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莫扎特内心的声音——以《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2
在行云流水般旋律中荡起的激情——简析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摘要】莫扎特的音乐似乎都是瞬间爆发式的灵感创作,仿佛听从着上帝的安排。
他的作品浑然一体,完美无瑕,题材丰富而深具个性。
他的音乐总是那么诚挚、细腻、轻盈、流丽,充满对幸福的赞美与期待,在不知不觉中,抚慰我们的心灵。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仅结构、形式均衡统一,在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应用方面也更为娴熟。
在他的笔下,那些看似松散的音乐材料之间总有一条极其微妙的“锁链”联系着。
【关键词】莫扎特;K545;作品分析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在描述莫扎特音乐时偏爱用“优美”或“欢乐”这类词,并将他本人看作是永远欢悦人心灵的洛可可的宣讲者,甚至称他为太阳神。
一位瑞士人,与他同样早逝的名叫弗勒利希的阿劳的音乐总监称颂他是“一个欢乐童子”,“喜气洋洋的双颊挂着幸福的微笑”,在“永远湛蓝的天空下”激荡着。
[1]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莫扎特的音乐确实具有令人感到幸福的品格。
古典乐派时期的沃尔夫冈·阿马德马斯·莫扎特,是奥地利人。
在西方音乐史中,只有他被毫无疑义地公认为希世之才。
在他短暂的35年生涯中,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遗产。
莫扎特的音乐是包罗万象的,他似乎不偏爱某些人或东西,而是爱一切人和一切东西,犹如普照一切的阳光,犹如浸润一切的雨露。
这反映在他无限亲切,却又不似有意使然的风格中。
莫扎特器乐作品的风格很有特点,旋律极富歌唱性,优美而细腻,流畅而多变化。
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最令人感动的段落,或忧郁悲哀或饱含激情也都是和谐与合理的,这是启蒙时代的艺术观念,他追求的是用一种完美平衡将一切对立矛盾融解的艺术境界。
莫扎特的作品C大调钢琴奏鸣曲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特点。
这首作品是莫扎特晚期1788年写成的,是一首非常着名的小奏鸣曲,也是初学钢琴者必弹的,人人熟知的名曲。
这首乐曲明朗可爱,技巧简易。
此曲共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的主题甚至被用作轻音乐的主题。
贝多芬《C大调第一交响曲》Op.21第二乐章
《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对于《第一交响曲》的评价,古往今来几乎是众口一词的。
其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东西,有些评论家甚至感觉有些许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
《第一交响曲》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
但是我们不能粗浅的把这种类似或者雷同归结为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应当理解为真正伟大的贝多芬那个时候还处于摸索、探寻的阶段。
而且在《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依然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
所以我以前说过,欣赏这部作品是一件颇具兴味的事情,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对比,正可以显现出其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C大调第一交响曲》Op.21,开始创作于1794年,完成于1796年,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剧院首演。
这部作品的风格是轻松和活泼,据说是应斯维顿男爵的建议而作,斯维顿男爵是莫扎特与海顿的保护人。
贝多芬这首交响曲中,明显看出海顿、莫扎特的影子,共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二乐章,有活力的如歌的行板。
围绕一个简单主题的奏鸣曲快板曲式的展开和扩张,再现部主部主题有很多装饰。
深夜静听莫扎特——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对我的意义深夜,万籁俱寂的时候,把莫扎特第二十三号钢琴协奏曲放进音响,我的心即刻平静下来。
于是,远离了一天的劳累和世事的烦忧,一切在钢琴与弦乐和管乐的对话中,享受着莫扎特特有的维也纳优雅浪漫和真诚谈心般的倾诉。
这首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于我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因为那是我进入莫扎特钢琴世界的第一扇门。
依然记得,第一次聆听时,冬夜,很冷,因为有了这首二十三,我的心中充满了暖意,那是一种特殊的慰藉。
有时候,人在疲惫时,最需要听别人的倾诉和向别人倾诉。
