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及其一般步骤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27
3.2.1系统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案例,理解系统的5个基本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掌握系统的基本特性,构成系统的基本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用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系统的5个基本特性。
教学难点:系统思路。
教学过程:引入:复习上节课内容:系统的涵义和系统的分类。
下面开始学习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提出: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就必须掌握系统的基本特性。
通过理解基本特性构成系统的基本思想(即系统思路)。
新课教学:(一)系统具有目的性1、人们为什么要发明自行车?补充:【自行车的由来】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出现于1790年,由法国人希布拉克用木材制成,没有脚蹬,靠双脚交替踏地前进。
1 801年,俄国人阿尔塔莫诺夫发明了一辆轮子前后挂着的小车。
这些发明家把它作为礼物献给了俄国沙皇。
1831年,德国人德列斯发明了车把,可以方便地转弯。
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脚踏,装于前轮上。
1880年,法国人基尔梅发明了链条,用它带动后轮旋转。
1888年,英国人邓勒普发明了充气车胎。
结合自行车演变,让学生理解: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
2、自行车为什么要有刹车功能?提出:自行车能提高人的行进速度,使人们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而刹车的作用却是减速,两者相矛盾。
为什么还要刹车呢?在某些情况下(如下陡坡),行车速度和安全要求这两个具体目标产生了矛盾,就得通过刹车来减速,进行协调,从而保证自行车更好地到达目的地。
【系统思路】系统的具体目标之间有矛盾时,要从系统的目的出发,进行协调。
3.乐高积木用相同的组件,可以组成不同的系统,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什么是区别这些系统的标志?系统的目的性是用来区别系统的标志。
(二)系统具有整体性1.美国“阿波罗”计划中的飞船和运载火箭是由700多万个零件组成。
这些零件都很普通,甚至没有一个是新研制的,为什么能实现把人送上太空的功能?各部分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了系统,从而实现了整体的功能。
系统分析的流程System analysis is a crucial proc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y software or information system. It involves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requirements of a system, designing solutions to meet those requirements, and then implementing and testing those solutions. This process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at the system meets the needs of its users and functions as intended. 系统分析是任何软件或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
它涉及研究和分析系统的需求,设计解决方案以满足这些需求,然后实施和测试这些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对确保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按预期运行至关重要。
The first step in system analysis is to gather and docu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ystem. This typically involves talking to stakeholders, such as users, managers, and IT staff, to understand their needs and expectations. Requirements can include both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which describe what the system should do, and 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s, which describe how the system should perform. 系统分析的第一步是收集和记录系统的需求。
通用技术会考知识汇总----------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一、常见结构的认识1.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a)2.从力学角度来说, 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 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b)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内力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结构就会遭到破坏。
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
(要能区分:书本P6)3.结构的类型: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b)实体结构: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它的受力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如:实心墙,大坝。
框架结构: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受力特点: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
如:铁架塔。
壳体结构:层状的结构,受力特点是: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如:头盔,飞机的外壳,贝壳。
二、稳定结构的探析1.结构与稳定性(1)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b)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如果一个物体的结构不能有效地抵御常见外力的作用,那么该物体是很难承受负载而保持平衡的。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b)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
