,在供求平衡、完全竞争、自由交换的条件下,确定均衡价格,达到充分就业、市场结清,生产者获得最大利润、消费者得到最大效用。(张守一,葛新权,《中国宏观经济理论·模型·预测》,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pp324) 实际上,一般均衡理论的源源可能更早。如20世纪的经济思想史家、博学的熊彼特在其遗著中认为:“这个规律(即萨伊定律)——至少在含义上——等于是承认了各个经济数量的一般相互依存性以及它们彼此互相决定的均衡机制,因而(像萨伊的其他贡献一样)在一般均衡概念出现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2.pp368) 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魁奈的“经济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图式”则将“经济表”所描述的“静止状态”的简单再生产扩展为“扩大再生产”。(朱绍文,俞品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