莫扎特正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
第一乐章,弦乐、管乐和钢琴相继奏出的主题,不断在我脑海再现维也纳的田园风光,带着淡淡的忧愁,从脚下的路一直伸向远方白云的尽头,钢琴是朋友的诉说,乐队是森林和田园的流动。
莫扎特的乐思,让你沉浸在青春飞扬的情绪中,却又感觉一丝韶华易逝的叹惋——不过,只有那么一点点的留恋,就又进入眼前的景象。
第二乐章,钢琴的慢乐章,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经久魅力所在。
这时,与你倾诉的朋友离你越来越近,像在与你说着什么,又像什么也没有说。
有人从莫扎特的慢板中听出“晚钟”的画意。
我觉得更像朋友的心心相贴,与朋友面对面说着,沉静着,又相视一望,有无奈,有寂寥,有抚慰,有童真。
这是对万事万物看空后的身心的放松和灵魂的透悟,它可以医治心灵的创伤。
你进入音乐之后,就无法自拔。
莫扎特告诉我,有些东西永远是无望的,但是,不会影响在你心中永恒的美!第三乐章,那是一种欢快的舞蹈,一种灵魂之歌,生命的舞蹈原来这样美!因为那是生命的重生!第二十三,我生命中注定最钟情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用它来清理一遍自己的心灵。
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最为著名和优美的曲目之一。
作为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莫扎特卓越的作曲技巧,更是代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精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部作品的指法技巧,并对其音乐内涵进行全面评估。
1. 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指法的特点在演奏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时,指法至关重要。
这部作品的指法要求非常高,需要演奏者具备精湛的技巧和灵活的手腕。
莫扎特善于运用琶音、三连音和跳跃音等指法手法,使得演奏更富有变化和挑战性。
掌握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的指法技巧意味着对钢琴演奏的全面掌握。
2. 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的音乐内涵除了指法技巧外,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的音乐内涵同样令人着迷。
作品的旋律优美动人,以其柔和的旋律线条吸引人们的注意。
在曲目的编排上,莫扎特充分展现了音乐的主题与变奏的手法,从而营造出回味悠长的艺术魅力。
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音乐内涵深厚,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受。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个人而言,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和启迪。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其指法技巧和音乐内涵,我能够更好地欣赏其艺术魅力,感受到莫扎特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
在演奏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对技巧的不断追求和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对我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总结: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作为一部著名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指法技巧,更是充满着艺术的魅力和音乐的内涵。
通过对其指法和音乐内涵的全面评估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希望我们能够在音乐的世界里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我,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无尽魅力。
以上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主题“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指法”所撰写的文章,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在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中,指法技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音乐欣赏: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的《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K467,创作于1785年3月9日,同年在克鲁克剧场首演,由莫扎特担任钢琴主奏。
