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8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大全5篇)第一篇: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尔雅视频《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1群体讨论增强极化的机理属于()理论 A、群体影响理论B、沟通影响理论C、规范影响理论D、信息影响理论正确答案: D2从众行为的压力来源于()A、外界的规范B、权威的命令C、个体内心D、他人的要求正确答案: C3需要层次理论是()的理论 A、马斯洛 B、马克思韦伯 C、弗洛伊德 D、冯特正确答案: A4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A、5 B、6 C、7 D、8正确答案: D5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去分析犯罪的是用()观点在解释犯罪 A、心理学 B、行为 C、生理学 D、市场经济正确答案: D6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C、利他与侵犯行为D、角色扮演正确答案: D7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是第几阶段 A、四 B、七 C、二 D、六正确答案: B8迈克尔·萨克斯作为一名法律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心理学A、法官 B、犯人 C、证人 D、律师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D9艾里克逊认为心理发展一共有多少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A、六个B、七个C、八个D、九个正确答案: C10根据角色扮演者他的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规定性角色和()A、领导角色 B、支配角色 C、开放性角色 D、理想角色正确答案: C11“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这种想干却没干是因为缺乏()A、自身条件 B、动机 C、能力D、外部条件正确答案: D12《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的著作A、库利B、皮尔士C、弗洛姆 D、米德正确答案: D13社会心理学要有()的视角 A、固定 B、单一 C、多角度 D、多学科正确答案: D14迪尔凯姆的主要代表作是()。
A、《爱弥儿》B、《论乌合之众》 C、《自杀论》 D、《社会心理学概论》正确答案: C15环境风险是研究人们对于因为环境问题而引起的风险,对风险的知觉以及对知觉后的()反应 A、心理 B、态度 C、行为 D、生理正确答案: C16证人就他所知道的案件的事实所提供的证言,我们叫做()A、呈堂证供 B、佐证 C、证人证词 D、证人证言正确答案: D17美国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研究工作的最终价值标准是要()A、改善人的生存环境 B、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C、改善社会的发展状况D、改善人的生活质量正确答案: D18口服心服是一种()A、权宜从众 B、认知从众 C、真从众 D、假从众正确答案: C19人际关系的情感性包括相互接近,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和()A、相互疏离 B、相互对立 C、相互帮助 D、相互安慰正确答案: A20夜晚前面有一个酒鬼踉踉跄跄的行走和夜晚有一个老者在前面踉踉跄跄的行走,我们会帮助老者而不帮助酒鬼,这是受选择帮助对象的()影响的 A、相似性 B、性别因素 C、相貌因素 D、认知因素正确答案: A21人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A、心理属性B、生物属性C、物理属性 D、阶级属性正确答案: A22两夫妻在一起,男的打呼噜,女的开始根本睡不着觉,后来没有呼噜声她反而睡不着。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影响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计算法答案:D3. 社会化过程开始于()。
A. 出生B. 学龄期C. 青春期D. 成年期答案:A4. 社会角色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埃里克森C. 米德D. 皮亚杰答案:C5. 从众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 个体的独立性B. 个体的依赖性C. 个体的自主性D. 个体的控制性答案:B6.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获得的。
A. 观察学习B. 经验学习C. 模仿学习D. 条件反射答案:A7.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追求的是()。
A. 公平B. 权力C. 利益D. 地位答案:C8.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过程在社会行为中起着()作用。
A. 决定性B. 辅助性C. 次要性D. 无关性答案:A9. 社会影响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 顺从、服从、认同B. 顺从、服从、反抗C. 顺从、认同、反抗D. 服从、认同、反抗答案:A10.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其()。
A. 行为表现下降B. 行为表现上升C. 行为表现稳定D. 行为表现不确定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A. 社会认知B. 社会影响C. 社会行为D. 社会关系E. 社会文化答案:ABCDE2. 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从众行为?()A. 个体的自我意识B. 群体的一致性C. 群体的规模D.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E. 群体的权威性答案:ABCDE3.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来学习社会行为。
A. 直接经验B. 观察他人C. 阅读书籍D. 观看电影E. 模仿他人答案:BDE4.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考虑的因素包括()。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经常会被他人的行为和观点所影响。
以下哪个概念用来描述这种现象?a) 自尊b) 孤立c) 社会影响d) 内隐性个性答案:c) 社会影响2. 当一个人出现错误时,其他人常常会通过怀疑自己的观点来降低不确定性。
以下哪个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a) 社会认知理论b) 自我确认理论c) 干预理论d) 应对机制理论答案:a) 社会认知理论3. 集体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是「走群体思维」,其中个体决策被群体的共同观点所影响。
以下哪个概念最能描述这种现象?a) 社会影响力b) 群体思维c) 自我反省d) 市场导向答案:b) 群体思维4. 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失调理论」指的是当个体的行为与其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
以下哪个术语描述了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以减少认知失调?a) 显著性评价b) 授权分配c) 自我感知理论d) 一致性理论答案:d) 一致性理论第二部分:简答题1. 解释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认知和评估的过程。
其核心概念包括自我概念、他人概念和自我知觉。
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特征和属性的认知,包括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形象的看法。
他人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特征和属性的认知,包括对他人的印象和评价。
自我知觉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态度和情感的感知和理解。
2. 论述群体思维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决策和意见会受到群体共识的影响。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放弃自己的观点,而采纳群体的共同观点。
这种影响往往是基于个体对群体社会认同的需要,以及对群体观点的认可。
群体思维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偏差:个体在群体中往往接触到比较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了与群体观点不一致的信息。
- 规范性压力:个体在群体中面临来自其他成员的期望和压力,并可能会因此调整自己的观点和决策。
