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4.25 MB
- 文档页数:18
中外大学的不同由于中国与外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历史等众多方面存在着不同,所以中国的大学与外国的大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第一差异是学生进入大学校门的途径不同。
在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考试。
今天中国的高考制度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虽然经历了数次的高考改革,但是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还是没有改变。
那么国外学生是如何进高校呢?以美国名校为例,一般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参加SAT考试,但考试压力不大,因为一年有7次考试机会,随你什么时候去考,也不管考几次,直到你满意为止;二是高中实行学分制,至于你是三年学完还是五年学完都可以;三是中学考试的平均成绩要达到B,这不是一张考卷所代表的全部分数,即使你全部答对,也只能得50分,平时如果你做一个航天模型,玩一个能够遥控的风筝,也可以拿25分、30分,甚至对同学的帮助有时也会算分,这样综合起来看你是A还是B;四是考大学要有推荐信,特别是要有个性的推荐信;五是学校个别面谈。
这就是国外很多名牌大学的“五关”。
第二个差异是国外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策略和办学定位。
比如,纽约的服装学院就培养了很多世界一流的服装设计师。
加州理工学院是美国西海岸洛杉矶附近的一个小学校,该校成立之初就规定,不管谁做校长,学校的规模不能扩大。
该校约有2000学生,占地也很小。
但就是这样小的学校照样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了一流的人才,我国航天事业创始人钱学森和遗传学专家谈家桢都是该校培养的。
纽约的服装学院,哈佛大学,牛津,剑桥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但各家的定位却不一样。
第三个差异是高校的内部结构。
这一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
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就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像被领到了一个个窄胡同里面,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
比如哈佛大学早就规定,学生入学后都要学七艺,即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后又加上语文、人文、社会、自然。
中外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差异及启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随着校园的发展而产生,是在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
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构成了丰富、立体的校园文化。
如今,学生公寓作为在校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这一特定的环境里也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氛围。
因此,高校公寓文化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高校住宿管理的现状分析在国外,很多高校一般都没有学生宿舍,如日本,只有少数学校为解决初到日本的外国留学生语言不通问题而修建了少量的学生宿舍,并只允许学生住一年。
入住前,需要按照规定提交申请,一年后自行到校外租房。
虽宿舍数量少,但其设施、设备都很齐全、人性化。
有专用的电脑房间,有厨房和餐厅,有学习空间,有洗衣房等。
一般国立大学的宿舍住宿费比较低,私立大学的要高一些。
在英国,虽然每个学校都建有学生宿舍,但原则上优先安排一年级新生和外国留学生。
住宿生的比例约为10%一30%。
宿舍的收费标准取决于住房类型、室内设施和地理位置。
单人间的价格为30—50英镑/周。
由于英国学生多数居住在校外,比较分散,学生的就餐大多自行解决,学生的食堂仅为有用餐需要的部分学生提供就餐服务。
一部分学生因为居住的是带厨房的校内宿舍,学生可在宿舍里做饭在美国正规的私立大学也都建有学生宿舍,宿舍一般可供1 人一一4人居住,有独立的卧室,设施设备齐全,住宿学生公用起居室、厨房和浴室。
需要在校内住宿的学生按学期交纳房租,一般是2 000 —3 000美元/学期。
由此可见,国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供学生校内住宿的只在少数,而且宿舍中除了基本的后勤服务及保障外,并没有任何文化建设。
二、我国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与国外高校不同,我国高校是非赢利的公益性组织。
在我国,高校学生基本住校,宿舍也就成为了在校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的重要场所。
中外大学战略规划制定的比较作者:燕俊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23期[摘要]战略规划对大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战略规划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大学管理手段,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有助于大学明确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地位与意义,理解自身工作对实现战略目标的影响,促进大学实现自主发展。
每所大学都有各自独特的校情、历史传统、学科结构、人员结构和地域特点,因此,大学战略规划也各具不同。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战略规划的比较,学习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使我国大学在制定战略规划文本时更加规范化、特色化、实效化。
[关键词]大学战略规划启示一、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内涵和意义战略指的是涉及学校长远利益、核心价值的问题,是针对学校的整体利益、长远发展、核心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和思路。
通常包括组织的长远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和指导资源获得,分配和使用的政策方案等。
规划,是某工作领域中一定时间段内发展诸因素的综合谋划与部署,包括规模数量、质量水平、条件支撑、投人来源、制度保障的分项设计与综合。
发展规划作为一种未来导向的目标设定和行动方案,在组织内部管理中发挥着行为导向、资源分配、决策协调、参与动员和效率评价的作用。
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应该是超越学校日常运行的细枝末节,把握学校事业的全局,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关注和考量学校总体的发展问题。
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是一所大学对未来发展的谋划,安排、部署或展望,是学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全局性、方向性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也是对其自身水平和特色定位的反映,是高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
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学校改革、发展与建设的研究以及战略思路和规划方案的制定、决策与实施。
具体来说就是要确立今后一段时期学校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办学理念、特色定位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应选择的办学模式和战略举措等。
2022年4月第17期Apr. 2022No.17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中外高校《工程热力学》教材和教学对比分析梁凤丽,张净玉,杨理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与动力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摘 要] 《工程热力学》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一直是国内外各高校非常关注的问题。
中外高校所使用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区别,教学方法和教学大纲也相差较大。
通过对中美使用的《工程热力学》主流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总结,对比分析了教学形式、讲解顺序、例题搭配和紧跟科技前沿等方面的差异。
国内外工程热力学的教学理念和体系,除了有明显差异外,也有共同点,如均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观点,希望能够对国内《工程热力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借鉴。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中外教材;中外教学大纲;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基金项目] 2021年度军委科技委173计划基金重点项目“一体化氨燃料微管式SOFC-GT混合动力航空发动机设计技术”(2021-JCJQ-JJ-0339)[作者简介] 梁凤丽(1982—),女,山东郓城人,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电解制氢技术、混合动力系统集成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029-04 [收稿日期] 2021-12-01引言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中物质系统在平衡时的性质和建立能量的平衡关系,以及状态发生变化时,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学科。
