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格式:doc
- 大小:40.67 KB
- 文档页数:5
建筑工程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记录试验目的:本次试验旨在评估单桩在竖向抗压静载条件下的承载性能,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试验装置:1.压力机:型号XXX,最大载荷XXXXkN;2. 位移测量仪:型号XXX,测量范围XXX mm;3.数字采集系统:将试验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保存。
试验工序:1.桩身准备:(1)清理桩身表面的杂物,确保桩身表面干净;(2)定位测量标杆,在桩顶、桩底和距离桩顶等间距处钻孔,插入测量标杆;(3)在桩顶用标线划定监测高度。
2.试验装置布置:(1)将压力机稳定放置于试验区域,并使其底座水平;(2)根据试验要求,调整压力机的加载速度和加载模式。
3.试验过程:(1)开始试验前,对压力机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2)将负荷传递装置与桩顶连接并调整到水平位置;(3)根据试验要求,开始加载试验,记录加载荷载的数值和加载时间;(4)在试验过程中,持续记录桩顶位移和负荷荷载,并及时保存数据。
4.试验结束:(1)在达到规定的荷载或位移时,停止加载试验;(2)卸载,记录荷载荷载的卸载过程和卸载时间;(3)清理试验区域,恢复原状。
试验结果处理:根据采集的试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和处理。
主要包括计算单桩的极限承载力、计算位移和荷载之间的关系等。
可采用标准公式或计算程序进行处理,并绘制相应的荷载-位移曲线。
试验记录:试验时间:XXXX年XX月XX日试验人员:XXX试验结果:桩号:XXXX桩长:XXXm试验参数:加载速度:XX kN/min加载方式:持续加载试验记录:加载时间(min)荷载(kN)桩顶位移(mm)11002200.23300.54400.85501.06601.2.........试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得出单桩的极限承载力为XXXkN,荷载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可绘制成荷载-位移曲线。
结论:本次试验取得了成功,并得到了合理的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该单桩在竖向抗压静载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2023至2023年度地基基础检测选择入围单位项目技术标目录1.检测技术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试验规定及目旳....................................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检测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或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静载荷试验)错误!未定义书签。
2.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低应变法试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锚杆基本试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锚杆验收试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水安静载试验静载试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高应变法试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质量保证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质量目旳..........................................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方案
1、本方案只适用于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2、静载试验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少于3根,且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当工程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3、静载试验的桩位由甲方、监理方、设计方共同指定,我方根据由甲方、监理方、设计方指定的桩位进行静载试验。
静载试验的荷载依据设计要求进行。
4、在静载试验过程中,甲方需配合我方做好静载试验前的辅助工作,如:负责维修静载所需的道路和平整静载试验的场地,对接锯桩的桩头进行打磨,并加戴桩帽,试验场地积水应负责排除,提供试验时电动加压泵所需的380V电源,为我方提供静载试验所必备的条件。
5、在静载试验开始加载时,我方现场技术人员负责通知甲方、监理方现场人员进行旁站。
静载试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我方现场技术人员会及时将异常情况汇报给甲方、监理方现场人员。
试验结束后,我方现场技术人员会及时通知甲方、监理方本次试验的情况。
6、静载试验时的反力装置是由预制块堆载平台提供,试验方法的加载装置采用一台3200kN的立式千斤顶置入桩头,在桩顶对称位置安装两个位移测试表。
测读出所加荷载值及被试验桩的沉降值。
加载方法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加载及终止加载的原则遵循《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4.1 适用范围4.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当桩身埋设有应变、位移传感器或位移杆时,本法也可同时测定桩的分层侧阻力和端阻力或桩身截面的位移量。
4.1.1【条文说明】静载试验是目前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主要方法。
4.1.2为设计提供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依据的静载试验,使用维持荷载标准程序,应加载至极限状态。
4.1.2【条文说明】静载试验为适应不同的试验目的存在多种具体的试验程序。
本章涉及到维持荷载标准程序和维持荷载收敛程序。
两者的共同点是试验中要严格控制荷载的变化幅度且荷载传递均匀、连续,以体现试验荷载的“静态”属性。
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每级荷载维持时间最少为2h 且测点变形相对稳定,后者则每级荷载维持时间最少为1h 且测点变形趋于收敛。
维持荷载标准程序与一些规范中的慢速维持荷载法基本相同,可作为其他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方法的比较基准。
静载试验的结果是承载力的设计依据之一。
本条明确规定为设计提供依据的静载试验应使用维持荷载标准程序并加载到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应符合本规程4.4.2条1~4款)。
若桩的极限状态以桩身强度控制时,如以桩身强度控制承载力的端承型桩,可按设计的要求控制。
目前许多为设计提供依据的静载试验仅按预估的极限承载力配置试验反力,当试验未能出现极限状态时,受已配置的试验反力所限,难以继续试验,无法达到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目的。
