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现象》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5
《磁现象》教学设计一、课题背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3.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用具学生用品1. 1 元硬币、铁块、铝块、木块、铜块2. 条形磁铁两块,蹄形磁铁一块,铁屑一包3. 翼形指南针一个带磁铁的小车细棉线4.塑料小盆、塑料泡沫一块、缝衣针教师用品条形磁铁、蹄形磁铁、悬挂磁铁的铁架台、螺线管、电池、导线环形磁铁和底座、飞镖玩具四、教学过程一、利用飞镖游戏引入新课出示飞镖玩具,找两个同学比一比。
(由游戏引入新课)让同学观察飞镖的特点,没有钢针,但是为什么能够吸附的飞镖盘上而不落下呢?学生会想到和磁有关。
关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你还知道那些?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磁,既然磁这么重要,同学们想不想更多的去认识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探究课题《磁现象》二、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建构磁现象的基本概念请同学们在实验器材中找出磁体?为什么认为它是磁体?请同学们充分利用给大家提供的实验器材探究磁体能吸引哪些材料?(完成探究一认识磁体的磁性)磁体除了能吸引这些材料,还能吸引稀有金属镍、钴,我们把磁铁能吸引钢铁(镍钴)类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到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实验探究二吧!学生汇报展示实验探究方案。
引导学生一起归纳磁体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我们把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
那大家有没有发现磁体静止时磁极有什么特点?(完成探究三认识磁体的指向性)学生通过做实验会发现,翼形磁针静止时指示南北方向。
出示课前准备的悬挂的条形磁铁,看到悬挂的磁铁静止时会指示南北方向。
《磁现象》教学设计一、课题背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3.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用具学生用品1.1元硬币、铁块、铝块、木块、铜块2. 条形磁铁两块,蹄形磁铁一块,铁屑一包3. 翼形指南针一个带磁铁的小车细棉线4.塑料小盆、塑料泡沫一块、缝衣针教师用品条形磁铁、蹄形磁铁、悬挂磁铁的铁架台、螺线管、电池、导线环形磁铁和底座、飞镖玩具四、教学过程一、利用飞镖游戏引入新课出示飞镖玩具,找两个同学比一比。
(由游戏引入新课)让同学观察飞镖的特点,没有钢针,但是为什么能够吸附的飞镖盘上而不落下呢?学生会想到和磁有关。
关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你还知道那些?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磁,既然磁这么重要,同学们想不想更多的去认识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探究课题《磁现象》二、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建构磁现象的基本概念请同学们在实验器材中找出磁体?为什么认为它是磁体?请同学们充分利用给大家提供的实验器材探究磁体能吸引哪些材料?(完成探究一认识磁体的磁性)磁体除了能吸引这些材料,还能吸引稀有金属镍、钴,我们把磁铁能吸引钢铁(镍钴)类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到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实验探究二吧!学生汇报展示实验探究方案。
引导学生一起归纳磁体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我们把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
那大家有没有发现磁体静止时磁极有什么特点?(完成探究三认识磁体的指向性)学生通过做实验会发现,翼形磁针静止时指示南北方向。
出示课前准备的悬挂的条形磁铁,看到悬挂的磁铁静止时会指示南北方向。
《磁是什么》教案潍坊锦程中学陈全胜设计理念: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动手能力(即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到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即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结论);从学生的观察能力(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学生的表达能力(即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表达出来);从学生的注意力(即当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听)到学生的表现力(即想到答案或者有疑问有勇气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发表自己见解);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要尽量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不仅学会物理知识,同时也能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
本节课在流程设计和题目的选择方面,也是匠心独运,不仅对知识点极具针对性,而且对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做了精心的安排。
磁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安排了几个小魔术,让司空见惯变成兴趣高涨。
磁体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然而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学习物理的捷径,使学生从中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日后的学习得到一定的帮助。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入学科教学,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生成性。
以“随堂探究”为桥梁,架师生互动平台,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手段,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磁体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磁性3、了解磁极并且明白磁极的表示方法4、通过试验探究能够得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5、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磁化6、感知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并会用磁感线表示磁场的方向和强弱;7、初步了解地磁场8、了解磁体的应用技能应用:1、培养学生用磁感线形象描述磁场这一抽象概念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知识的总结以及规律的探究,增强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磁现象的探究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通过试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1、理解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能简单的应用。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7.1《磁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第一节《磁现象》。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磁铁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磁化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磁铁的两个极——N极和S 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掌握磁化的概念,并能解释一些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磁铁的两个极——N极和S极,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让学生理解磁化的概念,并能运用磁现象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铁的两个极——N极和S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
难点: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磁化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屑、小铁钉、实验器材一套。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磁现象,如磁铁吸引铁钉、磁卡、磁盘等。
2. 探究磁铁的性质:让学生用磁铁去吸引铁屑,观察并记录磁铁吸引铁屑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磁铁有两个极——N极和S极,具有磁性。
