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归园田居》word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7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一.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情感,理清文章思路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和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2.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三.图片导入李子柒等田园博主视频的爆火,受到国内外网友的追捧。
享受与世无争,在快节奏的日子里慢生活。
陶渊明亦是如此,在官场上沉浮数载后,回到了他向往已久的田园,开启了他的隐士生活。
四.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
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其创作包括诗与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
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二)历史背景:陶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但是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
陶曾祖是高官,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五.文本诵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六.合作探究1.本诗标题有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2.从何而归?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3.为何而归?(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2)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不归园田就无法守拙?)七.小结作业(1)小结:a)从何而归: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b)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c)守拙归园田d)情感:对污浊官场的极大厌恶,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追求精神自由(2)作业:a)预习剩下内容,进一步感知陶渊明在诗中表达的情感b)课下尝试背诵整首诗【知识拓展】“五进五出”⑴第一次:初入世,温饱不足。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归园田居
授课教师:吕冬炜高一年(五)班
2007年1月15日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者简介
三、听录音,并朗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题眼——归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B、守拙归园田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五、总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结构图:
1、从何而归?
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归园田居》教案一、课堂导入对联猜诗人醉乱世,念故园,桃李是否罗堂前赏柳菊,乐世源,南山依旧悠然见。
横批:陶渊明(学生回答判断依据)回顾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诗文,包括《饮酒》《桃花源记》,当场背诵《饮酒》。
由对联“桃李是否罗堂前”导入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二、作者和背景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晚年又名潜,号“五柳先生”,死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故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陶渊明为何好好的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七品芝麻官)不当,如此干脆的辞去县令一职?他是不是疯了?这只是他一时冲动吗?肯定不是,他已经忍无可忍了,早就有此打算。
如果我们把当时时代背景联系起来,他的这个决定就不足为奇了。
时代背景: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中年:“误入歧途”晚年:“归隐田园”三、朗读课文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研究性学习【教学目的】知识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意思。
2、赏析重点诗句。
3、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4、了解田园诗的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陶渊明田园诗的“五美”:结构美,田园美,意境美,人格美,语言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法。
4、采取课前分组分专题收集资料,课堂各小组展示成果,同学质疑,师生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设想】1、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
2、本诗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理解难度较大。
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上多结合学生在初中所学的陶渊明的作品和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力求深入浅出,充满诗情画意。
3、课堂拓展活动:开展陶渊明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善于思考和探究,并把研究结果写成规范的小论文。
4、课时安排:两课时【布置预习】1、熟读《归园田居》,争取背诵。
2、找出生字词,表注读音。
3、逐句抄写并翻译诗歌。
4、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收集资料,整理成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1、知人论世(老师结合课件介绍):陶渊明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这是一个动荡、黑暗的年代。
但他早期怀着匡扶救世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曾历任小官。
但终不得志,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时隐时仕。
最后对官场彻底失望,遂隐居归耕于园田。
创作了大量介绍和赞美田园生活的诗歌。
2023年〈归园田居〉其一学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收拾佛山南庄高中孔丽玲一、(一)知识目标:1、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
2、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感触田园诗的取材及陶诗的风格。
3、读懂《归园田居》,体昧朴素、形象的诗歌语言。
4、诵读品味诗歌,感触宁谧优美的田园体面,体悟陶渊明悠闲恬淡的生活情趣。
(二)情感目标:学习诗人洁身自好,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思想品格;感触诗人固守回归天然的本性,回归精神家园的淡泊心境。
二、学习要求:学生们要争做学习的主人,积极参加,不怕艰难,勇于展示自己。
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主意解决诗歌阅读的疑难问题。
三、知识链接:★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自称“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弥漫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肯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总算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切,风格平淡天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等。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得不可胜数了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总算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体面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情绪。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文白对译建构鉴赏诗歌的语言基础2.在翻译的基础上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二、重点、难点1.重点:文白对译活动2.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三、情境导入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厌弃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
他们二人在自己的诗作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便有了他们自己鲜明的烙印。
今天,让我们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细心体味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学习作品的表达技巧。
四、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qiān hé)思远翥(zhù)”(《杂诗·其五》)的大志。
28岁时,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因出身庶族(寒门)而受人轻视,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
辞官回家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六七年。
35岁时,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第二年冬天,因母丧辞官回家。
39岁时,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但是不久,诸多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便又一次辞官隐居。