从发挥静载试验对设计的指导作用出发,应规定加载量。
4.1.3为工程桩验收提供依据的静载试验,最大加载量应不小于设计要求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的2.0倍,可使用维持荷载收敛程序。
4.1.3【条文说明】工程桩验收检测时,规定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的2.0倍,以保证在建工程的安全储备。
4.1.4设计阶段应进行静载试验而未实施的工程,验收性检测时的静载试验,仍应使用维持荷载标准程序。
4.2 仪器设备4.2.1荷载测量采用串联于千斤顶作用力的荷载传感器,或采用并联于液压千斤顶油路的精密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量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一.目的指导检测人员正确进行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科学、准确。
二.检测参数及执行标准1.检测参数: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2.执行标准: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5.1.5条JGJ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三.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混凝土基础桩、钢桩。
四.职责检测员必须执行国家标准,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随时做好记录,编制检测报告,并对数据负责。
五.样本大小及抽样方法静载承载力检测抽样数量为1%,且应不少于3根;当总桩数少于50根时,应不少于2根。
所抽样试桩应且有代表性,且便于操作,一般采用随机抽取,还应注意如下要求:1.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2.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3.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4.施工工艺不同的桩;5.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适量选择完整性检测中判定的Ⅲ类桩;6.除上述规定外,同类型桩宜均匀随机分布。
六.仪器设备1.桩基静载系统(GC021)2.千斤顶(GC071或GC073)3.反力系统(GC591)七.环境条件常温,无雨、雪天气的现场环境。
八.检测步骤及数据处理1.注意事项:承载力检测时间:a.灌注桩应在砼达到设计强度后检测;b.预制桩在砂土中休止时间不少于7d;在粉土中休止时间不少于14d;在非饱合粘性土中休止时间不少于15d;在饱合粘性土中休止时间不少于25d。
2.检测准备工作:a.基准桩与试桩间距应大于4倍桩径,且不小于2米。
b. 试验前,应正确安装油路、电路。
试桩系统正常后,进行正式试验。
3.加(卸)载方法如下:a.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
b.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
单桩及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方案一、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方案1、试验依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查收规范》(GB 50202-200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10218-2008《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查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 号2、检测目的检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否知足设计要求。
3、主要试验设施①试验桩的加载量不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点值的 2.0 倍,依据加载要求选择油压千斤顶。
② 加载反力装置可依据现场条件选择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承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结合反力装置、地铆反力装置(一般设施安装表示图如图一、二,其余方案同),反力装置能供给的反力不小于最大加载量的 1.2 倍。
③ 沉降量丈量可用位移传感器或大批程百分表。
4、现场检测(1)、现场办理要求① 混凝土桩应先凿掉桩顶的破裂层和脆弱混凝土。
②桩顶部应高于试坑底面, 为保持承压板和基桩优秀接触, 桩顶可铺设10-20mm的中粗砂。
③ 基准梁应拥有必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简支于基准桩上。
固定位移计的夹具及基准梁防止振动或其余外界要素的影响。
设施安装表示图二:(2)、慢速保持荷载法试验步骤(也可用迅速保持荷载法)①试验加载量为单桩承载力特点值的 2 倍,加载分级进行,采纳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载荷一般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 ,第一级取可取分级载荷的 2 倍。
②每加一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此后每隔 30min 测读一次。
⑶ 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固标准时,施加下一级荷载。
相对稳固标准:从分级载荷施加后第30min 开始,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出,并连续出现两次。
⑷卸载按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为分级加载量的 2 倍,每卸一级,保持一小时,测读桩顶沉降量。
卸载至零后,测读桩顶剩余沉降量,保持 3 小时。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理论及曲线形态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是用来研究单桩在暂时作用在其上的垂直荷载下的变形和承载性能的试验。
在土工程中,单桩的竖向抗压性能对于桩基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试验结果两个方面介绍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相关内容,并重点讨论试验中得到的曲线形态及其特点。
一、理论部分1.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目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单桩在受压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承载性能进行观测和测量,来了解单桩的变形规律、极限承载力和荷载变形特性,为桩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是通过在实地或者模型中设置试验桩,在其上施加一定的竖向荷载,同时进行变形和荷载的监测和记录来完成的。
