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第二十五章(ppt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79.51 KB
- 文档页数:21
上编刑法总论绪言一、刑法学的研究对象——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二、刑法学的研究体系(一)刑法总论通行:犯罪论——刑事责任论——刑罚论(二)刑法分论.通常与刑法分则体系一致三、刑法学的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第一章刑法概述: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任务第二节刑法的创制和完善第三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任务(一)一、刑法的概念:我国刑法是指为了维护国家与人民利益,根据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及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刑法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又称附属刑法规范)。
狭义刑法即指刑法典。
二、刑法的性质(一)刑法的阶级性质。
刑法是由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根据自身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刑法规定的基本内容是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而存在。
(二)刑法的法律性质。
与其他部门法比较,刑法呈现两个显著的不同点:其一,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其二,强制手段的严厉性三、刑法的任务(一)惩罚犯罪——手段(二)保护人民——目的具体四方面:1.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2.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4.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与安定的政治局面第二节刑法的创制和完善一、我国刑法的创制。
新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于1979年7月1日通过,7月6日正式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它的诞生是我国刑法规范基本具备的标志,我国刑事法治从此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刑法典的完善。
刑法典全面修订工作自1982年决定研究修改刑法始,至1997年历经15年。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同日予以公布,新刑法典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刑法学完整全套教案PPT教学电子课件•刑法学概述•犯罪论•刑罚论•罪刑各论目录•刑事诉讼法与刑事证据制度•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探讨01刑法学概述刑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犯罪的本质、特征、构成要件、犯罪形态以及刑罚的适用原则、种类和执行等问题。
任务通过对犯罪和刑罚的研究,揭示犯罪的本质和规律,为立法机关提供制定和完善刑事法律的依据,为司法机关正确适用刑罚提供理论指导,以达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刑法学的体系结构研究犯罪的本质、特征、构成要件和犯罪形态等问题。
研究刑事责任的根据、原则和实现方式等问题。
研究刑罚的本质、目的、种类和执行等问题。
研究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特征和刑罚适用等问题。
犯罪论刑事责任论刑罚论罪刑各论刑法学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刑法学主要研究刑罚的适用和执行,强调刑罚的惩罚和威慑作用。
近现代刑法学随着启蒙运动和人权思想的兴起,刑法学开始关注犯罪人的权利保障和刑罚的人道化,强调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等原则。
当代刑法学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刑法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跨国犯罪和网络犯罪等问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理论体系。
同时,随着恢复性司法和社区矫正等制度的兴起,刑法学也开始关注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和被害人权益保障等问题。
02犯罪论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犯罪的概念是指违反国家法律、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特征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的构成要件01020304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说明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对犯罪客体进行侵害的。
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对自己的罪行负刑事责任的人。
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的形态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