1) 重心位置的高低: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重心越高,稳定性越差。
结构重心所在点的垂线是否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落在范围内就是稳定的,没有就是不稳定的。
2) 结构的底座,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
支撑面越大越稳定,越小越不稳定。
如:高塔的共同特点都是上端小而下端大。
3) 结构的形状:结构的形状不同,其稳定性也不同。
如:三条腿的凳比两条的稳定。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是相互关联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讨论结构的稳定性。
2.结构与强度(c)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
第一章1、系统的定义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特征集合性——系统是由许多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系统这特征称为系统的“集合性”。
a)计算机系统:硬件(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软件(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编译软件、DBMS等,应用软件),人(user,操作人员)b)人体系统:脑、四肢、躯干、各部位c)学校:教师、学生、干部、工人、教室(建筑物)、设备(教学仪器、科研设备)等d)汽车:发动机、传动制动系统、轮胎、车体等(司机?)关联性——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一特征称为系统的“关联性”。
a)人体系统:头脑、四肢、躯干、各部位。
骨骼、肌肉、血管、神经连接起来。
头疼的原因:感冒、血压不正常、神经衰弱、心脏供血问题等 b)计算机系统:各个硬件之间相互联结,硬件与软件之间,软件与其它软件之间。
硬件操作系统编译软件、DBMS等应用软件人c)学校:教师、学生、干部、工人、教室(建筑物)、设备(教学仪器、科研设备)教师 -------- 学生(教学,教与学)教师、学生 -------- 设备(实验、科研;学习、实践)教师、学生 ------- 教室(上课、办公)目的性——系统总是具有特定的功能,管是自然系统还是人造系统,系统的存在都具有特定的,即存在的合理性。
特别是人创造的大中型改造系统,总有一定的目的性,这一特征称为“目的性”例,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工厂则以生产各种产品、获得利润为目的;汽车的功能:交通运输环境适应性——任何系统总是存在并活动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系统必须适应环境。
例、一个工业企业的环境:原材料市场、技术与劳务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协作单位、竞争单位;政府有关业务管理机关;所处自然地理位置和周围商业、治安的社会条件。
例,某个城市是一个系统。
系统分析步骤
系统分析是一种特定领域的一种分析技术,其目的是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去分析某个特定系统,以便确定其功能,结构和操作。
系统分析的步骤可以大致分为规划,技术分析,需求分析,模型开发,测试和实施六个步骤。
第一步是规划,在这一步中,就系统分析的项目开始做出标准的计划,包括把握项目背景,掌握分析所需信息,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分析内容和时间计划,评估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完善分析的计划等。
第二步是技术分析,在这一步中,对分析的对象进行技术分析,包括如何运用现有技术,如何获取资源和如何改进系统的技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第三步是需求分析,在这一步中,需要收集用户的需求,包括系统将满足的功能和用户可以操作的特定功能,以及要求系统设计时具有的特性等,并且将这些用户需求转换为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模型。
第四步是模型开发,在这一步中,根据分析的内容,建立一个系统的模型,以此来预测未来的性能,并验证现有的系统和过程是否合理,有效。
第五步是测试,在这一步中,测试系统的性能,检验系统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及在系统实施前,要做出最终的系统测试和评估,以确认系统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
最后一步是实施,在这一步中,根据分析和测试的结果,实施一
个新的系统,或者将旧的系统升级。
在新的系统安装后,需要检查和验证系统的性能,以确保系统可以完全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系统分析的步骤包括规划,技术分析,需求分析,模型开发,测试和实施六个步骤,其中各步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在这些步骤中,具有换位思考能力和客观评估能力是分析者最基本的能力。
只有掌握了系统分析的步骤,把握分析的正确思路,才能够结合实践,进行成功的系统分析,完成系统分析项目。
经典流程-系统分析方法1. 系统分析简介系统分析是软件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的目标是了解和描述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功能和其与其他系统的交互方式。
系统分析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第一步,它为系统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经典流程-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系统分析方法,用于系统开发项目的需求收集和分析过程。
2. 经典流程-系统分析的步骤经典流程-系统分析方法由多个步骤组成,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以下是常用的经典流程-系统分析的步骤:在系统分析的第一步,需要明确系统的目标。
这包括确定系统的主要功能和预期的结果。
系统目标的明确有助于开发团队在后续的分析和设计阶段中更好地理解系统需求。
2.2 收集需求信息在收集需求信息的步骤中,系统分析师需要与用户和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系统的期望和需求。
这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会议、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
收集到的需求信息可以包括用户需求、业务流程、数据结构等。
2.3 分析需求信息在分析需求信息的步骤中,系统分析师需要仔细分析收集到的需求信息,理解其背后的业务需求和关联性。
通过对需求信息的分析,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和定义系统的功能和特性。
在确定系统边界的步骤中,系统分析师需要明确系统的边界和范围。
这包括确定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和交互方式,以及确定系统的功能边界。
