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可耕作多少土地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张掖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张掖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地区。
张掖市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不仅关系到张掖市的农业发展,也对全省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张掖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张掖市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现状。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张掖市拥有大面积的耕地和基本农田资源,其耕地总面积约为X万亩,基本农田面积约为X万亩。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张掖市的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逐渐减少。
其中,耕地被非农用地占用、被建设用地占用,以及被生态用地占用的现象较为突出,给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其次,分析一下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张掖市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土地转移率较低,导致耕地利用率不高。
此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建设需求增加,往往会对耕地进行非法占用。
同时,一些生态建设项目也会挤占耕地资源,导致基本农田保护不力。
另外,一些农民对耕地的保护意识薄弱,私设围墙和闲置耕地现象比较严重。
如何保护张掖市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应加大土地利用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农民的土地保护意识。
政府可通过开展农地保护宣传活动和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农民对土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其次,应加强土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占地行为,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完整和稳定。
同时,政府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农民也可以通过合作社等形式,开展高效耕作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另外,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
例如,建立健全土地整治制度和管理机制,加强对耕地占用行为的监管和制约;加强耕地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提高土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加强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提高基本农田的利用率和保护水平。
总之,张掖市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问题。
各地区耕作制度范文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定地区、一定社会时期内农民在土地使用和农业生产组织上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制度。
不同地区的耕作制度会受到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多样化的耕作制度。
下面将以几个代表性的地区为例,介绍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中国: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耕作制度。
在中国,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封建耕作制、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现代农业经营制。
在封建耕作制时期,由于土地民族化承包制度的存在,农民只能按照地主的要求进行种植和耕种,没有自主权。
而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农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和土地的性质选择种植作物,劳动者更多的是自己享有劳动成果。
美洲:在美洲地区,尤其是在古代文明如玛雅、印加和阿兹特克等先进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多样化的耕作制度。
玛雅文明中,农民通过修建农田、灌溉、施肥等方式开垦土地,并通过一种叫做“三姐妹”的搭配方式,即将玉米、豆类和南瓜一起栽种在同一块土地上,以促进作物间的相互利益。
印加文明中,农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由国家中央集权的政府组织农民进行农田的种植和管理。
非洲:非洲大陆地广人稀,气候条件多样,因此存在着多种耕作制度。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农民们主要依靠传统的农耕方式生产粮食、蔬菜等农产品。
常见的农耕方式包括伴生耕作法、轮作耕作法和混合耕作法等。
在伴生耕作法中,不同作物之间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通过种植一些互相促进或保护的作物,提高整个农田的产量和土壤质量。
在轮作耕作法中,农民会在不同的农田中种植不同的作物,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并防止病虫害。
在混合耕作法中,农民会将牲畜的粪便和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作为肥料来提高农田的产量。
欧洲:欧洲尤其是中世纪的农业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叫做酒店农业的耕作制度。
酒店农业是指农民以快速播种和收获作物的方式,将农田的产出分为三份:农民自留、贵族租取和教堂需要。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我国耕地保护有关知识孙铖瓦热斯宋书颖孙涵睿阿热依一、耕地资源保护概念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二、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一)、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可以说是幅员辽阔。
但由于可利用土地少,加上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耕地更为紧缺。
根据全国土地详查汇总的数据,我国耕地面积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相当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37%。