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最先发展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热能与机械能和其他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是机械工程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工程热力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热力系统、热力平衡、热力状态、热力过程、热力循环和工质的分析研究,改进和完善热力发动机、制冷机和热泵的工作循环,提高热能利用率和热功转换效率。
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英语(师范)11101班李万景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高等教育由于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文化体系。
通过分析、对比我国与欧美高校文化的核心差异,强调可供我国大学吸收与借鉴的因素和有价值的文化成果。
结合国情,为我国建设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大学校园文化谏言献策。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高等教育; 欧美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
要进步,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并及时引入鲜活的元素使大学教育工作时刻保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不可否认的是欧美高校校园文化就为我国高等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从广义上说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生活的总和。
狭义地讲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以德育活动、课内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生活的思想行为表现活动为载体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产生与学校的产生是同步的,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磨炼意志的作用。
因而建设合理的、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既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又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不同,中外校园文化建设各有特点。
欧美国家中美国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体系,兼容并包的各民族文化杂交系统以及高度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氛围,使美国校园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与中国呈现一定的差异。
中外大学经济学科划分及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从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高校经济学学科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认为中外高校经济学科的划分利于学科管理、预见学科发展趋势和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学科的内容特征和性质,从而为形成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奠定了基础。
为此,笔者提出了我国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一些改革思路。
关键词:学科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专业素质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高等院校经济学学科划分及课程设置,提出我国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一些改革思路。
一、经济学学科划分中的基础学科地位学科分类的不断变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学科的分类及变化上不仅可以看到学科发展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它表明该学科领域中基础学科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科的划分还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学科构成的基本内容,它为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科的内容、特征制定适合于本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制度奠定了基础。
198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研制的学科分类系统(CIP)由教育部颁布后,经过1985年、1990年和2000年的3次修订,CIP适用于研究生专业、本科专业、专科专业、职业技术专业等;从2002年开始,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处与大学招生委员会协作制定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学科专业分类体系JACS(the JointAcademic Coding System),它通用于研究生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日本文部科学省所属的日本科学基金制定了学科分类,并根据学科研究动向和申请件数大约每5年调整一次:我国除了国务院学位办对学科进行了划分外,国标学科代码表(GB/T13745—92)对详细的科目也进行了编目。
从经济学学科的划分看,可以看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美国和英国的学科分类具有较强的相似性,都强调主流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
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比较及启示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张玲【内容摘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中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持续稳步发展,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获胜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异同点对此分析,确定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思想教育模式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等措施,优化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需求。
【关键词】教育体制思想政治爱国主义世界各国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尤为重视,其教育水平及程度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面临着不断的挑战。
为确保大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目前的社会形势,应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打造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机制。
通过对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对比分析和研究,找出我国体制不足之处,并借鉴国外的优势经验来进行改进,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得到全面的改善。
一、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对比分析目前,国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以集中领导制为主要模式,国外则是分权领导制为主要模式。
