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养文蛤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08.77 KB
- 文档页数:2
海鲜池海鲜死亡的原因1一、配制人工海水。
活海鲜品运抵目的地后,先要进行清拣,剔除那些死亡、严重受伤及患病的海鲜品,然后进行冲洗。
如果使用城市中自来水作为存养海鲜的水源,一定要除氯后方可使用。
消除氯的方法,最简单的是晾晒法,把水预先搁置3-4天后再用。
如无条件晾晒,可采用化学法去氯,常用去氯药品是硫代硫酸钠,其用量一般为10公斤自来水加入1克硫代硫酸钠。
经去氯后的水用浓缩海水或固体海水素调配至所需要的盐度,即制成人工海水,便可用以存养海鲜品了。
二、适宜的水温。
水温是海鲜存养的重要因素。
海鲜适宜的水温一般保持在18℃-21℃,但鲍鱼、象拔蚌属低温高盐品种,其适应温度为12℃-15℃。
温度过高时,对存养生物不利,易引起病害,造成损失。
三、充足的溶氧。
鱼类、虾、贝等均是用鳃呼吸水中的溶解氧。
一般存养海鲜水中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时,不适合鱼类生存。
改良水质,配置增氧装置,增加换水次数,减少存养的数量,增加光照时间,采用水循环系统过滤暂养池的水,均可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四、调节水的酸碱度。
水的酸碱度与各类海鲜的生存息息相关。
调节水质的酸碱度常用的是磷酸二氢钠和碳酸氢钠。
在使用前要把这两种药品分别溶解在纯水中,配成1:100的溶液使用。
磷酸二氧钠可增大水的酸性;碳酸氢钠可增大水的碱性。
使用时可根据需要把配制好的溶液逐滴加到水里,充分搅拌,并不断用PH纸测试,直到水的酸碱度达到要求为止,水的酸碱度的变化应控制在±0.1范围内。
五、存养省理。
管理好封闭式循环系统,需要做到“三勤”:勤检查。
检查系统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充气是否足够,水流是否畅顺。
勤清理。
及时清理存养池内死亡的海鲜品,避免由于死海鲜品腐烂而引起水质恶化。
勤观察。
要经常观察存养海鲜品是否有不正常的反应,水质状况是否保持良好,遇到情况,应及时查出原因,立即进行处理。
池塘养殖生产中,鱼虾死亡现象多发易发。
导致养殖鱼虾死亡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疾病因素,也有非疾病因素,排除非疾病因素,准确判断原因,是病害科学防控的前提。
导致养殖鱼虾死亡的非疾病因素1. 缺氧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残饵、排泄物过多分解耗氧,水中浮游生物失调,光合作用不足等原因都可导致缺氧,其典型表现为浮头。
2. 盐度变化绝大多数的品种对盐度都有适应范围,由于气候、暴雨、洪水等原因,可引起局部海区或养殖池盐度变化,甚至在短时间引起盐度急剧变化,可造成大量水生动物死亡。
3. pH变化水生动物对水的酸碱度要求是中性偏碱,酸度过低或碱性过高都会导致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4. 水温水生动物都有适温范围,并可分为冷水性鱼类和温水性鱼类。
对冷水性鱼类,高温可导致不适,易发病甚至死亡,而对于暖水性鱼类,低温会冻伤,引起水霉等病害,甚至死亡。
5. 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养殖水域,可引起养殖水生动物不适,而严重污染则直接导致水生动物死亡。
有害物质累积,最终导致产品有害物质超标,危害人类健康。
常见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有:农药,石油类,含有各种重金属、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工业污水,事故泄漏等。
此外,大量城镇生活污水也会导致养殖水质恶化,令养殖的水生动物受到不良影响,甚至死亡。
6. 饲料质量一是不符合饲料质量卫生标准,含有病原微生物,含有有害物质,霉变、变质等。
二是营养不全或缺少某些营养素,最常见的是蛋白含量低,维生素类物质缺失,都可导致养殖对象生长缓慢,甚至发病死亡。
三是投喂不当,投饵过量或饵料不足,所投饵料营养、适口性与生长阶段不符,都有可能引起养殖鱼类不良反应。
7. 水质突变因洪水、台风等引起的水质混浊、盐度突然变化等,也可导致养殖水生动物死亡。
导致养殖鱼虾死亡的疾病因素1. 导致养殖鱼虾死亡的疾病因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致病病原生物,受这些病原生物侵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引起各种水生动物疾病,但并不等于有病原存在,就一定会发病。
第21卷第6期2002年11月水 产 科 学FISHERIES SCIENCEVol121,No16Nov1,2002虾塘养殖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①金 珊1,赵青松1,王达根2,沈 杰2(11宁波大学海洋与水产系,浙江 宁波 315211;21浙江台州市路桥区水产养殖公司,浙江 台州 318058)摘 要:从泥蚶的养殖环境、状况、种质、疾病等方面分析了虾塘养殖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
