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肺减容术和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67.29 KB
- 文档页数:3
肺大泡最新治疗方案肺大泡,也称为肺气囊疾病,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它会导致肺组织中出现空洞或囊肿。
这些囊肿通常是由于肺组织中的气体积聚而形成。
长期积存在肺部的气体囊肿可能会产生许多不适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以及慢性咳嗽等。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肺大泡的治疗方案也随之演进。
本文将介绍肺大泡的最新治疗方案。
1. 保守治疗最新的治疗指南强调,对于较小、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肺大泡,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方法。
患者应该避免吸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烟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定期锻炼和保持正常体重。
此外,辅助疗法如肺功能锻炼和气管常规清洁也可以有助于减轻症状。
2. 肺大泡减容治疗对于较大且有明显症状的肺大泡,减容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手术或介入性治疗,可以减少囊肿内的气体量,以缓解症状。
目前可选用的减容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2.1 气管支气管镜下肺大泡减容术气管支气管镜下肺大泡减容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医生使用气管支气管镜将导丝引入肺大泡内,然后将引导针穿刺入大泡,并将大泡内的气体吸出。
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适用于较小的囊肿。
2.2 经皮肺大泡减容术经皮肺大泡减容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常用于囊肿较大的患者。
在该方法中,医生通过皮肤穿刺,将引导针引入肺大泡内,并借助图像引导技术,将大泡内的气体抽出。
此方法能够更精确地处理较大的囊肿。
2.3 手术切除肺大泡对于肺大泡较大且无法通过其他方法缓解的患者,手术切除肺大泡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彻底去除肺组织中的囊肿,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以促进恢复。
3. 肺移植对于严重的肺大泡病例,肺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肺移植是指将健康的肺脏移植到患者体内,取代不健康的肺组织。
然而,由于肺脏移植是一项复杂的手术,对供体的匹配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等都有严格要求。
综上所述,肺大泡的最新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肺大泡减容治疗和肺移植。
肺减容术的原理
肺减容术是一种通过手术或介入性操作来减小肺部容积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减容术的原理是通过减小肺部容积,改善肺部功能,减轻呼吸困难和其他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肺减容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两种方法,手术减容和介入性减容。
手术减容是通过外科手术来切除部分肺组织,以减小肺部容积。
介入性减容则是通过内窥镜或导管等介入性操作手段,向肺部注入特定物质或植入支架等器械,以达到减小肺部容积的目的。
手术减容的原理是通过手术切除部分肺组织,从而减小肺部容积,改善肺部功能。
手术减容通常适用于肺气肿等疾病,手术过程中需要精细的解剖技术和严密的术后管理,手术风险较大。
但手术减容的效果较为明显,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和生活质量。
介入性减容的原理是通过内窥镜或导管等介入性操作手段,向肺部注入特定物质或植入支架等器械,以减小肺部容积。
介入性减容通常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疾病,介入操作相对较为简单,手术风险较小。
但介入性减容的效果相对较轻,需要定期复查和管理。
无论是手术减容还是介入性减容,其原理都是通过减小肺部容积,改善肺部功能,减轻呼吸困难和其他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肺减容术还可以减少肺部过度充气导致的肺泡破裂和肺气肿,减轻肺部压力,改善气体交换,从而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
总的来说,肺减容术的原理是通过减小肺部容积,改善肺部功能,减轻呼吸困难和其他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无论是手术减容还是介入性减容,都是为了帮助患者减轻疾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支气管镜肺减容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吴海洪【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镜肺减容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8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开胸肺减容术)和观察组(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FEVl均显著增高,RV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漏气、机械通气、肺炎、心律失常、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镜肺减容术能够明显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20)005【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并发症【作者】吴海洪【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海南海口,5703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1.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可逆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进行性、慢性气道炎性疾病[1],而肺气肿作为COPD的重要病理变化类型,主要是由于终末支气管远端长期过度充气,造成肺弹性回缩力减退,最终导致患者严重呼吸困难[2]。