确定系统边界有助于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系统的约束条件和功能要求。
2.5 创建需求规格说明书在经典流程-系统分析方法中,创建需求规格说明书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需求规格说明书是对系统需求的详细描述和文档化。
它包括系统功能、业务规则、用户界面设计、数据结构等信息。
需求规格说明书是开发团队沟通和理解系统需求的重要工具。
2.6 验证和确认需求在验证和确认需求的步骤中,系统分析师需要与用户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反馈和审查。
通过与用户进行反馈和审查,可以确保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需求与用户的期望一致,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习题一、填充题1.法国工业家法约尔在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把管理的职能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以被归入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管理者所扮演的人际角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管理者所扮演的信息角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正式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质量管理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两项内容。
8.管理的载体是____________,本质是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
9.管理的__________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表现出来,____________职能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__________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10.人际技能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被称之为_________技能。
12.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这就是法约尔提出的______原则。
13.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总结,认为工人是____________。
14.梅奥认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
15.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____________。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综合练习及答案(总2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管理信息系统期末综合练习期末综合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合成系统B.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集成系统C.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D.管理信息系统是模型驱动的2.管理是一项有序化的、经常性的过程,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
A.信息的收集 B.加工C.传输和利用信息 D.决策3.B/S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模式,其含义是:()。
A.文件/服务器模式 B.浏览器/服务器模式C.分时/共享模式 D.客户/服务器模式4.从纵向视角看,管理信息系统的最高层是()。
A.事务处理系统 B.战略计划子系统C.管理控制子系统 D.执行控制子系统5.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第一个正式文档是( )。
A.系统说明书 B.系统设计说明书C.系统测试方案 D.可行性报告6.C/S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其含义是:()。
A.客户/服务器模式 B.文件/服务器模式C.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D.分时/共享模式7.ERP的含义是()。
A.物料需求计划 B.企业资源计划C.制造资源计划 D.制造资源计划第二代8.管理信息系统的交叉结构是指管理信息系统的()。
A.管理职能结构 B.网络结构C.组织机构 D.功能结构9.总体规划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明确()。
A.系统是什么 B.系统的数据流程C.系统的业务流程的细节 D.系统的开发工具等10.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时常用的方法,按其生命周期特征,它应属于()。
A.螺旋模型 B.喷泉模型C.混合模型 D.瀑布模型11.数据流图的基本符号包括:()。
A.数据流、处理、加工、数据源和终点B.数据流、加工、文件、数据源和终点C.数据流、数据流名、加工、处理D.数据源、加工、文件、外部项12.从概念上看,管理信息系统的四大部件是( )。
参与者的特性1.参与者位于系统的外部,它不属于系统的某一部分,所以我们不需要去构建参与者。
2.只有会使用系统、与跟系统互动、分跟系统交换信息的才会是系统的参与者。
3.参与者会启动、参与用例,所以找到参与者,就可以引导我们找到用例。
4.我们虽然不需要构建参与者,但是却需要考虑接口。
系统需要提供接口让参与者使用,或系统需要用到参与者提供的接口。
寻找参与者的问题1.谁会来使用这个系统?2.谁会来安装这个系统?3.谁全来启动这个系统?4.谁会来维护这个系统?5.谁会来关闭这个系统?6.哪些系统会来使用这个系统?7.谁会从这个系统获取信息?8.谁会给这个系统提供信息?9.在预定的时间到达时,有什么事情会自动发生吗?10.哪些系统会与这个系统联网?11.是否有硬件设备与这个系统联网?12.哪些数据库会与这个系统联网?13.内部会有哪些人员来使用这个系统?14.外部会有哪些人员来使用这个系统?15.当特定的时间或事件发生时,这个系统需要自动通知什么人,或者是自动通知其它系统吗?参与者种类表系统简述系统名称:系统简述:<用两三句话点出系统的主要特色>重点整理:<最好可以使用列表式的方式,将讨论或者想到的重要点列出来,方便以后回顾>用例的问题表1.参与者想要从这个系统中获得什么样的功能?2.这个系统存储信息吗?哪些参与者将建立、读取、更新或删除这些信息?3.当系统内部状态有变化时,这个系统需要通知参与者吗?4.是否有什么外部事件是这个系统需要知道的?当这些外部事件发生变化时,哪些参与者会通知这个系统?5.这个系统需要定其执行什么操作吗?6.当发生某些重要的外部事件时,这个系统需要自动执行什么操作吗?7.这个用例的名称够明确吗?是否能够从这个用例的名称,直接判断出它的结果?8.这个用例会有多样的结果吗?还是这些结果,其实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产生的?用例要点表●参与者的特性表----简单的列出团队成员对参与者的认知,在讨论中比较容易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