40岁时到江州刺史刘敬宣门下任建威参军。
同年,刘敬宣辞官,他也随之去职。
当年八月,在叔父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81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又正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41岁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辞官归田。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五、任务活动一文白对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六、任务活动二 立足基础,明确思路1.鉴赏诗歌,从思考“写了什么”开始。
——意象、意境与形象思考: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鉴赏诗歌,从思考“怎么写”深入。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这首诗;2、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3、学会辩证的看待陶渊明的隐居行为;4、学会把陶渊明作为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
教学重点1、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表达、艺术手法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会把陶渊明作为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请学生上台介绍你所了解的陶渊明,老师作补充。
三、把握诗歌,当堂会背诵本诗寻找诗眼:归把课文分为: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四个部分,各个击破。
1、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从何而归误落尘网里,一去三十年(尘网,尘世的罗网,喻官场)3、归向何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比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四、研读课文,鉴赏本诗艺术手法学生自主探究,按小组发言1、白描的手法。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与诗意相合。
2、情景交融。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于生活气息,构成宁静淳朴的艺术境界,表现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平和喜悦的心情。
3、生动形象的比喻。
诗人把官场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形象贴切,强烈的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4、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还衬托出了乡间的宁静和平,流露出诗人对乡间生活的喜爱之情。
5、对比。
用纯朴宁静的田园景象和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对比,作者的爱憎一目了然。
6、虚实结合。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中有虚,实写庭院整洁,室内无闲杂人员,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感。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4)一、学习目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学习这首诗,我们设定以下目标:首先,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体会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其次,欣赏诗歌中优美的语言与生动的描绘,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最后,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学习《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不仅是一次对古典文学的欣赏之旅,更是一次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场景?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句诗最能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指的是什么?A. 丰收的愿望B. 归隐田园的愿望C. 生活的安逸D. 官职的升迁三、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2. 诗人在《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理想?三、全诗译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译文如下: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那儿的野草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清晨我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小路弯弯曲曲,草木丛生,夜幕降临时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被露水打湿并不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就好。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劳作生活,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美,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自然朴实的情致。
四、中心思想《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同时也透露出其对官场、世俗的厌倦和反感。
邢台一中高一语文新课标导游式教学《归园田居》导学案高一年级语文组李海群一、导学目标1、学习目标⑴、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⑵、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⑶、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2、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学法吟诵分析法4、知识链接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
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
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
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
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
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二、导学过程1、字音羁(jī)荫(yìn) 暧(ài)墟(xū)2、讨论鉴赏:⑴从何而归?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⑵为何而归?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⑶归向何处?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⑷归去如何?3、拓展训练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
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③曲:隐僻之地。
墟曲:犹乡野。
④披:拨开。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参考答案】2、讨论鉴赏①、从何而归?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为何而归?(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③、归向何处?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可自由发挥)(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④、归去如何?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
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3、拓展训练⑴在本诗中,诗人表达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⑵先是从正面写“静”。
乡村的偏僻,极少应酬,虚掩的柴门,幽静的居室,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与纯朴的乡邻们披草来往,共话桑麻,不是世俗的“人事”;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
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五柳先生”之称,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解题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 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②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3、提问并订正;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⑴ 释“韵”与“误”“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
“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
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B.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附]板书设计误落尘网——厌恶官场恋旧林向往回归自然思故渊5、研习第二层⑴ 释“守拙”拙(z huō)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
“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⑵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完成:A.“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
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