单纯药物保守治疗对中重度COPD的疗效不理想[3]。
近年来,肺减容术作为新的外科治疗方法,通过切除过度膨胀肺组织、改善通气-血流灌注比例等方式治疗COPD,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了普遍认可[4]。
传统开胸肺减容术具有损伤大、并发症多等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临床疗效。
支气管镜肺减容术作为新的微创治疗技术,通过支气管镜切除病变区肺叶段,达到与开胸肺减容术相似的临床效果[5]。
本研究探讨支气管镜肺减容术对COPD患者肺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开胸肺减容术)和观察组(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每组40例。
肺减容术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肺减容术开展已经10年,对于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的标准,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接受肺减容术的患者必须是肺功能重度减退,活动能力严重受限,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COPD患者。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系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仅10%~20%的COPD 患者适宜肺减容术。
根据文献报道,手术适应证为:(1) 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内科治疗无效;(2)年龄65~75岁;(3)FEV1%<35%,残气量(RV)200%~300%预计值,PaO2<6.67 kPa(50 mmHg),PaCO2>5.33 kPa(40 mmHg);(4)无严重冠心病史和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及精神病;(5)停止吸烟>3~6个月;核素通气和血流扫描及X线胸片、胸部CT显示肺上部及周围区域有明显通气血流不均匀区域(靶区)存在;(7)肺动脉压<4.8 kPa(35 mmHg)。
下述情况应视为手术禁忌证:(1) 严重弥漫性肺气肿,核素扫描无明显靶区;(2)年龄>75岁;(3)平均肺动脉压>4.8 kPa(35 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6 kPa(45 mmHg);(4)严重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或哮喘;(5)严重冠心病或其它重要脏器疾患;过度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25%)或过度消瘦(体重不足标准体重的75%);(7)术前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者;密闭胸、胸腔广泛粘连,胸廓畸形;(9)长期服用激素治疗,如强的松>15 mg/d;(10)目前仍吸烟。
肺减容术的手术效果及预后肺减容术的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有50年的历史,这种方法重新开始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已近10年,尽管有些报道对肺减容术的疗效有一定的疑问,但绝大多数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证实,特别是近年几项较大规模的临床资料研究显示,在掌握严格适应症的情况下,可以使70%以上的病人肺功能、主观生活质量改善,在近期症状、远期生存上获得较明显的益处。
重度COPD施行肺减容术治疗,从理论到实践是一新思维,它以简单的解剖学手段使患者生理活动得到改善,用创伤性手段使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恢复。
慢阻肺的希望——经支气管镜热蒸汽消融治疗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在全球范围内因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除遗传因素外,吸烟、职业暴露、生物燃料燃烧所致的空气污染以及全球日益加重的大气污染,使得COPD发病率在不断的增加,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引起了各国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国患病人数约 1.2亿人,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三大死因。
COPD早期诊断率低,发现时已经到达中重度,且慢阻肺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既往中重度无有效治疗手段。
因此,慢阻肺早诊断、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COPD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中重度,即肺功能明显减低的患者,丧失劳动力,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终将发展为呼吸衰竭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猝死等。
COPD患者的肺组织结构由于慢性炎症可造成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充气膨胀,小气道、肺泡壁及肺泡毛细血管破坏、空气潴留的加重最终导致肺气肿的形成。
患者通常表现为劳力性胸闷气短,随着呼吸系统病变进一步加重,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加重,静息状态下仍感到明显气促,甚至诱发心肺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目前针对肺气肿治疗的药物效果有限,主要以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为主,寻找新的肺气肿治疗方法是一个全球上难题。
对于部分严重肺气肿患者,通过传统的外科肺减容手术(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 LVRS),也就是切除部分严重充气损毁的肺组织或肺大泡,可以改善患者相对较正常的肺组织通气功能,使正常的肺组织进行有效的通气,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增加肺通气量,提高运动耐力,由于围手术期死亡率高以及术后并发症较多,该技术在各大医院临床应用较少,普及难度大。