(二)、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
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50~200公斤。
全国还有9100万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需逐步退耕。
(三)、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利用率低。
我国拥有宜耕荒地资源2.04亿亩,按照60%的垦殖率计,可开垦耕地1.22亿亩。
但由于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已十分有限。
三、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一)、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农民的长远生计。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载体。
我国之所以反复强调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就是因为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保护耕地。
严格土地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依照法律和规划实行最严格的用途管制制度;严格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必须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规定;严格控制农业结构调整对耕地的破坏,其中的重要方面是切实抓好耕地占补平衡。
在同一块地里,一个生长季节只种植一种作物的方式。
3.混作:在同一块地里,同期混合种耕作制度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4.套种:是指将两种生长季节不同的作物,在前作未收地理科:张隆家整理如在小麦生育后期套播玉米,既可提早玉米的播种期,又获前于行间套播后作的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持续高产所采取的全部农田技术措施。
它主要包括避免了双夏农活紧张问题。
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施肥和杂草防除制度等环节。
(二)间作套种增产的原因:1.立体利用空间,连续利用时间,协调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是种植制度对天然生态系统成层性的摹拟 ; 2.用地养地相结合:禾本科—豆科 ; 套种,可减少地面裸露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及其在时间(种植顺序)和空间上(种植地点)时间,保持水土; 3.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 4.利用边行优势; 5.增加作物的抗逆能力:的配置安排。
具体是指:在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种什么作物和品种、每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作使农田生态系统复杂化,作物群体的抗逆性增强。
物之间应如何安排及种植地点等内容。
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复种或者休耕、单作、间作套种、 (三)间作套种的技术要点轮作或者连作等等。
1.要合理搭配不同的作物种类和品种:?从株型来说,要一高一矮,如玉米与花生的搭配 ;一、作物布局作物 ?地上部份要一胖一瘦,即松散型与紧凑型作物搭配,如芝麻与绿豆混作;?作物的叶片要一布局的概念:决定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农场或者农户)种什么作物和品种,种多少和种在哪里圆一尖,即阔叶与窄叶的搭配,如棉花与小麦套种;?从根系分布来说,要一深一浅 ;?用等问题的安排;即农作物在空间上的安排。
作物布局的重要性:1.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地作物和养地作物要相互搭配。
生产条件,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2.解决作物生产中争时、争地、争水肥、 2.采用适宜的配置方式和比例:有行间、带状间、套播等方式; 行比可根据作物的主次和生育争劳力等一系列矛盾,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耕地年产量划分标准
其次,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耕地年产量也可以根据土地的
肥力、灌溉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划分。
比如,肥沃的土地和
贫瘠的土地在产量上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可以根据土地的肥力等
级来划分产量标准。
另外,有些地区可能有灌溉条件,有些地区则
依赖自然降水,这也会对产量标准产生影响。
此外,从经济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耕地年产量的划分标准
也可以根据市场对作物的需求量来确定。
一些市场需求量大的作物,其产量标准可能会相对较高,而一些需求量较小的作物,其产量标
准则可能会相对较低。
总的来说,耕地年产量的划分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
合考虑作物种类、土地肥力、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多个因素。
只
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科学合理地划分耕地年产量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
第三条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第五条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在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进行有关的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第八条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耕地保护政策的交易费用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趋于严格,但耕地数量还是不断地减少,耕地质量也不断地下降。
如果交易费用为零的话,任何的制度安排都可以达到预期的作用,所以中国的耕地保护政策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其原因主要在于现有的制度安排所产生的交易费用,本文认为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耕地非农化产权与现有的行政管理制度不相适应。
关键词:交易费用;耕地非农化;行政管理制度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且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历史可以发现,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趋势越来越严格,然而现实中我国的耕地数量却在不断地减少,耕地质量也不断地下降。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而且我国的耕地保护制度主要也是针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而制定的,因此本文将对建设用地造成耕地减少的制度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
