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5.1 适用范围5.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拔承载力。
5.1.1【条文说明】静载试验是检测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最直观、可靠的方法。
5.1.2当桩身埋设有应变、位移传感器或桩端埋设有位移测量杆时,可测定桩侧抗拔侧阻力或桩端上拔量。
5.1.3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桩侧土破坏或桩身材料达到设计强度;验收性检测时,施加的上拔荷载不应小于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
当抗拔承载力受抗裂条件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确定最大加载量。
5.1.3【条文说明】当为设计提供依据时,应加载到能判别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为止,或加载到桩身材料设计强度限值,这里所说的限值对钢筋混凝土桩而言,实则为钢筋的强度设计值。
考虑到可能出现承载力变异和钢筋受力不均等情况,最好适当增加试桩的配筋量。
工程桩验收检测时,要求加载量不低于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2倍旨在保证桩侧岩土阻力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当设计对抗拔桩有裂缝控制要求时,抗裂验算给出的荷载可能小于或远小于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因此试验时的最大上拔荷载只能按设计要求确定。
设计对桩上拔量有要求时也如此。
5.1.4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宜使用维持荷载标准程序。
需要时,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程序或恒载加、卸载程序。
5.2 仪器设备5.2.1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使用的荷载测量仪器、加、卸载设备、变形测量仪器应符合本规程第4.2.1- 4.2.3条的规定。
5.2.1【条文说明】拔桩试验时千斤顶安放在反力架上面,当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千斤顶时,应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防止千斤顶倾倒或其他意外事故发生。
5.2.2试验反力装置宜采用竖向抗压桩或天然地基。
应符合下列规定:1反力装置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2采用竖向抗压桩(或工程桩)提供支座反力时,桩顶面应平整并具有一定的强度。
3采用天然地基提供反力时,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反力梁的支点重心应与支座中心重合。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一、编制依据本细则依据《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检测操作规程》(DBJ14-044.1~11-2007 J10959-2007)《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编制。
二、编制目的为正确使用静力载荷测试仪,保证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操作过程的正确和结果的精确,制定本细则。
三、检测人员检测人员应经过培训,通过专项检测考试,具有相应的资质。
四、适用范围1、本细则适用检测单桩的竖向抗拔承载力。
2、埋设有桩身应力、应变测量传感器时,或桩端埋设有位移测量杆时,可直接测量桩侧抗拔摩阻力,或桩端上拔量。
3、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桩侧土破坏或桩身材料达到设计强度;对工程桩抽样检测时,按设计要求确定最大加载量。
五、设备仪器及其安装1、设备仪器1.1 JCQ-503D静力荷载测试仪.(设备有效期为一年)●荷载测试通道应变式测力或压力传感器1个荷载通道量程0-40000KN精度≤0.5%(含传感器)●位移测试通道.试桩沉降测试通道4个锚杆上拔测试通道4个精度≤0.1(含传感器)量程单次50mm,可多次累加测量1.2. QF型分离式油压千斤顶QF320T-20 起重量320T 2台QF320T-20 起重量320T 2台QF500T-20 起重量500T 2台QF500T-20 起重量500T 2台QF100T-20 起重量100T 1台1.3 MFX 数显百分表规格50mm 精度0.01mm 4台2、仪器安装2.1抗拔桩试验加载装置采用油压千斤顶,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并联同步工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的千斤顶型号、规格相同。
2)千斤顶的合力中心与桩轴线重合。
2.2 试验反力装置采用反力桩(或工程桩)提供支座反力,也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天然地基提供支座反力。
反力架系统具有1.2倍的安全系数并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反力桩(或工程桩)提供支座反力时,反力桩顶面应平整并具有一定的强度。
2)采用天然地基提供反力时,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反力梁的支点重心与支座中心重合。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细则1、试验目的确定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适用范围(1)对于本项目,本检测适用CFG桩、水泥土搅拌桩、柱锤冲扩桩等;(2)当埋设有测量桩身应力、应变、桩底反力的传感器或位移杆时,可测定桩的分层侧阻力和端阻力或桩身截面的位移量。
(3)对工程桩抽样检测时,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