在试验中主要考虑桩身的竖向变形和承载力特性,通过试验数据可以得到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沉降曲线,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
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时,需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试验桩的布设位置和试验方案;(2)根据试验桩的特性和试验要求选择相应的试验仪器和设备;(3)进行竖向荷载的施加和卸载;(4)进行桩身沉降和变形的监测和记录;(5)进行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在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时,需要重点掌握桩身变形和承载性能的监测技术,包括测斜仪、应变片、静力水准仪等监测设备的使用和数据的处理技术。
二、试验曲线形态及其特点2.1 荷载-沉降曲线荷载-沉降曲线一般分为三段:弹性阶段、弹塑性过渡阶段和塑性阶段。
在弹性阶段,曲线呈现出线性增长的特点,荷载与沉降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而在弹塑性过渡阶段,曲线将出现非线性增长,荷载随着沉降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后在塑性阶段,曲线呈现出急速下降的特点,说明桩的变形已经非常大,极限承载力已经接近。
荷载-变形曲线也是评价单桩抗压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单桩在受压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和极限承载力,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桩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2.3 曲线形态特点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中,荷载-沉降曲线和荷载-变形曲线的形态特点是评价桩基性能的关键指标。
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一、适用范围及检测目的1.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判定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侧、桩端阻力;验证高应变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结果。
2.对工程桩抽样检测时,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
二、检测工程量1.当设计有要求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施工前应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①.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②.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③.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检测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且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当工程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2.对单位工程内且在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通过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检测:①.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②.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③.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④.挤土群桩施工产生挤土效应。
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检数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检数在50根以内则不应少于2根。
三、检测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J256-200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J220-2002)四、检测人员(拟)五、检测装置、仪器及设备1.反力装置加载反力装置根据现场条件可以有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等,主要为压重平台反力装置,该种装置应符合以下规定:①.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②.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③.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有条件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
2.荷载、沉降测试装置①.分级荷载的提供采用油压千斤顶。
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
并使:采用的千斤顶型号、规格相同;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桩轴线重合。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试验方法哎呀,今天咱们聊聊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这个话题,听起来复杂,其实没那么神秘。
你要知道,建筑工程就像盖房子一样,得先打好基础,才能让房子稳稳当当。
想象一下,一个人在沙滩上插个旗子,结果一波浪过来,旗子歪了,这可就尴尬了。
单桩就像那根旗子,要确保它不被浪打倒。
所以,静载试验就是为了检验这个“旗子”到底能撑得住多少压力。
试验的过程嘛,简单得很。
得准备一根单桩,通常是混凝土做的,强度还得过得去。
然后,找个地方把它插进地里,这时候可得小心翼翼,毕竟一不小心就可能把桩子歪了,真是“弄巧成拙”啊。
桩子插好后,得把上面的载荷装上去,可能是沙土、石块,甚至水泥块,总之就是要加点“重负”上去。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静载?这就好比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有时候喜欢慢动作,想看看细节一样,静载试验就是要让我们慢慢观察桩子的反应。
就是时候看看桩子的表现了。
可以用一个称重的装置把重物慢慢加上去,直到桩子开始有点儿“受不了”的感觉,真是紧张兮兮啊。
那一瞬间,感觉就像是看一场精彩的比赛,大家都在期待着究竟谁能赢。
有时候桩子顶得住,有时候却可能“崩溃”了,这时候就得认真分析了。
是桩子质量问题,还是地基太软?这就得依靠经验和数据来判断了。
说到这里,咱们得谈谈测量。
试验过程中,得不断记录桩子下沉的深度,像在写日记一样,真实又有趣。
有时候一测量下来,大家都哈哈大笑,竟然下沉得比预期的还要少,这时候就得给桩子竖个大拇指,真是“卧虎藏龙”啊。
