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 格式:ppt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48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巴黎拉·德方斯区规划与实践刘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摘要拉·德方斯从50多年前的郊区住宅区演变成今日欧洲最大商务办公区之一,其城市设计及实施过程是一部从艰难曲折走向成功辉煌的史篇。
它阐明了新区规划不可能由一张规划蓝图确定,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而不断更新调整,是一个逐渐生长互动的过程。
这对我们的城市设计,特别是CBD的规划和实践,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德方斯CBD 新区规划1拉·德方斯概况拉·德方斯从50多年前的郊区住宅区演变成今日欧洲最大商务办公区之一,其城市规划及实施过程是一部从艰难曲折走向成功辉煌的史篇。
德方斯位于法国巴黎西北塞纳河畔,距凯旋门5公里,与卢浮宫和星型广场在同一条东西轴线上。
出于改善巴黎老区住宅拥挤、交通不畅的现状,同时又必须完好地保护古城历史原貌这一考虑,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和继任者蓬皮杜的倡议下兴建了拉·德方斯新区。
这个新区的规划可追溯到1932年,那时塞纳省会搞了一个“设计竞赛”,对从星型广场到拉·德方斯一带的道路进行整治美化,使历史上形成的城市东西轴线得以进一步加强。
在1958年成立了“德方斯公共规划机构”,提出要把德方斯建设成为工作、居住和游乐等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的商业事务区,以作为公元2000年巴黎的“橱窗”。
1963年通过了第一个总体规划,包括东部事务区和西部公园区。
1962~1965年制订的《大巴黎区规划和整顿指导方案》中,德方斯区被定为巴黎市中心周围的九个副中心之一;全区规划用地750公顷,先期开发250公顷,其中商务区l 60公顷,公园区(以住宅区为主)90公顷。
并在此后的40多年里不断完善,80年代初已经基本建成。
现今已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新兴国际性商务办公区,世界著名、最成熟的CBD,这里聚集了法国一半以上的大企业总部。
3拉·德方斯规划●第一轮规划德方斯规划为2个片区,即商务办公区130公顷,公园区620公顷,在进行德方斯开发规划的第一轮草图期间,EPAD就开展了实质性工作,购买3土地,确立德方斯边界范围,1956年10月制定的德方斯第一轮规划草图中明确了德方斯建筑的功能、高度、和每栋建筑的面积。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精选5篇)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前言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经过科学的分析与讨论后,都重新规划了城市空间,而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已不能充分时展的需求,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无法保证设计规划的质量与效率。
而基于GIS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具有传统规划设计方法无法相比的优势,这种规划方式能够有效地躲避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的大面积数据错误等问题,使取得的城市地理空间中非空间与空间数据更为精准,因而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GIS与城市规划1.1 G1S概述地观倍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lem, GIS)“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区信息的系统,该系统包含相关的硬件、软件、数据、人员、组织及相应的机构布置。
”其中“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是一个完整的GIS所必需具备的四大功能,即“输人、存储:、操作和分析、表达输出”。
作为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核心,GIS可以为城市规划供应一个有别于CAD的全新的技术平台,其能为规划决策供应数据、模型、优化的方案和对将来环境的虚拟表现,实现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布置,这是对传统城市规划在内涵和内容上的一次提升,快捷运用GIS技术可以使城市规划试验建立在科学、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更改那种仅仅依靠定性阅历和“拍脑袋”式的规划决策模式,从而构建科学、理性、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规划决策模式。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 )是GIS的核心与灵魂,其特有的对地理空间信息的提取、表现和传输功能是GIS区分于一般信息系统的紧要功能特征。
空间分析起源于上个世纪60时代地理及区域科学的计量革命,它对分析空间数据相关技术的统称。
进行空间分析的目的紧要包含以下几个:①使数据得到有效地取得,同时对其进行科学地描述与认知,例如风险图的绘制;②生成察看地观阁案的背景过程进行理解与解释;③预告例如传染病等重点事件的暴发;④对地理空间上发生的事件进行调控,例如对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题某沿海地级市20世纪90年代初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准备在城市东部建设中心区,主要目的是疏解旧城区人口、商业和行政办公的压力,用以发展城市新的商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大型会展文化中心和部分市级行政办公机构。
当时,该城市东部正处于城市主要发展地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面对内海湾,与原有旧城既有一段距离,又有比较方便的交通联系,是该市中心区建设理想的选址地点。
市政府随后组织编制中心区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开始对外招商,准备大干一场。
但是没有想到,随着国家治理经济过热和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少原准备开发的投资方,由于资金的限制,加上大环境的需求不足,纷纷撤资或停工等待,中心区只建成了一个会展中心、一个图书馆和一个中心广场。
市政府为了继续推动该地区的开发,匆忙修改规划,将原来准备建设商务中心的大片土地改为居住用地,重新招商,开发房地产,陆续在中心区的周边建起了三个住宅小区。
但是,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全市性的商务办公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又重新上升,申请建设的项目增加不少,可是这些好项目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选址,原中心区的土地已经有相当部分被转变为居住用地。
该市政府开始着急了,一方面,原中心区实际上只建成一半,城市中心职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几乎没有剩余的土地;另一方面,新的建设项目又没有地方建设。
政府希望有关规划部门能够重新确定一个中心区的位置,以解决城市的燃眉之急。