- 决策风险:个体在群体中可能会放弃个人对决策的质疑和评估,而出于避免群体冲突的需要,倾向于采纳群体观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个体行为B. 群体行为C. 组织行为D. 动物行为答案:D2.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主要涉及以下哪个方面?A. 个人能力B. 个人情感C. 个人身份D. 个人价值观答案:C3.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主要探讨的是:A. 个体如何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B. 个体如何解释自己行为的原因C. 个体如何解释环境因素D. 个体如何解释社会现象答案:A4. 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是:A. 说服B. 模仿C. 顺从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5.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A. 个体在面对冲突信息时的心理状态B. 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心理状态C. 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的心理状态D. 个体在面对失败时的心理状态答案:A6. 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极化现象描述的是:A. 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体决策更保守B. 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体决策更冒险C. 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体决策更理性D. 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体决策更情绪化答案:B7. 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是指:A. 个体在群体中更倾向于帮助他人B. 个体在群体中更倾向于不帮助他人C. 个体在群体中更倾向于保持沉默D. 个体在群体中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答案:B8.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服务偏见”是指:A. 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B. 个体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C. 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D. 个体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答案:C9. 社会心理学中的“刻板印象”是指:A. 对特定群体的固定看法B. 对特定个体的固定看法C. 对特定事件的固定看法D. 对特定文化的固定看法答案:A10.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主要探讨的是:A. 个体如何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B. 个体如何认同自己的文化背景C. 个体如何认同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D. 个体如何认同自己的职业身份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文献法答案:ABC12.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A. 信息加工能力B. 动机C. 情绪D. 文化背景答案:ABCD13.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A. 信息性社会影响B. 规范性社会影响C. 群体压力D. 个人偏好答案:ABC14.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可能表现为:A. 刻板印象B. 歧视行为C. 种族主义D. 性别主义答案:ABCD15. 社会心理学中的“亲社会行为”包括:A. 帮助他人B. 合作C. 同情D. 竞争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的主要区别。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个体心理过程B. 社会行为模式C. 个体与社会互动D. 社会结构分析答案:C2. 以下哪个概念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从众B. 群体思维C. 认知失调D. 神经传导答案:D3.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哪些?A. 服从、顺从、认同B. 顺从、认同、内化C. 服从、顺从、内化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C4. 米尔格拉姆实验主要研究了什么现象?A. 服从权威B. 群体压力C. 社会支持D. 认知失调答案:A5.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什么?A. 群体中的个体表现比单独时更好B. 群体中的个体表现比单独时更差C. 群体中的个体表现与单独时相同D. 群体中的个体表现不稳定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归因偏差。
答案:自我归因偏差是指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内在特质,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种偏差反映了个体在自我评价时的自我服务倾向,有助于维护自尊和自我形象。
7. 描述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学习得来的。
这种学习过程包括注意、记忆、模仿和动机四个阶段。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模式,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8. 解释什么是群体极化现象。
答案: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在群体讨论中,成员的初始态度或观点往往会变得更加极端。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压力、信息影响以及社会比较等因素所导致。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从众现象的心理机制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从众现象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或观点。
其心理机制包括规范影响、信息影响和认同影响。
从众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表现为减少认知负担、降低决策风险,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个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可能导致不道德或不理性的群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考试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人际关系答案:D2.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是指()。
A.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B. 个体在群体中保持独立性C. 个体在群体中寻求支持D. 个体在群体中寻求领导答案:A3.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主要研究的是()。
A. 个体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B. 个体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C. 个体如何解释成功与失败D. 个体如何解释社会现象答案:C4. 社会促进效应指的是()。
A. 他人在场时,个体表现更好B. 他人在场时,个体表现更差C. 他人在场时,个体表现无变化D. 他人在场时,个体表现不稳定答案:A5.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马斯洛C. 费斯廷格D. 罗杰斯答案:C6.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来学习社会行为。
A. 观察他人B. 直接经验C. 书本知识D. 遗传因素答案:A7.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
A. 情感B. 信任C. 互惠D. 权力答案:C8. 群体极化现象是指()。
