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表面麻醉
- 格式:ppt
- 大小:263.00 KB
- 文档页数:29
耳鼻喉常见手术麻醉(一)耳部手术麻醉多数耳部手术虽不涉及呼吸道,但术中头部被无菌巾覆盖,麻醉者远离头部,应重视气道及呼吸管理。
时间短暂、简单的耳部手术多在局部麻醉下完成。
涉及前庭的某些手术,由于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患者术中可出现失平衡感,应防止发生意外。
中耳及内耳手术包括电子耳窝植入术,时间长,应在全身麻醉下施行。
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时,避免用N2O,N2O进入中耳,可引起中耳压力升高。
在咽鼓管不通的患者,吸入N2O会使鼓膜穿孔和出血。
儿童接受较长时间的手术时,应监测体温。
中耳、乳突和内耳手术病例术中要求行面神经诱发电位监测,避免发生医源性面神经损伤。
面神经诱发电位监测的患者,需应用短效肌松药如米库氯铵,维持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在一定水平。
肌肉松弛药的用量应控制在测定时T4/T1 > 20%。
一般情况下耳科手术出血量不多,但出血使显微手术野不清,可取头高位10°~15°,以利静脉回流。
术者常局部使用肾上腺素,注意其全身作用。
应用抗恶心呕吐药防治术后发生恶心呕吐。
(二)鼻腔及鼻窦手术的麻醉多数鼻腔及鼻窦手术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开展,鼻腔手术范围扩大。
全身麻醉下控制性降压可减少术中出血,保持术野清晰。
七氟烷或异氟烷吸入全身麻醉有降压作用,可控性好。
除气管导管套囊充气外,应在下咽部填塞纱布。
为减少术野渗血,可取头高位10°~15°。
术中常用肾上腺素棉片止血,应注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术毕鼻腔填塞止血,应在完全吸尽残血,清醒后拔管,确保经口呼吸通畅。
鼻腔及鼻窦手术后,在术后2天将充塞的纱条自鼻腔及鼻窦中取出。
患者常疼痛难忍,可在镇静镇痛条件下进行鼻腔术后的换药。
(三)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的麻醉患者多为儿童,挤切法速度快,但疼痛刺激强,患者难免恐惧。
使用氯胺酮1~2mg/kg静脉注射可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
全身麻醉应选用气管插管。
选用钢丝加固气管导管,不易扭曲打折,且便于固定,注意开口器放置不当可压迫导管。
耳鼻喉科手术特点和麻醉管理一、耳鼻喉科手术特点(一)手术部位特殊手术局限于头颈部,耳鼻喉各部分由黏膜组织覆盖,手术大小不一,部分小手术可采用表面麻醉或局部麻醉来完成。
但出血较多及声门上、下手术需全身麻醉。
(二)气道管理难度较大1.手术部位血供丰富,且不易止血,不利于维持气道通畅;2.麻醉医师相对离手术野较远,鼻咽喉手术又直接在上呼吸道操作;3.喉癌、会厌肿瘤的成年患者,围术期已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4.复发需再次行激光喉部肿瘤切除术,而又未做气管造口者;儿童喉乳头状瘤拟行激光切除者已有部分呼吸道梗阻,因顾虑气管狭窄不宜气管造口,气管插管和气道管理难度均较大;5.气管异物取出术和气管镜检查麻醉与手术共用气道,有时反复多次将气管镜插入左右总支气管,甚至达叶、段支气管,影响通气功能。
(三)部分手术出血多如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和上颌骨摘除术等可能大量出血,止血困难,需行控制性降压术。
(四)控制中耳及鼻窦压力改变中耳的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大气连通,鼻窦开口于鼻腔。
当这些腔隙的开口阻塞时,其压力便不能与外界大气平衡。
此时若吸入氧化亚氮,由于氧化亚氮的血/气分配系数是氮气的34倍,氧化亚氮便大量进入该腔隙,使腔隙内压急剧升高,甚至使鼓膜穿破。
而当术毕停用氧化亚氮时,腔隙内的氧化亚氮又很快进入血液内,使中耳腔内压力下降。
这种压力改变将影响中耳成形手术的效果,甚至使手术失败。
故禁用氧化亚氮。
(五)加强全麻苏醒期管理术后苏醒期分泌物和血液可能引起气道阻塞,呼吸并发症发生率高,需预防和及时处理。
二、麻醉要求、术前准备和麻醉选择(一)麻醉要求根据上述手术特点对麻醉有以下要求:①麻醉前准确估计病情,尤其是呼吸道管理;②局部麻醉力求阻滞完善,消除患者疼痛、不适;③全身麻醉要求深度恰当,气道管理良好。
(二)术前准备1.病情估计老年患者常并存呼吸、循环及内分泌系统病变,应了解病变的进展情况,尽量改善全身情况。
鼾症、肿瘤、再次手术者、发育畸形者等应进行气道困难程度评估,做好技术和设备上的准备。
耳鼻喉科手术常见问题解答在耳鼻喉科领域,手术是为了解决患者在耳鼻喉方面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
手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手术本身也存在一些风险和常见问题。
下面将针对耳鼻喉科手术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
一、手术前的准备在进行耳鼻喉科手术之前,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这些准备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身体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