而如果下沉过多,那就得紧张起来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得赶紧找出原因,防患于未然。
此外,试验结束后,得认真分析数据。
就像数学课上做题,得把结果弄清楚,看看桩子的抗压能力到底如何。
其实这过程中也能学习不少,比如土壤的类型、桩子的设计等等,原来这背后的学问可不少。
很多时候,现场的技术员和工程师们聚在一起,围着一堆数据,讨论得热火朝天,简直就像一场“知识的盛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真是热闹非凡。
单桩及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方案一、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方案1、试验依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10218-2008《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2、检测目的检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否满足设计要求。
3、主要试验设备①试验桩的加载量不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根据加载要求选择油压千斤顶。
②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承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铆反力装置(一般设备安装示意图如图一、二,其它方案同),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③沉降量测量可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
4、现场检测(1)、现场处理要求①混凝土桩应先凿掉桩顶的破碎层和软弱混凝土。
②桩顶部应高于试坑底面,为保持承压板和基桩良好接触,桩顶可铺设10-20mm的中粗砂。
③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简支于基准桩上。
固定位移计的夹具及基准梁避免振动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设备安装示意图二:(2)、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步骤(也可用快速维持荷载法)①试验加载量为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加载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载荷一般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第一级取可取分级载荷的2倍。
②每加一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⑶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施加下一级荷载。
相对稳定标准:从分级载荷施加后第30min开始,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
⑷卸载按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为分级加载量的2倍,每卸一级,维持一小时,测读桩顶沉降量。
卸载至零后,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3小时。
⑸快速维持荷载法的每级载荷维持时间不少于1h,根据桩顶沉降收敛情况确定延长维持荷载时间。
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一、适用范围及检测目的
1.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判定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侧、桩端阻力;验证高应变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结果。
2.对工程桩抽样检测时,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
2.0倍。
二、检测工程量
1.当设计有要求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施工前应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
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①.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
②.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③.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检测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且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当工程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2.对单位工程内且在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通过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检测:
①.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
②.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③.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④.挤土群桩施工产生挤土效应。
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检数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检数在50根以内则不应少于2根。
三、检测依据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J256-200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J220-2002)
四、检测人员(拟)
五、检测装置、仪器及设备
1.反力装置
加载反力装置根据现场条件可以有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等,主要为压重平台反力装置,该种装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②.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
③.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有条件
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
2.荷载、沉降测试装置
①.分级荷载的提供采用油压千斤顶。
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
应并联同步工作。
并使:采用的千斤顶型号、规格相同;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桩轴线重合。
②.荷载的测量可用荷载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