认为虾塘养殖环境的恶化或底质老化是造成泥蚶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养殖密度过大、细菌性疾病的流行以及有毒藻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泥蚶的死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虾塘;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分析;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S96813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321111(2002)0620031202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俗称花蚶、血蚶,盛产于我国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因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极大地促进了其养殖业的发展。
90年代初浙江部分沿海地区利用原有的对虾养殖塘进行泥蚶养殖并取得成功。
这种养殖方法投资少,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易管理,因此发展很快。
但是,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泥蚶死亡日趋严重,使养殖单位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通过几年的调查分析,初步确定了造成虾塘养殖泥蚶死亡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供参考。
1 泥蚶死亡原因分析111 养殖生态环境的恶化或底质老化陆源污染和养殖自身污染是造成养殖生态环境的恶化、老化的两大根源。
陆源污染源主要是工业排污,农业农药、化肥和城市生活污水。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陆源污染物的入海总量逐年增加,从而使养殖环境中的铁、铜、锰、铅、铬、锌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泥中过高的重金属能导致泥蚶中毒死亡。
养殖自身污染主要是指泥蚶的排泄物、死贝、残饵等大量沉积,这些沉积物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产生大量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促使底质老化,造成泥蚶死亡。
文蛤是辽宁省盘山县养殖场的主要水产品之一,近几年,由于对文蛤的高度放养以及滥用药物等情况的影响,导致文蛤的抵抗力逐渐下降,发病率也比较高。
而现如今文蛤在池塘养殖中还是频频出现死亡,为养殖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对文蛤展开全面的了解。
1.文蛤的生长环境文蛤大多都是生活在河口附近的,从小到大会逐渐往低潮地区移动。
大多数成年的文蛤都会生活在浅海。
文蛤还会随着水温而进行移动,在夏季的时候会生活在滩涂的表面,在冬季的时候由于水温较低,文蛤会往深处移动。
文蛤的生长环境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1温度。
文蛤对温度是有一定要求的。
据养殖人员的观测可以发现,文蛤在水温为十度以上才会开始生长,如果水温在十度以下,文蛤就会停止生长。
文蛤的正常存活温度在六度到三十二度之间,最适合生长的温度是十五度到二十七度之间,而在二十五度到三十度的时候,生长特别迅速。
1.2密度。
文蛤在外界广阔范围的盐分浓度变化中是能继续生存的,因此,文蛤可以在低盐海水中生活。
文蛤在密度1.003以下,存活率也能高达百分之九十五,而小文蛤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淡水生活。
经研究表明,文蛤最适宜生活在密度为1.010到1.022之间,高一点或者低一点都会影响文蛤的正常生长。
1.3阴干。
文蛤在干燥的地方也是可以生存一段时间的。
但其生存的时间是由温度以及大小决定的。
大文蛤在十六度到二十五度的干燥环境,能存活十天左右;中等文蛤在十度左右的干燥环境,可以存活一个月左右;而小文蛤在二十多度的干燥环境只能存活几个小时。
1.4潮区。
文蛤会随着自身生长的大小从低潮移动到浅水区。
大文蛤会生活在浅水区;中等文蛤会生活到中潮区;小文蛤则会生活到高潮区的下部分。
2.池塘养殖技术2.1池塘的建筑。
在对文蛤进行池塘养殖的时候,一定要对池塘的建筑进行规划。
首先,池塘一定要修建成长方形,池塘的四周都要有沟,在池塘的中间要建造一个平台。
在池塘的底部一定要铺一层沙泥,还要修建进水以及排水的管道,并设有独立的闸门。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水产养殖业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产业,在满足人们对鱼类、虾类等水产品需求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病害、水质污染以及生长不良等。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水质污染问题水质污染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水中的污染物对养殖生物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易于生病或生长缓慢。