手术前的准备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在手术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手术前一天通常需要禁食,以确保手术时胃部为空,减少手术风险。
手术前几天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过于油腻或刺激性食物。
2. 药物使用:手术前几天,患者需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以及补充剂。
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忌烟酒:手术前一段时间,尽量避免饮酒和吸烟。
烟酒对手术愈后的恢复不利,并会增加手术风险。
二、手术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解答1. 麻醉方式:耳鼻喉科手术可以采用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具体的麻醉方式由医生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决定。
麻醉方式选择的目的是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2. 手术时间:耳鼻喉科手术的时间长度因手术类型而异。
一些简单的手术可能只需要几分钟,而复杂的手术可能需要几个小时。
手术时间长短并不代表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大小,而更多取决于手术方式及病情。
3. 疼痛管理:术后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感,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止痛药物。
患者应如实向医生反映疼痛感,以便医生及时调整疼痛管理方案。
4. 出血风险:耳鼻喉科手术涉及到的组织较为脆弱,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出血。
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和处理出血,例如止血药物、电凝等。
如果术后出血量明显增加,应及时就医。
三、术后注意事项1. 定期复诊:术后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诊,以便医生了解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述与讲座◇摘要表面麻醉广泛应用于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泌尿科等临床诊疗领域,其定义为直接应用穿透力强的局部麻醉药使黏膜或者皮肤的浅表感觉丧失。
表面麻醉有着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恢复快的优势,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
近年来舒适化诊疗理念越来越受重视,表面麻醉的新型药物和应用方式也层出不穷,在使用时必须特别注意它们的药理学特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本文就表面麻醉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予以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表面麻醉;局部麻醉药;舒适化诊疗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3)05-0594-07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5.015麻醉方式可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全身麻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还是无法取代局部麻醉的作用。
局部麻醉相比于全身麻醉其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生理影响较小[1-2]。
表面麻醉属于局部麻醉的一种,过去主要由手术医生使用,不被麻醉医生所重视。
表面麻醉易于操作,可减少局部刺激和伤害,避免患者过度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提高了患者对临床操作的耐受性,医疗满意度得到提升[3]。
近年来舒适化医疗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型表面麻醉药物及临床应用的报道也层出不穷。
本文对常用表面麻醉药的药理特点及临床应用予以综述,为临床合理使用表面麻醉提供参考。
1常用的表面麻醉药及剂型传统表面麻醉的定义是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黏膜表面,作用于黏膜下的游离神经末梢,可逆性地阻断附近的神经传导使浅表感觉丧失的一种麻醉方法。
用于表面麻醉的局部麻醉药必须具有良好的黏膜通透性,以便轻松到达游离神经末梢。
此外,为了促进通过黏膜后的药物弥散,局麻药用于表面麻醉时通常比注射麻醉时浓度更高。
常用的表面麻醉药物主要分为酰胺类和酯类这两大类。
近年来,表面麻醉的概念有所拓展,表面麻醉不光用于黏膜麻醉,一些局部麻醉药通过改变剂型或加入一些提高穿透能力的物质,可以用于皮肤的表面麻醉。