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并使: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大于1%,压力表精度不小于0.4级,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③.沉降测量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
并使:测量误差不大于
0.1%Fs,分辨力不小于0.01mm。
根据本工程检测要求,拟投入该项目的主要仪器、设备详情表见附录。
六、检测条件(需委托方配合)
①.试桩顶部宜高出试坑底面,试坑底面宜与桩承台底标高一致,试桩制
作时应按设计方或检测方要求对桩端部位进行加固、平整及水平处理(灌注桩),预制桩在桩端未破损的情况下,可不作处理。
②.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
③.试桩现场须保证380V动力及220V照明电源,临时停电应预先通知。
④.每一试桩位置必须保证施工道路畅通,运输道路保证4m以上,作业
区道路保证6m以上,试桩周边10m之内无障碍物,上空无高压电线、电缆,地下无各种有效市政管线。
⑤.检测时现场不得有重型机、汽车,拖拉机,打桩机或其它非不可抗拒
因素造成的较强振动。
⑥.测试过程中若有与现场其它施工工序、项目等交叉,请建设、监理方
统一协调。
七、现场检测
1.检测流程
2.加、卸载及沉降测读
①.为设计提供依据的静压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施工后的工程桩验
收检测在有成熟条件的地区进行时,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
②.加载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
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
极限承载力的1/10,首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
③.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
④.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
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
⑤.试桩沉降位移观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A.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
隔30min测读一次。
B.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小于0.1mm时视为相
对稳定。
试桩达到相对稳定时,可加下一级荷载或终止试验。
C.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终止加载:
a)某级加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
b)某级加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
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c)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d)当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的上拔量达到允许值;
e)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
特殊情况时,可加载至大于80mm—100mm。
D.卸载每级维持一小时,按第15、30、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卸下一
级荷载,卸载至零后,隔3小时再测读一次。
八、资料收集及整理
1.现场检测前向委托方收集《桩位平面图》、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
报告》、桩身结构图及桩基施工记录等。
2.现场检测后整理、绘制、编写以下资料、图表:整理、汇总原始数据记
录表,绘制荷载-沉降(Q-S)曲线、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及其他辅助分析所需曲线(若需要),编写阶段性检测报告(若需要)、出具最终正式检测报告。
九、检测工期
1.在试桩砼强度、桩土恢复期达到要求的前提下,试验起始日期按招标文
件或业主通知。
2.无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时,日历工期约 2~3 天/根,试验架进、退
场约各需 1-2 天;本工程工期响应甲方要求。
3.正式检测报告在现场作业结束后 3 日内提供,一式五份。
十、检测结果评价和检测报告
1.工程桩承载力检测结果的评价,应给出每根受检桩的承载力检测值,并
据此给出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2.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
3.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
基础、结构形式、层数、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
检测日期;
②.地质条件描述;
③.受检桩的桩号、桩位和相关施工记录;
④.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
⑤.受检桩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⑥.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十一、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1.按检测合同及检测工作量,项目经理及项目成员制定检测方案,精心组织设备进场、运输、吊装及检测、转运设备,严格执行本中心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身及设备安全。
2.确保加载装置及观测系统安置准确、符合要求,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3.检测、记录过程必须专人值守,试验时注意经常观察试验平台等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参加检测的工作人员均应熟悉业务,持证上岗,检测过程中应认真负责,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规程及本中心质量手册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科学、公正。
5.检测施工过程中严格禁止项目无关人员进入施工作业区。
6.现场检测时应接受并遵守公安、安全、环保及委托方、监理方等对工程现场的各项合理要求、建议,并随时接受监督。
十二、其他
1.原始记录按统一格式,用档案笔填写,内容填写完整、整齐,交接班人
员签字交接责任,记录不允许随意更改和增删,不允许无关人员查阅原始记录。
2.检测结论形成之前,检测及其他人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向外透露检测
情况。
3.原始记录中应注明异常情况,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时,应查找原因,重新
检测或扩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