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新闻
- 格式:pptx
- 大小:4.31 MB
- 文档页数:35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及技巧【知识概念】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新闻类、评述类文本和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试题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考查特点】非连续性文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于一体的大视野阅读形式。
其考查的主要特点:(1)考查形式灵活多样。
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其话题鲜活,信息量大,概括性强,言语理解与表达问法新颖,题目设置机动灵便。
(2)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阅读材料中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有效信息,并整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达。
(3)注重个性阅读体验。
考生阅读材料时,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出自己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1.在内容上,多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2.在文体上,跨文体。
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
3.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
4.内容具有时代性。
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生活日益紧密的特点。
【二、阅读要求】了解各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
(1)对于文字类的文本,能关注标题、中心句、结构等,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本内容,探究文本所持的态度、观点或揭示的主要问题;(2)对于图画类的文本,能按一定的顺序客观地说明其构图要素,准确描述漫画、图标等画面的内容,指出其含义,学会关注徽标的变形,领会其寓意,找准漫画讽刺颂扬的对象;(3)对于表格类的文本,能准确分析图表数据,抓住变化规律,比较概括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学会谈看法和建议;(4)对于图示类的文本,能根据地图、示意图说明方位和路线。
新闻类文本阅读(1)新闻调查题型——非连续性文本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都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问题作了报道,概括说明两者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异同。
(①了解新闻要素,寻找有效信息区间;②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③筛选整合,分条作答。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家媒体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事件消息、原因评论)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某领域有哪些表现与问题(危害)。
(筛选整合)4)阅读材料四,某人对某问题有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此问题(浅阅读)的?(探究题:①明确观点。
②引据: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概述相关事实。
③分析: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④有时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阐发所受正向或反向的启示。
)(2)新闻访谈题型1)在某个问题上,受访者持哪些看法?(5分)【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受访者的对话中,找出与该问题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然后分类分点作答即可。
2)访谈呈现了受访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层级F。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层级C。
【解析】着眼全部文本,结合对话的具体内容概括受访者的形象特征。
答案要做到先观点后阐释,人物形象特征详见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知识点。
(3)新闻特写题型1)文章开头两段(或者最后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4分)【考点】考查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
【解析】着眼全部文本,结合各部分的作用和新闻内容来分析,如开头两段属于导语部分。
作用是概括本篇新闻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某人做某事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考点】新闻背景的作用。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分析一、文字信息提取类【方法归纳】1.拟写新闻标题要注意三点:一是抓新闻的关键词,拟题简洁、明了;二是重点看导语,注意对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原因、结果的提取,根据具体内容适当剪裁;三是拟写格式为“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2.做信息提取与概括类题的方法。
(1)浓缩文意法,要对所给的材料反复研读,并对其包含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
(2)提取语句法,抓关键词句,提出重要信息。
在一则新闻或一段话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是语言材料着重叙述的内容。
在进行信息提取时,围绕着这些词语搜寻,并加以综合,就可以很快找出正确的答案。
多数文字材料,基本上都有中心句。
在阅读材料时,找准中心句也可以准确提取信息。
(3)归纳大意法,信息提取题往往有字数限制,我们筛选出来的信息组合成句后,还须结合字数要求对信息进行再次筛选,删去一些次要的信息。
3.做探究题,就是要求我们通过对几则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
【例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字)本报综合消息,近期《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汉字听写节目火了,它们不仅将汉字“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还让告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也甘当“陪考”,老老实实地学起了写字。
有关数据显示,节目播出6小时内在微博话题电视节目中排名第一位,甚至超越了《中国好声音》等多档节目。
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也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