2、检测评定依据1)《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2)《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 10218-2008);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J256-2014);4)《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TB10414-2003);5)《铁路建设工程监理规程》(TB 10402-2007/J269-2007);3、设备仪器及其安装(1)试验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
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的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2)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桩轴线重合;3)承压板直径不小于设计桩径且有足够的刚度。
(2)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2)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3)应对锚桩抗拔力(地基土、抗拔钢筋、桩的接头)进行验算;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应少于4根,并应监测锚桩上拔量;4)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5)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有条件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
(3)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桩基检测规范之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桩基检测规范之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1、适用范围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柱的竖向抗拔承载力。
1.2、当埋设有桩身应力、应变测量传感器时,或桩端埋设有位移测量杆时,可直接测量桩侧抗拔摩阻力,或桩端上拔量。
1.3、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桩侧土破坏或桩身材料达到设计强度;对工程桩抽样检测时,可按设计要求确定最大加载量。
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2.1、抗拔桩试验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方式应符合本规范第4.2.1、条规定。
2.2、试验反力装置宜采用反力桩提供支座反力,也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天然地基提供支座反力。
反力架系统应具有1.2、倍的安全系数并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反力桩提供支座反力时,反力桩顶面应平整并具有一定的强度。
2、采用天然地基提供反力时,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反力梁的支点重心应与支座中心重合。
2.3、荷载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4.2.3、条的规定。
2.4、桩顶上拔量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4.2.4、条的有关规定。
注:桩顶上拔量观测点可固定在桩顶面的桩身混凝土上。
2.5、试桩、支座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4.2.5、的规定。
2.6、当需要测试桩侧抗拔摩阻力分布或桩端上拔位移时,桩身内埋设传感器或桩端埋设位移杆应按本规范附录A.执行。
3、现场检测3.1、对混凝土灌注桩、有接头的预制桩,宜在拔桩试验前采用低应变法检测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抗拔灌注桩施工时应进行成孔质量检测,发现桩身中、下部位有明显扩径的桩不宜作为抗拔试验桩;对有接头的预制桩,应验算接头强度。
3.2、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需要时,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方法。
慢速维持荷载法的加卸载分级、试验方法及稳定标准应按本规范第4.3.4、条和4.3.6、条有关规定执行,并仔细观察桩身混凝土开裂情况。
3.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1、在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上拔量大于前一级上拔荷载作用下的上拔量5、倍。
1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1.1检测目的采用接近于竖向抗拔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试桩的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
1.2检测方法及原理1、检测方法及原理本次试验采用锚桩法:由主梁、与试桩钢筋焊接相连的锚笼,提供支座反力的锚桩构成加载反力系统。
加载采用电动油泵同时驱动分别放置在2根锚桩上的并联1000kN油压千斤顶(每根锚桩上放置一个千斤顶)。
压力值由经过标定的压力表给出,再由千斤顶的标定曲线换算成荷载值,压力表精度不小于0.4级。
试验用压力表、电动油泵、高压油管在最大加载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试桩的上拔变形、锚桩的沉降变形,通过对称布置于试桩桩头、锚桩桩头的百分表测量,其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
所有百分表均用磁性表座固定于基准梁上,基准梁具有一定刚度。
基准桩中心与试桩中心、锚桩中心保持一定距离,须符合表1的规定。
2、锚桩制作要求锚桩桩顶高出试桩桩顶1500mm,务必保持锚桩桩顶平整。