3. 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用磁铁去吸引其他磁铁,观察并记录磁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 理解磁化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磁铁吸引铁屑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磁化的概念,即磁铁通过与铁屑接触,使铁屑获得磁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磁现象,如磁卡、磁盘的工作原理。
六、板书设计磁现象1. 磁铁的两个极:N极、S极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3. 磁化的概念:磁铁通过与铁屑接触,使铁屑获得磁性七、作业设计1. 描述磁铁的两个极——N极和S极,并说明如何判断磁铁的N 极和S极。
2. 解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举例说明。
3. 运用磁化的概念,解释磁卡、磁盘的工作原理。
磁现象教学设计(集合7篇)磁现象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磁现象,知道磁性、磁极的概念。
2.知道电流的磁效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知道地球具有磁性。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类比法、实验法、比较法使学生通过对磁场的客观认识去理解磁场的客观实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类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现磁现象的广泛性。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概念的形成难点:磁现象的应用三、教具:多媒体、条形磁铁、直导线、小磁针若干、投影仪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介绍生活中的有关磁现象及本章所要研究的内容。
在本章,我们要学习磁现象、磁场的描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知识主线十分清晰。
本章共二个单元。
第一、二、三节为第一单元;第四~第六节为第二单元。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问题]初中学过磁体有几个磁极?[学生答]磁体有两个磁极:南极、北极. [问题]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学生答]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问题]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磁极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学生答]磁场. [过渡语]磁场我们在初中就有所了解,从今天我们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它。
(二)新课讲解-----第一节、磁现象和磁场(1)通过介绍人们对磁现象的认识过程和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指南针的发明和作用来认识磁现象(2)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和生活生产中涉及的磁体(喇叭、磁盘、磁带、磁卡、门吸、电动机、电流表)来形象生动地认识磁现象。
磁现象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知道磁通量的定义,知道磁通量的国际单位,知道公式的适用条件,会用公式计算.2、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分析归纳通过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3、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仪器:电池组,电键,导线,大磁针,矩形线圈,碲形磁铁,条形磁铁,原副线圈,演示用电流表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电磁感应现象:二、教学内容1、磁通量()复习: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引入:教师:我们知道,磁场的强弱(即磁感应强度)可以用磁感线的疏密来表示.如果一个面积为的面垂直一个磁感应强度为的匀强磁场放置,则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就是确定的.我们把与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1)定义:面积为,垂直匀强磁场放置,则与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用表示.(2)公式:(3)单位:韦伯(Wb) 1Wb=1T·2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注意强调:①只要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和所讨论面的面积,在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条件下(不垂直可将面积做垂直磁场方向上的投影.)磁通量是表示穿过讨论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在今后的应用中往往根据穿过面的净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定性判断穿过该面的磁通量的大小.如果用公式来计算磁通量,但是只适合于匀强磁场.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是有正负之分,磁感线穿过某一个平面,要注意是从哪一面穿入,哪一面穿出.2、电磁感应现象:内容引入: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磁能否生电呢?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3、实验演示实验1:学生实验——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观察现象: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学生得到初步结论:当闭合回路中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有了电流.现象分析:如图1导体不切割磁力线时,电路中没有电流;而切割磁力线时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回忆磁通量定义(师生讨论)对闭合回路而言,所处磁场未变,仅因为AB的运动使回路在磁场中部分面积变了,使穿过回路的磁通变化,故回路中产生了电流.设问:那么在其它情况下磁通变化是否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呢?实验2:演示实验——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提问:A、条形磁铁插入或取出时,可见电流表的指针偏转.B、磁铁与线圈相对静止时,可见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现象分析:(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当线圈与磁铁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所处磁场因磁铁的远离和靠近而变化,而未变,故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而当磁铁不动时,线圈处,不变,故无感应电流.实验3:演示实验——关于原副线圈的实验演示实验观察:移动变阻器滑片(或通断开关),电流表指针偏转.当A中电流稳定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现象分析:对线圈,滑片移动或开关通断,引起A中电流变,则磁场变,穿过B的磁通变,故B中产生感应电流.当A中电流稳定时,磁场不变,磁通不变,则B中无感应电流.教师总结:不同的实验,其共同处在于: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不管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闭合电路中都有感应电流产生.结论: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中能量的转化情况.3、例题讲解4、教师总结: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定律,同样适合于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或者是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电能在不同电路中的转移.5、布置作业磁现象教学设计(3)【教学设计思想】本节是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电和磁》的第一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有较多的物理概念,它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和实物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探究出来物理概念或规律,是本节的主要特色。
高中物理磁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磁体和磁场的基本性质。
3. 能够解释和应用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磁现象的基本原理和性质。
2. 磁场的形成和特性。
3. 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磁体和磁场的性质。
3. 磁场的产生和检测。