A.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B.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冒险C.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理性D.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一致答案:B9.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部分来源于()。
A. 个人特质B. 社会角色C. 所属群体D. 他人评价答案:C10.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
A. 顺从、服从和认同B. 顺从、服从和反抗C. 顺从、认同和反抗D. 服从、认同和反抗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案例研究法答案:ABCD2.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
A. 群体规模B. 个体自信心C. 群体凝聚力D. 个体的道德水平答案:ABC3. 归因理论中,个体归因的维度包括()。
社会心理学考试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影响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答案:D3.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是指:A.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行为B. 个体在群体中失去自我C. 个体在群体中获得认同D. 个体在群体中形成竞争答案:A4. 社会影响的来源可以是:A. 个体B. 群体C. 社会规范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5.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A. 个体在面对不一致信息时的心理状态B. 个体在群体中失去自我C. 个体在群体中获得认同D. 个体在群体中形成竞争答案:A6.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A. 行为归因B. 情感归因C. 认知归因D. 社会归因答案:C7.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是指:A. 个体的期望影响他人的行为B. 个体的期望影响自己的行为C. 个体的行为影响他人的期望D. 个体的行为影响自己的期望答案:B8.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思维”是指:A. 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B. 群体成员之间的一致性C. 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D. 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答案:B9.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类型?A. 种族偏见B. 性别偏见C. 年龄偏见D. 个人偏见答案:D10. 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是指:A.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激进B.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保守C.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被动D.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积极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包括:A. 人际关系B. 群体动力学C. 社会影响D. 社会结构答案:ABC2.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方式包括:A. 说服B. 顺从C. 服从D. 抵抗答案:ABC3.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涉及的内容包括:A. 行为的原因B. 行为的结果C. 行为的意图D. 行为的情境答案:ACD4.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A. 歧视行为B. 社会排斥C. 群体冲突D. 个体的自我认同答案:ABC5.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决策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A. 群体思维B. 责任分散C. 社会惰性D. 群体极化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心理学专题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影响答案:D2. 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班杜拉C. 皮亚杰D. 斯金纳答案:B3.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个体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B. 个体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C. 个体如何解释社会事件D. 个体如何解释自然现象答案:B4.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哪些?A. 顺从、服从和认同B. 顺从、认同和反抗C. 服从、反抗和认同D. 顺从、服从和反抗答案:A5.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什么?A. 情感B. 利益C. 权力D. 义务答案:B6. 社会认同理论中,个体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A. 通过个人成就B. 通过社会比较C. 通过群体成员身份D. 通过个人兴趣答案:C7.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表现如何?A. 总是比单独时差B. 总是比单独时好C. 有时比单独时好,有时比单独时差D. 没有影响答案:C8.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什么?A. 观察学习B. 条件反射C. 试错学习D. 强化学习答案:A9. 社会比较理论中,个体如何评估自己的能力?A. 通过与他人比较B. 通过自我反思C. 通过完成任务D. 通过他人评价答案:A10. 社会影响的来源包括哪些?A. 权威、吸引力和相似性B. 权威、吸引力和一致性C. 权威、相似性和一致性D. 吸引力、相似性和一致性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哪些?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案例研究法答案:ABCD12.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决策可能产生哪些效应?A. 群体思维B. 群体极化C. 群体抑制D. 群体分化答案:ABC13. 社会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顺从行为?A. 权威性B. 一致性C. 社会认同D. 个人特质答案:ABCD14. 社会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服从行为?A. 命令者的权威性B. 命令的合法性C. 个体的道德判断D. 群体压力答案:ABCD15. 社会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认同行为?A. 群体的吸引力B. 个体的自我概念C. 社会比较的结果D. 文化背景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慕课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个体的心理过程B. 群体的心理过程C. 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D. 社会现象的统计分析答案:C2. 以下哪个概念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A. 归因B. 认知失调C. 情绪调节D. 神经科学答案:D3.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以下哪项?A. 社会促进B. 社会抑制C. 社会模仿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判断题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过程的学科。
(错误)2.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正确)3.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是完全相同的学科。
(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社会促进和社交抑制的概念及其区别。