常见的水质污染问题包括:1.富营养化:过度饲养或不合理饲料搭配导致水体中的氮、磷等养分过多,使水产养殖环境过于富营养化,易引发赤潮等问题。
解决方法:合理控制饲养密度,科学配置饲料,加强底泥处理和水体循环,定期检测水质,及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同时采用生物控制手段,如引进适量的水生植物来吸收过多的养分。
2.水体缺氧:饲料残渣、粪便等有机物堆积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底泥,导致水体缺氧。
解决方法:加强水体氧化处理,定期清理底泥,增加水中氧气含量,安装合适的曝气装置,保持水体流动和氧气交换,定期更换养殖水。
二、病害防控问题1.病原体的侵染: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原体的侵染是常见的问题,如细菌、病毒等。
解决方法: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严格控制入口种质的来源和健康状况,增强养殖生物的免疫力,提高养殖水质,定期进行病原体监测,及时采取治疗和防控措施。
2.水生动物生长异常问题:养殖过程中,出现水生动物生长异常是常见的问题,如生长缓慢、畸形、体长不均等。
解决方法:调整饲料的搭配和投喂量,优化养殖环境,保持适宜的水温、酸碱度等,加强定期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环境污染问题1.废水排放和处理问题: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易导致周边水域的污染。
解决方法:建立合理的废水处理系统,进行初级处理、生物处理和终级处理,并监控废水排放的质量和水量,确保达到环保要求。
2.养殖设施的合理配置:养殖设施的合理配置不仅对养殖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环境的保护。
池塘养殖中几种突发情况的处理措施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16期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了飞速发展,随着池塘高密度养殖、轮捕轮放等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养殖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养殖过程中的泛塘、突发性鱼病、中毒等意外突发情况也时常发生,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较大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损失。
现就养鱼季节中常见的一些突发情况及处理措施作以下介绍。
一、泛塘引起的突发性死鱼泛塘指当养殖水体中溶氧量低于鱼体忍受最底限时,就会引起鱼类大规模窒息死亡的现象。
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泛塘的原因主要有水质突变和清晨缺氧浮头两种。
(一)水质突变引起的死鱼1.水质突变产生的原因..在养殖密度高、水质肥的池塘,夏季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尤其是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时,在池塘下风处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花,俗称“湖靛”或“铜绿水”。
由于蓝藻大量繁殖,导致池中营养元素缺乏,造成蓝藻短时间内全部死光,死亡的藻体沉入池底,水质变清、变瘦,下风处可闻到腥臭味,俗称“臭清水”。
2.水质突变造成的后果..当微囊藻大量死亡后,蛋白质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足以毒死养殖鱼类等水生动物。
微囊藻喜生长在温度较高(最适温度28.8~30.5℃)、碱性较强(pH值8~9.5)及富营养化的水中,蓝藻大量繁殖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池塘严重缺氧而发生泛塘,也由于微囊藻死亡后产生的毒素使池鱼中毒死亡。
3.水质突变发生前主要指标水色气味:池塘下风处水面有一层翠绿色水花,水变发生后水质变清、变瘦,水色发黑,能闻到强烈的腥臭味。
透明度:水质突变前,透明度小于20cm,一天之中无明显变化,突变后,透明度可达40cm 以上。
溶解氧:突变前,底层水中溶解氧一般不超过2mg/L,水质突变后,水中溶氧极低,上层水中溶氧小于1mg/L,下层基本为0。
浮游生物:超过200mg/L以上。
浮游植物种类单一,铜绿微囊藻为绝对优势种类,超过80%以上;浮游动物优势种常为纤毛类原生动物。
文蛤被誉为天下第一鲜,属于重要的海洋贝类,在我国辽宁省盘山县养殖面积较大。
因为其肉质鲜美,并且营养丰富,其中含有多种利于人体所吸收的氨基酸和维生素,还有大量钙、镁、磷和铁等微量元素。
然而近年来,在文蛤养殖海域出现大量的死亡现象,对于盘山县养殖效益造成巨大影响。
所以,文蛤病害问题成为制约当地海产养殖重要因素之一。
下文就文蛤病害问题研究进展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病害提出防治措施,展望养殖技术未来发展前景。
一、养殖文蛤的常见病害介绍文蛤属于重要海洋贝类,也是辽宁省海产养殖主要的经济贝类。