评析这个例子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一个城市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可以任意扩大,城市主要功能区的选址有时往往是惟一的,或者至少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像中心区这样重要片区的选址,它既是城市的心脏部位,是城市行政、商业、商务、文化的重要设施所在地,又是城市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景观区,一般项目不应该允许在中心区建设。
第二,政府应处理好一个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城市中心区的建设不是1-2年就可以完成的,应该认真规划,逐步建设,任何操之过急的行动很有可能给城市带来长久的不利影响。
实例一某企业位于市中心重点地区,占地面积24500平方米,由于企业效益不好,打算利用区位优势,将一部分多余的工厂用地出让,建设住宅。
经与房地产开发商洽谈达成协议,由房地产开商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住宅。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核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该用地使用性质规划为公共设施用地。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现场调研,并分析了周围建设情况和各种条件,认为可以改变用地性质,向市政府作了请示,经市政府批准后核发了“两证一书"。
评析: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现场调研后并作了分析,根据该用地所处具体位置和具体条件认为可以改变用地性质。
由于该用地“位于市中心重点地区”,根据规划法的规定,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由市政府审批的,要调整必须经过市政府的批准,才能改变用地性质。
因此,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程序合法又合理,在报经市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核发了“两证一书”,这是正确的,不是多余之举。
实例二某区属企业位于工业区内,占地8400平方米,由于设施老化,产品落后,最终破产倒闭。
区政府想利用原厂区土地开发住宅,并将获得的资金安置下岗职工,经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被驳回,理由是该用地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工业用地,不能改变用地性质.评析: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做法是对的。
因为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考虑到这个企业位于工业区内部,如果建设住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子女上学、购物、文化娱乐等,另外,周围的工厂企业产生的废气、粉尘、噪声等将对居民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能开发建设住宅.但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建议区政府采取土地置换的办法,将位于居住区内的某些工业企业搬迁到这里,然后开发建设位于居民区内已腾出的用地,利用这方面的资金安置下岗职工。
这样做,可以收各得其所的效果。
实例三某中学有两个校址,一处位于城市中心区,占地4000平方米;另一处位于中心区外围,占地8000平方米.根据国家规范,两处均不满足中、小学用地标准.因此,教育部门拟对两处用地进行合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市政府批准,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出让,开发公共设施项目,用置换来的资金在中心区外围校址旁边征用一块用地,建设一座标准中学.评析: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校址用地改变使用性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应该予以积极支持.因为根据规划法的要求,市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调整。
城市设计论文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巴黎摘要本文对巴黎地区发展及沿历史改革进行城市的分析总结,主要对1965年前后的改造,对巴黎的规划主要内容,措施及成效进行分析阐述,巴黎地区规划实现了从是去想市郊的发展,从遏制城市膨胀箱引导城市空间合理转变,解决了交通,住房等要素向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多要素发展。
及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历史回顾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名城,素有“花都”之称。
这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繁荣奢华,另一方面也由于美丽动人的城市景观。
和北京一样,巴黎也是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城,但与北京不同的是它不象北京那样是按照城市设计统一建成。
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
17世纪初亨利四世在位,为出尽工商业的发展,做了一些道路,桥梁,供水等城市建设工程,把巴黎昔日许多破烂房屋改成整齐一色的砖石联排建筑,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
卢浮宫和一大批古典主义大型建筑物都与主要干道,桥梁等联系起来,成为一个艺术标志。
1724年,丢勒花园延伸向西,其轴线可到达星型广场。
这条轴线后来成为巴黎中枢主轴,18世纪中叶至下叶完成了巴黎最壮观的林荫道——爱丽舍田园大道,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广场是旺道姆广场。
这一时期建筑基本完成了对市政,道路建设,街道的改造,奠定了大都市的雏形。
确立了城市中枢轴线,特别是凡尔赛宫的总布局对欧洲城市规划影响很大,三天笔直的放射形大道和对称严谨的大花园为其后一些城市的规划所借鉴。
看下图奥斯曼改造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种种矛盾出现,大工业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盲目扩建,布局混乱,交通阻塞,建筑艺术衰退,1853年~1870年,拿破仑三世执政,由塞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工作——历史上著名的“奥斯曼改建”。
主要内容:(1)改造道路结构网,完成巴黎“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2)城市中心区的改建。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第4页-城市规划师考试人们使用远处的标志物不仅仅是威力确定方向, 的是一种象征性的方式. 更常见的是那些只能在有限范围内看到的区域性标志物. 标志物有可能孤立存在,除非体量巨大或非常独特,标志的参照作用一般比较模糊. 标志有助于人们进行识别和记忆. 例:沈阳故宫故宫凤凰楼为中心制高点,以整个皇家园林古建筑群为借景,建设中坚持体现沈阳古城历史文脉和现代园林风光理念相结合的特点,使之成为富有辽沈区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闲场所。
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清太宗皇太极修建的宫殿。
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
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