这也是莫扎特维也纳时期的钢琴协奏曲中,最优雅细致、最富想象力的创作。
不仅如此,本曲还充分体现了主奏者的钢琴演奏技巧,但并非纯粹的“炫技之作”,并且以莫扎特独有的那种无可比拟的均衡感,使得听众根本找不出管弦乐与主奏乐器(钢琴)之间不协调的丝毫破绽,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瑞典电影《艾尔薇拉·玛迪根》在配乐中精彩地运用了莫扎特《第21钢琴协奏曲》的行板乐章,后来此曲就被昵称为“艾尔薇拉·玛迪根(ElviraMadigan)”。
第一乐章以快板揭示了进行曲的主题,由小号与鼓配合演奏,莫扎特最出色的手法,是让结构紧密的交响曲思环绕着独奏部分,以一种丰富的想象力呈现出乐曲的发展。
钢琴一开始时,并没有直接宣示乐章的主要主题,而是以一连串的华丽音符与长声颤音,在乐团重新唱出主旋律时,焦虑不安地盘旋缭绕着,而且一直往前走,有如纯粹的幻想在飞翔。
钢琴声就这样地间歇降落在旋律上,有如蜂鸟一般。
其他部分则是技巧高超的乐段,与装饰奏音形的精彩演奏。
第二乐章是最著名的行板,可能也是莫扎特最如梦似幻的咏叹调——尽管曲中并无歌词。
事实上,温柔的三连音曲调是如此可爱,使得莫扎特无法抗拒,只能让管弦乐团在一开始就唱出这温柔的乐段,然后钢琴以即兴的方式重现上述的乐段,展开一段装饰的抖动跳音,其效果是任何花腔女高音都无法企及的。
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如泣如诉的木管,在低音大提琴温婉的拨奏衬托下,共同呈现光辉的伴奏,让温柔的情绪铺展开来。
另一方面,甜中带苦的不和谐音,与微妙的和声与音色转变,每每显示了后来浪漫乐派的音乐语法。
第三乐章轻松嘻闹、充满了歌剧的欢乐气氛,一开头就是顽皮嬉戏的主题,沿着音阶上下而行。
乐句的处理产生一种失衡的效果,而节奏强调的重点是在第二小节的开端,而不是第一小节,因此莫扎特让曲子突然表现出一股冲力,带动了整个乐章。
《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结构分析作者:刘燕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4期【摘要】在巴洛克时期协奏曲基本上只是速度对比和音色对比的组曲式的乐队合奏曲,或由小组乐器与大组乐器协奏的“大协奏曲”,在曲式结构上也尚未形成固定的形式和得到时代的确认,只有莫扎特通过自己大量的创作和演出实践,才对近代钢琴协奏曲的完全确立起了奠基作用,并使这一形式风行起来,可见莫扎特对协奏曲的贡献。
本文主要研究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结构分析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作品号K.467,C大凋平稳且富于生命力,于1785年3月9日完成,第二天即在维也纳帝国皇家宫廷剧院进行首演,莫扎特亲自担任钢琴主奏。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4/4拍子,共417个小节,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写作而成,结构图示如下:一、第一呈示部(1 73小节)这是一个典型的呈示部,包含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
(一)主部(1-19小节)其内部是一个平行两句式乐段,结构为A19=a11(4+4+3)+a8’。
(1)从句法特征上看,第一乐句rr|二个不等长的对比并行乐节构成。
(2)从主题特征上看,该主题为一个“双动机式主题”,动机a力主和弦分解的单音音调走向,由弦乐组齐奏该主题旋律,等分型的节奏组合方式,扬抑格的节奏组合模式,在弱力度下奏出轻盈有致的步伐感;动机β为下行二度级进的音调走向,先顺分再逆分型的节奏组合方式,扬抑格的节奏组合模式,两个动机在音乐形象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音乐性格既豪迈奔放而又不失活泼。
(3)从和声上看,作曲家采用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走向,l-V7-VII-I-V7-1-V7-1来巩同主凋调性,C大凋的明亮色彩也使整个主部赋予宽广、豪迈的色彩。
(4)从配器上看,这11个小节可看作诗弦乐组与其他乐器的对话,从此曲的整个乐队编制来看,除了使用弦乐组乐器和钢琴之外,其他乐器有:长笛、双簧管、大管、圆号、长号和定音鼓这6种乐器作为呼应主部主题。
完美的和谐:赏析莫扎特著名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提示:点击上方'影音新生活'↑关注更多!毫无疑问,在所有的乐器中,莫扎特对钢琴最为钟爱,他也为钢琴作了大量的乐曲。
在这其中,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从他11岁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F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K.37)》(1767年)到他辞世那年的最后一首《?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595)》(1791年),钢琴记录了莫扎特在音乐上的成长轨迹:由早期的改编模仿到逐步探索,到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莫扎特风格。
今天,“影音新生活”籍着莫扎特逝世223周年(1791年12月5日)纪念与大家一起赏析莫扎特著名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