所以,找到新的方法来减少肺容量、改善肺通气功能很重要。
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是通过向支气管内喷入高温蒸汽,引起治疗区域内肺组织急性损伤坏死和凋亡,诱导组织修复及随后的纤维化、肺不张,以达到减少肺容量的目的,通过多种非手术切除的微创技术,使靶肺组织萎陷和纤维化从而减少肺气肿的一种方法,以达到减少肺容量的目的。
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临床应用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临床应用一、背景介绍支气管镜肺减容术(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BLVR)是一种非手术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方法。
它通过植入支气管镜导管和植入物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二、适应症BLVR术适用于符合以下条件的COPD患者:1.COPD确诊,且症状严重,已经进行了规范化药物治疗,但仍存在呼吸困难和肺功能受损;2.慢性肺气肿并伴有明显的上肺动脉高压,且左、右肺的上叶容积合计超过总肺容积的20%以上;3.年龄在40岁至75岁之间;4.没有胸腔手术手术病史,预计手术耐受性良好。
三、手术步骤1.术前准备a.细致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心功能和手术适应性,包括肺功能测试、心电图、胸片等;b.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包括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c.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手术的目的、风险和预期效果,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2.手术操作a.麻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可以是全身麻醉或外科手术局部麻醉。
b.插管和导管植入:通过支气管镜插入口进行插管,然后通过导管植入不同部位的支气管。
导管植入部位通常选择在肺上叶。
c.植入物植入:在导管的指引下,将植入物通过导丝或器械植入肺组织中,植入物可以是气囊、支架或粘着剂等。
d.单侧操作和双侧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手术需求,决定是否进行单侧操作或双侧操作。
3.术后管理a.监测: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功能和疼痛程度。
b.康复护理:术后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包括呼吸治疗、物理治疗和营养支持等。
c.并发症处理:及时处理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气胸等。
d.随访观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病情和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疗效评价评价BLVR术的疗效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进行:1.肺功能指标:包括肺功能测试中的FEV1、FEV1/FVC比值等。
肺减容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李晓红;杨春梅;王影;刘峰;林艳秋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0(016)010
【摘要】总结肺减容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提出除一般肺切除术护理外,应重点加强术前呼吸功能的锻炼、呼吸道的准备和心理准备,着重提出术后保持呼吸道及胸引流管通畅,避免因剧烈咳嗽、咯痰而使肺组织破裂漏气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康复训练,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总页数】3页(P16-17,24)
【作者】李晓红;杨春梅;王影;刘峰;林艳秋
【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总医院,胸外科,辽宁,沈阳,110015;沈阳军区总医院,胸外科,辽宁,沈阳,110015;沈阳军区总医院,胸外科,辽宁,沈阳,110015;沈阳军区总医院,胸外科,辽宁,沈阳,110015;沈阳军区总医院,胸外科,辽宁,沈阳,1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
【相关文献】
1.传统肺减容术和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比较
2.电视胸腔镜双侧肺减容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效果
3.胸腔镜下肺减容术治疗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改善的效果分析
4.胸腔镜下肺减容术治疗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改善的效果分析
5.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身麻醉肺减容术对肺气肿患者气道炎症及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支气管镜下行肺减容术一例肺气肿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重要的病理变化,对重度肺气肿伴或不伴有肺大疱病人,常规内科治疗仅能缓解症状, 并不能阻断或逆转疾病的发展。
肺减容术(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LVRS)的机理在于去除过度充气肺组织,改善呼吸力学状况,提高肺功能。
我科对1 例慢阻肺合并重度肺气肿患者予经支气管镜下行肺减容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 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促10 余年,加重6 个月,胸痛1天”于2016年1月?日入院。
既往吸烟30余年,2包/d。
查体:T36.1C、P116次/分,R21 次/分,血压129/92mmHg 。
神清。
消瘦体型,轻度贫血貌,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双侧呼吸音减弱,心腹查体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肺功能检查示患者术前肺通气功能极重度减退,舒张试验阴性,且残气量明显增大,运动耐量明显下降,结果见表1。