两种不同的教育体制由着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有着共同的相同点,也有着不同之处,以下就对两种教育体制的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一)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是一个集成的系统机制,明确了该教育的具体开展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制定教育的宗旨、形式、方法等,国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相关内容来规定相关内容,从国家层面重视该项工作,并通过有效的组织架构及各个不同层级之间的部门推进和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遵行的是统一领导制的制度,以党政统一的方式来进行开展。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核心,以地方党委机关为实践载体,各层面全力执行领导战略机制,共同推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实践层面,主要通过各个高校的党委来进行领导工作,根据中央精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Cover Story一些外国留学生有时会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中外大学究竟有哪些不同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可约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Chinese and overseas universities? Thisquestion sometimes puzzles foreignstudents in China. To answer it, weshould compare them in terms of thefollowing aspects.入学方式中国大学的录取方式是通过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来进行选拔,过程严格、缺少弹性。
外国大学因各校的办学宗旨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在学生录取方法上相对多样化,如设立面试、可选择的考试分数(如美国的SAT)、以及学生社会服务及自我评估等等来进行综合评估。
教学方式中国大学的教授比较注重系统知识的训练,需要记忆、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上课时很多时候会侧重讲授,书本知识更加重要,实际应用的机会少,学生较为被动。
欧美的大学则相对轻视知识的传播,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索和社会实践上,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考试和评估与教学方式密切相连,中外大学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也各有不同。
中国的大学较为侧重期末作业或考试,主要评估学生一个学期下来学习的收获,属于终结性考评。
有的学生难免会临时抱佛脚。
欧美的大学也很重视终结性考试,但也会兼顾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评估(过程性考评)。
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考试或评估的存在是常态性的,学生的学习努力及其成效必须是专注和连续性的。
学业管理在入学、转专业、转学、留级及毕业管理上,中国的大学比较严格和缺少弹性,改变的余地较小。
比如中国的大学通常有严格的规定和制度,不太允许随便转换专业。
所以,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学生才会申请转换专业,而且常常要花费很大的周折才能成功。
中外合办大学排名中外合办大学排名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UIC(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内地与香港合办重本大学,注重的不只有学生的学术成就,还有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累积。
那么中国中外合办大学还有哪些呢?下面一起看看吧!上海纽约大学2012年10月15日,第一所中美合办的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揭牌成立。
上海纽约大学由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创办,是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中最新的门户校园。
同时它也是第一所获得中国教育部批准筹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
上海纽约大学于2013年开始招生,是一所提供四年制文理科通识教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同时,上海纽约大学还与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园、纽约校园共同组成。
纽约大学全球系统中的三个具有学位授予权的门户校园。
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教授和优秀学生共同学习。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于2006年5月,是经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苏州创立的,具有独立法人和鲜明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正持续全力挖掘和利用自己独特的模式和全球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在未来五年内实现规划目标:在校学生总数达到一万人,其中研究生规模达到10%到20%,海外留学生达到10%左右,师资团队将壮大至700-800人,建成30个左右高水平特色专业,初步实现“研究导向、独具特色、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的发展愿景。
西交利物浦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513名,其中462名学生赴世界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升学人数占当届毕业生总人数的90%。
2012年7月份,第三届649名西浦学子毕业,其中超过80%赴世界知名大学深造,其中超过15%攻读世界排名前十大学的研究生(据《2012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名》)。
中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人才是全球各国的核心竞争力,而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教育机构,其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也成为该国各个领域的宝贵资源。
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就中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展开探讨。
一、美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大学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形成了一种以发展全面个人素质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美国大学中,学生成长为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全面个人,培养学生的同时更是注重其发展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社区服务等,以期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社交行为。
另外,美国大学在教学方面注重实践和应用性。
在美国大学,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比如实验、实践、社会实践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日本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日本在大学人才培养方面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和实际能力。
在日本大学,学生要在大量的课堂学习之后,还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此外,日本大学注重学生的成长,为此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各种支持措施,保障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发展机会,努力满足学生个人需求。
三、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和欧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特点。
在中国大学,学生首先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考试关键重点,考卷的题目以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主,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会怀抱着如何将理论知识拿到高分的想法去学习,而要求学生了解学科研究的发展态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学生拓宽眼界,提高交际能力,实践以及实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另外,中国大学也在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定了很高的目标。
许多大学开办了一些学生实验室、学生创新训练营等,引导学生阅读国外学术期刊、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