一、文献综述在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日趋严格的情况下,耕地数量不断减少,换句话说就是耕地保护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有的文献主要从四个角度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
(一)从外部性角度来解释耕地“过度非农化”的文献。
一是从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角度,二是从耕地使用的角度。
前者认为耕地数量之所以会不断地下降,或者说根据文献的用语是耕地“过度非农化”的现象持续地发生,原因就在于“保护耕地”是一项公共物品,这样就使得保护耕地的地方政府要承担保护耕地的全部成本,而那些没有参与保护耕地的地方政府却可以无偿地获得由此带来的收益,如粮食安全,生态保养等。
于是各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都存在着保护耕地的激励不足问题,从而造成了耕地数量不断下降(钱忠好,2002)。
而后者则认为耕地在还是耕地的时候具有正的外部效应,但是在耕地非农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这些价值计算进去,从而使得耕地非农化过程中用地单位或是个人支付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这样一来便造成了耕地的“过度非农化”(钱忠好,2003,曲福田,冯淑怡等,2004)。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标准耕作制度示例文章篇一:《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标准耕作制度》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呀,那可是有着独特的标准耕作制度呢。
我爷爷就是地地道道的乌拉特中旗的农民,他每天都和土地打交道,所以我对这耕作制度也知道不少。
我们先来说说这儿种的农作物吧。
小麦可是个重要的角色,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顶梁柱一样。
乌拉特中旗的土地很适合种小麦。
春天的时候,农民伯伯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他们先得把土地翻一翻,这就好比给土地松松筋骨。
我问爷爷为啥要翻地呀,爷爷就笑着说:“不翻地,种子咋能舒服地扎根呢?”翻好地后,就要播下小麦的种子啦。
这播种子可讲究了,不能撒得太密,也不能太稀,就像我们小朋友排队,得有个合适的间隔。
除了小麦,向日葵也是乌拉特中旗常见的农作物。
向日葵那可真是个向着阳光的“小太阳”呢。
种向日葵的时候,和种小麦又有些不同。
它的种子比较大,播种的时候得埋得深一点。
我有次跟着爷爷去种向日葵,我拿着小铲子,学着爷爷的样子挖个小坑,把种子放进去。
爷爷就跟我说:“这向日葵啊,以后会长得高高的,你看现在咱们把它的种子好好种下,就像把希望种下去一样。
”那在耕作过程中,灌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乌拉特中旗的水源主要是靠一些河流和地下水。
在干旱的时候,要是没有水,那些农作物可就像没水喝的小树苗一样,会慢慢枯萎的。
所以,农民伯伯们会用各种办法来灌溉。
有的用那种长长的水渠,水就沿着水渠流到田里。
还有的用现代化的滴灌设备,这种滴灌就像是给每一株农作物都准备了一个小水壶,一滴一滴地给它们送水。
我就好奇地问爷爷:“为啥要用滴灌呀?”爷爷摸摸我的头说:“傻孩子,滴灌能节约用水啊,而且能让水直接到农作物的根那里,更有效呢。
”施肥也是不能少的环节。
就像我们人要吃饭补充营养一样,农作物也要有肥料才能长得好。
农民伯伯们会用农家肥,像牛粪、羊粪之类的,这些天然的肥料就像给土地吃的营养餐。
也会用一些化肥,不过爷爷说化肥不能用太多,不然土地会“生病”的。
第1篇耕地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粮食安全的基石。
在我国,耕地保护一直是国家政策的重要方向。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部分地区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了加强对耕地抛荒的管理,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我国耕地抛荒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一、耕地抛荒的概念与现状1. 概念耕地抛荒,是指农民在承包期内,因种种原因放弃耕种,使耕地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农业生产功能。
2. 现状近年来,我国耕地抛荒现象呈加剧趋势。
据统计,全国耕地抛荒面积已达数百万亩,涉及多个省份。
耕地抛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耕地无人耕种。
(2)耕地质量下降:部分地区耕地质量差,种植效益低,农民缺乏耕种积极性。
(3)农业结构调整:部分农民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耕地改为种植经济作物或发展养殖业,导致耕地抛荒。
(4)政策因素:部分地方政府对耕地抛荒现象监管不力,导致耕地抛荒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
二、耕地抛荒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是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中对耕地抛荒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耕地抛荒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将耕地改为非耕地。
(2)闲置耕地,连续两年未耕种的。
(3)违法占用耕地,造成耕地抛荒的。
对于耕地抛荒行为,土地管理部门有权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的基本法律,其中对耕地抛荒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耕地抛荒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承包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将耕地改为非耕地。
(2)承包方闲置耕地,连续两年未耕种的。
(3)承包方违法占用耕地,造成耕地抛荒的。
对于耕地抛荒行为,发包方有权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并可以要求承包方赔偿损失。
耕地亩数的计算公式在农业生产中,耕地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种植和产量。
因此,准确计算耕地的亩数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耕地亩数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一、耕地亩数的计算公式。
1. 矩形耕地的亩数计算公式。
如果耕地的形状是矩形,那么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其亩数:亩数 = 长(米)×宽(米)÷ 666.7。