解析:这则新闻是围绕两档汉字听写节目来写的,注意概括出节目带来的影响。
答案示例: (1)汉字听写大赛节目引起人们对汉字书写的忧虑。
(2)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走红让国人惊呼“不会写字”。
二、图表信息提取类(一)表格类【方法归纳】这里说的表格既包括平常的表格,也包括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新闻类专题复习--------研读试题与答案探究思路与方法一、说教学内容(一)课标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二)考点释义“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多以非结构性语言材料、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一点已在宁夏语文中考试卷中有充分的体现。
在宁夏语文中考试卷中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不管是文字类、图表类还是图画类,它们都取材鲜活,与生活、社会同步。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可以“提升现代公民必备的信息素养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宁夏中考试卷中,新闻的内容概括或信息提炼、说明方法之下定义、表达方式转换、图画转述等这些考题可归为非连续性文本的考点。
(三)阅卷发现答题问题我的这节课例,以非连续文本考点中的新闻类试题为教学内容。
为什么选择新闻类考题作为今天交流的课例内容,因为我参加了2017年中考阅卷。
在阅卷中,发现学生在拟写新闻标题时,还有不足。
2018年元月份,全市联考,我阅卷中,正好批阅新闻类试题,发现学生在槪括新闻新闻内容要点时,也存在问题,两次问题各不相同。
于是决定选此教学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一)研读宁夏中考语文试卷新闻类考题,了解新闻类试题的题型、分值等特点。
(二)在实践、比较中寻找新闻类试题解题思路、总结新闻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课互联网的发达,使得新闻传播更快捷。
新闻这种文本,在宁夏中考试卷的试题中也有呈现,它出现在“积累”板块中。
这一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试题题型、分值学生浏览2013至2017年宁夏中考试卷的“积累”板块,了解新闻类试题的位置、试题题型、试题分值。
专题13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木刻属于木板画,也称作板画或刻画,普通就称作木刻。
②木刻的材料当然是木材。
木材以梨、枣、白杨最为合适。
这几种木材的质地都比较细密。
③木刻最主要的工具当然是刻刀。
刻刀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偏刀,一种是角刀。
偏刀用来刻凸起的线条,把大片的木质铲去,剩下凸起的线条。
角刀是三角形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又有大小宽狭各种形式,都用来刻凹陷的线条。
④有了木板和刀,就可以动手刻了。
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
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
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
前者称为木口木刻,后者称为木面木刻。
⑤木板先要磨光,涂上一层墨,又用铅笔在上面把画稿打好,然后动刀。
⑥把图画直接画在纸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刻木的手续?这不是浪费吗?不,木刻非但不浪费,还具备着更经济的条件。
普通一张图画,常常为一个人独占,供少数人欣赏。
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
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
(摘编自叶圣陶《木刻》)材料二:学生在创作一幅完整木刻版画之前,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通过“镜像”的形式把初稿画到木刻板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需要刻制图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刀具,刻制不同的图案和形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需要把图形印制到纸张上,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压力,可以呈现出的形象、纹理和细节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
(摘编自罗公染《刀笔刻绘新时代》)材料三:《回忆延安》是古元(1919—1996)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共享经济,是由个人或第三方平台将闲置资源或服务以有偿分享给需求者,并从中获得报酬的经济模式,其核心特征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资源优化配置。
共享经济的发展驱动力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产生与普及。
开放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共享经济平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是人口红利。
近年来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大发展也源自人口基数带来的互联网人口红利。
三是大量共享经济服务提供者。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大量的传统行业劳动力进入共享经济领域,个人的技能或服务借助第三方平台实现更快速的流动。
四是大量闲置资源可供优化。
以汽车为例,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显示,平均一辆车只有4%的时间在行驶,而在96%的时间中被闲置,这在客观上提供了可供优化的资源。
(摘编自《国家地理》周刊编辑部《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材料二:共享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利用过剩产能、闲置资产、闲置时间、闲置技术,是去产能去库存的有力方式,不仅提升了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而且拓展创新了分工合作的方式和模式。
共享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个人带来发展的契机和动力,而且对企业、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共享开放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共享带来的合作与创新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
(摘编自陈健、龚晓莺《共享经济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材料三:相对于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共享经济在国内的发展似乎还是慢了一拍,大体量的共享经济企业还不多,涉足的领域也较国外为少。
究其原因,一是国内的共享经济起步本身较晚,在共享出行以外的其他很多领域都还在学习和培养用户习惯的阶段。
二是因为人际信任基础相对薄弱。
大部分的共享经济商业行为都会与不曾相识的人打交道,但在中国对陌生人的信任度相对还比较低,此外也缺乏可靠的个人信用体系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