表1 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距离试桩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试桩中心与基准桩中心基准桩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锚桩横粱≥4(3)D且>2.0m ≥4(3)D且>2.0m ≥4(3)D且>2.0m 压重平台≥4D且>2.0m ≥4(3)D且>2.0m ≥4D且>2.0m 地锚装置≥4D且>2.0m ≥4(3)D且>2.0m ≥4D且>2.0m注:1 D为试桩、锚桩或地锚的设计直径或边宽,取其较大者。
2 如试桩或锚桩为扩底桩或多支盘桩时.试桩与锚桩的中心距尚不应小于2倍扩大端直径。
3 括号内数值可用于工程桩验收检测时多排桩设计桩中心距离小于4D的情况。
4 软土场地堆载重量较大时,宜增加墩边与基准桩中心和试桩中心之间的距离,并在试验过程中观测基准桩的竖向位移。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锚桩反力法)示意图3、抗拔桩抗拔钢筋布置要求试桩桩身钢筋伸出桩顶长度不宜少于40d+500mm(d为钢筋直径)。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4.1 适用范围4.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当桩身埋设有应变、位移传感器或位移杆时,本法也可同时测定桩的分层侧阻力和端阻力或桩身截面的位移量。
4.1.1【条文说明】静载试验是目前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主要方法。
4.1.2为设计提供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依据的静载试验,使用维持荷载标准程序,应加载至极限状态。
4.1.2【条文说明】静载试验为适应不同的试验目的存在多种具体的试验程序。
本章涉及到维持荷载标准程序和维持荷载收敛程序。
两者的共同点是试验中要严格控制荷载的变化幅度且荷载传递均匀、连续,以体现试验荷载的“静态”属性。
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每级荷载维持时间最少为2h 且测点变形相对稳定,后者则每级荷载维持时间最少为1h 且测点变形趋于收敛。
维持荷载标准程序与一些规范中的慢速维持荷载法基本相同,可作为其他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方法的比较基准。
静载试验的结果是承载力的设计依据之一。
本条明确规定为设计提供依据的静载试验应使用维持荷载标准程序并加载到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应符合本规程4.4.2条1~4款)。
若桩的极限状态以桩身强度控制时,如以桩身强度控制承载力的端承型桩,可按设计的要求控制。
目前许多为设计提供依据的静载试验仅按预估的极限承载力配置试验反力,当试验未能出现极限状态时,受已配置的试验反力所限,难以继续试验,无法达到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目的。
从发挥静载试验对设计的指导作用出发,应规定加载量。
4.1.3为工程桩验收提供依据的静载试验,最大加载量应不小于设计要求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的2.0倍,可使用维持荷载收敛程序。
4.1.3【条文说明】工程桩验收检测时,规定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的2.0倍,以保证在建工程的安全储备。
4.1.4设计阶段应进行静载试验而未实施的工程,验收性检测时的静载试验,仍应使用维持荷载标准程序。
4.2 仪器设备4.2.1荷载测量采用串联于千斤顶作用力的荷载传感器,或采用并联于液压千斤顶油路的精密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量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基桩检测技术方案编写:审核:批准:XXX有限公司2011年06月30日目录一、公司简介二、工程概况三、检测项目及工作量安排四、检测方法技术五、主要仪器设备与检测人员六、执行标准七、施工进度计划及施工保证措施八、质量保证措施九、安全文明措施十、时间安排十一、提交成果十二、测试桩及现场要求十三、方案确认一、公司简介XXXXX,是从事基桩及地基检测的专门机构,独立开展业务。
公司持有天津市建交委颁发的工程专项检测证书[建检字第XXX号]。
公司从事桩的静载荷试验、低应变动力检测及复合地基的静载荷试验等。
静载荷试验是一项传统的基桩与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
基桩的动力测试法则是国内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公司拥有先进的专用仪器设备。
测试人员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多年实践经验。
公司严格执行国家及天津市有关规范、规定。
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工程负责、对自己负责、竭诚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在天津地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为提供设计依据、发现工程隐患、确保工程质量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二、工程概况依据《XX》图纸设计,小区分为三个功能区:商业功能区、居住功能区及配套设施区。
本工程采用北京支盘地工科技开发中心挤扩支盘桩专利技术并执行<<挤扩支盘桩混凝土灌注桩技术规程>> QB1997-TJ天津建委审定。
桩基设计等级为丙级;本工程±0.000相当于大沽高程2.150 。
设计计算执行<<挤扩支盘灌注桩技术规程>>(CECS-192:2005) <<挤扩灌注桩技术规程>>(DB29-65-2004)--天津地方标准<<支盘桩设计,施工,质量评定验收技术规程>>(京建科-2000-01号)-北京市建委审定标准。
三、检测项目及工作量安排1、基桩测试项目(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以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2)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以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