2023年耳鼻喉科常规手术记录耳鼻喉科常规手术记录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病区________病床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 手术时间:术前诊断:鼻中隔偏曲肥厚性鼻炎术中诊断:鼻中隔偏曲肥厚性鼻炎手术方式:鼻中隔粘骨膜下矫正术双下鼻甲电凝术双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双侧下鼻甲骨骨折术。
手术者:助手: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手术经过:1.体位:患者取半坐位于手术台上,面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
2.麻醉方法:用1%的卡因麻黄素棉片(加少许0.1%肾上腺素)置于双鼻腔各璧,约5分钟后取出,共三次;在左侧鼻中隔皮肤与粘膜交界处粘骨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1滴/5ml)约2-3ml,右侧鼻中隔前端粘骨膜下注射约1ml。
3.切口:用小圆头刀沿左侧鼻中隔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切开粘骨膜,起于鼻顶,止于鼻底。
4.剥离鼻中隔面粘骨膜方法用粘膜刀沿切口从前向后,后上,后下剥离左侧鼻中隔面粘骨膜,越过偏曲部,止于偏曲部外约0.5-1厘米,棉片压迫止血;用粘膜刀切开中隔软骨前端(前端留取约2mm中隔面)分离对侧中隔面的粘骨膜,同理从前向后粘骨膜下分离,越过偏曲部,止于偏曲部外约0.5-1厘米,撑开双侧中隔面的粘骨膜;用下鼻剪平行于鼻顶从前向后剪断中隔软骨上部,筛骨垂直板,部分犁骨脊,用咬骨钳取出中隔软骨及筛骨垂直板。
用骨凿凿平犁骨脊使其与鼻底平,检查中隔居中,平直,无穿孔。
双下鼻骨性厚大,下鼻粘骨膜肥厚,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膜相贴。
5.双下鼻甲电凝术:用双极电凝钳烧灼双侧下鼻甲肥厚的游离边缘处的粘膜,使其鼻通气尚好。
6.双侧下鼻甲骨骨折术:分别将双侧下鼻甲骨向外侧骨折。
7.双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1滴/5ml)约1-2ml,分别注射于双下鼻甲约0.5-1 ml,依次切开双侧下鼻甲游离处的粘骨膜,分别暴露下鼻甲骨,切除部分下鼻甲骨,检查鼻通气尚好,0#丝线缝双侧下鼻甲切口。
耳鼻喉科表面麻醉耳鼻喉科表面麻醉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耳鼻喉手术中的疼痛控制。
通过表面麻醉,医生可以在患者无痛的情况下进行检查、手术或其他治疗操作。
本文将介绍耳鼻喉科表面麻醉的原理、适用症和注意事项。
一、原理耳鼻喉科表面麻醉是通过在患者的皮肤或黏膜上应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的方法。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神经传导,阻断痛觉神经的兴奋,从而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感觉疼痛。
二、适用症耳鼻喉科表面麻醉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 鼻内镜检查和手术:包括鼻窦镜检查、鼻息肉切除术等。
2. 喉镜检查和手术:包括声带息肉切除术、声带息肉电凝术等。
3. 耳内镜检查和手术:包括鼓膜穿孔修复术、中耳成形术等。
4. 鼻窦穿刺抽吸术:用于治疗鼻窦炎等疾病。
5. 喉部注射治疗:用于治疗声带功能异常等疾病。
三、注意事项虽然耳鼻喉科表面麻醉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技术,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事项:1. 安全性评估:在使用表面麻醉前,医生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过敏史,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该项治疗。
2. 常规检查:在进行表面麻醉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常规检查,包括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3. 麻醉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的性质和患者的特点,医生应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药物和剂量。
在使用新药物时,应先进行小剂量试验,以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4. 监测和观察:在进行表面麻醉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感觉。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5. 麻醉后的管理:在手术结束后,医生应妥善处理患者的伤口,并提供必要的术后护理指导,以减轻患者的不适和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耳鼻喉科表面麻醉是一项常用的医疗技术,对于耳鼻喉手术中的疼痛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应用局部麻醉药物,医生可以实现疼痛的有效控制,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受更少的痛苦。
然而,在使用表面麻醉技术时,医生应注意患者的安全和舒适,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