其中,666.7是亩与平方米的换算系数。
2. 不规则形状耕地的亩数计算公式。
如果耕地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来计算其亩数:首先,将不规则形状的耕地分割成若干个规则形状的图形,如矩形、三角形等;然后分别计算每个规则形状的亩数;最后将各个规则形状的亩数相加,即得到不规则形状耕地的亩数。
二、耕地亩数的应用。
1. 农田规划。
在进行农田规划时,需要准确计算每块耕地的亩数,以便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布局和施肥、灌溉等工作。
2. 土地评估。
在土地评估工作中,耕地的亩数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土地的价值和用途。
3. 土地流转。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双方需要清楚地了解流转土地的面积,耕地的亩数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双方进行准确的面积核算。
三、注意事项。
1. 计算时应注意单位的统一,一般情况下,耕地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或者亩,需要将所有的长度单位换算成米,以便进行统一计算。
2. 对于不规则形状的耕地,需要仔细测量每个规则形状的边长,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3.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计算器或者专业的测量工具来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四、结语。
耕地亩数的计算公式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种植和产量。
因此,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时,都需要熟练掌握耕地亩数的计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利用和管理耕地资源。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农民朋友要悲剧了,2028年下轮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农村这三类人很可能还分不到土地!看看有你吗!农村新增人口没有土地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农民朋友不理解,有的老人走了几十年了土地还有继承人种着,而自己的孩子都20多岁了还没有土地,这叫什么事啊!其实这是我国政策的问题,我国土地政策规定“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自从1997年开始实行新的土地改革以来,一直执行土地三十年不动的政策,下次土地承包期还有十年就到期了,许多农民更加关注新一轮土地的分配问题。
根据目前农村土地现状和土地确权流转的趋势,那么2028年新一轮土地承包期后,农村土地将会如何分配呢?农村哪些人将会没有土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一、二轮承包分地后出生的人很多97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土地,所以对新一轮土地承包期很是期待。
很不幸的是,即便是在2028年以后这些人再次分得土地的希望依然不大,因为现在进行的土地确权政策是长久不变,未来土地可能无明确期限承包,所以这些人恐怕要再次失望了!二、非农村户口的人二轮土地承包期后,农村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大批农民将户口迁出,去城市生活,既享受城市的各种便利,又可以享受农村的土地资源收益。
很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随着取消农业户口的脚步越来越近,未来等到新一轮土地承包期之时,这些非农村户口的农民想分地恐怕已经不可能了!三、长期荒废的土地这个最好理解了,许多农民进城打工,大量土地被荒废,他们只是为了占领土地,然后享受土地带来的其他收益,所以土地一直闲置,没有合理利用,这种情况国家是严厉禁止的。
新一轮的承包期后,这些土地将会被小规模的进行调整,类似这种情况的农民不仅分不到土地,原有的土地还有被回收的可能,所以还是早做打算为好!“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从长远看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
一、“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实施,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活跃了农村经济发展。
汉代农民的土地占有状况与其地权丧失后之流向黄今言【摘要】农民的地权问题,从它产生到逐渐完善,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其田亩占有量,战国时期通常为“一户百亩”(小亩),汉时乃出现从一户百亩到几十亩(大亩)不等的情况.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汉代地权的转移方式,既有土地买卖,也有依仗权势的超经济强制.丧失地权后的农民流向很广,他们除了在租佃制下成为佃农外,还有许多人外出为“庸”,且为庸的范围涉及农业、矿冶、工商、运输等多个领域,明显体现出劳动力商品化.【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11页(P149-159)【关键词】汉代;农民私有土地;地权转移;农民流向;劳动力商品化【作者】黄今言【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自来为学界所重视,研究成果丰硕①这方面成果很多,主要有:朱绍侯:《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林甘泉主编:《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一书中有关“土地制度”系列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140页;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于琨奇:《秦汉小农与小农经济》,黄山书社1991年版;赵丽生:《试论两汉的土地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文史哲》1985年第5期;李根蟠:《春秋战国时期农民份地的私有化与地主经济的形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增刊;杨生民:《汉代土地所有制两重性诸问题试探》,《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张金光:《试论商鞅变法后的土地制度》,《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张金光:《普遍授田制的终结与私有地权的形成》,《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等等。
但与农民地权相关的一些问题,如农民私有土地的形成、发展,土地占有状况及其地权丧失后的流向等,以往缺乏专文集中讨论,有些方面认识也不尽一致,确乎仍有探讨的必要。
耕作制度与熟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耕作制度与熟制是农业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收成。
耕作制度是指农田管理和耕作操作的一套规范和制度,包括土地利用、播种、灌溉、施肥等操作。