胸部高分辨率CT 均提示肺气肿征,?(图1)。
经术前充分准备,于2016年01 月30在局麻下行纤支镜肺减容术,从鼻腔进入电子纤维支气管镜,依次进入主气管、右肺气管、及其各段支气管,有较多痰液,又进入左肺各气管,其上肺叶开口有少量出血,决定予行右下肺基底段(前、中、后)减容,先气囊封堵右下肺支气管行通气测试,封堵后无分流,逐先后释放三枚EBV 肺减容活瓣封堵右下肺基底段(前、中、后) ,过程顺利,检查固定稳固,再充分吸痰,手术结束。
术后血压102/78mmHg ,HR78 次/min ,SP02 100%, 生命征稳定,安送回病房监护室。
术后 1 个月复查,患者诉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肺功能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 ) 升高?mL ,残气量减少?;呼吸困难分级由4 级改善为2 级(结果见表1)。
肺部CT 示?(图2)。
讨论肺气肿是慢阻肺重要的病理变化之一,也是引起患者呼吸困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肺减容术和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比较邹雷 刘翱作者单位:650032 解放军昆明总医院呼吸内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 D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性疾病之一,也是继心血管疾病、癌症、脑血管疾病之后第4位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1]。
WHO 近期公布资料表明,2000年有274万人死于C OP D 。
由于大气污染和吸烟等危害因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未来10年内将继续升高。
1990年COP D 造成的医疗经济负担为第12位,至2020年将上升为第5位[2]。
由于C OP D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及卫生机构的重视并加大了防治的研究力度。
COP D 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对晚期患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为传统肺减容术(lung volu me reducti on surgery ,LVRS ),国内开展该手术近十年,国外二十余年。
但随时间的推移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LVRS 的不足,很多术式都被淘汰,从而在LVRS 的发展道路上也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了[3]。
另一种为近几年在国外开始出现的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B r onchoscop ic lung volu me reducti on,BLVR ),它的出现似乎解决了LVRS 所面临的尴尬境地。
下面就目前国内外这两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进行一个综述和对比。
肺减容术发展简介肺减容术(LVRS ):是指通过外科手术切除严重充气的肺组织,使其它相对正常的肺组织得以膨胀,从而改善肺功能、改善通气功能的手术。
早在1957年B rantigan 就提出了切除部分气肿肺组织,可使胸腔压力下降,肺功能获得明显改善,用于治疗严重肺气肿,这种手术称为肺减容术。
但由于术后严重并发症和手术近期的高死亡率(16%)使得人们望而却步,从而未获重视。
直到1995年,Cooper 等[4]在多年从事肺移植的基础上,经胸骨正中切开入路行双侧肺减容术,取得类似于肺移植术的疗效。
随后,又对LVRS 术后最多见的并发症———术后漏气采用了牛心包做衬垫加固切口边缘使得该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且病死率也明显降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LVRS 主要分为:①单侧切口行LVRS,②正中开胸行双侧LVRS,③经胸腔镜行LVRS,④使用激光行LVRS 。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第②、③种方法应用最多也最成熟。
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 )肺减容术也有所发展,经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观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传统肺减容术的优缺点LVRS 属姑息治疗晚期非均质性肺气肿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治愈或扭转肺气肿的进程,只能缓解症状。
而晚期COP D 患者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开胸手术对这类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患者术后能否顺利恢复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此手术的风险和价值是值得探讨的。
NETT [5]的一个研究中指出,用LVRS 治疗高风险C OP D 病人69例(高风险指有:FE V 1低于预计值20%,且CT 显示气肿呈均匀分布或CO 弥散率不超过预计值的20%等情况),术后30d 死亡率为16%,而内科治疗类似的病例70例30d 内死亡率为0。
因此应用LVRS 治疗这些病人时必须保持小心谨慎,这些病人术后有很高的死亡风险,而且似乎也不能从术中获益。
2003年NETT [6]的另一个研究完成了对1218名晚期肺气肿患者行LVRS 和单纯内科治疗的对比研究认为,以上肺病变为主的非均质性小叶中心性肺气肿患者和低运动能力的肺气肿患者能从手术中获益,表现出比内科治疗有更好的预后。
而以非上叶病变为主的和高运动能力的患者则不能从手术中获益,反而有增大死亡风险的可能,没有体现出比内科治疗有更多的优势。
Meyer 等[7]的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其外科治疗和内科治疗后的4年生存率为72%对41%,(P =002)。
Ciccone 等[8]的研究是目前对LVRS 治疗晚期肺气肿随访时间最长的研究(118~911年,平均414年),他们指出,术后一年患者的肺功能开始下降,术后三年一半病人的肺功能恢复到术前水平,20%的人情况变坏,40%左右的人和术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剩下的人较术前仍然有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存率呈下降趋势,五年存活率6717%。
