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目标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通用10篇)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掌握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环境描写,人物言行体会老汉(村支书)无私无畏,舍已为人的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领悟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学习提纲1、自学生字:书写难字:哮、肆、豹、搀、祭、奠。
2、读通读顺课文,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的方法理解词语: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挡、跌跌撞撞、拥戴。
3、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___的事;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4、句画文中村支书的言行,思考批注,他是一个___的人。
5、句画文中对大雨和洪水描写的语句,思考批注,当时的情况___,村支书有___的品质。
6、全文在结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7、给文章重新命题:___桥。
二、练习提纲1、听写生字、新词。
2、摘录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3、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168页《星星点灯》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⑵课文赞扬了盲人星星___的.美德。
4、运用课文“设置悬念,结尾点题”的写法写一个人。
如《晨雾中的人影》《天名英雄》《这是谁干的》等。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初理作者写作思路1、理解词语要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行文思路:⑴(1~4)突遇山洪⑵(5~16)疏导撤离⑶(17~27)桥塌殉职⑷(24~27)祭奠英灵二、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及环境描写深读深悟,体会人物品质,体会语言的精妙1、体会人物特点、写法:老支书言行描写:忠于职守、铁面无私、舍己为人(短句、比喻、拟人)大雨、洪水环境描写:不畏牺牲舍己为人。
2、指导学生抓住环境、言行读出对老支书的崇敬、怀念之情。
三、研读课文在语言,结构上的特点语言:言行、比喻、拟人、短句。
结构: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六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桥》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模仿、创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桥》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桥》的阅读与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口头表达、写作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课文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桥》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 人物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进行口头表达。
4. 写作练习: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5. 总结反思:学生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在阅读理解环节,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在人物分析环节,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在写作练习环节,要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人物分析、写作练习和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对课文《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锦集4篇)【篇一】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一、说教材《桥》是一篇微型小说。
该作品胜利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
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爆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
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二、说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同学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教学时间: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布置的: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逐步深刻感受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同学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1、教师准备“表示山洪爆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同学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和令自身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四、说教法、学法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
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同学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扮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同学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同学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在指导同学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同学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
《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桥》语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文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
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
【学生分析】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本文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风波,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的语言。
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
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一齐声朗读《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
出示思考问题:1、课文的主要写什么?2、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
)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桥》课文教案通用5篇教师若希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从教案的编写开始努力,教案是教师规划课堂的指南,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桥》课文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桥》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难点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
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
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
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三、作者介绍刘湛秋,当代诗人。
1935年10月生。
安徽省芜湖市人。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一)朗读课文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桥》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子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和复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英勇、无私的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3)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桥》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朗读、默读和复述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和关键词,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课文《桥》,引导学生关注。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生字词的书写和用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短篇故事。
3. 思考:课文中所展现的英勇、无私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掌握程度如何?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何改进意见?4.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是否存在问题?5. 对课后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有何调整建议?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桥》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桥》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桥》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文阅读,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交流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3. 情感教育: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分析与讨论: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交流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5. 情感教育: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桥》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老支书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抓住关键信息,分析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尊敬党的领导的思想感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桥》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的果断决策。
(2)如何从课文中感受到老支书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桥》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老支书的精神品质。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阐述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的果断决策背后的原因。
5. 情感拓展:(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老支书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2)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1)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课文主要内容。
(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参与度如何。
2.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老支书人物形象的认知是否准确。
(2)学生是否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老支书的精神品质。
3. 改进措施:(1)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2023年《桥》教学设计15篇《桥》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奋不顾身、浩浩荡荡、狼狈、奔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题目是《飞夺泸定桥》,作者为什么以主要篇幅描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生字词黑板、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飞”、“夺”)2、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二、组织自读:1、学生小组学习:(1)学习生字词;(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3)对课文再质疑,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交流自读情况:(1)教师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掌握情况。
(2)刚才提出的问题,哪些已经读懂了?(3)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3、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课文重点写了“飞”、“夺”:§2——5:飞§6——8:夺学生根据重点分清课文的条理:§1:起因§2——8:经过§9:结果三、学习起因:1、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学生找出课文中说明“天险”的词句。
2、朗读体会。
四、引导学生理解夺桥的艰难:1、布置自读:找出描写泸定桥的句子,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组织交流,重点体会夺桥的艰难:(1)分小组阅读,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夺桥的困难?(2)交流:桥险、水急、敌狂(3)朗读体会。
3、作者是怎样介绍泸定桥的?有没有顺序?先写桥面——下——岸(近——远)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谁能介绍大渡河的有关情况?(多媒体显示湍急的水流撞击两岸高山峻岭图象,播放阵阵水流声。