而熟制则是指农作物成熟的过程,即作物长势良好并且可以进行收获的状态。
本文将探讨耕作制度与熟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科学地管理农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中,将简要介绍耕作制度和熟制的概念,以及文章的目的和重要性。
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耕作制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熟制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以及耕作制度与熟制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耕作制度和熟制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它们的发展。
通过这种结构,我们将全面而深入地探讨耕作制度和熟制在农业中的作用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耕作制度和熟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对耕作制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熟制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耕作制度与熟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耕作制度和熟制的重要性,并为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也希望引发读者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思考和探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和进步。
2.正文2.1 耕作制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耕作制度是指农业生产中对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方式。
在农业社会中,耕作制度是农民们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选择合适的耕作方法和制度来进行耕作的一种规范化和规范化的地块管理制度。
耕作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农民们根据土地的性质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耕作方法和制度。
在古代中国,耕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耕种到轮作制度,再到田块制度的演变过程。
最新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特殊保护基本农田,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本条例所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第三条基本农田保护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
第五条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有义务保护基本农田,和占领,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基本农田和其它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第六条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依照本条例负责全国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依照本条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保护基本农田管理。
第七条国家对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划定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作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内容,明确保护基本农田的布局安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
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第九条划定的基本农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在本行政区域内,具体数量指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步分解。
第十条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三)蔬菜生产基地;(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弗·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注502}写于1894年11月15日和22日之间载于1894—1895年“新时代”杂志第1卷第10期署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原文是德文俄文译自“新时代”杂志[第56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版,第22卷第563-587页--------------------资产阶级的和反动的政党,对目前社会主义者突然到处都提出了农民问题,感到非常惊奇。
其实,他们倒应该对这件事情没有早已发生而感到惊奇。
从爱尔兰到西西里,从安达鲁西亚到俄罗斯和保加利亚,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只有西欧的两个地区是例外。
在大不列颠本土,大土地占有和大农业,完全排挤了靠自己经营为生的农民;在普鲁士易北河以东地区,几百年来一直发生着同样的过程,在这里,农民也是日益被“驱逐”①,或者至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日益退居次要的地位。
作为政治力量的因素,农民至今在多数场合下只是表现出他们那种根源于农村生活隔绝状况的冷漠态度。
广大居民的这种冷漠态度,不仅是巴黎和罗马议会贪污腐化的强有力的支柱,而且是俄国专制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柱。
然而这种冷漠态度决不是不可克服的。
自从工人运动发生以来,西欧的资产者,特别是在农民小块土地所有制占优势的地区,不用很费气力就能激起农民对社会主义工人的怀疑和憎恨,在农民的想像面前把社会主义工人描绘成partageux,即“均产分子”,描绘成侵犯农民财产的一群懒惰而贪婪的市民。
1848年二月革命的朦胧的社会主义的激情,很快就[第565页]--------------------①德文原文是wird《gelegt》。
Bauernlegen〔驱逐农民〕是德国历史上放逐、剥夺农民的叫法。
(弗·伊·列宁在他译的恩格斯这部著作的开头部分上加的注。
)[第565页]--------------------被法国农民的反动投票一扫而光;希望能过安逸生活的农民,记起了关于农民皇帝拿破仑的神话,创立了第二帝国。
有关汉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字我在1979年写的《汉代农业生产漫谈》一文,由于篇幅所限,有些地方未能多作论析。