模仿期《F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F.K.37)作品号K37,作于1767年,该曲根据劳帕赫(Raupach)、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而成。
《?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Bflat.K.39)作品号K39,作于1767年,该曲是根据劳帕赫、朔贝特(Sclobert)的奏鸣曲乐章改编。
《D大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in B flat.K.40)作品号K40,作于1767年,该曲根据奥诺埃尔、埃卡特(Eckart)和C. P. E. 巴赫的奏鸣曲乐章改编。
《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4 in G.K.41)作品号K41,作于1767年,该曲根据奥诺埃尔、劳帕赫的奏鸣曲改编。
《D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5 in D.K.175)作品号K175,作于1773年,莫扎特的第一首原创钢琴协奏曲。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他创作早期的协奏曲都只是把过去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改编成独奏和乐队齐奏的作品,他的前四首钢琴协奏曲乐谱中已有了管乐器的相当重要的地位。
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表达情感
聆听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是一种沉醉于幸福的情感。
这首乐曲起初带有快乐的欢
快感,像一只洁白的白鸟,在空中翻舞,向着未知的地方飞去,穿越时间的空洞,直到甜
美的音乐将心灵触及;乐曲随后进入第二阶段,主旋律慢慢变得平静和温柔,伴随着动人
的弦乐声,钢琴的音色也沉着凝重,令人倍感温润。
越演奏越活跃,弦乐的合奏渐次展开,直至激荡,仿佛一阵激流泻入山谷,柔和着渐次消逝。
紧接着,乐曲再次转入第三阶段,钢琴弹奏轻快的旋律,伴随着轻快、激昂的管弦乐,把浩瀚的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抒发无穷的感动,就像一股音浪,穿越时空,将温柔的滋味传递给每一位听众。
最后,一阵柔
和而温暖的终曲,渐渐地向大家挥手,仿佛对每一个散旅的心灵在片刻缱绻中告别,留下
无尽的迷人幻想和温暖的回忆。
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整首曲子以情感动人的演奏方式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从欢快
到轻松、从温柔到激昂,每一种情感都令人陶醉。
它充满无穷的力量,但又柔软而安详,
充满了对生活的赞美,对美的追寻,让人流连忘返,开阔思维,重新找回自我。
音乐鉴赏1. (单选题, 1 分) 在音乐演奏、音乐欣赏中,“结构感”的核心是对()的把握。
A. 近景结构B. 远景结构C. 中景结构D. 全景结构正确答案:C2. (单选题, 1 分) 下列哪位音乐家被称为“钢琴诗人”?( )A. 李斯特B. 肖邦C. 贝多芬D. 海顿正确答案:B3. (单选题, 1 分) 在演奏炫技中,最难把控的是。
()A. 力量B. 速度C. 细节D. 绝对高度正确答案:C4. (单选题, 1 分) 《UAXUCTUM》的作者,伟大的作曲家歇尔西来自哪个国家。
()A. 法国B. 意大利C. 芬兰D. 奥地利正确答案:B5. (单选题, 1 分) 通常在演奏时,音量的明暗程度取决于。
()A. 音量大小B. 音量长短C. 音量刻度D. 音量高低正确答案:D6. (单选题, 1 分) 下列哪首作品是诗歌当中很著名的咏叹调?( )A. 《In Trutina》B. 《月亮颂》C. 《格里高利圣咏》D. Gorecki,Henryk Mikolaj《古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正确答案:A7. (单选题, 1 分) 结构式最为严谨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作品53号》由哪一位演奏家所作?( )A. RubinsteinB. LhevinneC. HorowitzD. Cortot正确答案:D8. (单选题, 1 分) 音乐若要能够引起明确的内容理解,则需要有。
()A. 良好的听觉B. 良好的理解能力C. 良好的乐感D. 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正确答案:D9. (单选题, 1 分) 利用人声演奏了《野蜂飞舞》的是下列哪一位演奏家。
()A. 齐夫拉B. 奥利弗·刘易斯C. 麦克费林D. 王羽佳正确答案:C10. (单选题, 1 分) 下列哪位演奏家在《第二钢琴协奏曲》中使用了明显的强烈的强弱对比手法。
()A. 拉赫玛尼诺夫B. 里赫特C. 卡钦D. 科特正确答案:C11. (单选题, 1 分) 我们对音乐产生的反应除了身体反应外,还有什么反应。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倾听莫扎特内心的声音——以《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为例王 铭(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摘要】协奏曲从字面意思来看是由诸多乐器一同演奏的曲子,最早是指意大利的一种声乐体裁。