基桩质量检测报告工程名称:某项目(试验桩)现场试验:张三李四报告编制:李四审核:审核人审定:审定人报告编号:2017-XXX工程地点:地球村XXXX年XX月XX日目录某项目(试验桩)检测结果书 (2)一、总概况 (3)(一)、工程相关信息 (3)(二)、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3)(三)、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4)二、低应变检测 (4)(一)、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技术原理 (4)(二)、低应变检测结果评价 (4)(三)、低应变检测结果 (5)(四)、低应变检测波形图 (7)三、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 (8)(一)、检测试验桩的相关参数 (8)(二)、试验原理、方法及使用仪器 (8)(三)、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9)(四)、静载检测结论 (10)某项目(试验桩)检测结果书一、总概况(一)、工程相关信息(二)、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场地地层从上至下分别为:①杂填土:褐黄,松散,人工新近回填而成,主要以粘性土、风化岩块组成,含少量碎石、块石;表面含少量植物根茎;②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干强度中等,中等韧性,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③全风化泥质粉砂岩:砖红色,节理裂隙极发育,上部岩芯样呈土状;吸水膨胀,手捏易碎;下部岩芯样局部风化成砂土样,含少量石英颗粒;④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砖红色,裂隙极发育,原岩结构基本破坏;岩芯样呈块状、碎块状,遇水易软化;泥质胶结;中厚层结构;⑤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砖红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样呈柱状、短柱状,柱长10-50cm 不等;泥质胶结,粉粒结构;锤击易碎,吸水易软化;沿节理面可见少量铁锰质氧化渲染;⑤-1中风化砂砾岩:棕红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样呈短柱状,柱长5-10cm 不等,砂砾结构,岩芯夹杂石英较多。
仅02区西南处揭露。
(三)、主要检测仪器设备二、低应变检测(一)、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技术原理本次基桩桩身完整性检测采用锤击低应变法。
该方法依据一维波动理论,其波动方程为:22220/(/)0u t C u x ∂∂-∂∂= (1)式中0C 是弹性波纵波传播速度,也是标志桩身砼强度的参量,它是由材料常数P 和E 所决定的常值:0/C E P = (2)方程(1)为双曲线型偏微分方程,有两条相异的特征线,即通过自变量平面(,)x f 任一点有两条相异的实特征线,方程通解为:()()u f x ct g x ct =-++ (3)式中f ,g 为任意函数,“+”号对应于上行波,“-”对应于下行波。
(二维码)(CMA章)试桩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工程桩检测报告工程名称:※※※※※※※※※※商业中心工程地点:※※※※※※※※※※委托单位:※※※※※※※※※※有限公司检测日期:※年※月※日~※年※月※日报告总页数:※※页报告编号:※※※※※※※※※※检测流水号:(技术资质专用章)※※※※※※※※※※检测有限公司※年※月※日※※※※※※※※※※商业中心试桩、工程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报告检测人员:报告编写:审核人:批准人:(技术资质专用章)声明:1. 本报告涂改、错页、换页、漏页无效;2. 检测单位名称与检测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3. 本报告无我单位相关技术资格证书章无效;4. 本报告无检测、审核、授权签字人签字无效;5.未经书面同意不得部分复制或作为他用;6.如对本检测报告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可在报告发出后15天内向本检测单位书面提出,本单位将于5日内给予答复。
检测单位:※※※※※※※※※※检测有限公司地址:※※※※※※※※※※*邮编:※※※※※※※※※※电话:※※※※※※※※※※传真:※※※※※※※※※※联系人:※※※※※※※※※※首页(技术资质专用章、CMA章等,分开或合一均可)※※※※※※※※※※检测有限公司※年※月※日目录一项目概况…………………………………………※二地质概况…………………………………………※三检测依据…………………………………………※四现场检测…………………………………………※五检测结果…………………………………………※六检测结论…………………………………………※七附图表……………………………………………※(注:页码须采用第※页共※方式)一、项目概况表1二、地质概况(必填)根据※院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号※), ※场地所在部位为※,岩土层概况、相关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桩周土概况详见表2。
场区岩土层概况表2以下空白页三、检测依据1、检测依据标准及代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2、甲方提供的图纸、检测要求说明等3、其他依据(可缺省)以下空白页四、现场检测1、检测方法及原理(1) 本次试验采用锚桩法:由主梁、与试桩钢筋焊接相连的锚笼,提供支座反力的锚桩构成加载反力系统。
基桩质量检测报告工程名称现场检测人员报告编制人员校对批准管理编号检测日期 2017年03月15日-2017年03月22日检测单位:报告日期:注意事项1、报告无“检测报告专用章”和“计量认证章”无效。
2、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 和“计量认证章”无效。
3、本检测报告无骑缝章无效。
4、报告涂改无效。