4. 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磁体和磁场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磁体和磁场的性质,以及磁场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3. 实验: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磁体和探测磁场,加深他们的理解。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磁铁、磁力传感器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磁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包括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实例展示。
2. 实验器材:磁体、磁场探测器等。
3. 教辅材料:磁现象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实验操作和报告内容。
2. 练习测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积极性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磁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磁现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磁铁的性质,了解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2. 帮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了解地磁场的概念;3. 使学生掌握磁化、磁感线、磁场等基本概念,了解磁场对磁体及电流的作用;4. 引导学生探索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磁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磁感线模型分析磁场的分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磁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 引导学生关注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3. 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环境保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理学科的一节实验探究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磁现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磁铁的性质与磁极相互作用:讲解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磁极的分类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材章节:《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磁铁的性质和磁极”2. 地磁场与磁感线:介绍地球的地磁场,磁感线的概念及其在磁场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地磁场和磁感线”3. 磁场的基本概念:讲解磁场、磁化、磁感应强度等基本概念,阐述磁场对磁体和电流的作用。
教材章节:《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磁场的基本概念”4. 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磁悬浮列车、磁盘存储等,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磁现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如磁体、磁场、磁极等;了解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磁铁、电磁铁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磁现象的规律,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运用磁现象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磁现象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科学素养;学会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磁体和磁场:介绍磁体的概念,讲解磁场的分布和特点。
2.磁极和磁性:讲解磁极的性质,探讨磁性的来源和表现。
3.磁现象的应用:介绍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磁铁、电磁铁等。
4.磁现象的探究: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探究磁现象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磁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磁现象的理解和探究成果。
4.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磁现象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物理》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基本素材。
2.参考书:推荐一些关于磁现象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磁现象的规律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磁铁、电磁铁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动手实践。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交流、分享、协作等。
教学设计磁现象第一篇:教学设计磁现象9.1 磁现象舒展波2007年5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简单的磁现象,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磁化。
2、过程与方法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经历观察磁现象的过程,能描述其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知道磁铁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难点被磁化的钢针磁极的判断四、教具条形、蹄形磁体、铁屑,钢针,微机,大头针,铁架台,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图片(有些实验器材可布置学生自己准备),小磁针。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自己逍遥作乐,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由于秦始皇曾经有几次遇刺,虽都侥幸脱险,但仍使他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再遇刺,因此在建造阿房宫时,他命令工匠在大门上安装“机关”使得身披铁甲,怀揣利刃的刺客休想进入。
你知道聪明的工匠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吗?(二)进行新课在小学的时候中,我们就了解了简单的磁现象,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现象?学生发言,教师可以适时补充。
既让我们这么熟悉它,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吸铁石呢?学生踊跃回答,有的展示自己带的磁铁。
我们常见的这些都是人工制造的叫人造磁体,有时我们能看见象石块那样的叫天然磁体。
师问:难道它们只吸引铁吗?做一做看能够吸引你桌上的哪些东西? 学生实验:将课前准备的铁片、钢锯片、镍币、铜片、玻璃片、橡皮、尺子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发生的现象。
(磁铁能吸引铁制物质,能微弱地吸引镍币)教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
板书: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2.师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把一些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
《磁现象》教学设计
吸小曲别针的性质,则软铁具有了磁性,可将磁铁取下后,软铁就不再能吸引区别针了,就明此时它又失去了磁性。
【结论】能够被磁化的材料叫做磁性材料。
如钢、铁等。
有的磁化后能长时间保持磁性,我们称之为硬磁性材料;而有的磁化后不能长时间保持其磁性,我们将其称之为软磁性材料。
磁卡、录音带、钢、铁,它们原本没有磁性,它们在磁体与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并能长时间保持,它们是硬磁性材料还是软磁性材料?
【问题】软磁性材料有什么用途吗?
可以用于电磁铁的铁芯,需要有磁性时就有,需要它无磁性时就无,非常听话,应用也很广泛。
2.磁体的分类:
(1)按磁体的来源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
天然磁体:就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磁体。
人造磁体:经过人们加工而成的磁体。
(2)按形状来分可分为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小磁针。
条形磁体:长条形状的磁体。
蹄形磁体:马蹄形的磁体。
小磁针:针状的磁体
(3)按磁化后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永久性磁体和暂时性磁体,也叫硬磁体和软磁体。
(三)思考与练习(见课堂ppt上)
教学
流程。