大约1750年开始指一个或多个乐器与管弦乐队共同演奏的器乐套曲,协奏曲逐渐流行开来,交响乐紧跟其后,这不但没有阻止协奏曲的发展,而且使得正在成长中的它逐渐展露出清晰的面貌。
莫扎特的才华和想象力在协奏曲这种形式中找到了永不枯竭的源泉。
许多资料表明,现代协奏曲的基本形式正是莫扎特建立的。
【关键词】莫扎特;《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一、清澈而又单纯《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4/4拍,奏鸣曲式。
大提琴第一个进入并持续拉奏同音三连音的伴奏音型,接着小提琴细腻地拉出动人的主旋律声部,还时不时的可以听到低音提琴“小心”的拨音。
这一部分曲调温暖明朗,仿佛带我们来到了1756年1月27日,萨尔茨堡的天空正下着皑皑白雪,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在家人们的陪伴下带着嘹亮的哭声诞生了。
从出生就听姐姐练琴的莫扎特3岁就开始弹琴,并“扬言”要寻找和谐的音符,于是父亲带着儿子出去旅行,参加各种演出音乐会,受到了维也纳女皇的喜爱和无比的荣誉。
此时铜管乐器突然出现,但小提琴仍然是主旋律,铜管的演奏无不在悠扬的小提琴音色上增添了几分雄壮。
小提琴的主旋律表面听来华丽优美,但仔细一听,不自觉地眉头会微微一皱,暗暗地忧伤,不很容易被人发现。
少年莫扎特跟随父亲常年奔波于宫廷之中,他们在音乐创作上的收获远远大于物质的匮乏,而且很值得高兴的是在旅行途中莫扎特结识了许多朋友。
然而,欢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听众很快就厌烦了每到一处都备受欢迎的莫扎特。
这时铜管“叹息”般的旋律突然插入,恰到好处,那个时代维也纳上层社会的富有与开明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贵族阶层对音乐的喜好是一种相当自由的享受。
然而音乐家的处境充其量为“仆人”:关在屋中只为贵族阶层的工作(艺术创作)而活。
属音上的分解音先由弦乐弹奏一小节,加上钢琴无缝衔接的模仿,进行曲的旋律逐渐完美过渡到钢琴独奏。
钢琴独奏的旋律和乐曲开始时弦乐的旋律一模一样,不要小看仅仅一架钢琴,同多人拉奏的弦乐相比,它丝毫不显吝啬,左手是分解式柱式和弦,仅右手弹奏主旋律,简单的音符间流露出的气息同样令人温暖无比。
莫扎特将音乐写的如此美好,我似乎能听到音乐的更深层次是他内心的呼唤,他多么希望他有朝一日也能得到像他的音乐一样的感动与温暖。
然后弦乐慢慢地加入进来,并在此调上奏出小进行曲般的旋律,接着钢琴继续走简单而又深情的路线,逐渐移到属调上。
在稍事的终止之后,突然进入同主音g小调。
小调本身就给人以暗淡的效果,再加上小号柔和的音色,此处听来竟有一丝丝揪心,心里说不出来的紧绷感。
莫扎特使旋律达到了近乎古典的完美,但把这种美送给并不关心美的人,于是人情味不见了,人类不再沟通,不再友好,这就是现实世界的冷酷。
二、巧妙而又曲折第二乐章为三部曲式,F大调,2/2拍,速度一直是中速,且旋律难度不大,技巧性也很小。
小提琴先奏出一段美好的旋律,接着以递进形式逐渐加入其他弦乐当作伴奏声部,大提琴拨弦奏出的低沉琶音音响效果虽然不大但音色丰富迷人。
童年时代的莫扎特拥有自由,因为他可以到处旅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供世人欣赏,而现在作为“仆人”他感到快要窒息,只能关在象牙塔里为创作而活,得不到任何满足。
莫扎特的意大利之行很令他失望,父亲同样不满意,因为他并没有为儿子谋到想要的职位。
莫扎特的失落情绪无不体现在这低沉的大提琴伴奏音效上,那突然转入的小调更是表达了他内心不容压抑的忧郁感。
终于暂时的黎明来了,慕尼黑皇宫突然邀请莫扎特写一部喜歌剧,首演之后立马受到了大众的赞赏,于是他开始喜欢上这个城市,并对未来的美好生活重新充满憧憬。
但是,同样不幸的是他仍然没有得到任何职位与荣誉,返回家乡的他不再奢望外面的生活了。
第二部分是钢琴在F大调上的独奏,钢琴有连有断、又连中带断、似断非断,乐队也不再是简单的伴奏者,而是合作者。
莫扎特不断创新旋律,旋律听来仿佛与上一段一样,但仔细一听并不一样,这无不表现出他的技巧一流,充分显示了他的音乐才华,而协奏曲这种音乐体裁也在不断的成长之中。
莫扎特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曾说到:“我现在已经开始教学生了,希望能改善生活。
但它与我的才能,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您知道的,我完完全全沉溺在音乐中,我喜欢琢磨音乐,研究音乐。
可现在这种教课生涯,即使有自由时间大多也是用来恢复体力,而不是创作音乐。
我向您保证,如果我有机会写一部歌剧,我毫不担心自己的能力!我能克服所有困难。
”从他的语言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莫扎特对自己才华的肯定与年少的“狂88 Northern Music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妄”。
音乐中有好多次是钢琴轻轻的弹奏,很轻很轻,生怕打扰到别人一样,然后声音逐渐扩大至整个乐队。
于是熟悉的旋律再次出现,音乐中主旋律出现了很多次,就像莫扎特的年少士气在内心冲出了无数次,每次都是以那么温柔的方式出现,渴望得到满足与欣赏,但每次都受到冷眼,不得不渐渐收回,他的内心世界正通过他的笔尖悄悄地改头换面了。
第三部分更多的音乐元素被引入,此时音乐是降A大调,一直作同音三连音重复的低音提琴也换了重复音,铜管乐器虽一直充当配角,但是一旦缺少这个角色那这个作品就是不圆满的。