社会促进是指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交抑制则是指在他人存在时,个体的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
两者的区别在于,社会促进通常发生在简单或熟练的任务上,而社交抑制则发生在复杂或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任务上。
2. 什么是认知失调,它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
这种不适感会驱使个体采取行动,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不一致,比如改变信念、态度或行为,或者通过合理化来解释这种不一致。
四、论述题1. 论述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减少偏见和歧视方面,社会心理学提供了对刻板印象形成和维持机制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接触和教育来减少这些偏见。
在促进健康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通过社会影响来鼓励人们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帮助理解群体动态,如团队合作、领导力和冲突解决等,这些都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因素。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改善人类社会行为的有力工具。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他人的学科。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 人类社会行为的形成B. 人类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C. 群体行为的规律D. 人类情感的产生与变化答案:B2. 以下哪种现象属于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行为”?A. 人们在拥挤的街头跟随他人行走B. 人们在餐馆用餐时,模仿他人的饮食习惯C. 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发表相似的观点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3. 以下哪个理论解释了人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为何可能不采取行动?A. 从众理论B. 旁观者效应C. 认知失调理论D. 自我效能理论答案:B4. 以下哪个现象属于“自我确认偏差”?A. 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相同的证据B. 人们倾向于忽视与自己观点相反的证据C. 人们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成就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1. 社会心理学中的“镜像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交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行为、语言和表情,以实现______。
答案:社会互动的和谐2.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对其后续行为的评价,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
答案:首因效应3. 以下哪个现象属于社会心理学中的“去个性化”现象?______(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A. 人们在群体中表现出与个人不同的人格特征B. 人们在拥挤的街头跟随他人行走C. 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发表相似的观点D. 人们在餐馆用餐时,模仿他人的饮食习惯答案:A4.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能力,以下哪个因素会影响自我效能?______(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A. 个体过去的成功经验B. 个体观察到他人的成功经验C. 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三、简答题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
答案:旁观者效应是指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周围有其他人存在,那么这个人得到帮助的可能性会降低。
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
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曝光效应: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去个性化:指人们在群体中的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性水平降低的现象。
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合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的现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自我概念: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自尊: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程度。
责任分散:即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
攻击性行为: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自证预言: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团体规范: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1、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
(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
(2)联结原则: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
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3)社会交换原则: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
人际吸引的规则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一)熟悉与人际吸引1熟悉引起喜欢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
2熟悉增加了人们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发表面形象却没有这种熟悉效应。
(二)居住环境邻近能引起人际吸引居住位置邻近的人之间关系往往越亲密。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一)才能:一般来说人们喜欢那些有能力的,聪明的人。
(二)美貌与外在吸引力:外貌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显而易见。
(三)个性品质:个性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很大而且比较稳定和持久。
三.相似规则:很多情况下相似能引起程度不同的人际吸引,诸如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的相似都能影响人际吸引。
四.互补规则: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是所产生的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
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相似与互补有时是协同的,相似与互补有不同的作用3、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1)平等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2)相容原则。
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
要做到心理相容,应注意增加交往频率;寻找共同点;谦虚和宽容。
(3)互利原则。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互助互利。
可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相互依存,通过对物质、能量、精神、感情的交换而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