因此影响LVRS 成功的因素很多,术前仔细地选择适宜病人就显得相当重要,而这种选择将使大部分严重肺气肿病人失去做LVRS 的机会,这也是制约LVRS 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主要优点[9,11]:A 、能准确切除过度膨胀的肺组织,达到减容目的;B 、术后近期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明显,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C 、开展时间长对其整体机制研究得较明确;D 、对适宜患者来说可提高生存率。
主要缺点[10~12]:A 、受益人群范围窄,约占晚期肺气肿患者的10%~20%;B 、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C 、手术费用高,住院时间长;D 、肺功能恢复是以提高短期死亡率为代价的。
LVRS 后漏气(>7天)是最多见的并发症,约占术后病人的40%~50%[8],此外手术的远期疗效尚不肯定,一般认为,LVRS 术后6个月时肺通气功能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都达到最佳水平,6个月以后改善水平程度因个体差异变化很大,其远期疗效目前是该手术最大的争议。
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发展简况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BLVR ):即在支气管镜的介导下用非手术切除的方法使靶肺萎缩、纤维化导致该区域肺容积减少而达到与LVRS 相同的治疗目的的手术。
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在支气管内放置活瓣、堵塞支气管、灌洗靶肺及旁道通气法。
2001~2003年间I ngenit o 等[3]首先报道了用硅胶基封堵支气管和灌洗的方法使过度膨胀的肺组织萎陷从而减轻病人呼吸困难的症状。
2003年Snall 等[13]在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后采用另一种更好的封堵物———支气管单向活瓣,并进行了人体试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期,Toma 等[1]也对8名终末COP D 患者进行单向活瓣的BLVR 治疗,8名患者中5名因为COP D 太严重而不能进行LVRS,3名拒绝接受LVRS,术569临床肺科杂志 2007年9月 第12卷第9期后证明该治疗方法短期内是安全和有效的。
Yi m 等[2]对21名患者进行了(图1)。
BLVR 治疗是目前样本量最大的一个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最近我国王萍等报道了一个用BLVR 治疗晚期肺气肿病人的病例,这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BLVR 治疗。
总的来说BLVR 还处在初步的临床试验阶段。
目前全球进行BLVR 治疗的病例不超过200例,同时支气管内活瓣也由第一代过度到了第二代,目前应用最广的支气管内活瓣(E VB )是由E mphasys 公司(E mnhasys Red wood City,CA,US A )生产的,其第一代E VB 如图1所示,其外面为镍钛记忆合金,中间是不锈钢圆筒内装置一个鸭舌形单向活瓣,气体只能单向通过,两者之间填充硅脂,可做成直径不同的活瓣。
第二代E VB (Zephyr endobr onchial valve )如图2所示,它继承了第一代E VB 的单向通气、可排分泌物的优点,最主要的特点是超强的镍钛记忆合金可以准确地保持最后一次塑形的样子,不易被咳出,此外由于整体硅薄膜的应用使其植入支气管后和管壁密封性大大提高,很好地防止了活塞周围漏气,改进的活塞内径使单向通气更加确切。
现在该活瓣已被用于临床前瞻性评估。
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优缺点主要优点[1~3]:A 、属无创或微创手术,对患者的伤害小;B 、适应症广,大多数晚期C OPD 患者都可以行BLVR;C 、费用低,恢复时间短;D 、可以重复操作;E 、并发症少、轻。
BLVR 通过支气管镜进行操作,创伤很小有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医疗费用的潜力,同时可重复性操作即可随时通过气管镜将栓塞物取出的优点更降低了该方法的风险。
进一步完善BLVR 的技术和方法,将会有更多的重度肺气肿病人和目前认为不适于手术治疗的肺气肿患者从中受益。
主要缺点[1-3]:A 、肺减容没有LVRS 确切;B 、植入物排异反应。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上缺陷正在被改进。
B L VR 和L VRS 适应症及术后比较LVRS 在国外开展有二十余年,至今还未见公认的适应症标准,其适应症一般归纳为[12]:①诊断为重度肺气肿(终末期肺气肿),经积极内科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②气急指数(Dys pnea index )3~4级;③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FE V1)<35%预计值;④残气容积(RV )>160%预计值;⑤肺总量(T LC )>120%预计值;⑥肺容积过度膨胀;⑦胸部CT 、胸片及肺灌注显示有通气血流不均区域(靶区)存在;⑧年龄小于75岁。
较为理想的是,二肺野中不均质肺气肿占20%,轻度弥漫性肺气肿占50%,正常肺组织占30%。
但总的来说,因为肺减容术主要是通过切除病变最严重的部分,恢复剩余肺的弹性回缩力使肺总量及残气量减少,恢复膈肌功能而改善肺功能,因此主要用于那些内科治疗无效的重症非均质性肺气肿患者。
就目前BLVR 开展情况来说其适应症和LVRS 差不多,有些比上述标准更严重的病人通过BLVR 后症状得到了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BLVR 正尝试着对大多数均质性肺气肿病人进行治疗,但目前尚没有BLVR 的适应症标准。
Ciccone 等[8]对250名患者行LVRS 所选病人绝大多数都是符合上述LVRS 纳入标准的,所用方法都是经胸骨正中切开术式。
W an 等[15]收集了7个国家9个机构共98例用BLVR 治疗的晚期肺气肿病人,绝大多数病人都是符合LVRS 纳入标准的,都是用E mphasys 公司生产的支气管单向活瓣进行治疗的。
现对两者进行一个比较如表1、2所示。
表1 BL VR 和L VRS 术后肺功能比较BLVR (98例)术前术后(3个月)LVRS (250例)术前术后(6个月)FEV 1(L )0.9±0.30.90±0.210.7±0.2 1.1±0.5占预计值(%)30.1±10.730.2±26.22538RV (L ) 5.1±1.3 4.66±0.97 5.9±1.4 4.0±1.2占预计值(%) 2.44±60.3 2.39±17.4282189DLco .mL 9.6±5.410.8±6.139.1±3.710.4±4.6占预计值(%)32.7±16.338.3±24.134396MMT (m )303±118340±90280±102409±96 总结两者情况可以看出,BLVR 术后3月患者的呼吸功能明显改善,其中以RV 减少最明显,余各个指标也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