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学案1(精品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87.62 KB
- 文档页数: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平均数的再认识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一组数据中提取出平均数,并能对平均数进行解释。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以及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提取出平均数。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以及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提取出平均数。
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2. 板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
2. 提高题: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3.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关于“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平均数的再认识 - 北师大版”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从理解概念到应用知识的关键步骤,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平均数,让学生对平均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教材中,我们选取了第8章的第3节,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学会求解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个班级,他们参加了一次数学竞赛,现在要求我们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分。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它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3. 讲解求解平均数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例如,如果一个班级有10名学生,他们的成绩分别是80, 85, 90, 95, 100, 88, 82, 87, 93, 98,那么这个班级的平均分是多少?4. 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一个篮球队有5名球员,他们的得分分别是20, 18, 22, 19, 21,那么这个篮球队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均数的含义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求解平均数的方法1. 把所有数据相加2. 除以数据的个数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87,88页《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1课时)【教材简析】平均数是数据统计的一个重要的量,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
本课时是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和“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基础上进行教学,是深入研究平均数的代表性、区域性易受极端数据影响而变化,即平均数的灵敏性,是为高段进一步分析数据、作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做出预测的统计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简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统计表,统计图(条形和折线)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能通过图表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时应基于学生的实际,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应充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理解知识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统计观念的核心发展。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4.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5.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法建议】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五年级的学生实际,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教:1. 教学课件PPT,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平板ipad2.学习单【教学流程图】【评价方案设计】课前检测【主要内容】1.阅读“招聘启事”故事2.自己回顾一下,下面3个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八章第三节,主题是"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的例子。
2.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3. 一组数据,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例如:“假设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 145cm, 150cm,请问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 新课讲解:通过PPT课件,我将会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实践操作: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给定一组数据,要求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们的疑问。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篮子里有苹果、橘子和香蕉,苹果有5个,橘子有7个,香蕉有8个,请问这篮子水果的平均数量是多少?”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平均数的定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计算下面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 4, 6, 8, 10答案:62. 小明的成绩在一次考试中得了85分,比班级平均成绩低5分,请问班级平均成绩是多少?答案:90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八章第三节内容,主要是深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我们将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它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2.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和讲解;3. 练习题和答案,用于随堂练习和反馈。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小明的成绩在班级中是第10名,他想要知道班级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他应该怎么做?”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我会用PPT课件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 讲解平均数的求法:我会用PPT课件展示平均数的求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进行解答,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 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和练习的内容,设计一些板书,帮助学生们巩固和记忆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6.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课后巩固和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设计2. 小明的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90, 85, 95, 80, 85, 90, 95, 100。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再认识》教学设计第一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八单元《平均数再认识》导学案学生活动一:六一儿童节班级举行了(每人投五次,每次投一分钟)投球比赛,淘气第1次投进5球,第2次投进4球,第3次投进7球,第4次投进5球,第5次投进9球,淘气在投球比赛中平均投进多少个球?(移一移、画一画、算一算)学生活动二: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根据上面的材料,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学生活动三: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评委5平均分第一次排名第二次排名选手192989496100选手297991008495选手390988785901、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同桌交流汇报你们的结果。
3、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4、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对比两次所排名次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极端数据是指:5、现在,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6、一个10人小组想知道他们小组更喜欢数学还是英语,于是他们展开了调查。
下面是他们调查时使用的评分标准。
(1)分别计算数学和英语喜欢程度的平均分。
(2)根据这些得分判断,对于这个组的学生,哪个科目更受欢迎?7、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1)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2)这时,老师也加入做游戏的队伍。
他的年龄是45岁,估计并计算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
说一说你对平均数的认识。
8、下面是某班4个小组学生对8种水果(香蕉、苹果、梨、桃、橘子、西瓜、葡萄、菠萝)喜好程度的排序结果,1 表示喜好程度最高。
根据上面的结果,将8种水果按照喜好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并说明排序的理由。
平均数的再认识1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2学情分析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求平均数应用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给出若干个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度和学生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作为教学重点。
但我从教学与生活实际意义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意、重其对统计含义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主题探究师:同学们||,我们班新组建的两支篮球——红队和蓝队。
他们进行了一次投蓝比赛||,你们想看看他们的成绩吗?师:下面是他们投蓝的成绩统计图(出示统计图)。
师: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哪个队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胜利?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用平均数来比较)活动2【活动】自主探究师: 我们在三年级学习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师:你会计算他们两个队的平均成绩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吧。
师:谁来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展示给大家。
生:汇报并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和结果(移多补少法在白板上演示)。
师适时出示平均数的常用计算方法:1移多补少法2先合后分法:蓝队(4+7+5+4+5)÷5=5红队(7+3+5+9)÷4=6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师:通过刚才计算平均数||,我们知道是哪个队赢得了比赛?生:红队师:对于它们的平均成绩||,你是怎么看的?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1平均数表示的意义||,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集中趋势)2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3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师:我们又学习了平均数的新知识||,来看看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吧。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引入老师可以让学生先回忆一下之前所学的平均数概念,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平均数?为什么我们要求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二、概念接下来,老师可以再次为学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所谓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如:某班有5名同学的考试成绩是90、85、95、80、75,那么这些成绩的平均数为(90+85+95+80+75)÷5=85分。
三、思考接下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如果某班有50名同学的考试成绩是90、85、95、80、75,那么这些成绩的平均数是多少?请计算出来。
2.如果某班由两个小组组成,第一小组有4名同学,分别考了85、80、90、95分;第二小组有6名同学,分别考了70、75、80、85、90、95分。
请计算这两个小组的平均数分别是多少?3.如果在某个班级的期末考试中,有5名同学没有参加考试。
这个班级有20名学生参考,其中15个学生的分数分别是80、85、90、95、100分。
请问这个班级的平均分数是多少?四、练习接下来,老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1.某班有12名同学,其中10名同学考试分数分别为65、70、75、80、85、90、95、100、105、110分,另外2名同学由于特殊原因没有参加考试。
请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2.某小组有4个人,A、B、C、D,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70cm、165cm、175cm、180cm。
请计算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
3.某班级前10名的学生的数学分数分别是90、92、85、98、93、87、95、99、91、94分,请计算这10名学生的平均数。
五、拓展最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比如:1.超市每天的销售额的平均数可以帮助超市店长掌握其销售情况,确定下一步的销售策略。
2.建筑施工单位可以利用工人产生的平均效率来规划项目完成的时间和步骤,来提高建筑的效率和质量。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40cm、150cm……,请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图片和数据,如:一批苹果,其中有10个每斤重150克,5个每斤重160克,2个每斤重140克。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求这批苹果的平均重量。
《平均数的再认识》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重点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问题
1.情境引入
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探究新知
(1)你能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吗?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现在的名次有什么变化?
(4(观察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3.检测练习
(1)三年级有四个班,分别有45、49、46、48人,平均每班有多少人?
(2)一次时装模特大奖赛上,一个模特刚刚表演完,主持人说:下面请评委亮分,6分、8.5分、8.4分、8.9分、8.8分、8.3分、8.5分、8.7分、8.4分、8.5分。
①如果不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位选手的平均分是()。
②如果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位选手的平均分是()。
③两种算分的方式哪一种算出的得分更能代表这位选手的水平?
四、参考资料
1.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7页教学内容。
2.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
组数据的个数。
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3.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