(4)信用原则。
信用即指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
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轻许诺言.与人交往时要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
4、影响从众的因素:(1)团体因素:①团体凝聚力②团体一致性③团体规模、团体大小也对从众行为产生影响。
(2)个人承诺4、服从:指个体由于受到压力而去做那些他们不愿做的事。
5、人际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1>、定向阶段。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进入一个交往场合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而对另外一些人视而不见,或者知识礼貌性地打个招呼。
对于注意到的对象,人们会进行初步的沟通,谈谈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些活动,就是定向阶段的任务。
<2>、情感探索阶段。
如果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并开始探索在哪些方面双方可以进行更深的交往。
这时,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是还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
<3>、情感交流阶段。
如果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够谈得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的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比较自由自在,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
<4>、稳定交往阶段。
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人们就有可能进入更加密切的阶段,双方成为亲密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
6、简述沟通结构的要素。
(1)信息源。
信息源是沟通过程中的始发者,也可以称为信息发出者。
(2)信息。
信息是沟通传递的内容,从沟通意向的角度说,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3)通道。
从发送着到接受者之间形成的沟通回路,需要经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这里信息传递的方式就是指通道,通常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手都是传递信息的通道。
(4)信息接受者。
信息接受者即接受信息的人,是沟通过程的终端。
信息接受者是对于信息的接受,不是一个被动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接受和加工信息的过程。
(5)反馈。
沟通中信息的接受者不断的将沟通的结果再回送给发出者,时期进一步调查沟通动作,从而形成一个沟通回路,这个过程就是反馈。
反馈的作用是使沟通成为一个互动过程,而不仅仅是单向传递。
(6)障碍。
沟通中的障碍是指会给沟通过程中增加困难或使双方没能很好的完成沟通的因素。
主要包括地位障碍、个性障碍、组织障碍、文化障碍、心理障碍等。
(7)背景。
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沟通,都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7、自我概念的功能第一,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行为一贯性。
保持内在一致性即保持个人的想法、情绪、行为一致。
自我概念有着促使矛盾的内部观念达到协调一致的功能。
第二,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
伯恩斯认为,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
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的个人具有特定的含义,即使不同的人获得了完全相同的经验,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也不会完全相同。
解释经验的轨道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
第三,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
自我概念不仅影响到个体现实的行为方式和个体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还影响到个体对未来事情发生的期待,从而影响人们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伯恩斯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
(一)自我一致性维持:自我一致性维持是指自我概念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二)经验解释:是指自我概念具有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
一定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在怎样的自我概念背景下作出评价。
(三)期望定向: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是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
8、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受助者特点(1)性别。
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如果潜在助人者为男子,则女性不幸者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如果助人者为女性,则男女不幸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2)相似性。
受助者和我们的相似性影响了我们是否采取救助行为。
(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
一个有魅力的求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衣打扮。
(4)人格特征。
受助者的人格形象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助人意愿。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没有伤害过我们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是由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使的自己陷入困境的人。
(5)受助者的感觉。
当提供帮助的是你的朋友或是和自己类似的人时,特别是看起来比自己小比自己弱时,接受帮助会让你感到很沮丧,因为你觉得,他们比你强,能做你不能做的事;相反,如果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和你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对你提供帮助,你看的感觉可能更积极一点,因为这对你自尊的威胁要小一点。
<二>助人者特征(1)年龄与性别。
助人者的年龄应该是一个间接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
(2)认知特点。
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包括对救助对象的认知;人际责任归因风格;自我的认知,包括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和自我角色的认知。
(3)个性特点。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具有仁慈、助人、慷慨等特质,或者自认为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其亲社会倾向就更强。
(4)心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有微弱的情绪状态。
好的心境,直接增加一个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
(5)道德推理。
道德推理水平越高,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
<三>情境因素(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舒适的天气可以使人更容易帮助别人。
人们的助人行为受所处地域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影响。
(2)匆忙与助人代价。
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