5、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检测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检测单位: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目录一、工程检测情况一览表 (1)二、工程地质概况 (2)三、检测目的 (3)四、检测依据 (4)五、检测方法 (5)六、检测结果分析 (6)七、检测结论 (7)八、检测附图、检测附表 (8)一、工程检测情况一览表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委托单位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桩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极限值(kN)/设计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极限值(kN)32设计单桩水平承载力极限值(KN)4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桩长(m) 9-10m 桩径(m) 0.30 砼设计强度等级C80 设计持力层粉质粘土基桩总数(根) 8检测内容方法 低应变法(根)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根)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根)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根)数量88 8 /检测仪器/编号 基桩动测仪/KS0801百分表(0-30mm )/TD-B1 TD-B2 TD-B3 TD-B4百分表(0-30mm )/TD-B1 TD-B2 TD-B3 TD-B4/检测结论1、低应变法根据低应变检测数据判定: 所检测的8根试桩中,Ⅰ类桩8根,Ⅱ类桩0根,其桩身完整性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2、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S2、S3、S4、S6、S8桩的实测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均不小于32kN ,该5根桩的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S1、S5、S7桩的实测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在加载至29KN 时上拔量超过100mm ,已满足终止加载条件,故S1、S5、S7该3根桩实测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为26KN ,不符合设计要求。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
主检:校核:审核:批准:
一、工程概况
※※※※※单位在※※※※项目。
受该公司的委托,※※※※承担该项目的桩基检测工作,目的是检测桩的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我公司于※※※※年※※※※月※※※※日对基桩进行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根据国家、省的有关规定,经委托单位与有关单位研究协商,确定本次检测1根工程桩,桩号为2号。
二、工程地质概况
该场地土层情况自上而下为:
①杂填土:浅灰色,灰黄色,稍湿,稍密。
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含有碎块石、砂砾、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等,堆填时间2~5年。
均匀性差。
本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层厚1.30~
9.90m。
②粘土:褐黄色,饱和,可塑。
成分以粘土为主,局部为粉质粘土,含有高岭土及少量铁质氧化物,均匀性一般。
厚度0.70~4.80m。
③淤泥:深灰色,饱和,流塑,成分以淤泥为主,局部为淤泥质土,含有腐殖质,均匀性差,厚度1.00~9.60m。
④中砂:浅灰色、灰黄色、褐黄色,饱和,松散~稍密,局部中密。
主要成分为石英。
分布厚度1.70~11.75m。
⑤粉质粘土:灰白色、灰黄色,饱和,可塑为主,局部呈软塑。
含有高岭土及少量石英砂,均匀性较好,分布厚度0.75~8.90m。
⑥残积砂质粘性土:灰白色、灰黄色、浅红色,饱和,可塑。
为花岗岩风化残留物。
长石及暗色矿物已完全风化成粘土矿物,分布厚度为1.00~15.30m。
三、成桩情况
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设计及施工资料,各检测桩的单桩上拔力设计值和有关成桩参数见表2。
检测桩的有关成桩参数表2
四、检测仪器设备、方法和检测过程
••••1、试验加载装置
••••本次试验加载装置采用油压千斤顶,装置图如上图所示。
••••2、试验加载方法和桩顶上拔量观测
••••(1) 试验加载: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每级加载为要求最大试验荷载的1/10,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载,在每一级荷载作用下,桩顶上拔量在每小时小于0.1mm且连续出现两次时,可加下一级荷载。
••••(2) 桩顶上拔量观测:在桩顶两边沿直径方向对称安装位移计进行测读。
••••3、检测过程
本次试验采用两台千斤顶加载,将两个千斤顶分别放在支承墩上面,主梁的下面。
试验加荷方式为慢速维持荷载法,试桩每级荷载增量均为100kN,应委托方要求最大试验荷载加至1000kN。
试验进展顺利,未出现异常现象。
试桩在最大荷载作用下的桩顶上拔小于100mm且没有明显上拔量增大的现象,试桩未达到极限承载状态。
五、极限上拔力判定依据
1、对陡变型U~δ曲线,取陡升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2、根据上拔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δ~lgt曲线斜率明显变陡或曲线尾部明显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3、当在某级荷载下抗拔钢筋断裂时,取其前一级荷载值。
六、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汇总表见表3,试验荷载和上拔数据及检测桩的U~δ曲线和δ~lgt曲线见附图。
试验结果汇总表表3
七、检测结论•
试验加载到1000kN时,上拔量为7.75mm, U~δ曲线平缓,无明显陡变段,δ~lgt曲线呈平缓规则排列。
••••综合分析,该桩极限上拔力为U
≥1000kN,符合设计要求。
u
八、附图表
1、受检桩桩位对应的地质柱状图;
2、荷载~上拔数据汇总表;
3、U~δ曲线图及δ~lgt曲线图。
桩位对应的地质柱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