这里就出现了有“女高音”之称的管类乐器模仿钢琴的旋律,但不同的音色终究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拥有极强表现力的单簧管此时就像莫扎特中意的心上人——康斯坦斯,与他心有灵犀,心灵之间发生了碰撞;音色软丽抒情的单簧管更像是他自己。
三、荡漾着的激情充满活力的快板,2/4拍,回旋曲式,速度明显加快,回到最初调性。
这一乐章朝气蓬勃,以小提琴提问管类乐器回答的形式开始,旋律欢快而又跳跃,经过一个简短的华彩乐段后语气突然变强。
接着钢琴出现了,它的旋律就是刚才小提琴与管乐对话的旋律,于是又回到对话时间,对话又演变为了二重唱,旋律更显欢快激昂。
钢琴开始快速地上下行音阶弹奏,然后是乐队,然后又是钢琴,它们流动着相互呼应,彼此你应我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主旋律被不断加花变形,更显出莫扎特作曲技术的高超,独奏的钢琴通过各种表现手段烘托出最后的也是最开始的主题。
这一部分钢琴一直在做快速的音阶流动和琶音等,但从中似乎还能听出有主题的核心所在,最后结束在所有乐器的强大合奏音响上。
温柔喜悦的协奏曲就像莫扎特本人的性格。
1787年,莫扎特的生命还剩下最后四年,这是他最艰难的日子,也是他的创作巅峰期。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痛苦不曾离开,但创作灵感犹如源泉不断涌出。
他把最后的力气献给了《安魂曲》,才华还未被享用就离开了人世,生活那么美好可是不属于他,前景那么灿烂也不属于他,没有人能够改变命运,而这就是莫扎特的命运。
纪德曾在日记里描写道:“莫扎特音乐的欢乐近似于宁静安详通向最纯洁的灵性。
只因为他的心里除了音乐别无他物。
他的欢乐充满了宁静安详,他的乐句流露平静的思想。
”非常喜欢美国作家对莫扎特这样的评价:‘如果人类存在的意义遭遇质疑,莫扎特留给我们的东西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最有意义的造物之一,也许也是我们最终得以存续的微渺希望。
”参考文献[1]Michel Parouty.张荣.莫扎特·乐神的爱子(第一版) [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罗宾斯·兰登.石晰颋.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第一版)[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跨界观察、演员寄语等,将戏曲剧目的缘起背景以及演员的台前幕后呈现给观众,用时代精神赋予传统艺术新的内涵,帮助观众观看剧目的同时,真正了解剧目,提高节目的趣味性、传播性。
节目中,国家一级演员周锦堂讲述曹禺先生经典的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的创作回忆录,他声情并茂的演绎,带领观众一起走入曹禺先生的世界。
“我是潜江的孩子,我笔下的戏剧是我的孩子”“太阳升起,日出而作,那个潜江少年,他曾经握着笔写下控诉社会的戏剧”“我透过暮秋的原野,看着沉郁的大地,原野给我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句句深情,字字入心,呼应着话剧版、戏曲版《雷雨》《日出》《原野》的深情诉说,深嵌情怀、演绎经典。
(三)广泛受众定位,赓续经典不同于传统戏曲栏目的受众构成,《戏码头》有着广泛的受众定位,是一档老中青少幼皆宜的经典之作。
每期节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在情景讲述人惟妙惟肖的讲述、戏曲表演艺术家美妙绝伦的表演与跨界嘉宾明白畅晓的点评解析中,真正了解剧目和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满足各层次观众的不同审美需求,不仅抓住了传统戏曲的目标观众群,而且大大拓展了热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亲友团规模。
在节目的第8期,讲述人陈超为观众讲述了“常香玉义演捐飞机”的故事,她跌宕起伏的表达,将常香玉先生的大义展现得酣畅淋漓,将现场气氛推至高潮。
通过节目我们知道,常香玉先生不仅舞台上演活了花木兰,更在生活中活成了花木兰,她用生命坚守崇高信仰,用热血铸就艺德人品,激励着无数的中国观众,努力活出榜样的模样。
之后,武汉市江岸区惠济路小学的小学生们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为大家奉上黄梅戏经典唱段《打猪草》,再次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
孩子们认真专业的演唱,更让我们坚信中华戏曲以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定会在新时代的中国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1]柴攀.浅析戏曲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J].汉字文化,2018.[2]卢纲.中国传统经典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浅析湖北卫视戏曲文化栏目《戏码头》[J].当代电视,2018.作者简介:柴攀,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王勇,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与实务研究。
(上接第69页)Northern Music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