《桥》课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感受文章描绘的画面。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理解字词在课文中的含义。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探讨作者的表达技巧。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课文主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理解字词在课文中的含义。
4.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探讨作者的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桥》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有关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桥的了解和印象。
(3)简介课文作者及课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课文内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鼓励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合作。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关于桥的短文。
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支书的崇高精神。
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如设置悬念、环境描写等。
2、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洪水肆虐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可怕。
2、提问:当面对这样凶猛的洪水时,人们该如何逃生?引出课题《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汇报。
抓住“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体会老支书的沉着冷静。
从“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感受老支书的果断和无私。
分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体会老支书的不徇私情。
(四)深入探究,理解“桥”的含义1、思考: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2、引导学生理解“桥”不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筑起的一座生命之桥。
(五)总结全文,体会表达方法1、回顾课文,总结老支书的品质。
2、探讨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如通过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运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气氛等。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在当时的场景中,会怎么做?2、推荐阅读有关英雄人物的书籍。
(七)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老支书的敬佩之情。
《桥》教案【精选】《桥》教案三篇《桥》教案篇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故事。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重点词句的赏析,感受人物的情怀。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3、启发想象,理解人物的内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人物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领会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自主学习】1、本文写了一位面对____________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__________ ,把死的危险留给_____________ ,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
赞扬了老支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崇高精神。
2、这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洪水,这是一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桥,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村民。
【合作探究】1、默读课文的第7~23自然段,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用“�n�n”划出来,读一读,体会老支书的高尚品质。
这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老汉。
(提示:抓住描写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并在句子旁边写上感受。
可以通过人物对比、朗读、表演、联系生活实际等体会人物品质)2、本篇课文给我们呈现了一位感人至深的党员形象――老汉。
默读课文,与同伴交流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看谁的发现多)如:(1)、课文为什么先写老汉从人群中揪小伙子,再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推小伙子上了桥,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文中在描写大雨和洪水时,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①像泼。
像倒。
②她来祭奠两个人。
③她丈夫和她儿子?这些语段都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
《桥》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桥梁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桥》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桥梁文化及相关知识。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创新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感和功能。
(2)介绍桥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3. 知识拓展:(1)教师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桥梁知识。
(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桥梁相关的故事或知识。
四、课堂练习:1. 口语表达:(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2)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评改,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桥》的主要内容。
2. 家长协助学生查找更多关于桥梁的资料,了解桥梁的构造和功能。
3. 学生下一节课分享所学桥梁知识,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口语表达评价:评估学生在口语表达环节的词汇运用、句型准确性、流利度等方面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写作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细致的批改,关注学生的词汇选择、句子结构、篇章逻辑等方面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增强安全意识。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桥》的阅读与理解。
2. 词汇和句型的学习与应用。
3. 写作练习:以《桥》为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桥》的文本和相关图片。
(2)准备词汇和句型的学习资料。
2. 课堂导入:(1)利用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桥》。
(2)简介课文《桥》的作者和背景。
3.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4. 词汇和句型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新词汇和句型。
(2)学生进行口语练习,运用新学的词汇和句型。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以《桥》为素材。
(2)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
2.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口语练习,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桥》的文本。
2. 与《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词汇和句型的学习资料。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策略1.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英语,提高语言能力。
五年级下册《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桥》,使学生了解桥的形成和作用,培养学生对桥的认识和理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思考桥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桥?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 预测教师可给学生出示一幅图或者一段文字描述,让学生预测即将阅读的课文内容。
3. 阅读学生开始阅读课文《桥》,教师可以提前对生词和难点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理解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描写了桥的形象?- 课文中提到的桥有哪些不同作用?- 桥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5.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桥的作用和意义,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进行讨论,然后汇报各自的观点。
6. 延伸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以桥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桥的形象和作用,或者让学生设计一座桥的图纸。
7. 总结教师对本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桥》2. 图片或文字描述的预测材料3. 生词和难点解释材料4. 分析桥作用和意义的问题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2. 学生完成的短文或图纸设计的评价。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其他相关材料,了解不同类型的桥和国内外著名的桥梁。
2. 学生可以以桥为主题进行写作,写一篇关于桥的作文,表达对桥的感悟和体会。
七、教后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桥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提高,他们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观察桥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同时,学生也锻炼了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桥》教学设计(15篇)《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含苞待放”、“凋谢”感悟小钱生命垂危和对生的渴望。
”“静静地”“辗转”看似平淡的语句,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通过人物的行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写结合,体会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读写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领悟、表达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融,以读促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教学说明】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目的就是激活对话的载体──语言文字“走入”学生的内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大陆青年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文中“白血病”、“地震”、“骨髓移植”都是平时学生甚少涉足的领域,因此学生关注不够,积累不多,不能真正“发乎于情”,那么,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去理解,去体验,乃至与文本产生共鸣?于是,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抓住重点语句,加强朗读语文课要扣住“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进行深入地感悟,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最终形成心灵上的高峰体验。
因此在深入品读,感悟真情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了几个关键的语句,或进行场景的对比,品析语言;或补充相关的资料,丰实人物形象;或重点指导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发挥情感的纽带、驱动作用,顺学而导,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感悟、品味,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注重语言实践,加深体验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脑能思,口能说,笔能写。
因此,语言实践训练既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学生说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多处语言实践活动。
教案16:《桥》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
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
主题:他们让我感动
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的第四组课文以“他们让我感动”为专题,安排相关教学内容。
《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课文情节生动,扣人心弦;结构清晰,巧设悬念。
全文用洪水的肆虐,
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稳镇定、高风亮节进行对比。
在对比中,人物形象更为高大。
课文构思新颖别致,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3、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作者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老汉的高尚品质,学生领会不深。
作为小学生,他们对老汉——全村人的党支部书记这一身份不太理解。
故事中人物所生活的年代和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英雄形
象和父亲形象。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蕴含的深意。
三、评价任务
1、从课文找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谈感受,体会情况危急,感情朗读,。
2、朗读老汉喊话,体会老汉形象高大。
3、说话训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讨论总结表达特点。
四、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