本文拟就有关汉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字的估计作一些具体说明,作为上篇文章的一个补充。
由于史料有阙,诠释多歧,这里所估计的是否大体符合汉代历史实际,谨提出来供讨论。
所要讨论的几个数字是:(1)汉代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垦田亩数;(2)汉代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汉代农业人口平均口粮数;(4)这些数字所反映的汉代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数量及其分配状况。
封建时代的农业主要是个体小生产农业,而最能反映个体小生产农业特点的是小自耕农经济。
所以我们就以小自耕农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作为主要讨论对象。
最完整地从数量上讲到当时小自耕农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是《汉书•食货志》所载的据说是战国时李悝的一段话有些同志认为这段话反映的是汉代的情况(陈直先生即主此说,见《两汉经济史料论丛》,第277―278页),这是有道理的。
但其中提到十一而税,却不是汉代情况。
不过,战国农业生产与汉代颇多相似之处,与其他材料参看,《汉书•食货志》的这段话应当说也反映了西汉的情况。
准此,我们在下边的讨论中也参用了一些战国和秦的史料。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岁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
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
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
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
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
下面,我们就结合其他史料来分析一下这段话所提供的一些数字,看看它们是否大体符合汉代一般小自耕农的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况。
一、一夫挟五口战国中期,一户农民大约平均是八口左右《孟子•梁惠王上》又《尽心上》。
,这是小农经济初起时的现象。
随着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政府法令的作用(如商鞅变法令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农民的家庭人口有逐步减少的趋势。
承包100亩农业土地国家有啥补贴目前国家的土地规定是可以承包给农民进行农业种植的,那承包100亩土地有没有补贴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承包100亩农业土地有什么补贴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承包100亩农业土地有什么补贴土地承包100亩补贴一般按照每亩地200元补贴,但是不同的地方补贴不同。
土地承包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二:承包工作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订并公布承包方案;三: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四:公开组织实施承包方案;五:签订承包合同。
承包农业土地国家补贴标准土地承包费,不同地域标准不一样,国家补助标准也一样,不同地域标准都不一样。
但是,随着制度安排不断演进,在实践中确实有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产生,特别是围绕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安排,实践中有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都需要对农村土地制度,特别是承包经营权作出更进一步的制度安排。
所以在这时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首先是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二轮承包,实际上在一轮承包的时候,相关的农村税费制度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全部建立,也就是农村土地承包的面积和当时所要缴纳的税费是直接相关的。
农民承包多少地、交多少税,是毛估,土地到底承包了多少亩,一家一户,帐上的面积和实际的面积不一定非常准确。
其二,当时的测量条件,包括技术应用还不是特别广泛。
土地承包以后,能不能按合同按期收回?承包户拥有占有权、收益权、分配权,有没有相应的处置权?流转户有没有耕作权、收益权,还能不能再流转?所以解决帐实不符、数字不清,解决相关的权能、承包户的权能,特别是解决农户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包括下一步解决流转户的权能,都需要对这一块地有实实在在的权能,这个权能是要通过确权登记拿到一个权属证书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实现四化同步发展,显然要搞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土地经营权要不断流转,怎么样让流转的双方都有一个明晰的权能界定?流出去以后放心,流转以后在预期范围内,三年的流转期、五年的流转期总得踏实。
在现今的农业生产效率下,平原地区农田用工(粗放型耕作),全年365天全天侯劳作(狂风暴雨除外),最高的极限是,每个全劳力可耕种12亩。
这里指的是:正常的耕、种、锄、耪、管、收等,不包括意外的抗灾、抗旱、抗霜雹等。
山区梯田和不通车马的岭地,也不在此列,要酌情递减。
其根据如次:
一.我曾有两年的生产队会计经历。
全队有耕地500亩,人口200余。
男女劳动力108个。
当时,国防工程、水利工程和政治运动、副业用工约占去不足50%,全年农田用劳动力在50多人。
即每人均不足10亩地。
每日劳动11小时以上,365天无假(大年初一劳动叫“开门红”)。
即使这样,农忙时还要学生、解放军和工商人员等帮助抢种、抢荒、抢收。
二.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家有地7晌(每晌15亩),长年顾用长工7人。
另外家有朱传文常年带长工干活,还有朱开山夫妇和传武、传杰季节性干农活。
到最忙时还要到集镇去顾短工。
即每人平均也不足10亩。
三.俗语说:“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
这里指的是富浴农民的生活。
一般都顾有长工,最低也要季节性顾短工。
家有父母2人,夫妇2人,孩子3-4人,7——8口之家,一般自家就有3个全劳动力,即每个劳动力平均也不足10亩地》
由此可见,平原地区,道通车马,运粮送粪,便利省工。
劳动力365天全天侯的劳作,每天工作11小时以上。
每个劳动力最多可耕种12亩土地(极限)。
如果,拉粮、送粪需要驴驼、背抗,尚需考证概率(不在此结论中)。
农民同样也是人。
尊照宪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现今每日“八小时工作制”的原则下,且每周两个休息日。
每年有大年、新年、五一、十一、端午节、中秋节的法定节假日。
则农民的法定劳动日应是(52周乘以5)260天-10天=250天,即最多250天。
这也正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中规定的全劳动力每年至少做250天左右的工作(见《农村文化大革命学习文件》585页。
如果,按此计算,则每个全劳动力农民,每年粗放型耕作农业劳动最多可耕种6亩土地。
这已经是极限了(机械化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