这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
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
这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
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
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
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
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
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
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
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
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
前后出廊硬山式,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
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
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
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锦州- 规划设计简介:论城市的外观、形态—凡能看到的城市景色,无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不但要看的透彻,还要可以记住,才会觉得喜欢。
关键字:城市设计锦州城市意象论城市的外观、形态—凡能看到的城市景色,无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不但要看的透彻,还要可以记住,才会觉得喜欢。
---1860年Kevin Lynch提出的先驱性研究成果城市意象城市能给与人们意象,给与意象的可能性称为可意象性,是实质形制的一种品质,亦可称为可辨识性。
指城市形式使人们形成城市意象与记忆之清晰与容易的程度。
具有这种能力的城市,使人(視觉)感受就会印象深刻。
生动和谐的环境意象对城市生活而言,是一项特別重要的因素。
城市意象不是指个人的意象,而是指集体的意象。
城市里大多数居民所共有的意象成为公共意象。
城市意象的实质形态可划分为五个元素通道边缘区域节点地标城市意象图即为此五个元素的合成。
此五元素的基本分类提供城市意象分析的有效起点。
但如何將使用者心中的实质形态(认识图)归类到此五元素,多由研究者的強烈主观所決定,实施操作有时也相当模糊或多重性格。
需要充分理解场所感和社区的结合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被人们拥有关心和深深热爱的地方。
实例分析—锦州对于一个自己熟悉的城市来说,城市的意象就会显得格外清晰和个性化,就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躯体,沉淀着你的灵魂。
一、城市简介锦州,亦称锦绣之州。
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10301平方公里,总人口307万。
全市耕地40.43万公顷(606.4万亩),土地结构大体为”五山一水四分田”。
锦州是沟通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又是辽、吉、黑三省西部及内蒙东部广大地区通向海洋,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
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拉近了锦州与世界的距离。
8条铁路、158条公路纵横交错,京哈铁路、京沈电气化铁路、京沈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锦阜、锦朝两条高速公路纵穿南北。
锦州与周边城市形成”一小时”城市群。
锦州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商港。
一、城市意象概念1、城市意象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
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
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
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
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其周围环境有一个感应、观察和认知的过程。
地理学在研究人们的这一认识过程、形成机制、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称为感应地理学[1]。
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罗文索就提出了感知研究的方法[2]。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城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以深圳市为例,分析其城市设计案例。
深圳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特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城市之一。
深圳市的城市设计以高科技产业为导向,注重绿色生态,打造现代化的城市环境。
第一个案例是深圳市福田中心区的设计。
福田中心区位于深圳市的核心地区,是深圳市的商务中心和金融中心。
该区域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商务、金融、文化等多个功能的需求,通过高密度发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福田中心区拥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绿化带和公共空间,构建了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形象。
第二个案例是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设计。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位于深圳市西南部的深圳湾畔。
这个科技生态园通过将科技和自然生态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城市空间。
科技生态园内拥有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同时又保留了湿地、树木等自然生态环境。
这样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第三个案例是深圳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设计。
深圳市的城市交通网络非常发达,包括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工具。
这些交通工具可以方便市民的出行,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深圳市的地铁线路布局合理,覆盖了市区的主要区域,并与周边城市的交通网络相连。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综上所述,深圳市的城市设计案例体现了以高科技产业为导向、注重绿色生态的特点。
这些设计充分考虑了人们的需求,创造了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环境。
深圳市的城市设计经验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