在人工养殖面积逐渐扩大的背景之下,大量突发死亡类病害频频发生,对于当地海产养殖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分析文蛤生长期间的常见病害,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病毒性;第二,细菌性;第三,寄生虫性;第四,其他类,上述病害的病原体存在差异,导致文蛤患病症状也各有不同,需要对其病害流行规律进行分析,找到防治措施,才能保证养殖效益。
近年来,人们对文蛤养殖的病害问题不断重视,并从文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养殖、生物基因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文蛤养殖过程中出现死亡的原因、病原体来源以及致病组织细胞病理等。
目前,我国文蛤养殖逐渐呈现集约化发展,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然而病害成为了阻碍文蛤养殖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养殖文蛤病害研究进展1、病毒性疾病研究①病原体对于异常发病并且死亡的文蛤进行解剖,从其组织当中发现球形病毒,病毒直径在60~75nm之间,密度1.55~1.58g/cm3,外表没有囊膜,并且结构为20面体的对称结构。
病毒能够通过鳃、消化管和肝脏等组织感染文蛤,类似于水生RNA病毒、呼肠孤病毒对组织的感染方式。
②流行规律调查显示,文蛤养殖“红肉病”多发生在贝龄3~4龄期时,而且还能引发文蛤出现大量死亡。
每年在6~9月份,沿海滩涂方式养殖的文蛤死亡率相对较高。
发病过程疾病传播速度快,患病严重区域在一天之内文蛤死亡率可超过90%。
发病对象相对专一,可在同一海区发病,从死亡区逐渐向其他区域扩散。
及对策2023-11-06•引言•虾池套养文蛤概述•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原因分析•虾池套养文蛤防止漂蛤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参考文献录01引言背景介绍虾池套养文蛤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模式,但近年来出现了漂蛤现象,对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漂蛤是指文蛤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通常在虾池套养文蛤的养殖模式中出现。
本文旨在探讨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分析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提高文蛤的养殖成活率和产量。
研究意义通过解决虾池套养文蛤中的漂蛤问题,可以提高文蛤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助于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研究目的和意义02虾池套养文蛤概述虾池套养文蛤是一种在养虾池塘中同时养殖文蛤的生态养殖模式。
该模式是在养虾池塘中,利用文蛤滤食池塘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浮游生物,达到净化水质、提高虾类产量和增加池塘综合效益的目的。
虾池套养文蛤的定义文蛤滤食池塘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浮游生物,有助于改善水质,提高虾类的生长环境。
改善水质提高产量提高综合效益通过虾池套养文蛤,可以增加池塘中的生物多样性,提高虾类的产量和品质。
虾池套养文蛤可以增加池塘的综合效益,如增加水体溶解氧、减少病害发生率等。
030201通过虾池套养文蛤,可以提高虾类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池塘的综合效益,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虾池套养文蛤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有助于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社会效益通过虾池套养文蛤,可以改善水质,增加水体溶解氧,减少病害发生率,提高池塘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03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原因分析虾池套养文蛤出现漂蛤现象与天气变化有关。
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大风、暴雨、降温等,虾池的水温和盐度可能会发生剧烈变化,导致文蛤应激反应,从而出现漂蛤现象。
季节变换季节变换时,虾池的水温和盐度也会发生变化,文蛤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出现漂蛤现象。
水质恶化虾池水质恶化,如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超标,会导致文蛤呼吸困难,从而出现漂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